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我考上了哈工大 第264章

作者:葫芦村人

  谢威想了想,说道。

  “可是……”

  罗诚还想说行程变化的事。

  “哈城这边如果我们没法搞定,其他地方也只能卖一些小交换机,现在拿到了大工程,都跟目前一样。”

  谢威提醒他,“拍个电报过去解释一下吧。”

  罗诚认真打量了谢威好一阵,败下阵来,最后无奈地点头:

  “好吧~”

  凌晨三点半,张鸣秋醒过来,努力想要坐起来,却因为醉得太厉害,浑身无力,好几次都没能坐起来。

  趴在办公桌上休息的谢威听到动静醒了过来,急忙把他扶起来。

  “呕~”

  混合着胃酸的酒气极其难闻。

  “水~”

  谢威把昨晚上两人过来时给泡的浓茶端了过来。

  “咕嘟~咕嘟~”

  一直把杯子里的茶水全部喝掉,张鸣秋才有些意犹未尽地让嘴巴脱离杯子边沿,“渴死我了,这冰冷的浓茶喝下去,好受多了。特么的,以前喝醉,也没这么难受啊!”

  “你们这是喝了多少?”

  谢威好奇地问道。

  “不知道。白酒喝了至少二三十瓶吧,我跟刘书记两人吐了喝,喝了吐……”

  谢威脸色黯然。

  这年头拿业务,没有上级的指示,难道都得靠着喝酒?

  “不用担心,虽然我们也不愿意,不过这顿酒喝得绝对值得。”

  看到谢威的表情,张鸣秋知道他的心思,“也算咱们运气,随着改革开放推进,哈城这样的工业城市发展迅速,通讯需求快速增长,可落后的通讯能力与全市的经济、社会需求根本无法匹配。为了改善通讯能力落后的问题,哈市计委准备向国家计委申请立项,想要争取日本的贷款,引进日本的程控交换机……”

  谢威听完,顿时明白为什么张鸣秋跟刘德宝两人喝成了这样。

  明显是截胡的啊。

  “一开始,他们并不愿意使用学校开发的交换机,尤其是金效廉那王八蛋,说咱们技术落后,容量小……”

  谢威不知道金效廉是谁。

  听了张鸣秋的介绍后,才知道。

  了解了情况,谢威才意识到,为什么张鸣秋说这顿酒喝得值:哈市没钱,只要国家计委批准哈市的立项,哈市就能跟日本方面谈判,用日本的贷款来采购日本的程控交换机,不仅解决了资金问题,也解决了整个哈市电话通讯网路技术落后、容量小的情况。

  “水,水~”

  这时,刘德宝也醒了过来。

  咕嘟了一杯冰凉的浓茶水后,他又打了一个酒嗝,“这凉茶水下肚,舒服多了。”

  “谢威,你一晚没睡?对不起啊……”

  看着一旁的谢威,刘德宝一脸歉意。

  这个时候谢威在眼前,显然是他在照顾自己跟张鸣秋两人。

  “没事。倒是辛苦两位领导了。”

  谢威心中再一次鄙视起李瑞那个老家伙:同样是领导,李瑞跟眼前这两人差距太大了。

  “我们不辛苦,虽然这场酒喝得人难受,可喝出来数千万的项目来了!”

  啊?

  数千万!

  在人均工资三四十的80年代,数千万的工程,绝对属于大项目了。

  “整个哈市通讯工程升级改造全部给学校做?”

  谢威听完,嘴角接连抽动了两下。

  果然,跟他担心的一样。

  学校目前只有256门程控交换机,要满足一个装机容量需求很大的城市,技术上能实现,可问题在于需要的数量太多。

  “对!”

  刘德宝点头,“他们原本是准备找日本公司来做的。当时我们在酒桌上都差点打起来了,鬼子当年侵略我们的时候,在哈城干下了多少罪行?尤其是金效廉那混蛋,说就是因为鬼子干下了太多暴行,让他们给咱们发展来赎罪,张校长当时一酒瓶子就给他抡上去了……”

  张鸣秋这么猛?

  谢威诧异地看向了张鸣秋。

  学校校长跟系主任们道理讲不通的时候上演全武行,谢威是知道的。

  在他的认知跟记忆中,张鸣秋这种儒雅的领导,怎么可能动手呢。

  “咱们再穷,也得有志气啊。鬼子贷款,又不是不收利息!金效廉那狗曰的,显然没去平房区XJ大街23号去看看鬼子731的厂畜生们干了些什么!”

  张鸣秋没有丝毫羞愧,说到这里,依然一脸怒气。

  谢威不知道说什么。

  国恨家仇!

  “要不是张校长那一瓶子,文敏他们还不会松口。现在业务我们帮忙拿下来了,技术就得看你们了。”

  刘德宝对谢威说道。

  谢威默默地叹了口气,为了拿下这项目,学校代理校长都用装酒的玻璃瓶拍干部了,即使有困难,能说么?

  “不对啊,刘书记,张校长,哈城即使把业务给我们了,他们没钱,怎么干?”

  突然,谢威想到两人说的是从日本寻求贷款购买日本的程控交换机方案,怎么还贷他不知道,显然是没钱的。

  而现在,如果把合同敲定,哈市政府拿不出钱来,这不得学校补贴?

  几千万的项目,按照成本来说,哪怕有一半的利润,房顶漏雨、墙壁漏风的学校哪里拿得出来?

  让校企办贷款?

