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 第444章

作者:鱼羽渔钰

  但看破,何须说破?

  顾易心念微动,顾轩便已顺势躬身,拱手应道,声音沉稳而恭敬:

  “陛下隆恩,臣感激涕零!”

  “臣必效仿顾氏历代先祖,竭忠尽智,不负陛下今日之重托!”

  (Ps:跪求月票,求兄弟们多多支持一下,鱼万分感谢。)

第218章 雷霆手段,改制兴唐

  对于李亨这突然转变的态度,顾易自是毫不在意。

  还是那句话。

  对于现在的顾氏而言,朝堂争斗早就已经入不了顾氏的眼了。

  既然手中握着大势,顾易还是愿意将时间都放在正经事上。

  就在当日,李亨便于朝堂之上正式敲定了此事。

  一个明面之上的皇帝,再加上于朝堂之中最为特殊的太傅,两者相加之下,这一切顿时就变得不可阻挡了起来。

  ——群臣骇然!

  对于这突然的变化,甚至是就连那些老狐狸都来不及反应。

  可他们无论再怎么样也只能接受这个现实。

  他们可以和李亨这种声望不足的皇帝斗,甚至哪怕是面对顾氏,只要能够抓住时机他们亦是可以从顾氏手中夺权。

  但他们无法与顾氏及皇权来斗。

  尤其是顾轩手中还握着大势!

  光凭着这一点,便已然是注定了他们的结局。

  就在这般情势之下,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法,在整个大唐正式拉开了帷幕。

  不得不说,顾轩于内政上的能力确实极为的强悍。

  针对于此次变法。

  顾易只是想出了大概的章程,而顾轩便直接将其彻底转换为了符合大唐当前的制度,其中甚至还有很多是顾轩自己所思考出来的。

  ——首当其冲的自是精简官员体系。

  昏庸的李隆基确实步步皆错,不仅仅搞出了揽军政大权的节度使,包括官员体系上面也已经有了极大的变化。

  而也是此次实行新政的关键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顾易再次抬高了御史台的地位,决议取代以门第或诗文取士作为考核的旧习。

