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鱼羽渔钰
这才是他最深远的遗产。
而如今,他在这一条道路之上已经走的更远了。
虽然这一切也都有着顾氏所建立的基础,但赵匡胤的功劳亦是无可质疑。
他也不知道此番北伐到底会不会成功。
但无论从任何角度来看,此事对于整个九州而言都极为的关键。
随着大宋整兵秣马,关于其要进攻北汉的消息亦是不胫而走。
在这乱世之中,这类军情根本难以隐瞒。
南北两方,无论探子还是细作,都如影随形,不可能彻底肃清。
北汉朝廷几乎是在第一时间就得知了风声。
值得一说的是——
顾瑾与赵匡胤此时不约而同地考虑到北伐,并不只是出于对辽国威胁的警觉。
更直接的原因,是北汉朝廷内部正发生动荡。
在混乱的改制之下,所产生了种种影响极多。
北汉皇族宗室内部为了争夺皇位,于朝堂内部掀起了内乱,再加上学术上的争执,更是让整个北汉完全陷入了一阵混乱之中。
他们二人又岂能放过这个机会?
只不过——
在当前的这个局势之下,纵使北汉的内部再怎么动荡,但也绝不是能够轻易被拿下来的。
上京临潢府。
此地乃是辽国的都城。
如今的北疆与原本历史之中的变化极大,九州文化的盛行包括顾氏这些年来所尝试的吞并之举,都给此地带来了不小的改变。
其实从根本意义上来看,顾氏所做的一切真的成功了。
北疆各部落之中。
早就已经有不知道多少人将自己标榜成了九州之人,无论是从思想上也好,亦或是其他方面也罢,这块土地其实都已经融入到了九州之中。
只不过,这不能影响到大局。
毕竟源于九州内部的动荡,同样也不在少数。
辽国如今的实力确实极强,虽然其君主耶律贤的能力比不过赵匡胤,但相比于辽国刚刚被刺杀的君主耶律景而言,耶律贤已经可以称之为仁君了。
最关键的是——
他似乎是从赵匡胤的身上学到了经验,相比于原本历史之中,他更为注重人才。
就比如如今的辽国丞相王应琛!
其出身于女真之地,也就是如今的黑龙江省。
没错,顾氏的出现终是影响到了太多东西,就连这种偏远之地,如今也早已不是原本历史可以相提并论的了。
盛唐之时数次进取辽东。
包括后续九州商业,以及海贸所带来的造船业发展,都在无形之间推动了这一切。
当然,饶是如此王应琛这种人终究还是极少数。
其一家子本是胡商,靠着对于北疆气候的习惯,以及地势的熟悉流通于各地。
这也给王应琛创造了不少的机会,使其有机会进入到了辽东的顾氏学院之中,而其随后其便展现出了绝对的天赋,随后又进修于巨鹿顾氏学院。
这让他有了十足的成长。
而且作为一个外族之人,他对于当前辽国真正所需要的东西实在是太过于了解了。
而这,也是王应琛要前往辽国的原因。
不仅仅是因为他乃是一个外族之人,同样也是想要实现自己的抱负。
追随顾氏而去,对于大部分士子而言或许是一个好的选择。
但对于王应琛并不是。
值得一提的是——
王应琛于辽国之中所行的改革,并非是昔年那种单独的法家之政。
其如今所行的制度,总言之便是以法家为核心,并吸收了儒家的精华,所形成的一套全新体系。
而这所带来的效果同样也是非凡。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下来,整个辽国便已经从昔日耶律景使其好上了不知道多少。
无论是整体的国力,包括国内的大军培养等各个方面,皆是有着不小的增强。
此时,辽国皇宫之中。
“陛下,”王应琛立于群臣之前,神情严肃,向耶律贤拱手进言:“如今北汉朝廷动荡,若真让宋军乘机攻破北汉,我大辽便将直接面对宋军兵锋。”
“到那时——”
“不论图谋西域,还是经略辽东,都将再无可能!”
“臣恳请陛下,即刻出兵!”
“万万不可让宋军破了北汉!”
他的表情极为的严肃,再加上其及法家之大成本就凶名卓著,如今说起战事之时更是让整个殿内的气氛都肃穆了几分。
闻言,耶律贤也是立刻皱了皱眉。
他自是能够看出其中的轻重。
只不过让他全面支援外国,那自然还是有些不愿,他犹豫了一下,这才开口:“丞相。”
“若是动兵助汉的话——”
“那我大辽进攻西域辽东之事.该当如何?”
