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树下有只猫
“嘿,我的疏忽。”滕华滔拍了拍脑门,问:“你玩豆瓣吗?”
“听过,但不怎么玩。”陆远喝了口茶。
近两年出现不少针对影视剧点评的网站,豆瓣就是其中之一。
滕华滔从包里掏出一本崭新的书,递过来。
陆远拿在手里,瞧瞧封面,《失恋33天》,小说挺厚,一时半会估计看不完。
他掏出手机,在滕华涛诧异的目光下,上网百度概要。
故事挺简单,女主角叫黄小仙。
从事高端婚庆策划,胸前无大物,姿色平平,家境也一般。
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一口刻薄言辞,和对这世界满腔的乐观。
长途恋爱谈了七年,发现自己的男朋友,竟然劈腿了自己最好的闺蜜。
可是地球并不会因为某人的失恋而停止运转。
黄小仙在经历情感失意的同时,还不得不面对工作上的压力。
在没有了爱情的这段时间里,她发现了很多以前根本不会去注意的东西。
例如那个总是与自己针锋相对的娘娘腔同事王小贱,并没有那么讨厌。
钻石王老五与河南籍港台腔女子的结合,到底是什么原理,还有如何走到金婚的秘诀。
明白种种之后,也就是在黄小仙失恋的第33天里。
在那个灯火阑珊的城市,她发现“真命天子”其实一直伴她左右。
总体来讲,是个轻喜剧带着点治愈性质的故事。
等他大致了解后,滕华滔开始谈起自己和这部小说的渊源。
“去年,有位朋友特别兴奋地告诉我,说在豆瓣发现了一个‘失恋日记’,写的很有意思,但我当时忙于拍摄《蜗居》,只稍微看了看,后续没有跟进。”
“结果前两天,我和他聊天时,他说这个日记出版了,而且在网上销量颇高,尤其在80后年轻群体中挺火,我就从网上订了一本。”
他指了指陆远手上的小说,道:“喏,就是这部《失恋33天》。”
“所以,你喊我今天过来的目的是?”
第342章 跳出(二合一)
滕华涛滔没有直接回答陆远的问题。
他最开始对这部小说也不怎么当回事儿。
经验告诉他,失恋是个很私人的体验,不具备挑动大众情绪的能力。
但他还是读了下,读完后发现有搞头,这是个“接地气”的好故事。
何谓“接地气”,说白了就是与最广大的群体打成一片,反映大众的生活和心声。
他莫名有种直觉,改编成电影,拍出来能火。
可这种直觉无法与外人细说,说了也没人会信,毕竟他有前科。
早几年,他拍过电影《心中有鬼》。
当时找来《异度空间》的编剧杨倩玲,撰写《心中有鬼》的剧本。
影片投入4000万元,由黎明、刘若瑛、范兵兵主演。
上映首周末票房仅430万元,也亏得他爹牛叉,不然妥妥套麻袋沉江的干活。
自此一役,资本不再信任他,于是他又灰头土脸地跑回来拍电视剧。
他买下《失恋33天》的小说版权后,试着去找过几家投资商。
毫无意外,几乎所有人听完都皱起眉头,称需要时间考虑。
言下之意就是赶紧滚蛋。
即使他一再表明这是部小成本都市片,几百万就能搞定,依旧不被看好。
以小博大听着美滋滋,但投资商又不是傻子。
这些年除了宁昊,遍地都是尸体,何况他滕华滔过去的战绩那么辉煌。
诚然,他可以去京圈化缘,但他不愿意受到资方的约束,干扰,他希望拍自己想拍的。
于是经过深思熟虑,他找到陆远,打算忽悠对方加盟。
陆远的人气,演技,乃至身家,在他看来极为适合。
滕华滔起身给对方杯子里满上茶,问:“你觉得如今的电影市场,观众群体是哪些人?”
“都市青年,80后的白领,90后的大学生,反正挺年轻。”陆远回忆起自己陪刘施施去看电影时的场景,在电影院里,最活跃的永远是年轻人。
“没错,无论是现在的电影市场,还是未来的电影市场,都属于年轻群体。”滕华滔笃定道。
“我之前去京城的几家电影院考察过,80后是观影的主流,而这个年龄段的青年男女,大都经历过那么一两次痛入骨髓的失恋。有的找到了真正的另一半,已婚或将要已婚,有的还未找到,正在忙碌的寻找中。”
陆远不置可否,他就没有,也不会有。
自家女朋友虽然晚上疯了点,喜欢当人上人,兴致来了又抓又咬,和平日里乖巧的形象简直判若两人。
但这种反差,啧啧啧,其中滋味,唯己方知。
滕华滔不清楚他在胡想什么,继续道:“我始终认为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得真正表现出当代年轻人的生活,那种生活的质感和人物的情感,只要和当下年轻人接轨,必定会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陆远看了他一眼,这人对社会现象的切入,还是蛮精准的。
他也听出对方话里的意思,指着小说封面上的几个字,直接问:“所以你是打算改编,拍电影咯。”
“没错。”
滕华滔点头:“如今的国产电影其实存在一个问题,几位大导演总是搞些高高在上,甚至云里雾里的内容,不是打打杀杀的武侠,就是历史观混乱的古装。从未真实反映过年轻人的生活,特别是失恋题材,《失恋33天》将会是第一部。”
他脖子前倾,用蛊惑的语气道:“你想一下,等电影上映,失恋高发群落的80后纷纷走进影院,无论是没失恋,或是正在失恋,还是失恋已久,看银幕上的人苦笑,默默回忆自己的悲喜,再治愈这份残缺的期盼”
