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香江,缔造全球商业帝国 第311章

作者:柠檬炒辣椒

  一夜时间,就这么过去了。

  对于怡和洋行那边如何愤怒,林浩然可管不了那么多。

  谁让他们想要报复他先的?

  如果不是他们搞出这么一回事,林浩然本无意采取如此对策。

  今天是周末,然而,林浩然依然如平时那般,早早起床。

  昨晚,马世民已经告诉他,他们这边的行动,已经在下午的时候就泄露出去了。

  所以他也想看看,媒体们是怎么报道的。

  下了楼,佣人将准备好的早餐和报纸,都端到他面前。

  林浩然顾不上吃早餐,便迫不及待地拿起报纸,看了起来。

  各大报纸的头条,无一不聚焦于怡和证券公司那场史无前例的员工跳槽风波,标题之震撼,言辞之激烈,仿佛要将这场商战描绘成一场金融界的“地震”。

  《东方日报》以“怡和证券风云突变,七百精英一夜‘迁徙’置地旗下”为引,详尽描述了这场人才流失的壮观场面,用词之夸张,仿佛亲眼见证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报道中,不仅提及了跳槽员工的数量之巨,还大胆预测了此举将对怡和证券乃至整个怡和洋行的未来产生“毁灭性打击”。

  《大公报》则采用了更为学术的角度,以“人才战争:怡和证券的人才流失与资本市场的暗流涌动”为题,深入分析了此次事件背后的商业逻辑与战略考量,指出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人才流动,更是两家巨头之间无声的较量,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怡和洋行未来命运的深切忧虑。

  《明报》则更加注重人情味,通过采访几位已经确认跳槽了的员工,用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他们内心的挣扎与抉择,以及面对高额诱惑时的复杂心情,将这场商业事件人性化,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每一个决定背后的重量。

  《香江经济日报》则以“怡和证券遭遇‘人才寒冬’,市值蒸发或超十亿”的醒目标题,直接点出了此次事件对怡和证券财务状况的潜在影响,通过数据分析,预测了怡和证券可能面临的巨额赔偿与市场信任危机的双重打击。

  《香江证券日报》作为金融行业的专业媒体,更是从专业角度剖析了此次跳槽事件对香江金融市场格局的影响,用“怡和证券风雨飘摇,置地集团趁机崛起,香江金融版图或将重塑”的标题,暗示了这场人才争夺战背后更深层次的行业洗牌。

  而《南华早报》则凭借其国际视野,将此次事件置于全球金融市场的背景下考量,以“怡和证券人才集体跳槽,香江金融界震动,国际投资者瞩目”为题,探讨了此事对香江乃至亚洲金融市场的国际形象和投资信心可能产生的长远影响。

  每一份报纸,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将这场怡和证券公司员工大规模跳槽的事件渲染得波澜壮阔,仿佛一场金融界的狂欢,而在这场狂欢中,怡和洋行无疑成为了那个最引人注目的“落魄贵族”。

  林浩然坐在餐桌前,一张张翻阅着这些报道,嘴角不经意间勾起一抹淡笑。

  他与怡和洋行之间,在怡和洋行想要利用舆论来报复他的时候,就已经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场员工跳槽风波,不过是他与怡和洋行之间较量的一个高潮,是他对怡和洋行报复的回应。

  这也是在告诫所有人,他林浩然可不是随意能够拿捏的。

  即便是怡和洋行,那又如何?

