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剑桥留学生到物理学之神 第153章

作者:虚空圣堂

  何育杰等人把结果汇总,然后由于天池呈交给李奇维。

  每个科目都有相应出卷老师的点评,包括考试现场情况、考生答题情况等等。

  李奇维粗略看完所有人的试卷,其中主要看物理的考试结果。

  当他发现其中几个名字时,突然脑海中信息翻滚。

  李奇维内心一喜,看来这次真捡到宝贝了。

第184章 星火计划第二批成员,科学之城的难点

  在李奇维的设想中,星火计划的目标是加速国内的科学水平。

  通过他未来的眼光和知识,让华夏少走弯路,提前完成人才的积累和自我再生能力。

  而方式就是以点带面,星火燎原。

  以物理学带动其他自然科学,以李奇维师徒几人扩散到整个华夏。

  星火计划的核心是何育杰、夏元瑮、徐启泰三人。

  他们三也是所谓的第一批元老。

  这种排名和年龄无关,纯粹是看谁先受到李奇维的指导。

  本来他初步的规划,是从国内选拔人才,然后将其送到英国进修。

  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他回国后才发现,国内此时的科学底蕴,并不是他想象中的那么差。

  所以,他重新决定,以黄埔理工大学为核心,推进星火计划。

  他会从1904年-1908年毕业的第一批本科生中,选择优秀者,作为星火计划的第二批成员。

  而且四年内,他不会像后世大学一样,每年都招生一届新的学生。

  这在目前的国内有点不切实际。

  李奇维还需要打磨自己的教育计划,正好用这一届学生当做实验。

  等他们都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后,就可以考虑每年招生了。

  所以第一届黄埔理工的学生会是非常独特的一届。

  因为整个大学在四年内,将只有他们这一届的学生,不会有学弟学妹,他们也成不了学长学姐。

  少了好多乐趣啊。

  接下来,再从1908年-1912年的毕业生中,选拔星火计划的第三批成员。

  这两批成员会和何育杰等人一样,被他填充到各个大学去教书。

  又或者到时候他会再建几所大学,内部消化。

  他估摸着三批星火成员应该足够了,剩下的就是优中选优,找到真正的科研人才,而不是教学人才。

  李奇维并不准备在国内待到1912年,因为那时国内局势太过复杂,不利于他的人身安全。

  等回到欧洲后,他的最大目标是想办法从英国手里搞到一块土地,作为科学之城的基地。

  这是他所有计划核心中的核心。

  这个时代,欧洲几乎每个国家都有海外殖民地。

  但是论面积大小,英国是当之无愧的老大。

  李奇维看中的几个备选地方,都是英国的地盘。

  所以无论如何,他都绕不开英国人。

  他也在思考,到底用什么筹码,才会让英国同意卖一块地给他。

  而且建立科学之城的时间点也很重要。

  第一个时间点是1914年之前,等到战争爆发,只要李奇维严守中立,应该问题不大。

  当然他肯定也会想办法拥有一支武装力量。

  第二个时间点则是在1918年之后,最好是在1919年。

  这样的话,距离下一次战争开启还有十几年缓冲时间。

  从现在到1931年还有27年的时间,李奇维有自信在这27年内搞出原子弹。

  即便有着强烈的自信,他有时也会感觉到一丝疲惫。

  实在是这件事太难太难了。

  以他穿越者的身份,也不敢说计划一定成功。

  虽然单纯造出原子弹,李奇维毫不担心,但是这期间需要处理和应付的事情就太多了。

  他没有系统,任何事情都要亲力亲为,一点一滴积累。

  有时甚至李奇维都想放弃了,但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前世的他只是一个博士而已,社会经验都没有多少。

  现在来到这个时代,他逼着自己成为上位者,不断地学习那种掌控众生的感觉。

  他想创造的科学之城是一个纯粹的地方,但这种纯粹需要他以至高的身份去庇护。

  李奇维重重地呼了一口气,抛去脑海中的悲观情绪。

  身为华夏人,既然使命已定,是非对错他便无心解释。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先从第二批星火成员的选拔开始吧。

  李奇维在看完物理试卷后,心中基本确定了人选。

  同时脑海里也浮现出这几人在真实历史上的经历。

  第一位,李耀邦,20岁,广东人,物理成绩68分。

  他是华夏最早出国学习物理的人之一,于1914年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以密立根方法测定了固体粒子带电电荷的绝对值。