陆远翻了个白眼,想忽悠他加入就直说,一脸即将高·潮的表情是什么鬼。
不过对方的部分观点他很认同,把观众群锁定80后,继而贩卖失恋的记忆,不失为一手妙招。
影片要想在商业院线中取得成功,必须要抓住特定观众群体的特定心理,让他们心甘情愿走进电影院。
他看了眼手表,打断道:“我的滕导啊,差不多可以了,伱就直说想让我出演王小贱呗,你也清楚,我的要求很简单,看剧本,剧本出来,质量OK,我就没问题。”
滕华滔有些尴尬:“那个,这部戏的制作成本,可能不会太高。”
“理解,毕竟是都市题材,不是大片,也没什么飞天遁地。”陆远笑了笑。
滕华滔干咳一声,解释:“这个,其实吧,我的意思是,你能不能投点,咱俩一起合作。”
他知道眼前这位有钱,这也是他找对方的理由之一。
“咳咳咳。”
陆远一阵咳嗽,心里嘀咕,合着不仅想忽悠他主演,还要他投资是吧。
照这个架势,片酬估计也不会给,肯定算进投资里,到时候再打上友情参演四字。
上映后赚了还好说,万一片子亏了,这和他娘的白嫖有什么区别。
好吧,他也没立刻拒绝。
目前国内确实没有与失恋题材相关的电影。
《疯狂的石头》之后,黑色幽默,才是中小成本影片的集体选择。
这部戏的成绩到底会怎样,谁也说不准,这也是投资商不敢下场的主要原因。
“你放心,我有直觉,这部片子上映后绝对不会亏本。”
滕华滔见他沉思,忙补充:“我粗略估计了一下,制作成本只要六百来万,后续营销费用看情况再定,八百来万足够了。”
“对了,我们可以直接定档11月11日,光棍节嘛,又能省下一笔营销费,真的很划算的。”
“你现在不是一直没有电影导演接触吗,他们都在怀疑你大荧幕的号召力,陆老师啊,咱就用这部片子告诉他们,什么才叫内地第一小生,谁才是新生代扛把子。”滕华滔捏着拳头,把桌子敲得咚咚响,情绪激昂,将陆某人夸上天。
陆远眨了眨眼睛,心里毫无波动,出道以来,奉承的话听了不要太多。
老实讲,滕华滔现在给他的感觉,特像菜市场卖菜的商贩,但他一琢磨,电影本就是生意,可不就是卖菜的吗。
“滕导,你说的我都明白,剧本,等剧本出来。”他坚持。
“如果剧本合适,不用多言,我自会加入,投点钱也不在话下。”
“那咱俩说好了,我这就联系小说作者,着手写剧本。”
“一言为定!”
八一影视基地,《雪豹》剧组。
陆远从老舍茶馆回来,盯着稍显陌生的院子打量好半晌,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嘿,这门去哪了?”他终于意识到问题所在。
杜玉明缩着肩膀打内屋出来,笑道:“陆老师来了,快进屋,烤火暖和暖和,别瞅那门了,刚被劈了当柴火。”
“额。”陆远望着空落落的大门,呆了会儿。
寒冷的天气大大影响了拍摄的进度。
平时一条过的戏往往要拍两三条,计划六点可以收工,很多时候要加班到夜里十二点。
最开始大伙还能忍忍,等时间步入十二月底,气温越来越低,实在扛不住。
男同胞便学着女演员,全身上下贴满暖宝宝,因为天寒地冻衣服少,保暖效果只能维持俩小时。
时间不够怎么办,频繁更换暖宝宝忒麻烦,也耽误事。
于是有人提议劈柴生火,是的,众人拍戏之余都在烤火。
空调都不如烤火好使。
如今,演员们到场的第一件事情不是背台词,而是找柴火。
只是没想到这么猖狂,道具门也直接给劈咯。
跟着杜玉明进屋,靠近窗户的位置,围了一圈人。
中间烧着一堆柴火,每个人的脸庞都被火光映得红润。
暂时没到他们的戏份,上戏的走,下戏的来,一波又一波,大家轮流取暖。
通常情况,会烤到深夜,什么时候剧组收工,什么时候火才熄掉。
“陆老师来了,还没到你的戏吧,快,来这坐。”
陆远坐下,刚才招呼他的,是剧中饰演大哥刘远的潘泰名。
柴火堆上明晃晃的火苗,火焰在跳跃,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
他小时候特别喜欢烧火,和爷爷奶奶抢着烧火,可以烧红薯,玉米、馒头。
那会儿家里喜欢养猫,大橘经常钻进烧过火的火坑里。
每次烧火前都要提前用棍子在里面扒拉几下,防止把猫烤了。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衣服不够,烤火来凑,你有你的电暖炉,我有我的柴火堆,城市再繁华喧嚣,不如烟火一盏。
所谓幸福,大抵就是和朋友一起围坐着烤火,唠嗑,聊日常.
只是这种记忆里的场景,估计很难再有了。
张若筠搁那嗑瓜子,陆远伸手向师弟要了点保护费。
又瞥见他身边有个长相陌生的人,眉心有颗痣,颜值放同龄的明星里属于中等。
身上的气质很有意思,只是打扮矫揉造作,给他的感觉并不好。
那人注意到他的视线,忙起身,弓着腰,自我介绍:“陆老师你好,我是吴秀啵。”
说来也巧,他刚介绍完自己,中心的柴火噼啪一声,往张若筠坐着的位置蹦了个火星,蹿到他头顶。
那小子火急火燎地拍头发。
“奇了怪,怎么偏偏往我这边蹦。”他郁闷得要死。
陆远盯着他看了一眼,朝吴秀啵点点头,没说什么。
上一篇:神话高武:我的凶兽分身无限进化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