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 第452章

作者:鱼羽渔钰

  洛阳宫。

  李豫看着手中的那一封封奏疏,满脸都是震惊之色。

  他没有半分的犹豫,就这些细心的看了上去,整个人的眉头也是越皱越深,良久之后终是问道:“太傅.这些”

  “陛下!”

  未等他说完,顾轩便朝着李豫拱了拱手,认真的介绍了起来:“陛下!自安史乱后,臣查我大唐土地至今——”

  “方知豪强趁乱兼并,勋贵圈占无度!”

  “多少府兵遗属、归乡流民,无寸土可耕?”

  “而此次灭佛所清算寺院之田,若不清查厘定、抑制兼并,顷刻间便入权贵囊中!”

  “臣自灭佛之日起,便一直在思索这其中的干系。”

  ——顾轩确实一直在紧紧的盯着土地。

  就是为了防止被地方大族直接吞并,这些个寺庙所占的土地可不是一个小数字,无论如何都必须要做出最正确的处理方式。

  而顾轩如今所想的,正是将这些田地都租给百姓。

  当然——

  他同样是想以此次新君登基的由头,来降低整体租庸调的定额。

  顾轩不可能直接将土地分给天下百姓。

  这样做或许是能够帮助中枢来获得民心,亦是可以再次让顾氏扬名于天下,但若是真的出现乱子亦是灾难性的。

  分不到土地的百姓将会在这种情况之下暴露出所有的恶行。

  顾轩当然不会去做这种蠢事。

  而这租则不同,在朝堂整体政策情况之下,百姓们亦是不用承受太大的担子,并且这同样也是在配合他之前所定下的两税法。

  可谓是一句双赢之说。

  李豫听着,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眼中闪烁着思索之色。

  他可是个聪明人。

  在顾轩详细的解释之下,自然便明白了其中的干系,脸上渐渐露出了意动之色。

  顾轩此策,确实避开了“分田”的巨坑,将朝廷置于主动,又能实实在在惠及百姓,更巧妙地压制了地方豪强。

  同时还能保证国库有稳定的租入。

  真可谓一石多鸟!

  见皇帝意动,顾轩并未停歇,立刻将话题转向另一个迫在眉睫的基石:“此外——”

  “便是兴修水利一事!”

  “陛下!”顾轩的语气带上了一丝焦灼,“此番灭佛,臣遍历九州,亲见民生疾苦。”

  “所见所闻,触目惊心!”

  “关中郑白渠淤塞难行,昔日灌渠纵横之沃野,如今旱魃为虐则赤地千里,淫雨霏霏则一片泽国!”

  “江淮漕运,国之命脉,竟也有多处阻断之险,转运维艰,粮秣迟误!”

  “想我顾氏先祖文成侯康公昔日有言——‘无水,良田亦是荒漠!’”

  他引述先祖名言,更显此事之重:“陛下!”

  “纵有良田千顷租与百姓,若无水灌溉,无水排涝,一切皆是镜花水月!”

  “一场大旱或洪涝,便可令陛下仁政化为乌有,令万千黎庶再陷饥馑!”

  “如今天下稍安,欲复盛唐伟业,使租田之民能真正安居乐业,大兴水利,刻不容缓!”