  将地方官员的赋税征收效率、户口增长纳入考核核心指标。

  并将这统一的考核收揽到了御史台之中。

  顾易并不害怕御史台权势过高。

  还是那句话,只要御史台掌控在顾氏手中,那御史台就一定会有个下限,总体而言绝对会促使整个国朝向上。

  而若是御史台落入他人之手,以封建王朝的政治体系而言。

  想以一人之力控制整个御史台那更是不可能的。

  毕竟并不是所有人都是顾氏子弟。

  而若当真已经到了那一天,便足矣说明一个王朝的气数已经彻底尽了。

  除此之外,自是针对节度使的削权。

  顾易决定将民政、财政从其中剥离出来,实现兵民分治,绝不能将钱袋子和武器全都交在一个人手中。

  再到更为细节的制度那便是顾轩所想出来的两税制,其具体内容与原本历史之中杨炎所提出来的两税法相差不大。

  这或许亦是聪明之人的共同之处。

  这两税法确实是适合如今大唐的状况。

  除此之外,还包括军改。

  最基础的自是重组禁军,无论是原本历史志宏也好亦或是现在也罢,大唐的中央军队战力都太弱了。

  顾易自是不可能忽略这一点。

  当然,也同样包括边境军队将领的轮换问题。

  在当前这种信息传播速度极慢的情况之下,顾易也不可能完全避免掉所有问题,也只能尽力而为之。

  不过这也只是最基础的改制。

  顾易此次改制,所动最大的便是——盐铁专营及限制寺庙兼并等问题。

  在此之前,大唐一直都采用的是隋朝时的制度,允许百姓们自由采买,中枢只会对其进行收税。

  但奈何大唐的商业太过于繁荣了。

  这就注定会滋生出许多问题来。

  毕竟盐本就是刚需,而铁更是通过海贸出口给外部势力最为重要的东西。

  这也是此次海贸受阻闹的最凶的一批人。

  在海贸的加持之下,这两样东西甚至都已经有了形成产业链之势,继续放任下去未来难以想象到底会如何。

  无论如何都要进行管控。

  至于寺庙的兼并问题那便无需多言了,虽然在顾氏的影响之下,如今佛教在九州的影响力远不及原本历史。

  但亦是拥有着不少的信徒。

  而这些人兼并土地,本就是历朝历代都无法避免的现实。

  在原本历史之中。

  这些个寺庙甚至还会去放高利贷,还不起便直接将其收尾佃农,包括百姓的子女都难以保存。

  顾易没法去针对所有的土地兼并。

  这在当前这种以农业生产作为主要生产力的封建王朝是不可避免的。

  昔年顾熙已经尝试过了。

  此举,只会引起整个天下的反抗。

  但单独的去针对一些人,顾易倒还是有一点自信的,并且通过限制佛门或多或少也能够带来一些影响。

  这才是其中关键。

  御史台的作用在这种时候就完全体现了出来。

  甚至都无需顾易进行干涉,顾轩的朝堂手段显然亦是不差,拉一批打一批这种招数虽屡见不鲜,但却格外好用。

  大唐的官员种子实在太多了。

  至于要拿下哪些人开刀答案更是显而易见。

  那些能在李隆基晚年昏聩朝堂中攀上高位的官员,其操守品行,早已不言自明。

  以洛阳为中心,随着改制正式拉开了序幕。

  顷刻间,无数既得利益者的哀嚎与咒骂便响彻了朝野。

  面对顾轩的强势,纵使明知道不敌,亦是不会有人选择就这样放下一切。

  裹挟士人以违背礼制律法等种种招呼在这期间相继出现。

  甚至都发生了士人围住了冠军侯府这种事,

  面对这种状况,甭说是那些选择相信顾氏的官员了,甚至就连顾氏子弟都不由得担忧了起来。

  但顾轩却始终都是那般的平静。

  裹挟士人?

  能被这些人裹挟的士人,在天下士人之中又能占得几何?

  况且,顾氏麾下难道就没有这样的人物?

  别忘了,李白始终在顾氏帐下效力。

  他的诗词不仅在后世享有盛名,即便在当世的大唐士林之中,也备受追捧。

  而士人皆有一个通病——极其在乎名望。

  没有人愿意遭李白的一顿骂。

  这种遗臭万年的事,对于这些士人们而言,甚至要超过了生死。

  至于普通百姓,那便更加无需多言了。

  顾氏早已不是当初了。

  这些年来的深入底层给顾氏带来的帮助亦是极大,更别说顾轩本就刚刚平定了大乱,这一切在顾氏面前都是那般的不值一提。

  朝堂之上,哀嚎声此起彼伏,一片动荡。

  上至三公九卿,下及末品小吏,遭殃者不知凡几。

  顾易虽然不至于将这些人全部打死,但也不会留下太多的蛀虫。

  而李亨亦是正如李辅国所言,抓住这千载难逢的良机,一面依照顾轩提供的名单擢升官员,一面则趁机大肆安插自己的心腹。

  并且也正是因为顾轩的手段过于直接。

  以往那些待价而沽的朝臣,在这种情况下也不得不选择向他这个皇帝靠拢。

  李亨可谓是每天脸上都挂着满意的笑容。

  随着新政的展开——

  他甚至都能够清晰的感觉到,自己身下的皇位正在愈发的稳固。

  但.还未过一月。

  御史台的人马便盯上了他的绝对心腹——李辅国。

  洛阳宫内,烛影摇曳。

  李亨目光如炬,紧紧逼视着顾轩,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紧张与质问:

  “太傅!此奴究竟所犯何条?竟至于此!?”他略一停顿,语气陡然转厉,“况彼乃朕之内臣!”

  “纵有罪愆,亦当交付朕躬裁夺!”

  “太傅如此行事,置朕于何地?”

  “又将朝廷法度置于何地?!”

  气氛陡然冰冷了起来。

  李亨是真的有些怒了,万万没料到这把火竟然真的会烧到他的心腹身上。

  “陛下息怒。”

  顾轩神色淡然,朝着李亨拱了拱手,“御史台纠察不法,乃国朝法度赋予之权责,非臣一人之私意。”

  “李辅国——”

  顾轩语气微微一顿,表情愈发的严肃:“此獠所犯,非止私德有亏,更乃新政之大敌,社稷之毒瘤!”

  “其罪证昭昭,已非‘内臣’二字可蔽其辜!”

  “.”

  他丝毫都不退缩,就这样当着李亨的面罗列起了李辅国的罪行。

  无他——

  其中关键皆是指向李辅国收受贿赂及意图染指大权安插心腹之举。

  相比于原本历史,在顾氏的影响之下,李辅国所犯下的罪行其实真的已经少了不少,但却亦是顾易必须要除掉的存在。

  此行顾氏已经付出了太多太多。

  无论如何都当争来百年的发展期,不仅仅是为了九州亦是为了顾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