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鱼羽渔钰
李辅国这种蛀虫,他当然不可能留下。
“陛下!”顾轩的声音带着沉甸甸的分量,“新政旨在革除积弊,中兴大唐。”
“然此等巨蠹窃据中枢,竟假陛下之信,以宦官之身培植心腹、图谋权柄!”
“陛下可还记得,前汉末年十常侍之祸乎?”
“社稷之重,重于私谊;新政之威,不容亵渎!”
“此獠罪大恶极,证据昭然!”
“非严惩,不足以正新政法度、平民愤、安天下、定乾坤!”
他最后一句斩钉截铁,一字一顿:“此非臣之决断,乃法度裁量,中兴大业之所需!”
说着,顾轩更是将一封封的书信直接给取了出来。
——皆是李辅国的罪证!
顾易可早就在盯着这个能够留存青史的宦官了。
刹那间,整个大殿死一般寂静。
李亨面色由红转紫,双目圆瞪,死死盯住御案上那叠刺目的书信,喉结剧烈地上下滚动,却一个字也吐不出来!
他紧紧的盯着顾轩。
沉默了良久之后,才轻声问出了一个问题。
“太傅…”李亨艰难地开口,“将此人…交予朕亲自处置…如何?”
哪怕这些罪证都摆在眼前,但他又岂能放弃李辅国这个绝对的心腹?
李辅国可是他心中为数不多的可信之人。
而且这些事在他看起来也是小事。
即使李辅国安插人手又能如何?无论怎么样对他而言都比那些待价而沽的老狐狸们强啊。
“陛下!”
顾轩没有任何迟疑,朝着李亨便是深深一躬,动作标准得无可挑剔,语气却沉凝如铁:“新政关乎社稷根本,乃陛下亲定之国策!”
“陛下顾念旧情,臣岂能不知?然——”
他目光灼灼,直视李亨,字字千钧:“陛下身为天子,统御万方!”
“当此大乱初定、百废待兴之际,天下苍生,黎民百姓,无不翘首以盼,渴望陛下扫除积弊、布施新政、还他们一个朗朗乾坤!”
“万民之望,重于泰山!”
“岂可因一人之私谊,而负天下苍生之重托?!”
读书人说话便是如此——大义不离身。
尤其还是顾轩这个本就握着大势的太傅开口,光凭着这些话便足矣挡住一切。
李亨能怎么做?
以身份来压?
顾氏手中有着太宗遗诏,且四方将领在外。
而民望更是无需多言。
短短不过月余时间,李亨便再次体验到了那种无力的感觉。
这种感觉让他这个帝王极为的无助与难受。
他紧紧攥着拳头,指节因用力而泛白,却是一语不发。
顾轩也不急,只淡然立于殿中,静待尘埃落定。
时间在压抑的沉默中悄然流逝。
不知过了多久,李亨紧绷的身体才微微松懈。他并未多言,只从喉间溢出一声轻叹:
“太傅.当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
他顿了顿,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与妥协:
“朕差点铸成大错。”
李亨缓缓起身,疲惫地摆了摆手:“那便.依卿所奏吧。”
说罢,他更是直接转身便走也不等顾轩如何。
——仍旧是忍!
昔年当太子之时他能如履薄冰忍那么多年,那如今他便能接着忍下去。
这是李亨不断告诉心中告诫自己的一句话。
“陛下圣明!”
顾轩仍是恪守着礼节,认真朝着李亨的背影行礼,直至李亨的身影消失后,他这才转身朝着宫外而去。
顾易此时的心绪十分平静。
他自是能够猜出李亨心中的那些心思。
但还是那句话,当顾氏选择与九州进行绑定的那一刻起,如前汉时顾熙那般替昏君缝缝补补的行为就已经彻底消失了。
昏君有昏君的对待方式,明君有明君的对待方式。
顾氏早已不是一人一朝可以束缚的了。.
(Ps:跪求月票,跪求兄弟们多多支持一下,鱼万分的感谢。)
第219章 九州之兴,灭佛行动起
李辅国的倒台就仿佛是一道宣判一般,彻底断了所有人心中仅存的期望。
——皇帝竟也低头了。
作为李亨的绝对心腹,李辅国如今能够落得这个下场,其实便已经说清楚许多问题了。
在手握着大义的顾氏面前,这初登基的皇帝亦是不得不选择低头。
可他们又能做些什么?
联合皇帝针对顾氏?
