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鱼羽渔钰
不多时,长子长孙冲送客归来。
刚踏入房门,他身形骤然一滞——显然没料到父亲已然苏醒。错愕瞬间化为狂喜,他张口欲呼——
却被长孙无忌一记无声却凌厉的眼神钉在原地!
“噤声。”长孙无忌的声音极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
长孙冲强抑激动,慌忙压低嗓音,俯身急问:“父亲.您的身子可还安好?”
虽然就算再怎么迟钝。
他此时又岂能不明白家中的医师骗了所有人,长孙无忌这怎么看都不像是身体抱恙的样子。
“我无碍。”长孙无忌摆了摆手,旋即就这样直接坐了起来,直直的盯着长孙冲,“但我也必须要走了。”
他的语气极为的平静。
闻言,长孙冲的眼神也是不由得变了变。
他自是知道长孙无忌早就有了退意,却没料到竟然是会这么突然。
“群臣谏言迁都,太傅虽然未曾干涉其中,但以顾氏如今的行事准则来看,到了最后太傅定会支持此事。”
“包括陛下同样也是如此。”
“长安地势如此,昔年太宗皇帝便数次动过迁都之意。”
“此乃大势所趋,我断不可逆。然则……”话至此处,他微微摇头,适时截住了话头,目光沉沉地看向长孙冲,“此即我抽身之良机。”
“明日,你代我入宫请辞。”
长孙无忌脸上无悲无喜,仿佛关陇贵族今日之困局,早在他预料之中。
他的性子向来如此。
就像是昔年长孙皇后在世之时,因为长孙皇后的几句话他便可以放弃已经到手的丞相位。
如今亦然!
这个位置他不能再坐下去了。
哪怕他已经不愿再起干戈,但身后的那些人便会推着他前进。
这就是他这个位置之人必须要承受的,长孙无忌不愿自己落得一个悲惨的结局。
长孙冲沉默了良久,最终仍是点了点头。
次日,随着此事在朝堂之中传开,一切的争斗在这个消息面前瞬间就显得有些不值一提了。
这可是长孙无忌!
在凌烟阁之中可以排到第二的人物。
关陇贵族之中绝对的领袖!
他辞官所能够带来的影响远远超过当初的褚遂良!
甚至就连迁都之事在这一日都停了下来,几乎所有人在这一刻都将心思放在了赵国公府之内。
——御驾亲临!
天子李治,终究未允所请,更决意亲至府邸探视这位国之柱石。
幽静的卧房内,药气微萦。
李治坐于榻边,紧紧握住长孙无忌枯瘦的手,目中泪光隐隐,声音带着真切的哽咽:“太尉!元舅!”
“万方多难,朝堂悬心!朕寡人年少德薄,太傅又从不掺和政事,我大唐还离不开元舅啊!”
“元舅受先帝托孤。”
“如今山河未靖,又岂能就这样离寡人而去,弃这大唐江山于不顾?”
他语至动情处,竟以袖轻拭眼角,复又紧握其手,切切道:“元舅但放宽心静养,朕已诏令太医署昼夜轮值,务使太尉早日康复,再临朝纲!”
“这江山……终是离不得太尉啊!”
这君臣相得、情真意切的一幕,尽落于在场诸臣眼底。
长孙无忌似也深受震动。
自那日后,他再未提请辞之事,却也绝口不谈朝政,只以“静心养疴”之名,深居赵国公府邸。
直至又过了一个多月之后。
赵国公府再度传出太尉呕血昏迷的凶讯,长孙冲方以父亲“病势沉疴,恐难再效犬马”为由,二度入宫泣辞。
此番,李治未再强留,但仍是没有直接答应。
又五日。
长孙无忌亲奉奏疏,言辞哀切,沥陈病骨支离,实不堪负国之重,恳乞骸骨。
御览良久,李治终是“万般不舍”,长叹一声,含泪允准。
这牵绊着所有人目光的大事终是落幕。
冠军侯府。
是顾瑞将这个消息送了过来。
当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甚至就连顾靖都不由得一愣。
他十分清楚,随着长孙无忌的离去,对于大唐而言一个全新的时代要来了。
这让他的情绪有些复杂。
倒也并不是因为长孙无忌,顾靖虽然同样也是外冷内热之人,但却比顾泉要更加薄情许多。
长孙无忌还不值得他如此。
真正让顾靖感到思绪复杂的仍是顾氏。
长孙无忌这个地位便已经因为各种局势被迫做出这种选择了。
那顾氏会不会有这样一天呢?
若是当真有的话。
以顾氏如今这种和整个九州相互绑定的地位,顾氏真的能够轻易脱身嘛?
