作者:江东一枝花
‘封禅!!!’
满殿一片哗然,文武百官尽皆侧目。
贞观之初,朝中有大臣上表,提议李世民到泰山封禅,理由是其文治武功盖压千古,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既有仁爱之道,又有崇信之心,应该封禅泰山,以谢天地,被魏徵以新朝初立,劳民伤财为由劝阻。
贞观五年,大唐迎来了第二个丰收之年,朝集使赵郡王李孝恭等人请求封禅,李世民顾虑其它,因而未准。
而如今,大唐平定四方,蛮夷尽皆臣服,威名远至西域,百姓平稳生活,确实是封禅的好时机。
不少人看着御史大夫韦挺的身影,眼眸中流露出了悔恨之色,这么好邀宠的办法,他们怎么就没想到呢。
长孙无忌、房玄龄、魏徵、褚遂良等重臣却把目光投向了魏王李泰,御史大夫韦挺可是不折不扣的魏王党羽,先呈《括地志》,再请奏封禅泰山,联系在一起,让人难免多疑。
“怎么又提起这事了?”
李世民一双龙目扫过全场,无形的压力在所有官员身上滋生,帝王之威展露开来。
“陛下的功、德,天下人有目共睹,是到封禅的时候了。”
“时不可失,天不可违呀,现在封禅,臣以为已经算晚了。”
韦挺手中紧握着笏板,面容严肃的回答道。
“臣附和!”
“臣附和!”
黄门侍郎刘洎、司马苏勖等魏王亲信挨个站出身来,大声道。
“臣等赞同御史大夫所言,陛下当封禅。”
朝中本就蠢蠢欲动的官员们都随之附和出声。
见此情形,魏王李泰嘴角不由得微微上扬,百官奏请,此事已经成功了大半。
“左仆射。”
谏议大夫、晋王长史褚遂良用询问的眼神看向长孙无忌。
“嗯?”
长孙无忌轻摇了下头,局势不明,他也不知道魏王打什么主意,静待其变即可。
一众出身关陇门阀的官员瞧着他们没有动静,全都站在原地,不与参合。
“你们呐,都以为封禅是帝王的盛事,朕不这样看。”
拂了拂衣袖,李世民坐起了身子,俯瞰满殿文武,开口道:“如果天下太平,家给人足,即使不封禅,有什么不圆满吗?”
“呃呃..”
就连韦挺都被问的愣了下。
只有侍中、太子太师、郑国公魏徵嘴角抽了抽,他知道李世民并不是拒绝,而是在等着群臣给出足够多的理由堵住悠悠众口,从而同意封禅。
“以前,秦始皇封禅,汉文帝不封禅。”
“怎么,难道后来人觉得汉文帝不如秦始皇吗?”
李世民接着说了句,眼神幽幽道。
“封禅表示的是君王的功绩,而君王之所以有功绩,正是因为他治天下的结果。”
尚书左丞卢承庆站了出来,补充道。
“臣附议。”
在场官员齐齐说道。
这一次站出来的官员不单单是魏王手下的人,还有包括了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太原王氏为首的山东士族官员,至少占据了朝堂五分之一。
“嗯。”
听到这番话的李世民满意的点了点头,一只手捋着下巴的胡须,表情很是愉悦。
第66章 奏请太子巡边,一箭三雕!
“陛下。”
原本在观望中的魏徵瞧见李世民那愉悦的表情,眉头紧皱,不自觉的站出身。
‘.’
上首的李世民只觉脑壳有些疼,这个大喷子又来了。
“陛下,臣以为不可。”
走到殿中央的魏徵跪坐在地上,大摇大摆的出言。
全场一片哗然,文武百官都被这个出了名的犟种所折服,一个个面露无奈之色。
“你不同意封禅。”
捏了捏眉心,李世民甚至都不愿意看他一眼,脸色阴沉道:“因为朕的功不高?”
“陛下当然功高。”
魏徵直视李世民,回道。
“德不厚?”
“陛下当然德厚。”
“华夏不安定?”
“华夏当然安定。”
“四夷不宾服?”
提及此,李世民的声音不由得放大了许多,传遍整个太极殿。
“四夷当然宾服。”
魏徵想也没想,脱口而出。
“五谷不够丰登?”
“五谷当然丰登。”
“福瑞未至?”
此时,李世民低垂着眼睑,双眸间眼波流转,宛如九幽深渊,让人不寒而栗。
“福瑞。”
这个问题让魏徵微微一怔,哑然失笑:“当然有福瑞。”
“那你为什么不同意呀?”