且不说天下人答不答应,他们找不到理由。
顾氏从始至终都未曾做过什么大逆不道之事,是李亨答应开始的新政,亦是李亨放弃了他们。
更别说顾氏手中还握着李世民的遗诏。
这才是最为锋利的杀器!
整个洛阳局势大变,百姓们虽然未曾察觉到异常,但一个个官员却是如履薄冰,生怕顾轩将目光落在自己身上。
甚至就连作风都开始谨慎了起来。
不少官员终是做出了决定,开始主动请辞,就是想着顾氏能够放过他们一次。
而顾轩也未赶尽杀绝。
对于这些人,他终是给了他们一条生路,未曾将顾氏弄到举世皆敌的地步。
但这也已经足够了。
还是那句话,顾易本就不会下死手,能够顺利将整个新政彻底铺开便已经足够了。
轰轰烈烈的改革大势自洛阳而出,朝着天下各地辐射而去。
一个个御史再次走出洛阳。
就如同昔年那般,在监察天下的同时开始于各地筹措起了了新政的种种。
而顾轩这个太傅也自然而然随着新政的彻底铺开而忙碌了起来。
——涉及新政。
实在是有太多太多的事情需要他这个太傅,也好在这一代顾氏子弟之中倒是还有一些人能力不错。
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帮得上顾轩。
并且哪怕是能力不足,亦是可用顾氏子弟的身份前往各地推行新政。
这同样是能给顾轩带来不小的帮助。
但饶是如此,他所面临的种种政务亦是从早堆到晚上,并且他时不时也要亲自出面,去震慑一些人去亲自落定一些政策。
对于这些事顾易确实是帮不上忙。
虽然他一直都在有所成长,但顾易的成长多半还属于是整体上,包括自己的心态。
但放到细节上那便不够看了。
朝堂虽不似战场那般诡谲,但其中的各种手段亦是不少,可不是看过几个古装剧权谋小说种种便能驾驭的。
而且新政涉及整个九州。
顾易可以根据现代人那种思维的前瞻性来给予大局上的筹划,但放到细节上他也便有些不够看了,只能让顾轩自己来解决。
不过他亦是没有闲着,而是趁着这个机会借着顾轩的口将标点符号普及了出去。
并没有大规模的宣扬只是通过顾氏内部。
包括如今的文坛圣地云韶阁。
顾易并未选择大张旗鼓的去普及这些东西,强行如此同样也会徒费时间。
这种极为有利便捷的东西读书人自己便会将其分辨出来。
当然,这次的普及符号同样也很简单,只是最为基础的几个,包括逗号句号问号等常用符号。
其实顾易之前便曾发现了这个问题。
只不过当初的他还太过于年轻,一门心思的都放在了所谓的大事上,反倒是将这些看似的“小事”抛在了脑后。
如今想来,这类便利万民的创举,其功绩或许更能流传久远。
而那些一时一地的“大事”,其影响终究局限于当下。
这同样也是顾易心境转变所带来的提升。
其实他此次操控针对于顾氏还有许多的安排,但奈何万事皆不能急于一时,只能待这天下的局势稳定之后再着手施行。
时间匆匆而去。
至德二年,九月。
高仙芝自辽东凯旋。
果如顾易所料,此役再度大获全胜。高句丽、百济等好战派系,几被其尽数荡平,斩获无算。
时隔数十年——
大唐的皇旗与顾氏的旌旗,又一次牢牢地插在了辽东的土地之上。
再次唤醒了这片土地之人对于顾氏的畏惧。
辽东王及百济王与他共同而归。
顾轩于朝堂之上接见了他们。
而也直至此时,顾易才再次操控起了顾轩,于大殿之上要求辽东之地建立学院普及九州文化。
相比于西域青藏高原等地。
辽东对于此事的接受程度显然是要高许多,辽东王与百济王就压根没有半点拒绝的意思。
不仅仅是他们心向九州,甚至就连他们的子民亦是如此。
在顾易看来,甚至此时直接让他们融入九州或许都不是不可能。
但在深思之后顾易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
所谓的融入可不仅仅是要土地,最为关键的还是思想上的改变。
在顾氏加持之下。
九州当前的影响力确实要远远超出了原本历史,但相比于九州内部如今的辽东确实还是过于落后了一些。
上一篇:大秦:想当权臣,始皇竟传我皇位
下一篇:剧透历史:从世界大战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