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东一枝花
“第一,小麦是秋种夏收,一整个春天几乎都被浪费了。”
“第二,民间不似宫中,有精良器皿可以去除麦壳,研磨成粉,制出可口面食。”
“太子殿下说得对。”
一旁老农模样的村正神情激动道:“额们也知道小麦产量大,可是额们吃不下去呀,麦饭剌嗓子。”
百姓都常年在地里刨事,只要能吃饱饭,他们还在乎种什么,不种什么,实在是如今的小麦对底层百姓来说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桓谭所著《桓子新论》论述:“宓牺之制杵臼,万民以济,及后人加巧,因延力借身重以践碓,而利十倍杵春。””
“建武七年(公元31年),杜诗通过流水动力,用于鼓风铸铁,称之为水排。”
“听闻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中记载了水力磨坊,只需从河流中引一渠清水沿田埂、绕村舍而来,通过水位高低以做动力,驱使石磨。”
“这样的水力磨坊要是可以广泛应用,那么,百姓就可以将小麦磨制为粉末状,制作胡饼、蒸饼等面食。”
“纵然是没有经过发酵的面饼,烤制之后,口感也不差,且相较于稻、黍、稷,更为饱腹。”
“至于产量问题,若是小麦可以像水稻在南方一样做到一年两熟呢?”
‘什么?’
闻言,在场所有人无不瞪大了眼睛。
要是小麦一年两熟,亩产就能达到3石4斗,这可是黍、稷的两至三倍产量。
“殿下。”
“此言当真?”
赵弘智更是目不转睛的盯着李承乾。
这可不单单是东宫属田之幸,这是天下之幸,光凭这件事,恐怕都足够封一个开国县公了。
唐朝的爵位分为亲王;嗣王、郡王;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县侯;开国县伯;开国县子;开国县男;开国县公食邑一千五百户,从二品,这已经不小了。
毕竟,大唐爵位并不世袭,哪怕是皇室亲王也需降等承袭,例如:江夏王李道宗,如若没有特别的恩典,嫡长子李景恒只能承袭郡王爵,再到李景恒之子,国公爵,依次降等。
谯国公柴绍嫡长子柴哲威因为陛下恩典,特许承袭国公爵,而罗通、秦怀玉连个爵位都没混上,这就是差距。
第24章 赏功于下,掩人耳目
终南山下,良田阡陌,潏水畔。
一大群人冒着炎炎烈日,一双双眼睛充满了渴望,就这样注视着李承乾。
时而微风拂过,带起温润水汽,一片清凉,却丝毫没有熄灭众人胸膛中那升起的希望,似朝阳般炽热。
“孤没有哄骗尔等的必要。”
微微一笑,李承乾肯定道:“第一茬小麦可以在秋季播种,春季收割,而后继续播种,再到秋季收割。”
“前提是粪肥供应的上,确保土壤肥力不会因此贫瘠。”
在后世,普通人认知的小麦按照播种和收获的时间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冬小麦一般在秋季的9月到10月间播种,经过一个冬天的休眠,春天开始迅速生长,到了5月到6月就可以收获了。
春小麦则是在春天的3月到4月播种,生长周期较短,通常在8月到9月就可以收割。
实际上,这主要是北方种植的规律,跟温度、湿度有非常大的关系。
温暖湿润的气候有利于小麦的生长,像岭南、东南亚、北美等地,小麦可以实现一年两熟或三熟。
而现在的大唐正处于历史上最温暖的时期,中原地区不仅有大片竹林,还盛产柑橘,洛河、渭河基本上很少结冰,四川的荔枝硕果累累。
这样的温暖不单单体现在大唐,更体现在周遭的地区、族群发展上,像西北地区,青海的牧场一望无际,青藏高原能够大量种植青稞、小麦等农作物,滋生出了历史上最为强大的藏族帝国。
西北地区有吐蕃的崛起,东北地区有渤海国的崛起,这都有赖于温暖的气候。
显然,大唐北方的气候条件可以满足小麦一年两熟,否则,关中、河套等地也不可能种植水稻。
“咕噜。”
所有人都吞咽了口唾沫,那些出身流民、乞丐的村正更是眼中泛着泪水。
“孤要是没记错的话,家令生于陈宣帝太建四年。”
“乃是后魏车骑大将军赵肃之孙,前隋陕州刺史赵玄轨之子。”
“前隋大业年间,任司隶从事,武德初年,应诏而举,授詹事府主簿,预修六代史,后与令狐德棻、袁朗等十数人同修艺文类聚,转太子舍人。”
“是。”
赵弘智回道:“臣惭愧,今年60有2,早已步入花甲之年,不过是从四品上。”
“孤不是皇帝,给不了你更高的官职。”
“不过,孤倒是可以给你一个高门之机,你可有意乎?”
