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东一枝花
诸王这才陆陆续续离开了荆王府。
终南山下,太子别苑。
“哼!”
“现在知道着急了,早干嘛去了。”
“虢王、江王、滕王、蒋王,这都是混账东西。”
“我李唐皇族之名就是被他们搞坏。”
“瞧瞧,咱们的陛下多么英明,连你在这个齐王都特殊对待了,反倒是这些个混账玩意,一个个在封地过得醉生梦死,就差杀人取乐了。”
听完东厂番子的汇报,李承乾讥笑连连。
“咳咳。”
李佑正看着《汉书.文帝纪》,谁曾想突然被提及,整个人都被口水呛到了,无奈道:“大兄。”
“你这鞭尸也不能反复鞭挞呀,要不,换一个人。”
“换谁?”
李承乾有些诧异的看着他:“除了你比较典型,还有谁?”
‘.’
一时间,李佑都被噎住了,确实,只有他这个铁头娃会在李世民在位时期造反。
不过,他立马转移了话题:“大兄,所有的亲王都要分封,虢王、江王他们?”
“呵呵。”
闻言,李承乾嗤笑了声,讥讽道:“让他们去就封于外,就他们那三脚猫的本事。”
“信不信,要不了多久,大唐还得派军队去给他们收拾烂摊子。”
“孤要的是这些藩国像繁星一样拱卫着大唐,而不是时不时的给大唐找麻烦。”
“这些个混账玩意首先要经过锤炼,待孤登基后,必得开大宗正院,把他们集中放到一起学习治国、武艺。”
“要是不过关的,哼,有的是他们好果子吃。”
‘大宗正院?’
李佑眼眸中露出了疑惑之色。
“《大戴记》曰:帝入太学,承师问道。”
“太学一词源于上古五帝时期,名大学,曰成均,在夏为东序,在商为右学,在周有东胶,而周朝又曾设五大学:东为东序,西为瞽宗,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中为辟雍。”
“天子和诸侯均设之,曰: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古人宫室无多,凡祭礼、军礼、学礼,及望气、治历、养老、习射、遵贤之典,咸行于明堂。而明堂、太庙、太学、灵台咸为一地。”
“西汉武帝时,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至东汉质帝时,太学生人数已有3万余人。”
“我朝国子监那是什么玩意?招募的都是士族官宦子弟,寒门庶族弃如敝履。”
“这也就是他会当做文治武功的一部分,洋洋得意,殊不知,不过是东施效颦,徒为人耻笑尔!”
“咳咳。”
听到这话,李佑再度被口水呛到了,这些天来,李承乾在他面前毫不掩饰对李世民的鄙夷和不屑,他虽然造反,但对于亲父李世民还是骨子里充斥着畏惧和崇拜。
“学者,因为天下人教授之所,而非士族官宦的特权。”
“前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而举人的方式选拔官员,目的就是为了尽可能的遴选人才。”
“开皇十八年,隋文帝诏诸州举贡士人按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分别荐进,大业三年,隋炀帝诏令荐人,分为十科,大业五年又诏诸州荐人,分为四科。”
“武德四年,皇爷爷诏令:诸州学士及早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里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复,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随物入贡,定每年十月为赴朝廷应试的定期,明确了州、县地方预试,诏书明确了士人可以投碟自应,下层寒士得不到举荐者,亦听自举,洁己登朝,无嫌自进。”
“这样的举措固然改变了魏晋以来,世家门阀垄断官员的现状,让一部分寒门士子也有出头的机会。”
“可在当今陛下这里,士族进一步充斥朝堂,拉帮结派,完全不给任何庶族机会。”
“堆积在吏部需要任命的秀才、进士多不胜数,那些士族子弟早早的主政一方。”
“从贞观十五年开始,孤命东宫将数以千计的庶族、寒门出身的秀才、进士安排到下县任县令、县丞。”
“现如今,这些人已经全部淬炼出来了,一个个具备施政才能,且对于底层百姓民生有非常多的了解。”
“相比于那些士族官员,他们或许有诸多不足,但他们至少可以将良心稍稍向百姓倾斜一点,这就足够了。”
李承乾接着把他这些年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说了出来。
“大兄。”
“你这是打算”
李佑瞳孔狠狠一缩,已然猜到了他的想法。
“士族是必须要清除的。”
“关陇门阀、山东士族、江南士族、淮南士族这些大个子通过这一次洗牌,全部淘汰出局。”
“提前选择亲王,举族迁往域外,协助开拓疆土者,可免。”
“负隅顽抗者,族灭!”
“中小士族有一些选择的权力,他们可以留在大唐,但必须要交出一应土地、佃户。”
“孤不会允许民间藏匿人口,田地大部分掌握在世家门阀手中。”
“民以食为天,只要百姓有田耕种,他们就能养活自己,就会支持大唐。”
“吃饱了,他们才会去想要获取别的权力,例如:从军、当官。”
“府兵制是一种适合地方的制度,却并非无懈可击,必须要以俸禄制相辅,方可延续下去。”
“朝廷的边军、中央禁军都必须采取募兵制,且定期从地方守军中挺拔一些优秀者。”
“以往,所有的将帅都是出自士族,因为只有他们掌握着兵书战策,寻常人都不识字,如何研习?”
