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柠檬炒辣椒
特别是如今马世民还打算在中环建造一栋世界第一高楼,以及多块准备开发的地皮,前期也需要投入不少。
所以,林浩然倒是有点纠结,能带多少钱过去了。
林浩然拿计算器在办公桌上算了一下,都被计算出的最终数字,震惊住了。
他要是真要调动,起码能调动160亿港元,包括置地集团、港灯集团与万青集团旗下的储备资金。
“马先生,关于置地集团今年需要预留的资金规模,我想了解一下,毕竟你也知道,我打算在日本进行房地产投资。”林浩然向马世民提出了这个问题。
马世民稍作思考后,回答道:“老板,置地集团这边,我们至少需要预留100亿港元作为安全垫。
下个月在新加坡那边,我们计划参与一场官地拍卖会,有几块心仪的地皮准备竞拍,预计涉及资金将超过30亿港元,用于拍卖费用以及兴建商业大厦的费用。
同时,我们手头还有三十多个在建项目,未来一年内至少需要投入20亿港元。
另外,最近新购入的五块地皮,如果今年全部开工,前期的开支也将达到约10亿港元。
此外,集团旗下的子公司如牛奶国际、文华东方酒店等也需要进一步扩张,这部分预算我预计在20亿港元左右。
还有一笔即将到期的18.2亿港元债务,这笔钱我们必须预留。
至于剩余的30亿港元,后期我们可以从公司的其他渠道逐步调配,我们有两个楼盘可以即将销售,倒是可以回流一波资金。”
林浩然听了,哭笑不得,刚刚还觉得121.84亿是一笔很庞大的资金。
可被马世民这么一说,那还能剩下多少?
他还打算拿着一笔资金在日本东京核心地区大肆购买地皮、商业大厦呢。
结果,他最多只能从置地集团这边抽20亿港元左右?
想了想,算了,20亿港元也不少了,再加上万青集团那边也调动了20亿港元呢。
如此算来,他这次前往日本,也能带着40亿港元过去,能投资不少了。
实在不够钱,他再从日本那边赚取吧!
林浩然没有与马世民就资金调动的问题进行过多的争执。
“行,那就这么定吧,我会从集团中抽出20亿港元,剩下的资金,由你调配!”想到这里,林浩然直接对马世民说道。
“好的老板!”马世民也松了口气,作为置地集团的执掌者,他需要考虑整个置地集团的大局,如果缺钱,也是个难题。
虽然以如今置地集团的实力,贷款不过小意思罢了。
但是,在地产危机来临前,还是不适合贷款。
未来,等地产危机出现,地产行情大跌,到时候倒是可以通过银行贷款,进行大肆吸入。
看完置地集团的财务报表之后,林浩然便陷入了思索。
港灯集团那边的资金,林浩然暂时没打算分红。
万青集团那边,除去需要发展的资金外,他已经确定可以提个二十亿港元左右。
因为万青集团旗下的靑洲英坭这两年发展得极快,两年时间足足为他赚了十几亿港元,加上前段时间抛售地皮等,又赚了十几亿,相当于这两年为他赚了超过三十亿港元的资金。
不过,去年林浩然相继在万青集团这边抽取了数亿港元还贷,包括从裕民财务公司那边贷款的2.9亿港元,以及恒声银行的4500万港元贷款、汇沣银行的五千万贷款等。
另外,万安集团当初贷款买地皮,也借了1.3亿港元,这些都已经还清了。
所以,最终剩下的可用资金,大概在二十五亿港元左右。
九龙巴士那边,能分到的现金在林浩然看来,倒是不值一提。
它的真正价值,是那些已经与万安地产公司达成合作的闲置储备地皮。
当初林浩然之所以收购九龙巴士,目的便是为了将九龙巴士旗下的那些储备地皮占为己有。
万青集团自身想要发展,肯定得留个数亿港元的,不可能将钱都拿光。
所以,从万青集团抽二十亿港元,已经不算少了。
另外,他还欠着汇沣银行22亿港元,需要在今年的7月份一次性还清。
还有一笔更大的债务,是从花旗银行那边贷款的,需还款高达33亿港元,这笔贷款倒是不算很着急,只需要在今年的11月份还就行了。
也就是说,这两笔债务,共计高达55亿港元的私人债务,暂时都不着急的。
如此算下来,他的可动用资金,就是40亿港元!