凝视着赵弘智,李承乾冷不丁的说道。
“太子殿下。”
太子宾客、家令赵弘智一双老眼中露出了莫名的神色,大概猜到了其中深意。
“孤是太子,真要说有什么想要的,大概是九五之位。”
“些许功劳对孤来说,没什么太大意义。”
“何况,这等功劳落在你手上,天下人一样会记住孤这位储君。”
“单单是传播小麦一年两熟还不够,须得以水力磨坊配合,让百姓更愿意接受面食。”
“孤欲以家令为主,于东宫属田中尝试栽种两季麦,并且由家令寺牵头,食官署、典仓署、司藏署同典膳局建造水力磨坊、研发面食发酵方法。”
“届时,家令可以此编撰一份奏章上书,推行小麦种植之事。”
“一个开国郡公之位想必是跑不了,赵家也能跻身长安勋贵之中。”
目光始终聚焦田地的李承乾开口道。
“多谢太子殿下。”
此刻,赵弘智心中惊喜交加,不禁叩首行了一个大礼。
大唐建立之初,宗室封王,功臣封爵,国公数十位,及至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重新厘定爵位,取消了免死铁卷,依次降等,国公仅28家,开国郡公位列国公之下,这已经是天下少有的高门显贵了。
有了这个开国郡公爵,赵家必将延绵子嗣,代有英才,他如何能不感激涕零呢?
“起来吧。”
摆了摆手,李承乾继续道:“东宫的庄田足够多了,没必要继续购买。”
“孤瞧着安置在这的百姓大抵有2万余人。”
“终南山西起秦陇,东至蓝田,相距八百里,昔人言山之大者,太行而外,莫如终南。”
“山中野兽出没,人参、灵芝等药材多不胜数,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开垦出来的坡地可以栽种桑树,妇孺养蚕缫丝,青壮年除了侍弄耕地,也可习练弓箭,充作猎户。”
“从民间招纳一些善于炮制药材的能手,教授一些幼童辨别、炮制药材之法。”
现如今,魏王府、赵国公等势力对东宫虎视眈眈,稍有不慎便会沦为他人把柄。
终南山看似远在秦岭,实则各家耳目众多,他还不至于蠢到在这里建立造反班底。
尽管李承乾知道终南山有金矿、黄铁矿,可他并不打算开采,一来,东宫不缺钱、粮,二来,金矿动人心,铁矿是冶炼兵器的根本,这可是皇家最为忌惮的东西。
大唐对兵刃、武器的管控非常严格,明确禁止私藏甲胄、弩、矛、具装等军用制式武器装备,但对弓箭的管控相对宽松,允许百姓持有弓箭,用于自卫和狩猎。
因此,这些庄户学习弓箭,用以猎杀山中野兽,从而补贴家用,这倒是在合法的范围内。
仅仅是一些田地并不会引人注意,像东宫这一万多亩看似很多,实则并不算什么,五姓七望,哪家没有几十万、上百万亩良田,勋贵世家多多少少也会有一些永业田、职分田,多达数千亩。
未来,李承乾从盲盒内也许可以得到高产番薯、玉米、杂交水稻乃至灵米、灵药种子,这都可以种在东宫属田中,有专人维护而不引起外人瞩目,何乐而不为呢。
“是,殿下。”
太子家令赵弘智将这些话一五一十的记在了心里。
是日,李承乾与侍从在终南山下用了一些午膳,匆匆返回东宫,他作为太子,可以自由出入皇城,却不能肆意留宿在外,这可是宫廷禁忌,谁也害怕太子会在外做一些事情。
第25章 扬州血案,东厂第一次露面!