“正因如此,孤才一定要改变原有的进士科、秀才科,朝廷完全以试取材。”
“由大唐设立专门的学府,例如:长安国子监,州设州学,郡设郡学,县设县学。”
“将原本的考试同样分为四等:县试、郡试、州试、殿试。”
“县试是第一阶段,凡是识文断字者,均可向所在县衙报名参与县试,通过所在县衙门举行试,核准录取一部分杰出者,授予童生之衔,童生可领取由朝廷专门发放的禄米,以保衣食无忧。”
“郡试为第二阶段,各县童生前往所在郡治参与考试,核准录用者,授秀才衔,发放禄银。”
“州试是第三阶段,各郡秀才前往州治参与考试,合格者称之为举人,有参政议政之权及禄银。”
“殿试是最后一关,由皇帝亲自出具考题,大臣监考,最终遴选合格者为进士,前三甲称之为状元、榜眼和探花,进士即由吏部授予官职,或为县令,或为县丞,主政、协理主政一方。”
“县学、郡学、州学分别录童生、秀才、举人进学,除教授古人经典,习文断字,更需要由县衙、郡衙、州衙委派自地方处理赋税徭役诸多杂事,合格者方能领取凭证,前往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
“殿试者并非只有进士,位列中游者,可授予国子监生名额,入国子监进修,参与下一次殿试。”
“其中,县试、郡试、州试都是一年一次,殿试为三年一次。”
“所有朝廷设置学府、考试均分文、武,文院择士子,武院择武人,文学教四书五经,武院教兵书战策。”
“另外,军中优异者可被推荐进入地方武院就读,直接参与科举,晋升军职。”
当即,李承乾将科举方案全盘托出。
“啊这?”
李佑已经张大了嘴巴,完全不知道该说什么是好。
科举梯次分明,只需要识文断字就能够参加文试,精通武艺参加武试,这相当于直接剥夺了士族的特权。
毕竟,百姓有了田地之后,将自己的孩子送去私塾就学,又或者是习武强身,这都不是难事。
一旦这些寒门庶族出身的士子成为了童生,在县学接受了教育,有朝廷发放的禄米、禄银,他们跟士族子弟之间的差距会逐渐变小,尤其是各级学府必须要通过衙门委派处理地方杂务,合格者才能参加下一级考试,这就避免了官员之间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陋习。
所有的进士首先是才学或者武艺出众,然后对于地方治理已经有丰富的经验才会参加殿试,被录用为官员。
至于武科,有些参军入伍从最底层士卒拼杀上来的贫苦人们,他们或许纸上谈兵不如武学士子,但他们的实战经验远胜于这些人,有军功在身,为国流血,自然需要赋予他们不一样的特权。
哪怕他们本身有军职,只要通过殿试,成为武秀才、武举人、武进士,他们一样可以回到军中晋升军职,这无疑是拓宽了百姓的晋升之阶,形成良性的循环。
第172章 龙血战体,统治全世界的开端!
“大兄。”
“你还有很多话没有说,对吗?”
注视着李承乾,李佑有些不确定的问道。
“嗯。”
微微颌首,李承乾给了他肯定的答复。
科举取仕只是其中一环,针对整个天下的大改革才是他真正要做的事情。
现在的大唐体制并不完善,要知道,他的脑海中有着几千年的华夏历史经验,制定一份完整且良性的治理方案并不算难,且要考虑到最重要的一点,那便是他建立的大唐是一个征战诸天万界的仙武帝国。
有些看似不可能实现的封建王朝弊端,对其而言,不过是挥挥手,兵权在手,天下还有何人敢违背他的意志?
“大兄!老五!”
“大兄!五兄!”
“阿耶,五叔!”
就在这时,三道身影联袂而来,吴王李恪、晋王李治、梁王李象出现在了太子别苑。
“三兄,稚奴,大侄子。”
李佑在这里这么久,对李象并不陌生,但他还是第一次见李恪、李治,多少有些不自然。
反倒是李恪、李治二人早就猜到了齐州叛乱,齐王不知所踪,背后肯定是太子出手救下他,今天亲眼见到李佑,他们对于太子李承乾又多了几分信服。
“青雀已经把三千死士都调进了长安,帝都还有不少士族死士。”
“粗略统计了一下,这些人大约有六千,分布在长安108坊。”
“薛万均不足为虑,房遗爱、柴令武也不是什么太大问题。”
“东宫除了孤的八百卫士,只有象儿的亲事府。”
‘这!!!’
顿时,李恪、李治脸色变了。
六千死士,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他们的亲事府不过三百多人。
显而易见,李泰进攻的目标第一是东宫,第二便是吴王府、晋王府。
“孤不打算调更多人入帝都。”
看了二人一眼,李承乾淡淡道:“他要是不做的更过分一点,我又怎么收拾那些无君无父的逆臣。”
“有些事,铺排了这么多天,虎头蛇尾肯定是不行的。”
“总要让父皇看看,这天下究竟谁说了算,是太极宫,还是东宫。”
“可大兄,我们.”
李恪、李治急了,太子要是调人,他们该怎么抵挡这些死士?
六千人,哪怕只分出三分之一,一座王府就要面对一千死士,这些人都是士族畜养的亡命徒,尤其是吴王嫡长子刚刚出生,晋王府也怀上了,
“安静。”
李承乾轻喝了声,一股无形的压力落在李恪、李治身上,让他们不由得冷静下来。
随即,一股磅礴的精神念力灌注进入李恪、李治、李佑三人脑海中,三人瞳孔瞬间放大,整个人处于一种被动接收讯息的状态,等到他们回过神来,已经过去了一刻钟。
“这这.这.”
三位亲王脸上全都露出了不敢相信之色。
武道,诸天万界,育灵阵.这些几乎是志怪评书中才有的东西实实在在的出现在了他们脑海中,同时出现的还有一门功法和两门战技。
“现在调人难免不会被青雀察觉,前功尽弃。”
“只有这场叛乱越闹越大了,闹得人尽皆知,无法收拾,对我们而言,便是最大的战果。”
“孤知道你们担心吴王府、晋王府恐怕难以抵御危险,故而提前将这些东西授予你们。”
上一篇:三国:十倍速度,貂蝉说我太快了
下一篇:抗战:两军对垒,你开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