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二:恁祖宗来了 第195章

作者:林家龙女

  而赵光义则是心里一点b数都没有,反而洋洋得意,觉得自己的阵图就是十全十美——以至于给取名叫做“万全”,陈弘历都自愧不如——我都只敢称十全,你丫上来就万全是吧?

  心里没点数的赵光义对于自己的杰作洋洋得意,常常御赐阵图以支配将帅,严重违背了用兵的基本原则,使指挥者既不敢根据战场形势对御制方案做出必要的调整,更不能发挥主动作战的积极性,惟有被动应付。

  而经常领兵作战的朋友都知道,战场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就连靠请示打仗,你都哪道热乎菜都别想赶上,更何况是用事先制定好的阵图作战呢?作为一名合格的指挥员,对上级的意图要真正理解,真正融会贯通,真正认识自己所领受的任务在战役、战斗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打破框框,有敢于和善于在新情况中找到新办法的创造性,才能有大勇,才能决心强、决心狠,敢于彻底胜利,有强烈的吃掉敌人的企图和雄心。

  只是赵光义太普通了,也实在是太自信了。

  “朕不信,朕只是……”赵光义还没说完,便被赵匡胤闷脸就是三拳。

  “朕!朕!狗脚朕!”赵匡胤怒道:“在朕的面前,你也配称朕?”

  赵光义吃了三拳,果然老实了,窝在那里再也不说话。

  他不敢说啊,再说还得挨揍,不如闭嘴不说话。

  赵匡胤摆摆手,命人将赵光义带回贞观朝,让他继续服刑。

  等到鸡吃完了米,狗舔完了面,火烧断了锁,他自然也就会刑满释放了。

  在赵光义被带走后,赵匡胤看着城楼下集结完毕的宋军,宣布出兵北伐。

  在百姓们看来,这可是一件稀罕事,同时也是一件提气的事儿。

  自从宋太宗赵光义两次北伐失利,再加上当朝皇帝赵恒在澶州城打赢了还要每年赔款,宋人感觉自己在面对辽人的时候都抬不起头来。

  尤其是汴梁城,天子脚下,首善之区,本就觉得自己与国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最主要的是,汴梁城作为大宋的都城,常年有外国人在此穿梭行商。朝廷软骨头,他们这些百姓对于那些个外国人也是硬气不起来,相当于脊梁骨都被抽断了。

  现在太祖皇帝亲临,带着兵要北伐,那可真是……

  我们都希望太祖皇帝归来,就是那个黑脸膛、山羊胡的。

  甚至还有人编了首歌,说什么“我的父母整天都在说以前的日子好,好久以前,在太祖皇帝的时代,在爷爷追求奶奶的时代。我的爷爷发誓,仅仅在五十年前,汴河水仍然很清澈,朝廷也屡战屡胜;而奶奶认真的说,当她还是一个少女的时候,她可以直接喝汴河水而不会生病”。

  这虽然是在抱怨朝廷,但实际上也能看出百姓们的心之所向。

  不知道谁带头喊了一声“吾皇万岁”,紧接着,整个汴梁城的百姓都在群起高呼吾皇万岁,连带着赵匡胤带来的开宝宋军,以及汴梁城中那些个禁军,都在跟着喊。

  现在的禁军还不像几十年后,虽说是有点退化,有那么些冗兵,但至少现在来看,还没完全烂到根上。

  烂了,但是没全烂。

  开宝宋军可是正宗的天策式训练,请的老师都是李靖和李绩一样的人物。而天策军的训练章程,完全是按照后世军队的操练之法。

  军队之中自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军纪军风在李清的强迫症要求之下,都变得严格的很。

