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我考上了哈工大 第371章

作者:葫芦村人

  “如果这样,咱们就不用谈合作了!学校在宏光面包车的研发上投入了不少资金跟精力,肯定不可能就这样闲置下来……当然,122厂也投入了人力跟物力,咱们就把这技术算你们40%吧,我们寻求其他汽车制造厂合作。”

  “别啊!”

  刘建云顿时急了。

  要不合作,122厂靠着眼前的状况,翻身都翻不了。

  即使抛开哈工大的汽车团队,生产宏光面包车卖出去,没有资金支持,没有校企办的销售人员,靠着122现有的资源,根本没办法的。

  “谢威,能不能把贷款金额提高一些,投资占股的资金比例降低一些?”

  霍国强也急了。

  一直都不同意,不是他们想拖着。

  就指望谢威能帮着卖一批轰-5给伊拉克人,这样他们就有了资金投入到汽车产能建设上,避免哈工大拿到48%的股权。

  如果仅仅是48%的股权,122厂也能接受。

  他们担心的是校企办后面持续注资!

  122厂还指望着汽车产业改变厂里的窘境,拿不出资金注资,一旦校企办以扩大产能为理由,持续注资,他们手中的股份只能一步步被稀释。

  “不能。500万的贷款,是由学校提供;投资所占比例是在这笔贷款上……即使这500万的利息是学校得了,可这是用汽车的利润偿还的!”

  谢威态度坚决地说道。

  “而这1000万,只是年产3万辆的投资。按理,在一开始至少应该设计年产5万辆的产能。”

  谢威的话,让霍国强嘴角接连抽搐。

  哈工大有钱,即使投入几千万建设产能,都不是问题。

  问题是跟他们合作的122厂拿不出钱!

  投入太多,到时候谁做主?

  “霍厂长、刘书记,如果你们没有合作的诚意,咱们都别浪费时间了。条件看似苛刻,谢威也说了,所有风险都是我们承担……我不明白你们在担心什么!”

  张鸣秋不乐意了。

  看看刘德宝负责的军品项目,跟伊拉克人谈判,5亿美元都没持续多长时间。

  不仅很快达成了合作,资金都已经到位了。

  “后续你们注资,我们拿不出钱……”

  刘建云愁眉苦脸地说道。

  “合作后,根据市场情况调整产能建设,三年内,汽车业务的贷款每年只还利息,三年后偿还本金,并且根据情况,学校可以提供更多贷款……校企办不再往汽车产业中注资!”

  谢威总算明白了122厂为什么一直拖着。

  自己根本就没想要持续往汽车产业中投入,稀释对方的股权。

  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运输业的需求猛增,国内汽车制造并不是国际上那种标准化的流水线制造。

  整个一汽,年产包括吉普、越野车、轿车、载重汽车在内的各种类型车辆,78年也不过才刚刚完成58000辆的产量,比75年的60205辆还少了差不多2000辆。

  根本没法跟国际上的汽车巨头们比。

  一汽的命运是注定的:合资!

  谢威要从一开始就培养能抗衡合资汽车的汽车制造厂,打造一批国产汽车品牌,不能让外国公司把钱给赚走。

  122厂不合作,二汽也能合作。

  甚至一开始就可以直接按照10万辆产能来建设生产线。

  标准流水线加汽车零部件外协,根本就不是事儿。

  哈城是重工业基地,机械制造厂多了去了。

  “校企办不会通过持续注资稀释你们的股权。校企办产业多,对汽车产业没有那么看重。”

  张鸣秋也明白了对方的想法。

  通过不停注资稀释合作伙伴的股权,这还是谢威当初提出来的呢。

  校企办本就涉及太多产业了,再扩大,管都管不过来。

  “如果不相信,可以在合同中注明。”

  谢威实在是不想跟对方继续耗下去了,也不顾对方级别跟身份比自己高了很多,毫不客气地数落着他们:“如果不是你们拖这么长的时间,第一批汽车都已经上市了!别的不敢保证,至少可以保证122厂过个肥年……现在这样搞,年前第一批面包车都无法上市。”

  这样的,活该过穷日子!

  “那我们没意见了。今天就可以敲定合同!”

  听到谢威说可以把校企办不注资稀释股权写在合同里,霍国强并没有为了面子就说什么不用。

  他不想自己离任后被接任的122厂厂长骂。

  “另外,为了加快产能建设,我觉得可以利用其他机械厂的机械设备帮我们加工各种零部件……让他们按照我们给的图纸跟工艺加工,我们支付加工费,如此一来,汽车厂只需要建设组装产能以及核心工艺产能就行了……”

  标准化的流水线是汽车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

  汽车厂只需要建设冲压、涂装、焊接、总装四大工艺就可以了。

第290章 老娘这是来东北“赈灾”的?

  “谢威,我们有很强的制造能力……很多零部件都能制造……现在军品生产得少……”

  听到谢威说把大部分零部件都交给其他机械厂制造厂生产,霍国强顿时急了。

  122厂生产轻型轰炸机、直升机,本身的机械制造能力就非常强。

  搞汽车产业,也是为了把整个厂的制造能力利用起来,避免没有生产任务而发不起工资。

  谢威交给其他厂了,122厂怎么办?

  “霍厂长,如果大部分零部件都交由122厂制造,以目前122厂的产能,能满足年产3万辆的各种零部件加工吗?”

  谢威眉头一挑,一脸玩味地问霍国强。

  “我们可以建设产能啊!”

