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从太子李承乾到诸天圣皇 第35章

作者:江东一枝花

第52章 欲取草原,必先勘定河套!

  “关于全面推行两季小麦轮作法,包括开挖水渠,建立水力磨坊以及面食发酵的多种方式。”

  “这些,你都要一一做好统计,完全汇总之后,再行编纂成书。”

  “孤看不需要等到第二季小麦成熟,第一季大约在10月下旬收割。”

  “那么,这份奏折完全可以在十一月的朔日朝会上公布。”

  深深地看了赵弘智一眼,李承乾叮嘱道。

  不出意外的话,真珠夷男将会在十一月调动薛延陀所部,胜兵二十万浩浩荡荡南下,进攻东突厥。

  东突厥俟利苾可汗所部根本没有能力抵挡来自薛延陀的进攻,必将率部退守朔州,遣使向大唐告急。

  这对于李承乾而言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近距离征服北疆边军将士,以薛延陀之败塑就太子勇武之名,从而扬名天下,一举改写昔日东宫颓势的局面。

  如果太子宾客、家令赵弘智在这个时候拿出两季小麦轮作的方案,并且有足够的事实证明可行性,那么,他必然会成为大唐的功臣,一举封爵,至少是一个郡公。

  击败薛延陀是为武功,推行小麦是为文治,文治武功兼备的李承乾将如日中天,李世民不可制。

  “谨遵殿下吩咐。”

  尽管赵弘智心中充满了疑问,可他还是乖乖的答应下来,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前途完全是太子所赐。

  “还有最重要的一件事。”

  “下个月初,这些土豆就能够采收,大约3石。”

  “孤要带走足以种植一亩地的种薯。”

  “殿下,这.”

  赵弘智立马不淡定了。

  种植一亩地大约需要一石半至两石的种薯,李承乾带走了两石,那他们就只剩下一石了。

  这个时候,大家已经从土豆的生长情况看出了这是一件‘神物’,具体的吃法还不太明晰,但这种粮食作物对于天下而言,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尤其是陇右道、北疆、辽东等地。

  愈早培育出足够多的种薯,这是迫在眉睫的事情,这桩功劳绝不亚于推行两季麦。

  “孤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有些事情,不便现在言明,我只说一句,这些种薯关系到大唐能否进一步扎根北疆。”

  “孤说的不是河套地,而是阴山以北的大漠、草原。”

  “这件事很重要,至少比现在在终南山下培育土豆更重要。”

  眺望北方,李承乾面容无比的坚毅,一字一句道。

  大唐直接控制的地盘相较于汉朝有所不足,例如:西南没有控制金沙江以西,辽东之地仅限于辽河以东,东南沿海没有控制流求,西域只控制了一个吐鲁番盆地,就连河套平原都没有完全纳入统治中。

  河套平原指的阴山以南的黄河冲积平原,西到贺兰山,东至呼和浩特以东,北到狼山、大青山、南界鄂尔多斯高原。

  历来为漠南军事要地,北通塞外,南临关中,西邻甘凉,东连幽燕,为长安北方藩篱,幽燕翼侧屏障,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气候条件优越,一度被誉为塞上江南。

  这片地区分为前套平原、后套平原、西套平庸,前套平原主要指大青山以南,南北朝时称‘敕勒川’,即后世呼和浩特所在。

  后套平原指狼山以南,乌拉山以西至巴彦高勒的平原,后世巴彦淖尔、乌梁素海所在。

  西套通常指的是银川平原,同青铜峡以南的中卫平原合称宁夏平原。

  前隋在前套设立了五原郡,在后套设立了定襄郡,在西套设立了灵武郡,大唐改郡为州,五原郡成了丰州,灵武郡成了灵州,定襄郡所在的定襄城被李世民大手一挥,直接送给了东突厥当王庭所在。