  现在那开宝宋军往地上那么一站,都能看得出明显与真宗朝的禁军不同。

  真宗朝的禁军,站在那里都要拄着长枪,或者倚靠着点什么,松散到不得了;而开宝宋军往那一站,就如一根标枪一样,笔直地扎在那里,毫不动摇。

  “真乃熊虎之师也!”王旦捋着胡子,笑呵呵地评价道。

  他倒是看到那些宋军完全不着甲胄了,但是本着自己也不知兵,不知道太祖朝现在到底是什么情况,不能过多置喙的原则,他选择了沉默。

  但他是沉默了,自然有管不住嘴的。

  原本在景德三年,被王钦若等人排挤罢相,去陕州当知州的寇准已经被赵匡胤钦点平反,回到了中枢,任枢密使、同平章事。

  寇老西儿和一般的文臣不一样,他可是知兵的。虽说“白刀子进绿刀子出,扎你苦胆;白刀子进黄刀子出,我扎你屎包”的轶事典故是编的,但寇老西儿的确在军略方面颇有见地,在他劝赵恒亲征澶州城的过程中就可见一斑。

  “官家,这开宝军,为何不着甲?”寇准在赵匡胤身边忧虑地问道。

  宋朝比较宽和,所以君臣之间在平时也没那么多说头,有什么说什么就是,也用不到跪在地上先请死罪再提意见——一般这种情况,都出现在正式场合之中。

  说了多少遍了,工作的时候要称职务!

  “平仲无需忧虑,开宝军常年学习新式战法,更兼我开宝军刚从大唐订购了一批唐式装备,火力大大加强。”赵匡胤捋着胡须,笑呵呵地说道:“披甲就不必了,平仲只需看着便是。”

  寇准眼尖,看到了“唐宝”闪电后面拖拽的火炮,指着问道:“官家,那个是何物?”

  “火炮,”赵匡胤抚须笑道:“此乃战争之神,朕此次带了足足一个炮兵师,只要他们同时开火,顷刻间糜烂数十里。”

  寇准的目光中明显带着不信,就这“小东西”?能有多大的能量,还顷刻之间糜烂数十里,你咋不上天呢?

  像这种夸张的修辞手法,他寇准见得多了。就说那庐山瀑布,的确很壮观,但也够不上“银河落九天”那么夸张。如果按照文人们惯有的比例尺等比缩放……这糜烂的数十里,缩放之后也就能干碎一间屋子?

  赵匡胤也知道他不信,人吧,总是对于自己没见识过的东西抱有怀疑,更何况这东西还超出了他的认知。

  老赵脾气好,也不以为忤,笑呵呵地拍着寇准的肩膀道:“平仲无须担忧,等到战事开始,给你见识见识你就明白了。”

  怀着七上八下的心思,寇准稀里糊涂地坐上了老赵专用的指挥车。

  说是指挥车,其实就是大号的特制房车。为了此次出征,一共带了十辆,群臣共用九辆,而寇准深受赵匡胤的喜爱,跟着他共乘一辆。

  寇准嘴上说着不敢,但腿动的比谁都快,身体比谁都诚实。

  迈着步子上了车,寇准便被面前的豪华配饰深深吸引住了。

  “平仲别那么拘束,来来来,跟朕打扑克。”赵匡胤呵呵笑着,坐到了麻将桌的边上。

  是的,他的车里有一台麻将机……

  为了避免出征路上无聊,所以他才带着的。

  来到本朝的开宝宋军,已经完全实现了运兵方面的机械化。若不是跨时空作战,开宝朝的宋军是可以乘坐火车前往各地作战的。但现在毕竟是特殊时期与特殊情况,为了快速到达目的地,赵匡胤下令将全军的卡车集中,开赴真宗朝参与作战。

  大宋现在不是很缺卡车,毕竟贞观朝的卡车基本上都出口给了宋朝。狗大户不缺钱,完全就是一副“买买买”的态度。每次赵匡胤一拍桌子,李世民就有点红眼病犯了——无他,不知道为何,宋朝的矿产富集程度,是他大唐二十个位面加起来还多。

  寇准哪有心思打牌,他坐在窗户边上,看着那万余辆卡车,心里五味杂陈。

  这开宝朝,已经强大到如此地步了吗?

