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鱼羽渔钰
退朝的钟声亦是在此时悄然响起。
此时,天色已然明亮。
雪不知何时又下了起来,赵匡胤大步走出殿门,丝毫都不顾朝臣们那复杂的神色。
难得的是,范质竟然追了上来,甚至是帮着赵匡胤撑起了伞:“将军且留步。”
赵匡胤驻足转身,诧异的看着范质:“相国还有何吩咐?”
老宰相凝视着他年轻而刚毅的面容,欲言又止,最终只是深深一揖:“江山社稷,就托付给将军了。”
见状,赵匡胤的眼神微微变了变。
但看着面前的范质,他沉默了片刻,终是微微点了点头,旋即径直转身而去。
片片雪花不断落下。
望着赵匡胤远去的身影,老宰相独立雪中,久久不动。
“相国,雪大了,回吧。”王溥不知何时来到身旁。
范质喃喃道:“王公可记得十年前,世宗皇帝初登基时,北汉与契丹也曾联兵来犯?”
王溥颔首:“当时亦是危急存亡之秋。”
“那年领兵退敌的,正是太祖皇帝郭威。”范质的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今日场景,何其相似。”
王溥猛地转头,却在老友眼中看到同样的忧惧。
雪越下越大,将整个开封城裹上一层素缟。
皇城之外,赵匡胤的亲兵已牵马等候,他翻身上马,最后回望了一眼巍峨的宫城。
“将军,是直接去军营吗?”亲兵上前一步,低声询问。
赵匡胤沉默了片刻,战马在他胯下不安地踏动,在雪地上留下几个凌乱的蹄印,他最终摇了摇头,声音沉静却清晰:“不。”
“先回府,”他顿了顿,“须与家人道别。”
亲兵闻言身体猛地一颤,倏然抬头,眼中闪过难以置信的光芒,随即又迅速低下头去——将军此言,意蕴深长,他听懂了。
赵匡胤并无丝毫遮掩之意。
他的目光掠过巍巍皇城,望向远处在寒风中蜷缩挣扎的百姓,眼神逐渐变得坚定如铁。
“再传一句话给弟兄们。”他声音不高,却字字千钧,砸在冰冷的空气里。
“七岁天子,何以君天下?”
他目光扫向激动得难以自持的亲兵,语气沉毅而决绝:“这天下,苦得太久了。”
“昔日太祖皇帝,为安社稷而传位明主;”
“先帝披荆斩棘,呕心沥血,却壮志未酬”
他的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我追随先帝多年,亲见他的宏愿与遗憾。”
“绝不能让这条路,断在这儿!”
“总得有人——”他勒紧缰绳,战马长嘶一声,仿佛也感受到了主人的决心,“站出来,把这条路走完。”
(Ps:跪求月票,跪求兄弟们多多支持一下,鱼万分的感谢。)
卷末总结
踉踉跄跄终是将大唐一卷写完了。
这一卷写的确实艰难。
首先而言,便是因为鱼还从来没有写过这么长字数的书,有些超出能力了。
第二点便是先前说也说过的,对唐史理解不深。
种种因素之下,都注定了这一卷的创作难度,包括还有很多现实琐事,鱼只能说是尽力了。
有兄弟说不如大汉精彩,鱼也确实无法辩解。
大汉的剧情确实是与大唐的剧情不同。
无论是对于历史的了解也好,还有当时那种灵感爆棚的状态也罢,都不是写大唐时候能比的,整个大汉一卷完全就是鱼灵感爆棚之下,十分丝滑的一天想到了所有的剧情。
先前也说过的
鱼这本书本没有什么大纲的,是后续一边写一边做的大纲,也根本没时间去详细的了解,做出的大纲也是根据鱼了解历史的程度做出来的。
总言之,反正还是吃了知识储备以及写作经验的亏吧。
说来也惭愧。
明明算是个老油条,但还是扛不住压力,还没什么长篇经验,只能一点点的去改进,增强了。
鱼在此颔首,感谢诸君的支持。
也不说什么多余的话了唯祝诸君身体健康,发大财。
然后还是照常简单说一下关于下一卷。
先前在作家说里也提过,宋卷的大纲是当时在写大汉的时候,便已经简单定下了基调,后续再完善出来的。
鱼跟其他作者朋友简单说过,都觉着挺精彩的。
包括鱼也自认为是本书的最大高潮了当然,也可能是自嗨.(暂且不表)
不知道.