40亿港元,说实在话,已经不算少了。
只不过,林浩然知道,他如果想投资日本,肯定是先从东京开始投资。
而日本东京的地价,可不比香江的地价便宜。
最重要的是,他肯定是优先投资那些核心地段。
而核心地带往往代表着昂贵!
所以,40亿港元的资金,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就看他如何利用了。
“老板,您前往日本,需要带的团队有哪些?我争取在一个星期内给您安排好合适的人选!”一旁的马世民见林浩然的眉间舒展开来,便问道。
“主要是地产行业的精英以及证券业的精英,人数控制在数十人就够了,剩下的,去到日本那边,再招聘吧,未来,如果还有其它需求,我也可以随时从香江这边调派,所以初步的团队,倒是不用太过夸张!”林浩然想了想,说道。
全部用香江这边的员工,肯定是不行的,还需要一部分当地员工,如此一来,才会更好办事,这点林浩然还是明白的。
“好,那我便主要从置地集团的置地地产公司以及银河证券公司那边调派吧,那您打算什么时候出发呢!”马世民问道。
地产公司的专家对土地评估、项目开发有着丰富的经验,而银河证券公司的精英则擅长市场分析、投资决策。
这些,的确可以构建起来初步的团队了。
“出发时间暂时未定,反正就在这个月内!”林浩然摇了摇头,说道。
他昨晚才见了日本的外相,虽然早已经决定了去日本发展,不过这次也算是一个很重要的契机了。
因此,他肯定是要掌握好这个契机。
趁着与那位田中先生结识的时间还短,对方应该会比较重视他。
这要是时间太长了,谁知道会出现什么变故呢?
所以,从包裕刚家中回来之后,他便决定,尽早前往日本进行布局。
而且,日本的布局,最好是越早越好,越晚,成本就越高!
第485章 宁惹阎王七分怒,不添浩然三分堵!
正如马世民所收到的消息那样,怡和洋行在当天面对香江的所有媒体们,召开了一场告别仪式。
包括汇沣银行大班沈弼先生、太古洋行施约克先生、会德丰洋行约翰·马登先生、中华电力公司的罗兰士·嘉道理等洋资大佬都参加了这场告别仪式。
令人感到惊讶的是,没有一名华裔商界大佬参加,甚至包括总督麦里浩居然也没有参加。
显然,应该是怡和洋行并没有邀请这些人,又或者有些人即便被邀请了,也不会出席,比如总督麦里浩。
至于林浩然这位怡和洋行的生死仇敌,就更不可能被邀请了。
当然,林浩然也不屑于去参加他们的告别仪式。
从他们想要报复林浩然开始,林浩然便已经对怡和洋行无感了,是泥菩萨都有三分火气,更何况是人。
怡和洋行的撤离,对他而言,不过是一个商业对手的消失罢了。
据传,在告别会上,亨利·凯瑟克大肆宣扬怡和洋行对香江的诸多贡献,仿佛他们的撤离成为了香江难以弥补的损失。
而林浩然,这位被视作间接推动怡和洋行离开的关键人物,则被某些声音无端指责为“罪人”。
怡和洋行一贯的作风,林浩然早就已经习以为常,根本不鸟他们。
一家都要搬离香江的企业,他才懒得理会对方太多。
他们再怎么泼脏水,也改变不了林浩然如今在香江商界的地位。
而怡和洋行彻底从香江搬离,也让整个香江再次陷入热议之中。
怡和洋行创办于1832年,至今已经149年的历史。
虽然刚开始是在羊城创办的,但真正成为商界霸主,是在香江。
怡和洋行对香江早年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未有香江,先有怡和”之称。
可以说,怡和洋行便是香江经济与贸易的奠基者,基础设施与城市建设的推动者!