  “哈市邮电局贷款呗。上个月邮电部在咱们哈城跟沪市进行市话通话计次收费试点,邮电部规定甲种电话月基本计次数100次,不超过基本次数月租9元;乙种电话月基本计次数200次,不超过基本次数月租13元;超过基本计费次数的,每1次另收4分。”

  张鸣秋的话让谢威大脑飞速运转起来。

  哈城现在电话装机数量超过50000部,哪怕是按照甲种计算,一个月邮电部光是收月租金也得45万啊!

  哈城的很多单位相互间联系频繁,200次的次数,对于很多需要跟其他单位沟通的部门来说,根本就不够!

  “还有啊,前两天国家出台了关于市内电话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投资建设并适当征收用户初装费用于市内电话建设的规定。哈市这边贯彻国家、地方、集体和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市政府正在讨论把用于城市维护中的电话附加费返给市邮电局用于市内电话建设;哈城已经上报省财政厅、物价局:企业单位安装每部电话(包括中继线和专线)收取2000元,党政军机关和事业单位减半收取……你觉得他们会没钱?”

  刘德宝的话让谢威意识到,自己对这些国家政策的反应有多迟钝。

  这些政策,连王征都了解得不是很清楚。

  可见张鸣秋跟刘德宝两人为程控交换机项目付出了多少心血。

  也进一步证明当初张鸣秋主动找谢威说的话是认真的。

  2000一部的电话初装费,按照目前的汇率,折算下来也就1300多刀,实际上根本要不了这么多。

  “还有,哈城准备把电话装机容量提升到10万部。如果达到这容量,仅仅是初装费,都能收取上亿,更不要说月租跟计费次数等……”

  “他们每部电话收取2000的初装费,咱们也没多要价,跟国外一样,按照线路要价,每一线700块……”

  “……”

  谢威没想到,这两位的黑,丝毫不比李瑞差啊!

  按照目前学校的技术,把交换机跟研发投入都算进成本,平均到每一线,也不过一百多块钱,随着技术的发展跟生产数量的增加,会进一步降低。

  他们直接把价格报到了700块一线。

  这就意味着一台256门的程控交换机,售价将近180000!

  绝对的暴利。

  “每线700的价格,是不是太少了?”

  看到谢威表情凝固,张鸣秋有些忐忑地问道。

  怕谢威误会,紧接着补充:“之前问过王征,他说每线成本大约200出头,我们原本准备报价500,想到他们一线要收2000,赚太多了……”

第203章 地方包围城市之7000万订单

  “不低,有点高。”

  谢威哭笑不得,“都在一个城市里,我怕到时候哈城市政府知道了,找咱们麻烦。”

  “怕个屁,等搞好了,都好几年了,他们即使知道了,指不定早就不知道调到哪里去了。”

  刘德宝安慰着谢威。

  “这里是哈城,黑省省会。市里升到省上,依然在哈城啊。”

  谢威提醒两人。

  他并不想把价格卖那么高。

  八十年代,中国通讯市场七国八制的时代,国产交换机都是小容量,根本就没法跟国际产品竞争,所以价格很高。

  全国经济从改革开放后,就一直以两位数的速度快速增长,不少资金投入到了通讯网络这种经济基础设施的建设上。

  价格低一些,也能给国家节省大量经费。

  “这你不用管。即使我们报700一线,折算成美元,也不过才467刀,只有目前鬼子要价的三分之一……价格高一些,回收的经费多一些,你们搞研究的经费也就充足一些。”

  张鸣秋也开口了。

  谢威默然点头。

  也懒得提醒二位,邮电局修机房什么的,也是需要钱的。

  新的程控交换机,总不能还如同之前的交换机那样,直接搞个房间就摆里面吧?

  “两位领导,你们知道目前福州邮电局跟富士通的谈判情况不?”

  虽然是凌晨四点过,谢威现在睡意全无。

  两人醉酒后醒来,全身无力,却又不想就这样睡下去,几人就这样一直聊到了天亮。

  “这么大的工程,咱们得多长时间才能搞定?而且总局跟各个分局交换机房所需要的大容量交换机怎么解决?”

  一大早,改变了行程的王征跟罗诚就到了谢威这边,见三人虽然满脸疲惫,精神却亢奋,也不知道聊什么。

  知道情况后不等王征兴奋,罗诚就皱着眉头提出了自己的担忧。

  罗诚的话警醒了还没来得及高兴的王征,他当即说出了自己的疑虑:

  “既然要打造样板工程,供其他客户参考,可现在咱们只有小容量交换机,连分局的机房都不行,只能用于各个单位……”

  只能用于各个单位的机房。

  整个哈市下面一共十个分局,可不是按照平均分,每个分局20台小容量交换机就能解决问题的。

  需要把所有的交换机纳入一个系统。

  没法建成自动控制的电话通讯网路,还带客户来看什么?

  “一会儿召集项目核心人员开会,大家讨论一下。”

  谢威其实是有方案的。

  不过那个方案会使用太多交换机,在能耗等方面都没有任何优势,不到万不得已,他并不想把哈市电话网络全部用256门的小容量交换机组网。

  成本肯定会比进口的低,但是也把自己的劣势展露了出来。

  “即使全部使用256门交换机,可以满足全市通话网络的需求……”

  黄慧勤提议道,“我们的交换机完全可以组网。”

  “不行,容量太小,浪费太多,需要占用个太大的地方了。而且,一旦我们更大容量的2000门交换机研发成功,就需要替换,实在是太麻烦了。任何单位都不会愿意给钱的。”

  孟坤作为黄慧勤的导师,直接提出了反对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