  建设产能,厂子不就发展起来了么。

  “你们有建设产能的成本吗?另外,如果需要年产二十万辆、五十万辆、甚至百万辆,都自己建设产能?先不说建设资金能否凑齐,仅仅是产能建设所需的地皮,122厂能拿出多少?相关的产业工人培训,能解决?”

  谢威都快被气笑了。

  之前三线建设开始,各个单位都是“备战、备荒”,准备打第三次世界大战的。

  这就导致很多单位在建设开始,就是各种配套完善,甚至连酱油都能自己生产。

  在如此环境中,各个单位的建设都是非常完整的,即使失去了外界供应,也能独立生产。

  122厂不是三线单位,甚至有三线单位作为122厂的备份,但是在最开始的建设时期,为了安置家属,也为了在物资匮乏的环境下丰富供应,各种配套的小厂不少。

  机械加工车间,自然庞大。

  在这样的情况下,122厂提出各种机械零部件都由厂里的机械车间生产加工也是无可厚非。

  问题是,这不利于大规模批量制造的发展。

  汽车产业的规模有多大,谢威比这个时代的任何人都清楚。

  随便一家汽车制造厂,年产百万辆都是基本产能。

  122厂即使疯狂扩张,一直不断地拼命建设产能,也不可能达到这样的产能。

  分工协作,才是王道!

  面对谢威的质问,霍国强跟刘建云等122厂的领导干部都沉默了。

  “要干大事,不能只想着自己发展,得充分利用周边的资源……随着改革开放,各个工厂的生产不再是以前那样上级给生产计划,按照计划生产,而是根据市场需求来,这就导致很多之前生产的产品并不满足使用需求,同时产品质量低劣的单位没了订单……”

  改革开放的时间不长。

  大量计划订单被取消,很多厂的日子不好过。

  这几年,国家基础建设对重工业需求很大,东北属于国内条件跟基础最好的重工业基地,衰退的只会是部分没有竞争力的加工厂。

  等十多年后,随着国内整体工业实力的发展,加上其他地方区域优势比东北更好,东北这个老工业基地的没落,谁都无法阻挡。

  其实,这跟改革开放初期东北这边没有真正利用起来强大的制造能力优势,也有很大关系。

  122厂的想法,属于普遍的。

  “要想真正发展起来,产业分工协作,这是必须走的道路!如果你们做不到,我宁愿不合作!”

  谢威的态度变得强硬起来。

  合作,他必须从一开始就掌握主动。

  要不然后面各种麻烦事。

  “谢威啊,我们留核心加工业务,其他分出去就分出去吧,我们回去后就联系相关单位……”

  霍国强生怕谢威年轻冲动,到时候真的不合作了,哭都没地方哭。

  “那行,就这样说定了。不过寻找外协加工厂,一定得找基础好一些的,让他们严格按照图纸加工!只要超差,哪怕能用,绝对不能接收!”

  谢威强调着。

  目前国内汽车产业尚未发展起来,标准化生产更没有开始。

  国内统一的标准也没有制定。

  在如此环境中,零件几乎谈不上互换性,很多车辆出现故障,根本不是更换零配件就行的。

  这就对后勤维护要求更高。

  没有在这个时代的人无法理解,谢威倒是清楚:在几十年后国内制造业内卷厉害、人工成本大幅度上涨,买袋方便面都能送个不锈钢碗的情况下,但凡是车辆有什么故障,根本不维修,直接更换零配件。

  而在同时期的巴铁国内,汽车零部件如果出现了问题,直接维修零件,连传动轴之类的核心零部件断裂,也都是电焊一焊,机械加工一番,再装上去使用……

  “要想在批量大规模制造过程中降低生产成本,就必须推行标准化……不能再像之前,哪怕不符合图纸要求,只要再加工配合的零件,两个能配合就行……我们要快速占领市场,就必须在市场销量大的地方建立售后点……”

  “你的意思,如果零部件有问题不维修零部件,直接更换零配件?”

  霍国强瞪大了眼睛,不满地看着刘威铭,“那成本得增加多少?”

  “只要产量够高,更换零配件的成本完全可以接受!关键是我们维修人员不需要那么高的技术水平!我们哪里找那么多技术水平高的维修人员?”

  谢威撇嘴说道。

  霍国强还想说什么,他旁边的刘建云拉了拉他的衣袖,阻止了他说下去。

  “张校长,合同条款之前都已经谈妥,校企办目前也没人,麻烦您安排人跟霍厂长他们对接一下。”

  说完,谢威就转身走了。

  实在不想把时间浪费在这些对他来说还算重要的事情上。

  “张校长,谢威平时都是这样直接给你安排工作的么?”

  霍国强在谢威走后,一脸不可思议。

  不知道的,还以为谢威是张鸣秋的上级呢。

  张鸣秋不以为意地说道:“谢威事情多,我们作为领导干部,就是为他们搞后勤工作的……谈不上安排不安排……”

  对于谢威不管身份地位安排工作,不只是张校长,刘德宝也是一样,早就习以为常了。

  第二天一大早,谢威就把满脸不情愿的谢柔拉上了车,一起向车站而去。

  哈城地处东北,进入十月,平均气温就只有几度了。

  比起蓉城的冬天,都高不了几度。

  谢威怕老娘冻着,抱着一件军大衣,在他身边的谢柔满脸不情愿。

  “你说你也真是的,自己来接妈就是了啊,这来回耽搁一个多小时,即使不学习,我也能多睡会儿啊!”

  谢柔抱怨着。

  不是她对老娘有意见,而是知道老娘是哥哥叫来盯着她的。

  到现在,她依然没死心。

  “老实等着,马上就出来了……天,老娘这是……”

  谢威话还没说完,就看到走到了出站口的刘梅,整个人都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