作为香江资本主义发展的缩影,怡和洋行既是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引擎,也是殖民遗产的复杂象征。
其角色变迁折射出香江从殖民港口到国际都市的转型历程。
这些年,怡和洋行推动着香江成为国际商贸中心,参与现代化建设,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确起到了极其大的作用。
当然,有积极性的一面,自然就有消极性的一面。
作为殖民资本的代表,怡和洋行长期垄断资源、加剧社会不平等,其历史原罪如鸦片贸易等,难以回避。
怡和洋行的衰败,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了整个香江商界,也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弦。
那些曾经在其荫庇下成长,或是与之有过千丝万缕联系的人们,无不欷歔不已。
老一辈的人回忆起怡和洋行曾经的辉煌,那些关于它如何引领香江走向繁荣的故事,仿佛还在耳边回响,但转眼间,一切都已成过往云烟。
对于年轻一代而言,怡和洋行的离去,则更多地意味着一个时代的落幕。
怡和洋行的逃离,代表着英资财团在香江的彻底没落,华资企业的彻底崛起!
有人感慨于商业竞争的残酷无情,有人则看到了新兴力量崛起的希望。
所以,老一辈香江人对怡和洋行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
在鼎盛时期的怡和洋行,大家生活中几乎与它息息相关。
如今,不到三年时间,这家原本处于鼎盛时期的巨头,就这么崩塌了,从高高的山顶上跌下了半山腰。
先是失去九龙仓,使得他们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前后,又相继失去置地集团乃至香江大部分主要子公司。
如今,就连怡和证券公司都被搞垮了。
这怎能让人不感慨万千呢!
而且,除了九龙仓之外,怡和洋行后面的失败全部与林浩然有关。
甚至,就连九龙仓,林浩然也参与过,如果不是他暗中大肆收购九龙仓股票,然后突然卖给包裕刚,使得包裕刚的优势更明显,九龙仓即便最终被收购,也不会1979年初这么快便被包裕刚拿下了。
在林浩然穿越过来前的那个世界,包裕刚最终成功收购九龙仓,也是到1980年6月之后的事情了。
于是,香江民间一时之间流传出这么一句话:宁惹阎王七分怒,不添浩然三分堵。
转眼间,时间来到了1月20号。
上午,林浩然刚起床,便明显感觉到今天的气温相比昨天早上要冷得多。
伸了个懒腰,他披上一件外套,走到墙边看了下日历,原来今天是大寒。
随手打开收音机,里面的主持人正在报道着西伯利亚寒潮于今天到达香江的新闻。
昨天上午气温还接近二十摄氏度,但今天早上骤降至大约十度,这样的温差自然让人体感受十分明显。
走出外面的露台,林浩然能感觉得到,北风的呼啸,天空一片阴沉。
半山区与山顶区的别墅大多朝北而建,施勋道的别墅也不例外,毕竟这些别墅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展现维多利亚港湾两岸的壮丽景观,这才是它们的主要卖点。
怡和洋行撤离香江的事件已过去数日,他们仅在香江留下了一个规模相对较小的子公司,负责打理剩余的本地资产。
至于怡和洋行的高层管理人员,已全体撤离至英国伦敦。
随着时间的推移,怡和洋行在香江所剩不多的产业将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其昔日的辉煌历史或许只会偶尔被人提及,其在香江的影响力也将不可避免地逐渐消逝。
当然了,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怡和洋行尽管在香江失去了大部分的产业,但他们本身在海外便拥有超过百分之七十的产业,所以如今怡和洋行的实力还是不可小觑的。
否则,罗斯柴尔德家族也不会看上怡和洋行。
即便没了香江的企业,怡和洋行依然还是一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
报纸上,关于怡和洋行的报道,也越来越少了。
企业都搬走了,市民们即便热议,也不可能热议太久。
这段时间,各大新闻媒体的报道,几乎把怡和洋行从创立到如今的事情,都被报道了一遍。
接下来,再继续报道也挖不出太多能够引起大家关注的新闻了。
放下手中的报纸,看了眼餐桌上被吃得差不多的早餐,林浩然用纸巾抹了下嘴角残留的三明治碎屑,随即站起身来,走到窗边望着外面阴沉的天空,心中思绪万千。
上一篇:超神:每天一个概念级,震惊凯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