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葫芦村人
张鸣秋觉得谢威是在危言耸听。
根本就没听说过。
倒是刘德宝脸上浮现出思索的神色。
“对。这种情况是可能的!”
就连几十年后各种法律健全的情况下,存款得不到兑现的例子也很多,何况是八十年代?
“银行不可能在收不回以我们存款放贷的贷款时候,拿其他用户的存款来兑现我们的存款,而把收不回来的贷款变成呆账、死账……”
“可自己投资,风险更大。”
刘德宝听明白了谢威的意思。
“这就要看投资团队对市场的把握了……可以用122厂汽车项目作为试点,积累经验。”
“你的意思?”
刘德宝有些糊涂了。
又不是要求银行把学校的存款单独发放给122厂,也不给钱占股,怎么合作?
“成立专门的管理团队管理这笔专用资金,122厂不是缺乏资金么?咱们直接按照创业投资的方式来,借贷部分给122厂,其中这部分资金至少要24%的利息……另外,就是用部分资金拿部分的股权,等到122厂的汽车产业发展起来,要么他们自己出钱收回这部分股权,要么就把股权卖给其他有兴趣的公司来回收投资……”
谢威直接拿出了风险投资中的组合投资方案。
由于是为学校筹集资金,他并不打算让校企办长期涉足汽车工业,即使他知道在未来30年内,国内的汽车产业利润将会高速增长。
这个时候是最好培养投资团队的。
从改革开放开始,企业技术落后跟资金严重短缺就是摆在整个国家面前的困难,同时改革开放吹响的号角,西方的各种投资理念跟工具,也被引入国内。
创业过程中深入参与了五轮投资谈判的谢威很熟悉这在几十年后深入到各个领域的投资方式,可在这年头,国内还没有几个吃螃蟹的。
要等到85年,中央颁布《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允许以创业投资的方式支持具有较高风险的高新技术企业投资,拉开中国创业投资的序幕。
同年,财政部与科学技术委员会共同出资成立中国首家创业投资公司——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专门从事高新技术企业投资,各地开始纷纷效仿,资本逐渐崛起……
“这会不会违反国家政策?不说没有先例,上面也没有任何明确的政策支持。”
听完谢威的解释后,刘德宝觉得如此可以把风险降低到更低的程度,同时也能保证收益最大化。
可问题是没人搞过,是否违反政策。
“怎么会违反政策?”
谢威反问。
根本就没有政策,违反的机会都没有。
两人听完,相视苦笑。
“学校有上级给的政策,自主立项、自筹经费、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同时,上级各部门又要求企业不等不靠,发挥主观能动性解决问题呢!虽然条件苛刻了一点,但学校也参与了设计,还有后续的研发……我们获得后续研发经费,122厂获得了生产的资金,绝对是双赢的!”
“122厂能同意吗?”
“不能同意!”
霍国强还没听完谢威的介绍,就气得拍桌子站起来,愤怒地打断了谢威的话,“你这比资本家还狠啊!”
第272章 国内谈个500万合作都难,看看外国客户1亿美元买技术的豪气
“谢威,这条件实在是太苛刻了。500万的借款,3年期归还,利息24%,这都快赶上高利贷了;另外500万投资,你们要拿40%股份……”
连一直觉得谢威人不错的陈荣杰,也觉得谢威此刻比资本家还狠。
122厂没钱投入生产。
而谢威提出,哈工大校企办支持1000万经费,其中500万贷款,500万投资。
仅仅是提供的借款,三年时间需要支付360万利息。
谁能乐意?
张鸣秋等人即使一开始就知道谢威的条件,再次听到,依然嘴角抽搐:实在是狠!
银行贷款,也到不了这样高的利息啊。
资本家听了都要流泪。
“谢威,不管是利息还是股份,实在是太高了,加上学校的8%技术占比,你们占比就达到了48%,而生产设备、厂房、工人、销售,全部都是我们出……”
林滔强忍着揍谢威的怒火,耐心地解释,希望谢威不要提出如此苛刻的条件。
“林书记,生产设备、厂房、工人甚至销售确实都是你们出,请问,在目前,122厂的汽车项目有多少资产?如果不生产汽车,厂里那些设备都闲置着,甚至连工人工资都无法发放……”
谢威一脸平静。
对于这些谈判,他有着丰富的经验。
不过比起国际资本,也不过是小巫见大巫。
“可是……”
林滔还想说什么,厂长霍国强甚至准备起身离开。
谢威直接打断了林滔的话:“林书记,看起来条件苛刻,实际上呢?宏光1.0到现在都没有完成所有测试,除了几台手工打造的样车,什么都没有。至于生产设备,除了机械加工设备可以利用厂里的,还有什么?不管如何发展,厂里的军工生产能力必须保证……”
面对谢威的质问,122厂众多领导尽皆不知道如何反驳。
军工厂即使要转向,首先得保证军工生产能力。
尤其是像122厂这种国内直升机的主力生产工厂。
要是民用产品的生产影响了军品生产能力,甚至会直接放弃民品生产。
“连现在的技术工人也不可能全部转向汽车生产!而有了这500万的投资,从一开始就可以建设新的生产线,让产量逐步增加,培养技术队伍,积累造车经验……即使这款车子没有市场,销售不出去,对于122厂来说有什么损失?我们的500万贷款拿不回来不说,投资的500万更是打了水漂!”