听到他的回答,李世民同样面露笑容。
满殿群臣看着这一幕,一个个都觉得CPU干烧了,怎么觉着他们成了君臣二人PUA中的一环。
“陛下。”
侍中、太子太师、郑国公魏徵双手持笏板,正色道:“虽然有以上所说的六点,但毕竟我们承受的是隋末大乱呐,大乱之后,人丁、户口还没有恢复,仓廪还有些空虚。”
“而封禅呢,必然车驾东训,千乘万巡,沿途供应,朝廷花费都不是容易承担的。”
“这样做一次封禅,就算是不收赋税,也抵偿不了百姓的劳苦。”
“那么,与其得到封禅的虚名而得到实际的坏处,陛下为什么要同意封禅呢?”
话音落下。
太极殿陷入了一片沉寂中,就连上首的李世民都在沉思。
“臣与侍中同议。”
人群中,一道年迈身影站起身来:“臣以为坐天下当重视节俭,少收赋税,还要以身作则。”
“前不久陛下刚下诏要整治洛阳宫殿,还要亲自到洛阳去,人力物力征调频繁,百姓会有怨气。”
“所以,土木之功不一擅动。”
“臣附议。”
国子祭酒孔颖达的话刚一说完,申国公、尚书右仆射高士廉、太常卿令狐德棻等人纷纷起身附和。
魏王李泰、长孙无忌等人全都露出了忌惮之色,因为这些官员是朝廷中的守旧派,同样最为重视宗法礼仪,他们是维护太子李承乾的天然拥附,任何人都不可小觑。
“眼下,我大唐国力还不比隋朝,臣恐怕陛下之过还甚于隋炀帝呀。”
轰!!!
孔颖达的最后一句话宛如晴天惊雷般打在太极殿内,文武百官无不浑身一颤。
“你”
“你说朕不如隋炀帝?”
端坐上首的李世民已然长身而起,居高临下的俯瞰孔颖达:“那朕比起桀纣王怎么样呢?”
整个两仪殿的气氛为之一肃,所有官员都不约而同的低下了头,他们知道这位大唐皇帝陛下生气了。
“臣恐怕洛阳兴修宫殿,陛下东巡封禅泰山,我等君臣又将处于刀兵动乱之中。”
“大胆。”
没等孔颖达说完,魏王李泰呵斥道:“我大唐一统天下,四夷宾服,百姓安康。”
“府库之中,历年来积蓄的存粮多不胜数,难道就因为一次封禅会重蹈前隋覆辙。”
“敢问国子祭酒,究竟是大唐天下不稳,还是你们觉得父皇不配?”
“那不知何人在你们心中配得上封禅?”
‘咯噔!’
顿时,满殿气氛变得更加肃杀,孔颖达、魏徵、高士廉、令狐德棻等人面容失色。
直到这个时候,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才看出魏王李泰的用心,这是打算借着封禅之议对太子李承乾做文章,不得不说,这一波操作拉满了。
“朕已决定封禅泰山,修缮洛阳宫殿暂且搁置。”
“由司天监择良辰吉日,尚书省主持,太府寺、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太仆寺协同。”
“众卿可有异议?”
李世民不苟言笑的下达诏令。
“陛下英明。”
中书令房玄龄率先出声赞同。
“陛下英明。”
尚书左仆射长孙无忌、大理寺卿孙伏伽、宗正卿李道宗及魏王党羽全都附和。
孔颖达、魏徵、高士廉、令狐德棻等人也不得不低下了头,他们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让太子李承乾平白遭受了牵连,再劝说下去,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一场望日朝会了。
只不过,他们不知道的是魏王李泰为太子编织的阴谋刚刚开始。
“启奏陛下。”
黄门侍郎刘洎冷不丁的出身:“薛延陀近来虎视眈眈,陛下如若封禅泰山,难保真珠夷男不会生出异心。”
“北疆不宁则关中不靖,臣请太子巡边,抚慰东突厥。”
‘???’
一众群臣全都蒙圈了,太子巡边,这是什么操作?
尚书左丞卢承庆接着补充道:“陛下,大唐威服四海,唯有太子巡边,方能让真珠夷男投鼠忌器,不敢大举南下对付东突厥,北疆可得安宁。”
“臣等奏请太子巡边。”
御史大夫韦挺等官员再一次出声,这一次出面的全都是魏王李泰的门生,还有来自山东士族的人。
‘好胆!’
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一下子想到了其中关键。
太子巡边,那么随侍陛下前往泰山封禅的皇子必然从魏王李泰、晋王李治之中二选一。
魏王屡有贤名,更编撰了《括地志》,风头一时无两,晋王年幼无知,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上一篇:三国:十倍速度,貂蝉说我太快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