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运神戒 第2424章

作者:不是蚊子

就在这时。

管家打开了一只木盒,里面躺着八只酒杯,但这八只酒杯上却缠绕着一只栩栩如生的神龙。

“天啊,这酒杯简直,简直就是大宝贝啊!”

“侯爷,宋公子的意思是让您将这套酒杯送到宫里献给皇上!”侯管家道。

闻言,侯文昌却露出极为不舍之色,这套酒杯,就算叫价十万两怕是也有人要。

“侯爷,您现在只是闲散后也,如果你献宝有功,皇上封你一个官职,比什么都划算!”侯管家再次提醒。

侯文昌一拍自己的额头,欣喜道:“管家,你这脑袋实在是太聪明了!”

管家道:“侯爷,这都是宋公子吩咐老奴这么说的,一旦侯爷有了官职,那些文官还敢看不起您吗?”

“有道理!快去准备,本侯马上就进宫献宝!”侯文昌马上激动道。

如今的卫国皇帝三十岁出头,按理说,正当壮年,可惜,沉迷酒色的他,身子早就被掏空了。

得知侯文昌求见,卫帝便命人将他给请了进来。

“濮阳侯,你来见朕所为何事啊?”卫帝语气随意的道。

“陛下,臣是来献宝的!”

闻言,卫帝的目光落在了侯文昌怀中的锦盒上,沉声道:“拿上来!”

侯文昌连忙将锦盒双手递上,卫帝打开锦盒,顿时八只缠绕着龙纹的精致酒杯呈现在了他眼前。

卫帝伸手拿起一只酒杯一番欣赏,大笑道:“好,这水晶酒杯简直做得巧夺天工,好,实在太好了!”说着,卫帝看向了侯文昌,笑道:“濮阳侯,你的礼物朕很欢喜,说吧,你要什么赏赐!”

侯文昌道:“陛下,臣什么都不要,这酒杯有神龙缠绕,乃是生物,试问这普天之下除了陛下您谁还有资格享用,所以,臣不过是借花献佛罢了,因此,臣不敢局功!”

侯文昌的这番话说得卫帝龙颜喜悦,笑道:“你倒是为说话,不过,朕也不是小气之人,来人,从内库取一千两黄金赏赐给濮阳侯!”

只是的道金银赏赐,濮阳侯不由有些失望,不过,他依旧没有表现出来,毕竟他这点城府还是有的。

不过在第二日。

就有太监来府上宣旨,封侯文昌为京营右都统。

京营乃是卫国最为精锐的一支兵马,全军三万人,而右都统在京营中仅次于左都统,乃是正三品的武将,这番侯文昌可说是一步登天了。

为此,侯文昌大摆宴席,邀请一干勋爵赴宴,他也邀请了宋砚,不过,他却没有去,但也送上了一份贺礼,他未来要走文官的路子,所以,不宜与武将有过多的接触。

至于他为何要当官,很简单,他要帮曹夔推翻卫国,不亲自参与到篡国中,他如何能获得气运。

而侯文昌这种人,是那种得志猖狂的人,他当的官越大,对卫国的祸害就越大。

【作者题外话】:二更完毕

第二千零七十四章 信物

不提这两日来风光无限的濮阳侯,因为殿试的时间到了。

之所以会被称之为殿试,那是因为这场考试在皇宫大殿内举行的。

早上七点钟的样子。

宋砚等三百多名准进士就来到了皇宫外等候。

就在这些准进士在互相寒暄吹捧之际,有官员到来,领着他们来到了太极殿。

行礼、叩拜之后,在卫帝的宣布下,殿试正式开始。

不过,卫帝不是那种有耐性的人,正常殿试足足有两个时辰,因此,他只停留了大半个时辰,就起身离去,然后名礼部尚书魏珍代替他监考。

不知不觉,两个时辰就过去了。

这次的考题为一策三问,以及作诗一首。

策为国策,范围较广,只需按照自己的见识写出一份国策来就行。

至于三问,则是卫国当下遇到的一些问题,分别涉及到了军事、民政以及吏事。

做诗吗,也没有具体的要求,只需写上自己最为那首的诗就行。

卫国立国百年,还算国泰明安,但实际上已经到了灭国的边缘,土地兼并严重,贪官污吏横生,国民民不聊生。

而且今年子午河下游更是爆发了水患,在西北地带三省都出现了旱灾和蝗灾,使得许多农民颗粒无收。

加上四大藩王都已经有了不臣之心,在蠢蠢欲动,可说,如今的卫国就是个*桶,只需一点火星就会将整个卫国给引爆。

这还只是内部情况,在外则有梁国和越国盯着,一旦卫国发生变故,梁国和卫国都会派兵攻打。

宋砚并没有打算在殿试中表现自己,他的文章可说写得中规中矩,深含中庸之道,主要是现在的卫国就是一个大筛子,除非一个拥有强力手腕的人进行变法,或许卫国还能多撑几十年。

但当今执掌内阁的三位阁老却都是各党的领袖,一心顾着党争,根本就没有半点变法的念头,所以,卫国的寿命不会超过十年。

因此,即使宋砚知道卫国的问题,但他却不会写出改革之法,因为,他一旦写出这样的文章就会成为权贵和官员们的公敌。

卷子交上去后,宋砚等人就可以出宫了。

一番紧急阅卷后。

六份卷子被送到了卫帝的面前。

卫帝将从这六份卷子中圈出庄园、榜眼和探花。

卫帝装模作样的拿起一份卷子看了起来。

看了一会儿他就放下,然后拿起了第二份。

他十四岁就登基了,当了十多年的皇帝,已经不是第一次钦点状元榜眼和探花,所以,他的兴致并不高。

直到看到第五份卷子所书写的那首诗词,他不由眼睛一亮,涌颂道:“人生若是初见,何事秋风画悲扇,这诗写得好,他拿起狼毫笔就在卷子上面一圈,此人当为探花!”

次日上午。

宋砚哪里也没有去,而是留在太学院老老实实的读书,因为殿试的结果都不会出来。

他在殿试上写的文章并不算出彩,倒是那首抄袭来的诗颇为惊艳,一个二甲进士倒是跑不了,对于在京当官,他没有想法,更中意外放,成为一方父母官。

但在十点半的样子。

一个太监带着一群侍卫来到了太学院,宣布了一个消息,太学院学子宋砚宋子玉被陛下钦点为探花郎。

“宋子玉在哪里,还不来接旨!”传旨的太监一年傲然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