他是不想就这样错过发展国力的良机。
耶律贤在原本历史之中的谥号便是景宗,更是被誉为辽国中兴之主,包括其再位之时,也是和北宋保持了一定时间的和平。
光凭着这一点其实便能够说明耶律贤的性格。
他善于用才。
相比于对外交战而言,他其实更希望不断发展辽国的国力。
“陛下放心。”
王应琛没有半点的犹豫,似乎是早已想好了一切,立刻便开口说道:“宋军虽强,但北汉地势本就易守难攻。”
“臣以为,此战之关键当为太原。”
“宋军若想破北汉,唯有突破太原。”
“而我军只需于关键之处对宋军造成威胁,或断其粮道即可!”
说话间,他更是直接让人取来了堪舆图,就这样当着所有人的面认真的讲解了起来。
“至于开疆拓土之事.”
王应琛顿了顿,旋即才再次说道:“西域之事或可暂缓,我军可率先进攻辽东。”
他早已计划好了一切。
作为辽国的丞相。
王应琛总摄军政,已然是达到了顶点,自是会考虑好这一切。
但耶律贤却仍是没有直接做出抉择。
他缓缓看向了在场之人,让群臣表态。
就这样又过了良久之后这才终是下定了决心,缓缓点了点头:“既如此,此事便交给丞相吧。”.
开宝三年三月,天下风云再起。
宋军正式开拔。
赵匡胤亲率二十万大军,分五路北上,大举进攻北汉。
一路出潞州,一路出汾州,一路出忻州,一路出代州,一路直指太原以北险关。
如此进军方略,正是朝廷君臣反复议定之策。
正如王应琛所料那般,此次战局的关键仍在于合围太原——地势使然,北汉无处可藏。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赵匡胤也好,亦或是顾瑾也罢,这两人此行皆是未曾打算使用什么以往的那种民族离间之策。
这就是两人之间的不谋而合。
赵匡胤的野心远远超过同代所有的帝王,他是想要开拓出前所未有的疆域,将这些人都变成九州之人。
自是不会去用这种计策。
而顾氏那便更加无需多说了。
民族融合制度,顾氏已经践行了这么多年,如今已经到了开花结果之时,顾瑾自是不可能再去开历史的倒车。
他与赵匡胤一样,胸中自有一片浩荡乾坤。
欲趁大势磅礴,共铸前所未有之伟业。
这大争之世便是他对号的机会。
——大军开拔!
才歇未久的天下刀兵,自这一日起,再度烽烟骤起。
顾瑾与赵匡胤皆坐镇中军,指挥若定。
宋军实力远胜北汉,士卒精锐、气势如虹。
二人真正关注的,实是太原要地——此处是北汉门户,若不能破,一切谋略皆是空谈,自然无需事无巨细、亲自调度。
而战事的推进,果如他们所料。
宋军连战连捷,势如破竹,全线向北汉腹地压境。
北汉的国力根本无法与大宋相提并论。
包括军力之上。
也正是因为如此,整个宋军的士气也是愈发的骇人,已经是彻底将整个北汉当做了猎物。
顾易一直都在默默注视着这一切。
他也不知道大宋此一战到底能不能胜,能不能破了北汉。
但他能够确定的是——大宋与辽国此次的会战,绝对要比原本历史之中强上数倍。
历史已经彻底改变了。
思想上的种种如今都要在这个大争之世之中开花结果,这其中所产生的影响绝对不是可以轻易所抚平的。
他也只能去默默的关注着这一切,时刻提防着事情朝着不可控的方向而去。
时间匆匆而逝。
宋军不断北上进攻,确实给北汉带来极大压力,但也意外地止住了北汉内部持续已久的内乱。
面对存亡危机。
这些北汉宗室终究尚存一丝清醒,不得不推举一人站出来,统筹全局,全力抵御宋军。
他们之所以如此决断,很大程度上是倚仗辽国的支持。
这就是辽国给他们的自信。
——没错,辽国已经动兵了。
辽军早已分两路南下,一路直奔北部要塞石岭关,另一路则进军定州一带,意图切断宋军粮道。
此番调度,出自王应琛之手。
他虽未必称得上用兵如神,但眼光却极为锐利。
上一篇:大秦:想当权臣,始皇竟传我皇位
下一篇:剧透历史:从世界大战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