正所谓“智者千虑”,顾靖就不由的想到了这个问题。
虽然这一切在如今看起来绝无任何可能发生!
(Ps:今天整理大纲只有4k+,月初求个月票,鱼跪谢!顺便在强调一下武则天不会当皇帝,这本就是大纲里安排的。)
第187章 威震四海,鲸吞八溟
朝堂之上变化不断。
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完全隐退就像是彻底宣告了关陇贵族们的结局,一个无比辉煌的时代终是彻底翻页。
整个大唐也再次迎来了自己全新的篇章。
永徽七年,年末。
朝廷彻底敲定了迁都的万般事宜,正式落定了此事。
——消息传开,天下皆震。
无论是在任何时代,政治中心的转移都会造成极多的影响,其中所涉及到的利益可不仅仅是朝廷,同样还包括了各地的百姓。
这自然会带来很大的不确定因素,不过此时却也已经没有任何可以扭转的空间了。
顾氏一直并未参与此事。
长孙无忌与褚遂良的接连离去,让顾靖不得不接手处理很多事情。
他需要保证朝堂的稳定,关陇贵族们退场之后的权力更迭,这一些都需要他来好好的把控。
绝对不能让一家独大,成为第二个关陇集团。
亦是不能闹出太大的乱子。
当前的大唐已经到了极为关键的时期,无论是海上的基业也好亦或是西域包括辽东的开拓情况也罢。
这一切制度能够顺利进行下去所需的前提就是大唐必须要保证稳定。
大唐绝对不能出现混乱!
这才是顾靖必须要死守的底线!
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一切的风波都未曾闹出太大的动静,无论是各方人马相继起势,在这诡谲的朝堂之中,都无人敢去撼动顾氏的地位。
这其中当然也有着顾靖的功劳。
他为何始终不去干涉政事?
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政治水平一般,同样也不想让顾氏太过于争权,如昔年的后汉之时成为所有世家的公敌,再次和皇族完全绑定在一起。
这同样也在顾靖的考虑之中。
无论如何,他都必须要把控好这一切,也唯有如此才不算对不起顾氏也没有对不起李世民。
永徽八年,四月。
——从番禺港而出的商船,历经了整整近两年的时间,终是有人赶了回来。
虽然伤亡极大,但其中所能够带来的利益同样也不在少数。
当这个消息送往朝廷,并且渐渐传开之后。
在整个大唐之中迅速便引起了一阵热议,几乎所有商人都已经将目光放在了这块肥肉之上。
值得一提的是——
倭国的使臣竟然也在这一次的商队之中跟随而来,并且再次带来了送给大唐的贡品。
对于九州而言,倭国并不算陌生。
早在后汉之时倭国便已经接触到了九州,光武帝曾经还授予过他们印绶,承认他们藩国的名义。
这些年来,无论九州权力如何更迭。
倭国掌权者一直都在维持着上供的传统。
顾易也注意到了这件事,并且还认认真真的观察了一下这些倭国使臣们的态度。
果然,蛮夷畏威这句话并没有错。
在原本历史之中,顾易记得很清楚,倭国在这段时期虽然同样保持着对大唐的上供,但在外交的名义上却一直在追求着和大唐能够平等地位。
简单而言,这些贡品也不再属于是藩属国的贡品,而是单纯的两国外交。
但如今则完全不然。
这倭国使者的态度极为的恭顺,甚至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恭顺。
至于原因同样也很简单。
那就是他们见识到了大唐的实力,李承乾早就已经派人到了倭国,甚至还灭了不少想要劫掠的贼寇。
这种实力让倭国感受到了畏惧,他们自然会无比的恭顺。
值得一提的是——
如今的李承乾已经在马来群岛之中展开了攻势,他毫不隐藏的宣誓着自己的势力,并且占据一个个地盘建造港口。
其中甚至还包括那些与大唐有过交流的小国。
当然,对于这些人李承乾便会柔和许多,只是以“借”的名头占据着他们的海岸线,为整个大唐接下来要开拓的海上贸易线,做着万全的准备。
只可惜的是他麾下只有五千人马。
并且在保证开拓的同时,李承乾也必须要好好打造出自己的根基来。
与九州相比,这些常年生活在海岛上的土著实在是太过于落后了一些,教化他们是一个极为累人的工程。
顾磊如今才不过三十四岁,但却已经是满头白发。
可见这其中所付出的心血到底有多大。
这般付出自是会带来极大的收获。
且不说其他地方,就单以琉球而言,如今的琉球已经开始适应了九州习俗,并且有不少孩子已经开始学会了认字。
上一篇:大秦:想当权臣,始皇竟传我皇位
下一篇:剧透历史:从世界大战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