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我考上了哈工大 第239章

作者:葫芦村人

  目光则是不停地向周围搜索着。

  在中年人身后跟着四名三十多的年轻人,其中有个戴着比酒瓶底还厚眼镜的矮个女人,刚出站,镜片上就又起了一层雾,根本看不到外面。

  不由抱怨着:“不是说只比首都冷一点嘛!怎么这鬼地方这么冷!”

  “就是,真不知道学校怎么想的!咱们在学校搞研究不好,非得到这边来……如此寒冷的地方,怎么搞研究啊!”

  抱怨让另外几人也开始表达心中的不满了。

  首都虽然也冷,根本没法跟眼前这地方比啊。

  在这里搞项目研究?

  “行了,之前就告诉过你们这边条件艰苦,比不得首都,你们自己选择的,现在抱怨算怎么回事?”

  带队的孟坤叹了口气。

  他是邮电大学通讯工程副教授。

  他同样不愿意来哈城,尤其是部里说哈工大在搞程控交换机项目,需要专业人员支援,他是一点都不信的。

  部里的命令不接受都不行。

  跟着孟坤来这边的除了女生黄慧勤,其他三个都为了追求“进步”。

  部里要求学校选派青年骨干,三个工农兵毕业留校的年轻教师本身不愿意来哈城这冰天雪地挨冻受苦,不过学校承诺,项目结束,不管有没有成果都会职称升一级。

  毕竟,学校也有很多项目要搞。

  肯定舍不得把真正的青年技术骨干支援给哈工大的。

  之前哈工大无线电专业在国内倒是领先,可没人相信哈工大会在通讯技术上比邮电大学先进。

  一路上,孟坤副教授都是忧心忡忡的。

  黄慧勤是孟坤教授的研究生,在了解到哈工大搞程控交换机项目后,主动请缨,还没到地方,就被这极低的气温给上了一课。

  “孟教授,一路辛苦!”

  正在孟坤四处打量时,一对包裹严实,只露出眼睛跟脸的二十出头年轻男女迎了上来,年轻男人一开口,嘴里就冒出一股雾气。

  孟坤一脸疑惑,还不等他开口询问,年轻男人就继续说道:“我是谢威,程控交换机项目负责人。”

  什么?

  听到谢威介绍自己是程控交换机项目负责人,孟坤愣住了。

  如此年轻的项目负责人?

  本来就不相信哈工大有能力搞程控交换机项目,听到谢威这样年轻介绍他是程控交换机项目负责人,脸色顿时就变得不好看起来。

  副教授的教养,让他忍住了骂人的冲动。

  孟坤忍住,不代表他身后跟着的青年教师不发作。

  听着谢威介绍自己的身份,他们如同听到了天大笑话。

  “你是程控交换机项目负责人?你们学校没人了?”

  “同志,不是我势利,你知道什么叫程控交换机?”

  “程控交换机需要什么技术基础,你了解吗?”

  几人顾不得对方是否面子挂不住,犀利的语言毫不留情地说了出来。

  本来就对哈城这能冻死人的气温不爽了,尤其是不知道要在这地方待多久;结果学校领导没出现,直接安排一个比所有人都年轻的“负责人”来接他们。

  都破防了。

  几人中,唯一没有嘲讽的只有黄慧勤,她只是好奇地打量着谢威。

  “几位老师,不要觉得我们班长年轻就瞧不起他!HZ80芯片就是他设计开发的!还有……”

  莫灵羽不乐意了。

  眼前这黑着脸、上了年龄的副教授水平咋样莫灵羽不知道,但是几个出言嘲讽自己班长的,莫灵羽丝毫不给面子。

  她正要把其他一些谢威主持的项目说出来,谢威却拦住了他。

  “孟教授,几位老师,外面冷,咱们还是先回学校吧。大家的疑问,我会一一为大家解释。”

  谢威一脸平静。

  “HZ80芯片是你设计的?”

  孟坤大惊。

  国内大容量纵横制交换机技术都没有,更不要说程控交换机。

  即使在国际上,程控交换机都是前沿技术。

  国内目前连相关文献跟论文都没有,即使有单位想要研究也不知道怎么下手。

  HZ80芯片的出现才让程控交换机研制有了可能。

  只不过,目前HZ80芯片产量还没大规模提升,生产出来的首先需要满足军用方面的研究,一般的单位根本就拿不到。

  重点科研单位也只能拿到少量用于研究。

  邮电大学同样拿到了HZ80芯片,不过却没有准备利用HZ80芯片搞程控交换机。

  “设计跟研发是我跟学校老师以及同学一起搞的……孟教授,咱们还是先上车吧。”

  谢威笑着回答。

  孟坤点了点头,由着谢威从他手中接过装着资料的木头箱子跟旅行包。

  哈工大是老牌重点大学,怎么会让如此一个年轻人负责这么重要的项目?

  眼前的年轻人来头很大?

  大规模集成电路,很多专门的电子研究所在搞,都没搞出来,这样一个年轻人搞出来了?

