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从太子李承乾到诸天圣皇 第4章

作者:江东一枝花

  现场人头落地,鲜血染红了殿前广场,空气中充斥着浓郁的血腥味,令人作呕。

  可李承乾看着这一幕,嘴角微微勾起了一丝弧度,眼中露出了嗜血的兴奋感,清理东宫,这只是一个开始。

第5章 势力洗牌,一朝天子一朝臣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东宫明德殿前的杀戮还在继续。

  “殿下。”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远处传来,几名突兀的身影出现在殿前,太子左庶子于志宁、太子少詹事张玄素、太子右庶子李百药、功曹长孙祥、太子宾客杜正伦都看傻眼了。

  这还是曾经的那个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岐嶷、仁孝纯深的太子吗?

  哪怕太子李承乾自贞观十年后,性情大变,却也不曾发生过这般酷烈的行为。

  “太子殿下。”

  “何至于此啊!”

  太子左庶子于志宁不禁失声。

  今日之事要传了出去,整个朝野上下还不得一片沸腾,太子在东宫杀了这么多人,暴虐之名如何洗刷?

  “少詹事以为如何?”

  面色淡然,李承乾问道。

  “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

  “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故臣以为殿下今日所做,并无不可。”

  太子少詹事张玄素施施然出身说道。

  “几位以为呢?”

  接着,李承乾的目光落在了太子右庶子李百药、功曹长孙祥、太子宾客杜正伦身上。

  “殿下英明。”

  太子右庶子李百药第一个出声回道。

  他曾出仕前隋太子杨勇,自然知道其中的弯弯绕绕,更加赞同李承乾的所作所为。

  “殿下英明。”

  太子宾客杜正伦随之附和。

  唯独功曹长孙祥、太子左庶子于志宁默不作声。

  前者是长孙皇后最有出息的侄子,深得叔父长孙无忌器重,这才来了东宫,他的选择是长孙家的选择,事实上,长孙无忌从未在李承乾和李泰中选择,而是选择了默默无闻的晋王李治。

  于志宁是北周太师于谨曾孙,中书舍人于宣道次子,从晋阳起兵后,投奔秦王李世民,出谋划策,位列秦王府十八学士,唐太宗即位后,拜中书侍郎,封黎阳县公,资历深厚,教导太子李承乾,从来都是直言不讳,可今天的李承乾让他感到陌生。

  “左庶子、功曹自可上奏请辞,陛下会应允的。”

  “孤就不送了。”

  “谢殿下。”

  太子左庶子于志宁、功曹长孙祥恭敬行了一礼,转身离开了东宫。

  “少詹事今倒是让孤有些意外。”

  注视着张玄素,李承乾意味深长的说道。

  太子少詹事张玄素多次上书劝谏,前有‘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苟违天道.人神同弃。…。慎终如始,犹惧渐衰,始尚不慎,终将安保!’后有‘学文以饰其表,不可骑射数游,酣歌戏玩,苟悦耳目,终秽心神。’

  可以说,东宫众多官员之中,李承乾记忆里最讨厌的莫过于于志宁、张玄素,却不料今日的张玄素并未劝谏,反而一改常态的赞同了李承乾。

  “太子殿下。”

  迎着李承乾的审视目光,张玄素坦然道:“臣先仕前隋,为景城户曹,后仕夏王,授治书侍御史、黄门侍郎,再仕秦王,若非君子可欺之以方,何以仕殿下?”

  “此前,臣以为殿下持权柄无异于小儿握财游街,徒为惹人笑尔。”

  “可今日一见,臣斗胆妄言,权柄既失,未尝不是好事,倒是让殿下明悟自身。”

  “治大国如烹小鲜,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东宫之中,魑魅魍魉众多,如今殿下一扫而空,自当更易乾坤。”

  “臣为殿下贺,为大唐天下贺!”

  “哈哈哈!”

  听到这话,李承乾放声大笑,爽朗之音响彻整个明德殿。

  太子右庶子李百药、太子宾客杜正伦无不为之侧目,同样意识到了眼前之人的变化,心中惊异。

  “殿下。”

  就在这时,一身血腥味的张思政出现在了李承乾面前,恭顺行礼。

  “嗯。”

  微微颌首,李承乾吩咐道:“自即日起,你为东宫右卫率,统御诸卫士。”

  “诸卫士忠义勇武,赐钱十贯,布一匹。”

  “多谢殿下。”

  张思政喜出望外,单膝跪地行礼。

  “谢殿下!”

  在场的东宫卫士同样听到了李承乾的话,一个个面露喜色,单膝跪地行礼。

  按照现在的物价,斗米五文,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可以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一石约为59公斤,10贯钱都能买到一家五口吃上六年的米了。

  至于布,那就更不必说了,唐朝的绫、罗、绢、布、丝、绵可以当做货币使用,一匹布长4丈,够一家老小做一身衣服。

  “好。”

  见此情形,李承乾脸上也浮现了一抹笑容。

  唐朝军礼并没有跪地礼,只有拱手、鞠躬,甲胄在身并不方便行礼,可在场的东宫卫士都行了单膝跪地礼,足可见他们对自己的忠诚。

  依唐制,太子东宫东宫十率府中,只有左右监门率府、太子左右内率府为太子直属亲兵,大抵为3府至5府兵,到了李世民时期,将其削减为太子左右卫率,四百人。

  这些人才是李承乾可以掌握的力量,也是他最信任的人,自然不能出现丁点问题。

  ‘太子长大了!’