  到了此时,他也完全放下心来。

  运力都已经如此颠覆三观,想必战斗力也绝对不会差。

  他现在开始期待起那火炮的威力来了。

  见寇准心事重重地看着外面,赵匡胤也不劝,而是叫上老李他们几个开始打牌。

  李清早就回去了,这种热乎闹他不想凑。

  对于李世民,寇准还是很热切的,毕竟那可是臣子们心目中最为完美无缺的老板。寇准为人刚直,因多次犯颜直谏,逐渐被赵光义重用。淳化二年春大旱的时候,群臣都在说是天命,只有寇准以天人感应学说为依据,进谏刑罚不公,后来一查果真如此。

  虽说是赵光义脾气不错,也对他的直谏颇有包容,但总归是时间一久就出了厌恶之心,至道二年的时候,因为寇准性情过于刚直,赵光义感叹“鼠雀尚且懂人意,何况人呢?”,将寇准罢相,贬到邓州任知州。

  像他这种性情刚直,眼中不揉沙子的人,最憧憬的老板,莫过于李世民了。

  老李当然也挺喜欢寇准的,他靠在椅背上,笑呵呵地劝赵匡胤将寇准带回开宝朝,说千金易得,直臣难求,更何况寇准才干卓越,是完美的“人镜”。

  实际上老李也有点憋着坏,心想魏征不能光我自己有,你小子也得有自己的人镜。

  赵匡胤哼哼唧唧的,碍于情面只能应下了李世民的话。

  犯颜直谏的臣子,每个皇帝的心情都是复杂的——可谓是又爱又恨。爱吧,爱的是他为人刚直,有话就说,不像某些臣子和你玩心眼子;恨吧,那是真的压根儿痒痒,有话直说有时候也实在是过于刺耳。

  正所谓谎言不会伤人,真相才是快刀,有的时候,说真话就是这样刺耳。

  正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就是这个道理。

  (求月票,新的一个月开始辣!)

第261章 长孙皇后:二哥,该喝汤了。

  考虑到大宋和辽国乃是兄弟之国,所以赵匡胤也把赵恒给带了上。

  那兄皇帝和弟皇帝不得见个面,好好增进一下感情,道一下珍重?不然二人这兄弟算是白认了,赵恒这个做兄长的,可是每年都给耶律隆绪这个弟弟上供几十万贯呢。

  这也就是赵恒是他的侄子,要是他儿子的话,怕不是得天天吊起来打。

  和李清认识的时间久了,赵匡胤在不知不觉间也染上了乐子人的毛病。

  当然了,无论是李清还是赵匡胤,抑或是李世民,都不觉得乐子人有什么不好。

  看乐子,有益身心健康。

  赵匡胤并没有允许赵恒和他共乘一辆车,而是把他发配到了后面那一辆。

  什么档次,也配和朕坐一辆车?

  和赵匡胤共乘的,只有王旦和寇准二人。王旦比较拘束,坐在一旁眼观鼻鼻观心,根本不打算说话;而寇准则相反,他摸摸这儿看看那儿,像极了好奇宝宝。

  由于本朝的路况并不如开宝朝的四通八达,所以行军速度并不是很快,一个时辰也就是一百多里地。可即便是这样,也让王旦和寇准大呼奇迹。

  其实王旦本身是不太想表达自己震惊的,他的养气功夫一向很好,就算当年赵恒以天子至尊去贿赂他的时候,他也是心下震惊,面上没有表现出分毫。

  但寇准在一旁呼来哈去的,那开朗乐观的样子也感染了王旦。

  “有此神器,何惧辽国啊!”王旦不禁感慨道。

  一直行进到中午,车辆忽然停下。

  “发生什么事了?”本来躺在床上小憩的寇准忽然感觉到车辆停止前进,刷地一下起身问道。

  躺在他上铺的王旦听到他的话,也跟着坐了起来。

  “你也不看看现在什么时辰了,当然是要吃饭了。”赵匡胤笑呵呵地说道:“走吧,咱们下车一起去吃饭。”