  而在林浩然仔细阅读着每一份报纸之时,香江的大街小巷里,市民们也正热烈地讨论着这场风波。

  对于怡和洋行这位所谓的“受害者”,他们并未流露出丝毫同情。

  毕竟,不久前怡和洋行的举动差点让香江的地产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怡和洋行这次算是踢到硬骨头了,真是报应不爽啊!”一位老者坐在茶楼的角落,手捧报纸,摇头晃脑地感叹道,语气中充满了快意。

  “是啊,听说那些跳槽的员工都拿到了置地集团给出的优厚待遇,真是让人眼红啊!”一位年轻的茶客接过话茬,眼中充满了羡慕。

  “这林浩然真是出手不凡,不愧是能够在这么年轻就能当首富的人,一下子就从怡和证券挖走了这么多精英,这种做法,即便是包裕刚先生都做不到吧?”另一位中年男子品了一口茶,若有所思地说道。

  “哼,怡和洋行这次是自作自受,他们以前仗着自己势力大,在香江横行霸道,这回终于遇到对手了。”一个穿着朴素的老者插话进来,语气中带着几分解气。

  “不管怎样,这场商战真是让人看得过瘾,咱们这些老百姓啊,就坐在这茶楼里,看看热闹,也挺好。”一个笑眯眯的老者总结道,引来了一片笑声。

  “我原本也买了怡和证券的股票,幸好第一天风声不对头我就赶紧抛了,不然现在可就亏惨了!”一名年轻人带着几分庆幸说道。

  “你就机灵了,我呢,手里还攥着不少怡和证券的股票呢,几天前还值三万多港元,下一次交易日估计连一万都不值了,最重要的是,我还卖不出去,真是心疼死我了!”另一名股民愁眉苦脸,唉声叹气。

  茶楼里,街头巷尾,市民们的热议此起彼伏。

  他们不仅关注着这场商战的进展,更在内心深处对怡和洋行的报应感到痛快。

  毕竟,在怡和洋行过去的行为中,他们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影响,如今看到怡和洋行遭遇困境,他们自然感到解气。

  更为重要的是,林浩然和他们一样,都是彻彻底底的华人。

  以往,他们这些香江本地人被洋人看不起,那是正常不过的事情。

  如今,风水轮流转,洋资企业被华资企业打得无还手之力,他们心目中难免会产生一股痛快的感觉。

  尽管此事与他们没有太多的关系。

  可他们还是感到很爽。

  虽然有一部分股民受到很大的影响,可持有怡和证券公司股票的股民,终究只是属于少数人,代表不了大众。

  如果不是因为今天是周六,不用想都知道,怡和证券公司的股价又会迎来一次大跌。

  而且这次可能跌得更惨。

  这可不仅仅是怡和证券公司可能要被怡和洋行抛售的问题了,而是怡和证券公司实实在在地伤到筋骨了。

  大家已经能够想象得到,当下个星期一来临的时候,怡和证券公司的股民们会有多惨。

  深水湾,包家别墅。

  包裕刚轻轻放下手中的报纸,目光深邃,嘴角挂着一丝赞许的笑意,心中暗道:“后生可畏,真乃时代之骄子啊!”

  回想起两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九龙仓增持战,他至今仍记忆犹新。

  在那场商业较量中,他虽最终夺下了九龙仓的控制权,却也付出了近二十亿港元负债的沉重代价,家族企业因此元气大伤。

  自那以后,包裕刚行事愈发低调,包家也进入了一段蛰伏期,全力恢复实力。

  而这两年时间里,林浩然这个名字如同一颗璀璨的新星,在香江商界迅速升起,不仅取代了他成为新晋首富,更以其非凡的手段和智慧,搅动了整个香江商界的风云,直接让香江华资企业的实力,彻底超越英资企业。

  对于林浩然如今获取的成就,包裕刚心中并无半点嫉妒,反而满是欣慰。

  尽管包裕刚已经加入了英国国籍,但他的内心深处,始终铭记着自己的华人血统,那是一种无法割舍的根脉相连。

  华资财团的蓬勃崛起,对他而言,无疑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好事,因为这象征着华人企业家群体的力量正在不断壮大,逐渐在香江乃至更广阔的世界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