  1915年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

  第二位,张贻惠,18岁,安徽人,物理成绩65分。

  1914年,他从京都帝国大学毕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

  1922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院工作。

  1924年回国,创建京师师范大学物理系,并担任系主任。

  积极宣传和推动国内的度量衡统一工作。

  第三位,颜任光,16岁,海南人,物理成绩62分。

  1918年,从美国芝加哥大学毕业,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1920年回国,任京师大学物理系主任兼教授。

  从事气体离子运动的研究,对几种气体的粘滞系数的绝对值做出了精确的测定。

  而且他擅长研究仪器仪表,特别是多种电表的设计制造,对发展我国的仪器仪表作出了重大贡献。

  看完三人的生平后,李奇维如获至宝。

  虽然没有遇到那种能考上90分的天才,但是他已经很满意了。

  入学考试物理科目的难度虽然较低,但李奇维估计只有王季烈这种有基础的人,才能考90分以上。

  而李耀邦三人此刻还都是十几岁的青少年,能有这种成绩已经很不错了。

  看来他们在考试前是下了一番苦功夫的,不然凭借他们的年纪,应该做不了几题才对。

  虽然在未来他们不是成就很高的物理学家,但却是物理教育家,非常符合李奇维现在的迫切需求。

  于是,李奇维准备亲自指导这三人,让他们成为星火计划第二批成员。

  而化学科目,王季点竟然考出了惊人的95分,完全符合特招的要求了。

  李奇维忍不住惊呼,果然不愧是以后的科学世家,很猛。

  并且化学科目还有一人引起了他的注意。

  此人名叫王琎,虽然只有16岁,但化学却考出了85分,徐启泰在评语中大肆夸赞王琎。

  这时,李奇维已经知道了王琎的所有信息。

  他不由得感叹,是自己小视天下英雄了。

  王琎所在的宁溪王氏,几乎就是王季烈所在苏州王氏的另一个翻版。

  又是一个强横至极的科学世家。

  王琎本人是华夏化学史与分析化学研究的开拓者,其毕生致力研究华夏化学史。

  他筹建了我国第一个化学工程系。

  化学也是李奇维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有了王琎的加入,能为他分担不少的心力。

  再加上徐启泰的家族在化学领域也有深厚底蕴,化学这一块暂时是够用了。

  本次入学考试,除了这四个优秀苗子外,剩下的就比较普通了。

  但是李奇维并没有厚此薄彼,就不看重其他人了。

  历史已经改变,也许在他的教导下,其余的学生中或许能出现更加惊才绝艳的存在。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历史上被埋没的天才太多了,也许他们只是缺少一个契机或者领路人。

  而李奇维就是那个改变他们命运的人。

  经过综合的评估和计算,通过入学考试的一共有27人。

  这27人将成为黄埔理工大学的第一批本科生。

  看惯了后世大学招生,一招就招几千人的规模,李奇维突然感觉有点不适应。

  但其实27人已经不少了。

  要知道,哪怕再过几年,民国成立后,京师大学物理系招生也不超过50人。

  因为有了李奇维这尊大神,才让黄埔理工大学的名气非比寻常,吸引更多的人来求学。

  几十年后,无数学子疯狂羡慕1904年的那27人。

  因为他们是李奇维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届学生,所有人都受到过李奇维的指点,有些甚至还辩论过。

  而这种在当时看起来很普通的事情,在未来却是一种极高的荣誉,甚至带上了某种信仰般的力量。

  这27人都为自己是黄埔理工的首届毕业生而自豪。

  但是私下里,他们都会说:当时只道是寻常。

第185章 开学典礼,李奇维的演讲

  1904年4月6日,黄埔理工大学的入学通知书,正以最快的速度,寄送到全国各地。

  将有27位幸运儿成为第一届本科生,开始他们的学习之旅。

  广东番禺,李耀邦兴奋地将通知书拿给父亲看。

  “父亲,这是当今帝师创办的大学,你看这通知书就和别的学校不一样。”

  李父笑道:“以小见大,管中窥豹。”

  “能够愿意在这种毫不起眼的细节上下功夫,说明这位李校长志向高远啊。”

  李父是商人,自然知道一件产品的好坏,往往就决定在细节上。

  “只是邦儿,你生性活络,是个经商的好苗子,如今却要去研究科学,为父也不知是对是错啊。”

  李耀邦笑道:“父亲,这也不矛盾,等我毕业了,照样可以经商啊。”

  “而且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后,能开阔我的眼界。”

  “凭什么洋人的东西能又好又便宜,比如那个打火机,太巧妙实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