  李世民也将手中的牌放下,都听说大宋美食甲天下,他也真想尝尝。

  讲真,大唐的食物不提也罢。或许是因为工业化过于迅猛所致,大唐餐桌上都以各色罐头为主,比如豆子罐头、蔬菜罐头、玉米罐头等等,想要摄入蔬菜也很简单,无非就是将这些蔬菜罐头倒出去,和肉罐头放在一起煮,就是一顿“上佳”的美味。

  目前来说,只有大唐的上流社会,才会去追捧美食——而美食也不是那么容易寻找的,强大的工业化几乎是一夜之间便将大唐刚发展起来的美食萌芽给无情摧毁,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工业化的速食。

  易储存、便宜量大、吃起来还方便,想不出有什么理由来拒绝它。

  现在的大唐,能够称得上美食的,就只有炸鱼薯条和各种炸肉了。

  这倒是以前很多人所追求的,量大,油多。

  然而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民众需求也从“吃饱”过渡到了“吃好”。身为大唐的太宗皇帝,李世民觉得自己应该,也应当为大唐人民谋一谋福祉。

  现在的李世民,将目光自然而然地就瞄准了宋朝。

  无他,之前刘禅穿越的时候,他可是在一旁看了大屏幕,那张俊家的家宴,可是勾的他心里痒痒的。

  宋朝虽说工业水平发展得稳扎稳打,但美食这一块儿完全没落下。李清甚至还将全套的烹饪大全交给了赵匡胤,由他去给宋朝的厨子们分发,让他们长一长见识。

  现在开宝朝的火头军,个个都是大厨。

  老赵带着几人走下车,刚一开门,便闻到远处一股浓香飘来。

  李世民闻到这股子味道,不由得食指大动。

  “这是什么味道?怎么如此之香?”老李总觉得这味道很熟悉,仿佛在哪里闻到过。

  “走,过去看看。”赵匡胤招呼着人,一起向炊事车那边走去。

  炊事兵们正围着一口巨大的铁锅,拿着铲子在里面翻炒着什么。

  见了赵匡胤过来,众人先是行礼,尔后便继续该干什么干什么。

  锅中在炒大头菜,另一口锅中正咕嘟咕嘟炖着什么。

  “这是什么?怎么这么香啊?”寇准走过去,眼巴巴地问道。

  身为大宋宰相,寇准什么好吃的没吃过——可那都是在家中有所准备的时候。但要说行军打仗,在路上的时候,他还真没闻到过这么香的味儿。

  本来就在车上颠簸了一上午,早上还没吃几口东西,说不饿那是不可能的。

  “这是大头菜炒青椒,那口锅里是红烧肉。”炊事兵乐呵呵地回答道。

  寇准急切地上前,掀开那口锅的锅盖——

  如果李清在这里,看到锅中正在咕嘟的红烧肉,肯定会吐槽。

  好家伙,你们行军打仗的时候,还特么炒糖色是吧?

  宋朝可谓是将美食文化进行到底了,等到饭菜熟了之后,赵匡胤等人一人舀了一碗大米饭,又分别打上满满的四菜一汤,回到车上享用午膳。

  “香,太香了。”赵匡胤唏哩呼噜地吃着米饭,他比较聪明,在打菜的时候,特地嘱咐炊事兵用勺子在米饭上给他浇了两勺肉汤。

  寇准为人比较机灵,见到太祖皇帝这样做,他也有样学样,让炊事兵给他浇给了一下。

  事实证明,汤泡饭永远是灵魂。经过炖煮,红烧肉最精华的部分,已经融入到了汤汁之中。寇准飞快地用筷子在扒拉米饭,根本停不下来。

  跟着太祖皇帝吃,果然不会有错啊……

  寇准一边扒拉,一边开心地想着。

  这人机灵,在哪儿都不会吃亏。

  “真是不敢想象,行军打仗的途中,竟然也能享受此等美味……”王旦也吃得摇头晃脑,安逸得板。

  “我说老赵,你们大宋这烹饪水平可真是见长啊,不瞒伱说。我们大唐那可真是,除了罐头就是罐头……”

上一篇:大明隐相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