  包裕刚非常清楚,无论他在商界取得多大的成就,对于那些根深蒂固的英资财团而言,他始终被视为“异类”。

  尽管汇沣银行在过去给予了他不少支持,但这份支持背后,更多的是基于他自身的实力和所能带来的利益价值。

  汇沣银行之所以能在与怡和洋行的竞争中胜出,引领香江进入汇沣时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包裕刚成功拿下九龙仓这一关键战役。

  没有他去削弱怡和洋行的实力,汇沣银行甚至要比怡和洋行还要略低半头。

  而在包家不远处的一栋别墅中,刚起床不久的李加诚,脸上也同样充满了震惊。

  尽管他昨天就收到了一些情报,可还不能确定。

  可如今,这些报纸的报道,显然是彻底证实了此事的真实性。

  尽管随着李加诚将和记黄埔收为己用之后,如今在香江商界已稳坐前五的交椅,甚至有冲击前三的实力,实力不容小觑。

  但在面对怡和洋行这家历史悠久的英资巨头时,他依然保持着足够的谨慎与敬畏,绝不会轻易树敌。

  相比之下,林浩然竟敢如此大胆地挑战怡和洋行的权威,甚至不惜与之结下死仇,这份胆识和气魄,让李加诚既感佩服又心生敬畏。

  在林浩然身上,李加诚看到了自己所缺乏的那种不顾一切、勇往直前的精神。

  他已经意识到,林浩然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成为香江新晋首富,绝非偶然。

  此人行事果决,手段高明,且不畏强权,这样的对手,即便是他,也不敢轻易招惹。

  看似鲁莽的举措,实际上或许是林浩然对自己自身实力的自信吧!

  因此,李加诚内心深处萌生了一个坚定的念头:林浩然,这个人绝对不能得罪,惹谁,都不能惹林浩然。

  一旦与之结怨,后果将不堪设想,必然会遭到对方猛烈且不计后果的报复。

  在商界摸爬滚打多年的李加诚非常清楚,他能有如今的成就,靠的不仅是过人的实力,更要有审时度势的智慧,懂得何时该进,何时该退,以免引火烧身。

第475章 这就是得罪他林浩然的下场!

  不仅仅是包裕刚、李加诚感到震惊,在香江的顶级大佬,都感到震惊无比。

  林浩然这次的事情,做得太狠了。

  这是直接掏空了怡和证券公司的内脏啊!

  此刻,大家心中都有着一个想法:这年轻人,太狠了,不能惹,绝对不能惹!

  一家市值十几亿的上市企业,被他这么搞,基本上是废了。

  想重归巅峰,不知道得何年何月了。

  怡和大厦,一楼大堂,此刻人潮涌涌。

  按道理说,今天是周六,理应没什么人上班才对,可现场却不是这样子。

  一方,是怡和大厦的安保人员,此刻正努力拦着外面的人。

  一方,是香江各路记者,一眼望去,起码有两三百人,此刻都想冲进大厦中。

  “让我们进去吧,实在不行,喊西门先生下来接受采访也行啊!”

  “就是,怡和证券公司作为一家上市企业,你们怡和洋行总得给股民们一个交待吧!”

  “我们代表了广大投资者的声音,怡和证券公司如今股价崩盘,这不仅仅是财务上的损失,更是投资者们的损失,难道怡和洋行就没有一点回应吗?”一位手持麦克风的记者激动地喊道,他的声音在人群中回荡,引来了更多的共鸣。

  “我们要求公开透明的信息,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局面?西门先生作为怡和洋行的大班,他是否应该站出来,对公众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另一位女记者补充道。

  “还有,关于怡和证券客户的资产安全问题,你们打算如何处理?是否有具体的补偿方案来保障我们这些小股东的利益?”人群中有人高声质问。

  “我们要求怡和洋行立即召开新闻发布会,让怡和的高层面对面回答我们的问题,而不是像这样躲在大楼里,任由外界猜测和恐慌蔓延!”随着这句话的落下,记者们开始更加激动地推搡起来,试图突破安保人员的防线。