反正变化是贼大的,会与原本历史截然不同。
至于卷名还没想好。
今晚好好想一想,兄弟们有想法也可以评论一下说说。
就这样。
月末再求个月票。
再次颔首,感谢诸君。
第235章 天命崩溃,崭新的巨鹿
赵匡胤此举并非有意为之。
或许正是顾氏一门长期以来所宣扬的“大一统”思想及其相关理念发挥了作用,尽管当下的天下大势仍在不断回归原本的历史轨道,但仍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首当其冲的,便是“天命”之说的式微。
在顾氏学院多年倡导之下,“人定胜天”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衍生出诸多不同的理解与回应——而这,也注定会在时代的浪潮中刻下深刻的痕迹。
包括这场乱世中所发生的诸多事件,无一不在悄然推动九州百姓价值观的转变。
赵匡胤便是如此。他丝毫没有遮掩之意,也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何不妥。
那年幼的天子扛不起大周江山,更踏不平纷乱的天下。
既然如此,取而代之,又有何不可?
片片雪花不断飘落。
就在这一日,当赵匡亲率大军踏入开封之时,整个大周的命运就此彻底改写。
于冥冥之中,顾易一直都在默默看着整个天下的发展。
他自是早已注意到了赵匡胤。
也早已注意到了整个天下与原史之中所发生的变化。
他当初的设想似乎真的要成功了。
谶纬之力的衰弱,绝对是科学发展的萌芽。
其实顾易也并非没有想过直接通过顾氏,来推动整个九州的演变,让整个九州快速进入到下一个时代。
但在深思之后,他便放弃了这个选择。
并非是顾易不愿带动九州。
只是他不能去拔苗助长。
顾易为何要大力的推广数学,包括后续顾氏学院之中的物理学等种种。
这一切都是在为后续的科学发展做着准备。
在为未来铺路。
无论任何技术的发展,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生产力的进步所推动这一切,一点点的去演变出来。
在原史之中。
哪怕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所产出的蒸汽机,都经过了整整两百余年的发展历史。
而其所带来的影响同样也不是明面上那么简单的。
资本主义的出现,以及整个社会架构的重构,都是其所带来的改变。
而这一切若是发生在九州之上,绝对会带来难以估算的影响。
同样,在没有相对的理解之前快速推动这一切。
别的不说。
九州的谶纬之力绝对会发展到一个难以清算的地步,这虽然或许会让整个顾氏于九州彻底封神。
这种封神不同于以往,也不同于顾氏在各个教派之中的种种。
其对整个九州的影响是难以想象的。
顾易绝对不可能这样做。
九州太大了,他唯有一点点的去推动这一切自然而然发生。
而绝对不可拔苗助长。
默默关注着那已经坐在了皇位上的赵匡胤,顾易的眼神不由得亦是愈发深邃,于心中默默道了一声。
下一瞬,顾氏家族子弟的属性面板便已经闪了出来。
巨鹿。
城外麦浪接天,城内阡陌井然,桑麻蔽野,炊烟绵连。
多年的战火似乎刻意避开了这里。
哪怕已经过了数百年,但顾氏一族仍是犹如定海神针一般,始终维系着这此地的安宁。
依稀之间,甚至仍是能让人看到昔年盛汉、盛唐时的风采。
与当今天下的大乱截然不同。
此时,巨鹿学院之中。
一位老者声音苍劲,正在讲堂中发言:
“《尚书.召诰》有云:皇天上帝,改厥元子。”
“天监下民,仁义者降祥,暴戾者示灾——如今天下大乱,正是昊天垂训!”
话音未落,一名年轻士子便起身反驳:“此实为谬论!”
“昔年大禹治水,不焚巫不祈雨,而是凿龙门、通九渠,以救万民——难道大禹不算有天命乎?”
“再说——”
“去岁我勘察巨鹿地下水脉,依算学之理,与匠人共造全新翻车,竟使千亩旱田得以灌溉——若依诸位所言,莫非我亦得天授命?”
老者拂袖而立,声如洪钟:“小子安敢妄解天命!”
“禹授神图、河出洛书,岂是人力可及?”
“汝造翻车,不过工巧之技,何比圣王载天立极之功!”
青年士子并未退让,反向前一步执礼而言:“《孟子》云,天视自我民视。”
“今民溺于水火,岂独坐而论道可救?”
“若言灾异示警,则更当修人事以应天——幽州蝗灾,官府开仓;魏博水患,兵士筑堤,此非天命在我,而在万民挣扎求存耳!”
上一篇:大秦:想当权臣,始皇竟传我皇位
下一篇:剧透历史:从世界大战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