  事实上,大唐在贞观年间实行的策略并非直接冲突,而是间接冲突,东突厥的存在就是为了避免唐军正面同薛延陀发生冲突,或者说需要东突厥作为仆从军,监视及充当缓冲地带。

  这样的策略在早期非常有效的避免了大唐四面树敌,可随着时间的发展,薛延陀、西突厥、吐蕃、高句丽变得越来越强大,大唐反而因为这样的缓冲地带失去了对四夷的警惕心。

  吐谷浑、东突厥不再是阻隔,反而成为了吐蕃、薛延陀发展壮大的便利条件。

  没有人比李承乾更清楚大漠、草原的特殊地位,更没有人知道大唐未来要面对的敌人有多么强大。

  这还得多亏了天可汗李世民的豪爽、大方,文成公主进藏为吐蕃带去了文化典籍、生产技术,100种治病药方、4种医学论著、5种诊断法5种、6种医疗器械、多种谷物和蔬菜种子。

  一旦吐蕃消化了这些东西,直接从一个松散的奴隶制联盟进入到封建帝国阶段,成为青藏高原有史以来最为强大的政权,不仅压迫东亚,还压迫着南亚、中亚。

  到那时,大唐想要制住吐蕃这头来自雪原的恶狼可就难了。

  只有趁着现在的机会,一举打垮薛延陀,征服草原,聚拢草原实力,西可威胁西突厥,东可俯瞰高句丽,大唐只需要专心致志对付吐蕃,腾出手来,一个个收拾了这些盘踞在周围的部族势力。

  “臣明白。”

  赵弘智瞳孔狠狠一缩,郑重应声。

  “带我去看血牙米。”

  随即,李承乾吩咐了声。

  “是。”

  “殿下,这边请。”

  赵弘智在前带路,将其引入最靠近终南山的一处庄子。

  四周高墙耸立,前后开门,建有望楼,四隅角楼,略如城制,一座守卫森严的坞堡跃然出现,这里是东宫最为核心的地方,土豆育种、小麦选种都在这里完成,由东厂负责把守。

  “参见殿下。”

  当李承乾一入内,一行上百名头戴尖帽,脚踏白皮靴,身穿褐色衣服,腰间系着小绦,腰佩雁翎刀的东厂番子恭敬行礼,问候道。

  为首之人戴圆帽,着皂靴,穿褐衫,显然是东厂内行直属掌班。

  “平身。”

  环视众人,李承乾大手一挥。

  “是。”

  一众东厂番子恢复了动作,各司其职。

第53章 高筑墙,深积粮,一切尽在准备中

  正午时分,坞堡后院。

  三亩田地中生长着半人高的植物,挺拔而立,宛如一片片绿色的波浪随风轻摆,从上到下透露出勃勃生机。

  叶片细长而翠绿,边缘略带锯齿状,成熟的稻穗低垂着头,沉甸甸地挂满了金黄色的谷粒,仿佛是大自然精心编织的黄金项链,在阳光下闪耀着温暖而丰饶的光芒。

  “啪嗒。”

  李承乾上前摘下一粒似小拇指般大小的稻谷,轻轻一捻,稻壳表层直接崩裂开来,露出了里面一抹妖冶的血色,如同玉石般沁润,闻之有扑面而来的异香,仔细一看,形状很像是一颗尖锐的牙齿。

  ‘熟了?’

  目光中透着惊讶,李承乾不禁将这粒血牙米放入嘴里,细细咀嚼。

  果然,血牙米入口之后能刺激体内气血增长,比之金鸡米更加狂暴,主打一个刚猛霸烈。

  “太子殿下。”

  赵弘智不假思索的汇报道:“一株血牙稻结谷约3600粒,合1.7石。”

  “三十株血牙稻拢共可收获血牙谷51石。”

  “我们已经确定了只要有源源不断的血液灌溉血牙稻,每个月便能采收一次。”

  “不仅血牙米可以刺激气血,米糠用来喂食牲畜,牲畜能够长得更加强壮。”

  “哦?”