  现场一片混乱,这种场景以往是难以想象的。

  香江的记者们在面对英资大企业的时候,向来以专业和克制著称,很少会如此冲动地冲闯像怡和洋行这样有着深厚底蕴和强大影响力的企业。

  毕竟,放在以往,他们根本不敢得罪怡和洋行。

  要是因此而得罪怡和洋行,从而直接被怡和洋行针对,别说是小媒体,哪怕是主流媒体都hold不住。

  然而,如今的怡和洋行却如同日落西山,风光不再。

  他们的声誉和影响力在近期的一系列事件中遭受了重创,就连记者们也不再像从前那样畏惧他们的权势和地位。

  在记者们看来,怡和洋行已经不再是那个可以随意摆布、随意欺压的对象。

  他们现在更关注的是否能够获得更多吸引市民能够引起热议的新闻题材。

  “警察局那边怎么还没有来人?”保安负责人弗兰望着外面一片漆黑的人头,在这个一月份里居然冷汗直冒。

  高层给他的命令,就是暂时阻止这些人闯进大厦内,他们在楼上召开董事会议,暂时没空理会这些记者。

  “他们回复说,会尽快安排人员过来处理,但目前在花园道附近出现了社团的大规模聚集,似乎有闹事的意图,因此可能需要一些时间才能到达。老大,我看这就是在故意拖延,这大白天的,哪个社团吃了豹子胆敢大规模在中环闹事呢,这分明是借口!”一旁的保安满脸无奈地向汇报。

  要是在以前,怡和洋行遇到这种紧急情况,不出三分钟,警察肯定就会迅速到场维持秩序。

  但如今,电话打完已经过去整整十分钟了,却连一个警察的人影都没见到。

  这其中的原因,现场的怡和大厦保安其实都清楚。

  如今的怡和洋行在总督府那边的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他们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随意调动警力来为自己保驾护航了。

  保安的话让在场的所有人都陷入了沉默,如今的怡和洋行已经不再是那个可以呼风唤雨、无所不能的洋行之王了。

  任谁都能够看得出,怡和洋行的地位和影响力在香江正在逐渐消散。

  “我实在不明白,高层为什么要去招惹林浩然,这简直就是自找麻烦,现在怡和洋行即将搬走,我们未来的出路都堪忧啊!”一名保安队长边看着数十名正奋力阻拦记者的同事,边埋怨道。

  “里昂,住口!”保安负责人连忙推了推他,低声警告,“西门先生已经跟我说过,就算怡和洋行搬到英国去,怡和大厦不会被卖的,我们依然可以在这边工作,甚至如果愿意的话,也能跟着他们回英国去,你说的这话要是被上头听见了,你的职位可就不保了!”

  保安队长听后,默默收起了抱怨,不再言语。

  这份工作对他们来说,确实相当惬意,只需监督手下保安做好日常职责,而且待遇优厚。

  一想到如果因为自己乱说话从而导致自己可能失去这份工作,他心里也一阵害怕。

  就在这个时候,保安负责人的对讲机传来西门的声音:“弗兰,你告诉记者们,让他们安静下来,20分钟后,我们会在楼下召开一个新闻招待会,到时候会为记者们解答疑惑!”

  听到这里,弗兰深深地松了口气。

  他马上快步走到记者们面前,大声说了起来。

  二十分钟后,在怡和大厦的一楼,一个临时且略显简朴的记者招待会场已经迅速搭建完毕。

  亨利·凯瑟克、西门·凯瑟克等怡和洋行的高层管理人员悉数到场。

  值得注意的是,就连汇沣银行的大班沈弼也亲临现场,他坐在边边的位置,脸色平淡如水。

  毕竟,作为怡和洋行的重要股东之一,虽然平时汇沣银行不会插手怡和洋行的事务,可如今怡和洋行所遭遇的事情无疑触及到了他们的切身利益,他们自然无法置身事外,坐视不理。

  很显然,他们在此前,已经进行了深入式的讨论,如今已经有了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