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 第400章

作者:鱼羽渔钰

  这一切如今都已经有了这么大的改变,那顾氏到底是要承担多大的压力?

  虽然这一切如今尚且未曾表现出来。

  但顾易能够感觉的出来,这种压力可能丝毫不会弱于昔年顾琛那时所带来的影响,这是他必须要关注的。

  时间飞逝。

  在这一桩桩大事的推动下,大唐国力亦如旭日东升,日益强盛。

  这,正是华夏民族的非凡之处。

  一旦边疆靖绥,百业勃兴,这片土地深植的禀赋便会粲然绽放。

  农业仍旧是其核心所在,但在农业之外,华夏民族的创造力同样也是极为惊人,并且海纳百川,兼容并蓄。

  虽然海上茂业之势仍是在初步阶段未曾完全打开。

  但这对于九州各方面的刺激却也已经足够了!

  来自各国之人总是会带来不同的东西,虽然他们的国家从各个方面来看如今都要逊色于大唐,但总是会有全新的东西。

  这些东西都会被整个九州迅速吸收,并加以改进创造出更为不凡的东西来。

  这一切都在提升着大唐的实力。

  最为骇人的还是人口。

  虽然才短短数年时间,但整个大唐的人口便已经提升到了近四千万。

  这绝对是一个极为惊人的数字。

  与原本历史相比,甚至都已经翻倍了。

  当然,这不仅仅是顾靖这一代人的功劳,顾氏的出现本就已经让整个九州免去了很多的灾难。

  这正是一代代人传承的结果。

  对于这一切的变化,群臣自然也是无比的高兴。

  整个大唐朝堂内的风气甚至都已经受到了影响,虽然比不过贞观时期的那种谏言之风,但在整体之上还是向上为主。

  这就是大环境不同所带来的影响。

  没有任何读书人不愿意名垂青史,当盛世已经完全铺开,并且还有着监管之时,群臣们自然而然就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来。

  这是一定的。

  通过原本历史之中的很多例子便能看的出来,很多在历史上有着极大骂名的奸臣,在真正走进朝廷核心之前,其中很多人都有着贤名。

  只是在走入朝堂之后,被整体的大环境所影响而发生了改变而已。

  而当这种盛世的气息愈发明显之时。

  另一件事便会自然而然的被人提出来。

  ——泰山封禅!

  其实早在贞观一朝便已经有不少的大臣提出过此事,只不过是因为李世民的志向太过于高远,认为一切都还没有达到顶点。

  所以他不愿意去进行泰山封禅。

  但现在则完全不同了,贞观朝所定下的各种大事已经逐步展开。

  群臣们根本就想不到接下来还会有什么事能够影响大唐。

  而这泰山封禅,自然而然便会被提出来!.

  ——————

  永徽九年秋,上不豫,诏太傅顾靖总摄朝政。

  次年,海舶云集番禺,蕃商辐辏,珍宝山积。

  靖承先志,立宏纲:明华夷之序,掌海舶之利,固国家之本。

  其策风行,明、莱、泉诸州商民竞效,自筑港津,千帆竞发。

  万里海疆,顿成黄金商道,岁入之丰,旷古未有。

  殊方异物、海外奇技,随波汇入,百工为之精进。

  值此海通大盛,吐蕃内衅自起,诸部相攻,西塞久宁,此亦靖运筹帷幄,承累世之智所成。

  靖秉政期间,大唐臻于极盛:

  农桑遍野,粟腐贯朽;

  工肆精器,海舶珍奇;

  生齿殷繁,口逾四千万;

  府库充韧,甲兵耀日;

  四夷君长,冠盖相望,请隶称藩。

  论曰:永徽海陆之隆,冠绝古今,靖总揽枢机,开物成务,纳寰宇之利而守华夏之基。

  溯其源流,乃承炎汉昭烈侯顾琛之烈、景襄侯顾烨启海之谋,历数百年,至靖而大成。

  顾氏翼护华夏之功,光耀青史。

  ——《唐书.顾靖列传》

第189章 泰山封禅,盛唐风华

  泰山封禅——

  这对于任何一位皇帝而言,都是无上的荣耀。

  李治自然也是无比在意。

  甚至就连他的身体都有了些许好转,于朝堂之上开始和众臣商量起了此事。

  他自然想要前去。

  但对于他而言心中却同样也有着顾虑。

  那就是连李世民都没有去封禅,他真的有这个资格嘛?

  贞观一朝的影响太大了,甚至李治都清楚的明白如今大唐的盛世多是在贞观朝时所建立的基础。

  若无李世民确定方向,若无李世民晚年时的高句丽之战。

  大唐真的会如此顺利的发展嘛?