  眉头微皱,李承乾对此并不太满意。

  这意味着血牙稻的产量一年612石,折合血牙米不足400石,米糠约245石。

  按照一天两顿主食的标准,这些血牙米仅仅可以满足800人食用97天,光是供给东宫800卫士都不够。

  “血牙稻的生长应该需要不少血液吧。”

  “回殿下。”

  赵弘智恭敬地补充道:“一株血牙稻一天大概需要灌溉超过一石鲜血。”

  ‘呃呃.’

  微微一怔,李承乾脑海中大致算了一下,三十株血牙稻一天就需要三十石鲜血,这要是从人体身上放,一天就得杀300多人才能满足灌溉需求。

  “殿下。”

  “我们已经开始养殖牲畜。”

  “目前,各个庄子大概养了牛、羊约600头。”

  看见李承乾眉头紧锁,赵弘智连忙解释道。

  “不。”

  沉思之后,李承乾提出了一个建议:“牛、羊想要出栏,时间太长了。”

  “且牛、羊长肉的速度太慢,养殖牛羊,血液用以灌溉血牙稻,这不划算。”

  “终南山再大,草料总不是无穷无尽,这么多牛羊一天就需要消耗不少草料,规模越来越大之后,所需的饲料会越来越多,到那时就需要用粮食养活他们。”

  ‘啊这?!’

  赵弘智同样想到了这一环,支出太大了,很难不引人瞩目。

  要知道,大唐可不允许随便宰杀耕牛,而绵羊、山羊体型小,血液跟成年人相差无几,这一天恐怕都得杀几百头羊才够,那为了灌溉这些血牙稻,得养多少羊才够?

  “养豕。”

  李承乾口中吐出了一句话。

  “豕?”

  “可是殿下,这东西不好养啊,攻击性很强,而且,肉又柴又腥臊。”

  一听这主意,赵弘智脸上立马犯了难。

  后世的东北曾有这样一句俗语:一猪二熊三老虎,猪的战斗力相当强悍,不单单攻击人,同类相争更是家常便饭。

  古人驯养猪的历史要追究到夏商周时期,但猪一直无法成为人们进食的主要肉类,很大的原因在于其肉紧致,腥臊味难以去除,老百姓都不堪下咽,何况达官贵人。

  “嗐!!!”

  谁知,李承乾笑着说道:“这问题很好解决,阉了就行。”

  “啊???”

  赵弘智愣在了原地,阉割豕,没搞错吧。

  “没错。”

  “就是阉了这些豕。”

  迎着赵弘智的目光,李承乾认真道:“豕跟人一样,去势之后,性情大变。”

  “变得温顺,不再好斗,每天都懒洋洋的,吃了睡,睡了吃。”

  “阉了之后的豕长肉快,肉质更加鲜嫩、美味,一般的豕养一年体重可以长到2石。”

  “而且,不只是公豕,母豕一样可以阉割,通常在仔豕出生5到10天内阉割,可以确保存活率。”

  “豕一窝至少生8个以上,一年可以生产2到3次,且是杂食性动物,什么都吃,好养活。”

  “养豕是发家致富的不二选择。”

  拥有后世记忆的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汉人不像游牧民族,最主要的肉食不可能是牛羊,只能是猪。

  只有猪可以大规模的驯养,并不需要特定的环境,阉割之后,修个猪圈就能养殖,非常便利。

  而且,阉割之后的猪肉相比于牛羊肉来说,不需要多么复杂的处理,就可以做出让人接受的美食。

  在后世,猪肉远远超过了牛羊肉、鱼肉,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肉食补充,没有之一。

  “是。”

  赵弘智半信半疑的应声。

  “血牙稻收割之后,血牙米定期送往东宫,米糠混在其它谷物中,制作为畜食,暂时囤积起来。”

  李承乾想到了这些血牙米糠对于牲畜有足够的吸引力,那对于战马应该也是绝佳的饲料。

  用这些米糠喂养出来的战马,恐怕要比一般的战马更为强健,这可是一个意外之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