谢威侃侃而谈。
好像说得很有道理的样子。
无论是学校的领导,还是122厂的领导,总觉得有哪里不对,可实在是找不到反驳的理由。
“风险如此高,而收益呢?500万的贷款,甚至我们投资的500万都需要承担贷款利息……”
不等人接话,谢威继续说道。
在他的说法中,校企办的投资的这500万,不仅冒着血本无归的风险,收益也没有想象的那么高。
让众人越听越觉得谢威的要求是合理的。
风险高,收益自然也得高一些才行,不然谁愿意去冒险?
国内目前虽然有少量从日本引进的面包车,谁都不敢保证销售会如何。
“谢威啊,之前可是你提出搞这种类型的汽车……可这利息跟股权还是太高了……”
饶是国营大厂的最高负责人,霍厂长此刻也有些底气不足,谢威说的他也深以为然,可想到是谢威提出的搞面包车,觉得完全可以以此来要求对方降低条件。
“霍厂长,您这样说就不对了!”
谢威毫不客气地反击,脸上满是不满,“当初是你们让我提议的!除了搞面包车这种没有太多技术含量、市场竞争又不激烈的简单车辆,以目前122厂的技术基础、资金实力能搞什么?生产国内最需要的重型卡车?怎么跟特种车辆厂竞争?生产轿车?一汽等厂的实力跟基础更强吧?”
“……”
一番话,说得对方完全没法反驳。
于是,双方第一轮谈判,便在没有任何进展的情况下结束。
“张校长,刘书记,请留步。”
张鸣秋几人刚离开会议室,就被霍国强给叫住。
知道他要说什么,张校长一脸歉意地说道:“霍厂长,合作的事情是由校企办负责,目前王征同志调到别的岗位,校企办负责人尚未落实,合作的事情由谢威同志全面负责。”
“……”
话还没出口就被堵死了,霍厂长那难受,别提了。
“张校长,刘书记,这条件真没得谈吗?”
“如果你们能用这样的利息从银行贷到款,或是能从三机部要到经费,咱们都不用浪费时间。谢威提出这样的条件并不是难为你们……你们得知道,多少人打学校经费的主意……还有就是三机部的好几个项目,都是由学校承担经费的……”
知道对方嫌谢威的条件苛刻,刘德宝提醒了对方一句。
说完,也不等答复,就追上了前面谢威的脚步。
看着几人走到停在办公楼前的212吉普,上了车,一直到车子消失在视线中,霍国强才回过神来。
“厂长?”
陈荣杰叫了一声霍国强。
“召集厂里中层以上干部开会!”
刘德宝的话,确实提醒了霍国强:哈工大手里的几亿经费,不只是他们盯着,还有其他单位也盯着。
如果他们太容易就从哈工大手里拿到了经费,其他单位也可以有样学样,甚至通过上级的管理部门来打学校那笔经费的主意。
“老刘,我们的难处告诉他们了?”
张鸣秋问刘德宝。
刘德宝点了点头,随后担忧地问道:“他们会接受吗?”
说到底,即使他觉得谢威说的学校投资冒着很高的风险,所以需要更高收益才行很有道理,依然觉得谢威的条件太过苛刻。
“他们会接受的。除非他们能搞到后续的经费……因为技术简单,学校设计工作并没有花费多少成本……但是要生产就不是这么回事……哈城属于重工业城市,等着资金的单位太多了……”
谢威平静地说道。
80年搞汽车,亏是不可能亏的。
哪怕生产的汽车垃圾,只要轮子能转动起来,都能有市场。
没有竞争的市场,能亏么?
“就怕其他单位也提出这样的条件,要求跟我们合作。”
张校长叹了口气。
学校经费突然多了,让他这个校长不胜其烦。
“主动权掌握在我们手里。”
谢威知道,从卖火箭筒的第一笔经费到学校账户后,张校长就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不仅有上级领导会打招呼,还有更多缺经费、缺项目的单位找上门。
口里说着是合作,实际上是打土豪。
“对了,校企办的负责人什么时候才能到位?”
谢威扭头问两人。
从王征被谢威弄到香江去后,校企办现在完全处于无管理状态,还好,每个项目都有人对接,现在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罗诚即使没有去蓉城,无论是资历还是经验,或是说能力,他也没法直接掌管整个校企办。
“人选已经定了,李校长从商务部那边找的一名比较熟悉国际贸易的科长,等跟122厂的合作有了结果再来。”
张鸣秋急忙说道。
现在的校企办,几乎是一团散沙。
可人选真不好确定。
强势的校企办主任,跟谢威两人在一起肯定会产生矛盾。
能言听计从的,哪里又能积累丰富的管理经验,还要懂得市场?
全国能懂市场经济的都不多。
而现在,校企办负责人貌似还需要懂得投资?
谢威干事,一直都是管杀不管埋。
听到这话,谢威顿时皱起了眉头,坐在副驾驶的他扭头看向两人,“你们这是对校企办的事情一点都不上心?好歹,学校的各种课题跟项目还要指望校企办补贴!”
“谢威啊,年轻人要懂得尊老爱幼,我们都这么大的岁数了,很快就退休了,你忍心让我这黄土埋到脖子的老头子整天为这些事情操心?”
张鸣秋一脸笑意。
“那要死脑细胞的。年轻人死点脑细胞思维会更敏锐,我这样的老头子,脑细胞死多了,会老年痴呆的!”
刘德宝也是笑容满面。
上一篇:拼爹系男神!
下一篇:我的超能力不是催眠,是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