  这一切都是问题。

  同样也是李治的心结之一。

  但无论是朝臣也好,亦或是武则天也罢都在劝他,但李治心中却始终都有着疙瘩在。

  到了最后甚至就连顾靖都在劝他。

  按照顾靖的想法而言,此时行封禅之事亦是对李世民的一个告慰。

  没错,顾氏支持这次封禅。

  不仅仅是因为当前大唐的国力已经完全足够了,同样也是想借此机会告慰顾氏的一代代的先人。

  这条路对于顾氏而言实在是太过于艰难了。

  跨越了数个朝代,跨越了十余代人,才从这条路上走出去,自是要用一场盛大的仪式来告慰那一代代先人。

  而在所有人的劝说之下。

  终于,就在永徽十一年春之时,李治答应了此事。

  这一场封禅注定惊天动地。

  因为大唐如今的国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历朝历代,那来自四方的藩属外商更是远非前朝可比。

  当皇帝东巡泰山封禅的旨意正式颁下,整个帝国就宛若一个机器一般,迅速开始围绕着此事运转了起来。

  根本没有人会去做什么手脚,因为所有人都在期望着这一天。

  这可不仅仅是独属于一个帝王的荣耀。

  能够进行泰山封禅,便已经说明了当前国力的伟大,这和他们所有人都有着关系。

  永徽十一年,冬。

  车驾自东都洛阳启程,其仪仗之煊赫,队伍之绵长,史所罕见。

  皇帝与皇后的玉辂、金根车居于核心,其后是皇太子、及当朝太傅顾靖、诸王、公主的华丽车驾,再后是文武百官、宫廷卫队、仪仗卤簿。

  这仅仅是中枢队伍。

  除此之外,卫兵、侍从、役夫、乐工、僧道、各国使节随行人员,总数竟达数十万之众!

  沿途州县,提前数月便开始征调民夫整修御道、桥梁,设立行宫、驿站。

  为供应这支史无前例的队伍,粮秣物资堆积如山,车马牛驼络绎于途。

  在原本历史之中,对于这一次泰山封禅的记载便是“从驾文武仪仗,数百里不绝”,更别说如今已经更加强盛的大唐了。

  这种对比在顾易眼中是十分鲜明的。

  他已经见证了几次封禅!

  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能详细感觉出如今大唐这次封禅的规模到底是有多么的骇人。

  突厥、契丹、奚、室韦、靺鞨等北方草原部族的可汗、酋长,身着皮裘,佩着弯刀,跟在队伍后方。

  他们其中有不少人如今已经渐渐有了被同化之象,这种装扮也唯有在这种场合才会再次被穿上。

  除此之外,新罗、百济、高句丽、倭国、林邑、吐蕃等诸国的王子、使者,穿着色彩鲜艳的异国服饰,捧着奇珍异宝,恭敬地跟随在队伍之中。

  这种场面甚至都让顾易的心中激荡了起来,这是一件能够让九州子民感觉到骄傲的大事!

  泰山脚下,万国衣冠,济济一堂。

  不同语言、不同服饰、不同信仰的人们,怀着敬畏与朝圣的心情汇聚于此,只为见证并参与大唐天子祭告天地的神圣时刻。

  这场面,恢弘壮阔,气象万千。

  将“天可汗”的威仪与大唐“海内富实,路不拾遗,行旅不赍粮”的盛世图景,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其中或许是有人被迫,或许是有人自愿。

  但此时此刻又有谁会去在乎这些?

  值得一提的是——

  李治显然也是清楚顾氏的一概传承,在队伍之中有着不少的画师,就是为了用来专门记录这注定会载入史册的一幕。

  数百画师作画,李治又从中挑选出最为优秀的两幅,随后皆在其上盖上了传国玉玺的大印。

  一幅赐给顾氏。

  而另一幅,他决定要挂在凌烟阁之中,就是为了告慰李世民。

  ——举世瞩目。

  在当前大唐这种文化飞速发展的时代,这次的泰山封禅所造成的影响同样也会远超以往。

  这是民族自信的提升。

  那种源于骨子里因为身为九州子民而感觉到荣耀。

  这一切虽然在原本的历史之中完全不可能发生,但是在如今的大唐则完全不同。

  在原本历史之中,对于真正身为普罗大众的百姓们而言,哪怕就算是吹上天的盛世,但因为生产力摆在那里,也会为了温饱而踌躇。

  但如今呢?

  大唐的兼容制度正在稳步发展,对于很多人而言只要会写字会流利说出九州话,便已经值得让很多人关注了。

  更不要提如今愈发完善的教育制度了!

  这就是如今的大唐!

  而同样的,百姓也不会忘记顾氏。

  虽然如今的顾氏再也不似前汉之时,那种动不动便会影响整个天下,被所有人所铭记。

  但顾氏的声望摆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