  这就是内政高明之人的共同性。

  纵使时移世易。

  但当真正注意到了最普通百姓的时候,他们所面临的处境却仍是相同。

  ——无疑便是土地与生存环境。

  其实大唐在这方面一向做的都还不错。

  毕竟昔年李世民的种种举措在那摆着呢,他已经给后世子孙们留下了十分明确的模板。

  至于他后面的那些个皇帝,虽然在能耐上不如李世民。

  但学他的种种作为倒是十分简单的。

  可惜的就是李隆基后面膨胀了,这才导致了如今这种现象的发生。

  顾轩这便是回归到了根本。

  以底层百姓的发展为基础,想让整个大唐快速从此番的乱象之中修养过来。

  这是他很早以前就定下的想法,更是在这数年之间将具体实行方略包括地图等都做了出来。

  这就是顾轩内政的不凡之处。

  以工代赈将兴修水利等种种纳入考效之中。

  他早已做好了万般的方略,将一切都考虑的井井有条。

  除此之外——

  还包括盐政,以及接下来的商业管理,乃至于详细税收等种种。

  这正是顾轩这数年来所思考的一切。

  并不是如旁人那般坐在山巅俯瞰凡间,而是切实的走过了每一条路,根据每个地方不同百姓们的境况所思考出的策略。

  顾轩可谓是事无巨细,将这篇奏疏之中的所有想法,都和李豫解释了个清清楚楚。

  在这一番话语之下,李豫的神情愈发肃然。

  但这还未完——

  真正让李豫整个怔住的是,顾轩所决议推行的全新农业技术。

  除却顾氏这些年来对于农业工具的升级之外。

  真正的关键便是遗传学方面的技术。

  这自是顾易操控的结果。

  当然,这并不是什么高级的知识,只是针对百姓们所用的粮种,将优良品种会产量更多的想法深入其中。

  这正是顾易在发现九州百姓认知进步后所生出的想法。

  他想要为科学铺路。

  其实如今的大唐百姓之中也已经有了这方面的探索,这一点同样稍微领先于原本历史,只不过这一切实在太过于笼统了一些。

  他们没有对应的概念。

  包括在原本历史之中同样也是如此。

  我国的农业发展——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从早期的无意识发展,到最后的选种技术的成熟与品种多样化。

  这自是需要一个过程。

  而顾易如今打算做的,就是要将这些技术给制成一本书,进行更为实际的引导,同样也是为接下来的大事做出各种引导。

  如今的顾氏绝对办得到这点。

  且不说云韶阁的地位,顾易早就已经定下了要在九州创立顾氏学院的想法,并且要以此作为将来的核心!

  为将来铺垫,并吸引人才。

  当听到顾轩要著书之后,李豫整个人瞬间便愣住了。

  他紧盯着顾轩,沉默良久,方才缓缓颔首,继而深深吐出一口浊气——那震撼之意,已溢于言表

  “朕自幼研读《顾说》,便深知顾氏历代先贤之能,从未敢有半分轻视,唯有万般心向往之。”

  “然今日得太傅之能——”

  李豫目光如炬,凝视着顾轩,缓缓起身,一字一句道:“朕亦不得不坦言,终究是小觑了顾氏子弟的格局与手段!”

  “太傅放心!”他声音沉凝,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若太傅真能助我大唐重现盛世荣光——”

  “太傅当为昭烈侯!”

  “而朕——”李豫顿了顿,掷地有声,“亦愿效仁宗皇帝事武侯之心!”

  ——昭烈侯!仁宗皇帝!

  顾琛!刘禅!

  虽非骨肉,情逾父子;名为君臣,谊超君臣!

  顾易饶有兴趣的看着李豫,万万没料到李豫竟然会说出这种话。

  很显然,这是他在表明自己的态度。

  顾易也懒得去思考这其中到底有没有这深意,随着他的心念一动,顾轩立刻朝着李豫拱了拱手:

  “陛下放心,臣定当竭尽全力!”

  (Ps:跪求月票,求兄弟们多多支持,鱼万分感谢。)

第224章 焕发新生,似归盛唐时

  李豫的这番承诺,为此次的改制做出了最为坚定的基础。

  而顾轩也终于可以彻底放开手脚,开始向整个天下施展起自己那于内政上的本事。

  宝应元年,六月。

  洛阳。

  顾轩亲自出面,正式拉开了出租土地的大幕。

  作为新政的第一篇,顾轩对此颇为的谨慎,将所租者的身份调查的清清楚楚。

  其中多是以府兵后代为主。

  这是顾轩给这些将士们的奖励,同样也是藏着为中枢赢得军心的心思。

  除此之外,便是流亡归乡者。

  安禄山此番虽未能杀到洛阳之内,但这一路以来所造成的百姓流亡亦是不在少数。

  此举,亦是在安民心。

  这项政策堪称一柄最锋利的利刃。

  在切实的利益面前,佛教宣扬的那些谶纬之说顷刻间便烟消云散。

  要知道,这些土地可都是良田。

  莫说普通百姓,就连不少世家大族都对这些利益眼热不已。

  如今能被分到百姓手中,哪怕数量不多,又岂能不让人心动?

  虽然名义上是“租”——但在新君登基“仁政”的背景下,租种土地的代价也完全在承受范围之内。

  消息传开,整个大唐的活力瞬间被点燃。

  那一声声对朝廷的歌颂,恍如盛唐景象重现。

  虽然实际的成效尚需时日显现,但这种民心所向的感觉,对于一个王朝而言至关重要。

  唯有百姓愿意信任中枢,朝廷的政令才能更加畅通无阻。

  这对于当前的大唐而言绝对可以称之为天大的好消息。

  消息不断传开。

  而顾轩也将阵地一点点的转移了开来。

  对于这件事,他当真是谨慎无比,并没有一次性直接在整个九州实施,而是一点点的从洛阳扩散出去。

  这虽然就慢了一些。

  但好处也是很明显的,这能使御史台的精力都集中在一处,会减少很多的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