  一旁的太子少詹事张玄素、太子右庶子李百药、太子宾客杜正伦见后,心中感慨万千。

  随即,新鲜出炉的东宫右卫率领一众卫士清理起了殿前广场的尸体,李承乾则回到了明德殿。

  “梁国公政务繁忙,恐难以兼顾东宫。”

  “东宫一切事务还需要少詹事安排,詹士府便交予你负责,右庶子协助。”

  “左右春坊交予杜大人。”

  “是。”

  张玄素、李百药、杜正伦欣然答应。

  东宫相当于一个小朝廷,詹士府掌管东宫家令、率更、仆三寺及左右卫、左右司御、左右清道、左右监门、左右内十率府之政,负责管理东宫行政事务;左春坊和右春坊分别管理东宫的文书和礼仪事务。

  太子詹事总管东宫的一切事务,相当于宰相,为正三品,太子左右庶子负责辅佐太子处理政务,太子宾客负责规劝太子的过失。

  册立太子之初,大唐皇帝李世民亲自下诏命郑国公魏徵任太子太师、梁国公房玄龄任太子詹事;申国公高士廉任太子少师,朝中三品以上官员嫡子皆出仕东宫。

  时过境迁,东宫官员更迭频繁,唯有太子太师、太子詹事、太子少师始终未曾更改过。

  只是三者地位超然,皆为朝中重臣,无暇顾及东宫,何况房玄龄之子房遗爱为魏王李泰亲信,需要避嫌。

  他们三人分别管理詹事府、左右春坊,俨然是东宫重臣,又怎会不愿意呢!

第6章 来啊,互相伤害呀!

  “太子殿下。”

  “全长安都在流传那句话。”

  “长此以往,东宫声名不再,不可不察。”

  太子宾客杜正伦猛然出声提醒道。

  太子少詹事张玄素、太子右庶子李百药对视了一眼,脸色十分凝重。

  近来,长安流言蜚语不断,全都围绕着东宫,目标直指太子,加上今日发生了这些事,恐怕李承乾的名声会一落千丈,天下人该如何看待这位大唐太子。

  “瘸龙如何坐九五。”

  面无表情,李承乾漠然道:“四弟手下的人倒是灵醒。”

  “五姓七望打定主意与孤作对,扶持魏王上位,却忘了关东士族如何会让山东士族独美于前。”

  “孤这位四弟看似温文尔雅,礼贤下士,实则亲疏有分,最为依仗的莫过于柴令武、房遗爱、杜楚客,还有张亮、薛万彻。”

  ‘唰!’

  话音落下。

  杜正伦、张玄素、李百药三人脸色微变。

  柴令武是谯国公柴绍与平阳公主长子,房遗爱是梁国公房玄龄次子,杜楚客是莱国公杜如晦之弟,郧国公张亮;右卫将军、蒲州刺史薛万彻这些都出自开国元勋门阀。

  确切来说,这些人支持大唐建立,可以算作新关陇集团的一员,主要利益集中在关中地区。

  而魏王李泰手下的文人士子,以岑文本、崔仁师、刘洎为代表,分别代表了南方士族、山东士族、山东庶族的利益,这本身就有利益区别。

  山东士族尤其势大,五姓七望之中,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赵郡李氏都属于山东士族之列,崔仁师就是他们推出来的棋手,一击重创东宫名誉。

  事实上,站在东宫身后的势力本该是关陇士族,只是随着贞观十年,长孙皇后逝世,太子李承乾性情大变,李世民更是区别对待,过分看重李泰,以至于关陇士族之间也有了分歧。

  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为例,现如今矢志不渝支持太子李承乾的只有郑国公魏徵,与其说他支持的是太子,倒不如说他支持的是嫡长子继承制。

  相比之下,支持魏王李泰的关陇门阀势力更为出众,多达四家押注。

  如此一来,魏王身后站着的势力远胜于东宫,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殿下。”

  三人不自觉的肃然挺身。

  “无妨。”

  摆了摆手,李承乾淡然如水,微笑道:“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

  ‘嚯!!!’

  杜正伦、张玄素、李百药只觉一股泰然处世、不为外力所动的坚毅性格从话语间透出,让人震撼莫名。

  换做是一个知天命、花甲之年的智者说这番话,他们都不觉得惊讶,可太子李承乾如今才22岁,刚过弱冠,已经有这种常人所不能及的稳重,着实令人不可思议!

  “四弟既已出招,孤要是这么平淡,未免让天下人小觑东宫。”

  “半句仄言有些小家子气。”

  “来人,准备笔墨。”

  “是,殿下。”

  一旁的东宫内侍连忙在桌案上摊开宣纸、笔墨。

  “哗啦!”

  只见李承乾起身,手握狼毫,大笔挥墨,书写出了一行字。

  ‘瘸龙如何坐九五?胖虎安能定江山。’

  ‘啊这?’

  当内侍将这一副字呈现在李百药三人面前时,三人不由得张大了嘴巴。

  与其说李承乾这是反击,倒不如说这是在两败俱伤,这句完整的仄言传出去,别说长安了,天下人恐怕都会嘲笑大唐皇室声名最盛的太子、魏王。

  “少詹事博览古今,想必应知晓‘狗脚朕’三字何来。”

  “臣确实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