贞观十五年,盛夏七月,扬州。
自前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这里一度成为了南北交通枢纽,人口稠密,繁华之至。
渺渺天际,船帆迟迟,如星如豆,一条邗沟贯穿全城,蜿蜒曲折,时而宽阔,时而狭窄,建有二十四座桥,沿河两岸密布建筑,青砖白瓦,江南小巷,风景如画。
博陵崔氏安平房数百口人乘船沿运河南下,暂时踯躅江都,须得经大江朔流而上至江州,再沿赣水至虔州,经陆路进入岭南之地,前往琼崖岛。
“唉!!!”
亥时,夜色渐深,庭院中,一道身影对月长叹,唏嘘不已。
曾几何时,安平房是博陵崔氏主脉,俊杰层出不穷,历经千年而不败,更出了崔仁师这样被寄予厚望的后辈子嗣,殿中侍御史、魏王亲信,何等荣光。
只待魏王李泰登临储君之位,安平房也可趁西风再度跻身朝堂,未尝不能做一任扶龙之臣。
可现在呢,大唐皇帝亲自下诏把安平房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崔仁师被发配崖州,就连安平房都被博陵崔氏其它六房排挤,不得不远离祖地,南下琼崖,此生他都不知道能不能再见长安。
“博陵崔氏,安平房主事崔礼。”
寂静中,一道突兀的声音响起。
“你是谁?”
崔礼脸色骤变,冷喝一声。
只见一行身影在月光下出现,头戴尖帽,着白皮靴,穿褐色衣服,系小绦,手中紧握着一柄狭长的兵刃,行走毫无踪迹,更无声音,让人为之心悸。
为首四人胸前有兽类图案,分别是银鼠、莽牛、黄虎、玉兔,透着别样的诡异、阴森。
“东厂,子鼠/丑牛/寅虎/卯兔奉命前来送尔等上路。”
东厂四大档头齐齐出声,语气不带一丝感情色彩。
“东厂?”
安平房主事崔礼面露疑惑之色,这是什么势力。
“丑牛,寅虎,卯兔。”
“你们带人下去。”
这时,子鼠扬了扬手。
“唰!唰!唰!”
下一刻。
三大档头径直带着几十名东厂番子窜入了这座宅院。
不多时,蛙叫、虫鸣声中响起了哀嚎、惨叫声,刀光猎猎,杀机纵横。
这些东厂番子不单单饮过稀释后的绿神营养液,还有血丹化出的水,修炼的都是从《葵花宝典》中分出的辟邪剑法,一个个至少是三流高手,对付军中精锐,或许有些不足,可对付一些护卫,绰绰有余。
空气中渐渐弥漫出血腥味,皎洁的月光映照着血色,变得格外凶戾,安平房崔氏族人数百口一个不留,全部被屠戮殆尽。
“你们究竟是什么人?”
听见耳边传来的惨叫声,崔礼心中惊惧,却还是强忍住愤怒,质问道。
“住在魏王提供的府邸中,难道你还想不明白究竟是为什么。”
“呵呵,魏王亲自下帖命运河沿岸各州照拂,好大的面子。”
“安平房究竟为何落得如此下场,你忘了吗?”
子鼠冷冷一笑。
“你们是太子的人”
“这怎么可能?!”
崔礼脱口而出,脸上满是不敢相信。
“殿下本不愿与尔等有何瓜葛,毕竟,你们在殿下眼里,连大一些的虫子都算不上。”
“可谁叫魏王多此一举,九泉之下,冤有头,债有主,尔等且自去。”
面色淡漠,子鼠开口道。
上一篇:三国:十倍速度,貂蝉说我太快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