  “三位,咱们车在旁边。”

  两辆老旧的212吉普,连基本的暖风功能都没有,不过没人在意。

  谢威并没有因为三名年轻教师对自己出言不逊而不理会他们。

  一边说,一边走到旁边一辆把孟坤教授的行李塞到212吉普那狭小的后备箱里。

  莫灵羽则是帮着黄慧勤提着她的行李也塞入了后备箱。

  谢威不跟几人计较,反而让不知道他背景的几人尴尬不已。

  “几位老师,麻烦你们坐另外一辆。”

  莫灵羽对三人恨不待见,直接指着旁边的另外一辆车,自己则是拉着黄慧勤上了谢威跟孟坤所在的车上。

  对此,倒也没人说什么。

  没有熄火的吉普车在几人上车后就径直向着学校开去。

  “谢威同志,学校真有搞程控交换机的基础?只是有芯片还不够,不仅需要开发相应的程序,还需要大容量的存储集成电路……”

  坐在副驾驶的孟坤很好奇地半侧着身子,扭头问坐在后面的谢威。

  212吉普后排座位空间本就不足。

  即使三人都不胖,可穿着厚重的军大衣,依然拥挤不堪,谢威只能尽量往边上车门上靠。

  “孟教授,初期我们只是用256门的程控交换机来整合团队,包括系统软件存储、用户数据存储、呼叫记录存储等,只有256门容量的程控交换机的难度要小很多……”

  谢威平静地解释着,“集成电路设计,我们学校已经有了一些经验,开发专门用于程控交换机的存储器难度就不是那么大了。”

  谢威清楚孟坤对自己的如此年轻成为项目负责人肯定有着深深怀疑的。

  反正回去也要给众人介绍项目,在车上闲着也是闲着,就给他介绍介绍项目情况,让他心中有数。

  倒不是说莫灵羽坐在他旁边让他不自在。

  都穿着厚重的军大衣,哪怕莫灵羽坐在他腿上,只要心中不胡思乱想,一点感觉都不会有。

  “你们对程控交换机研究的这么深入?”

  黄慧勤听到谢威的介绍,不由诧异,“尤其是计算机技术,你们掌握的,好像比专门研究计算机的科研单位跟学校都还强啊。”

  “目前国内计算机技术最好的应该是国防科大跟中科院下属的计算机研究所……我们只是因为意外获得了一点小成果……”

  谢威在这上面很谦虚。

  相对来说,哈工大的计算机,即使有了HZ80芯片,也是没法跟计算机研究所、国防科大比的。

  “也是,你们学校的计算机大部分师资跟设备都跟着哈军工南迁了。”

  孟坤的目光一直在打量谢威,听到谢威的话,笑着说道。

  他的眼神,让谢威心里发毛。

  “孟教授,您知道这历史?”

  莫灵羽好奇地问道。

第187章 远程火箭炮研究生退学恐怖人形超级计算机

  “这有什么不知道的?年龄大一点的都知道。当初南迁的可不只是哈军工……如果哈军工不拆分,计算机技术最强的应该是他们……通讯跟电子、计算机等领域有着很大关联,尤其是随着技术发展,联系越来越紧密……”

  孟坤脸上浮现出回忆的神色。

  “您也是哈军工的老师?”

  谢威看着他的神情,下意识地问道。

  “确切地说,我最早是哈工大的……”

  “800壮士?”

  谢威更是诧异。

  他见对方脸上浮现回忆神色,本觉得对方有可能是当年哈军工南迁的老师,所以试探地问道。

  没想到对方说是哈工大的老师。

  哈工大的800壮士,目前留在学校的已经不多了,不过都是各科系的核心骨干,最低级别都是副教授。

  野心不小的李瑞一直心心念念地想要把曾经的800壮士召集回来。

  “你连这段历史都知道?”

  这下轮到孟坤好奇了,看着谢威的目光,不由带着欣赏:“即使你们学校年轻一些的教师,可能都不知道800壮士的事情。”

  “什么是哈工大800壮士?难道当年哈工大组织师生参加了战争?”

  莫灵羽惊恐地瞪大了眼睛。

  要真的如此,把大学老师送到战场上,损失得多大?

  看孟坤的年龄,该不会是参加了当年在半岛上单挑17个堂口的战争吧?

  “想啥呢!别说当年,就是现在,大学老师也宝贵的不得了。”

  谢威看着莫灵羽的表情就知道她想啥,哭笑不得,“哈工大的800壮士,是50年代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为解决国家工业化专业人才不足,在李昌校长推动下,800多名青年教师响应号召,从全国各地齐聚哈工大,创办新专业、编译教材,白手起家,边学边教……当时,这群青年教师的平均年龄只有27.5岁……”

  “在他们的努力下,到1957年,哈工大已经建成一所有7个系、23个专业、57个教研室、76个实验室和资料室,拥有近8000名学生、800多名教师的新型的多科性的社会主义工业大学。”

  “到1958年,哈工大发展到12个系、43个专业,航空工程、工程物理、计算机、自动控制、无线电等专业相继建立……”

  “60年,哈军工300多位苏联教师撤离,为了补足哈军工的师资力量,从哈工大抽调大量教师,加上70年高校南迁,学校大部分核心专业跟着南迁最终被整合在长沙工学院,也就是现在的国防科大……随着国际局势变化,74年哈军工原子工程系北返回归学校……”

  “我们学校有原子工程系?”

  莫灵羽瞪大了眼睛。

  根本就没听说过。

  谢威顿时闭口不言,学校有不少专业并没有公开招生,却也没断传承。

  这年头的大学,学生报考的专业,可不一定是就读的专业,学校会根据学生成绩及学校专业所需安排。

  都是国家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看来,你对你们学校了解得确实不少。”

  意识到谢威说漏嘴,孟坤也帮着他遮掩。

  谢威对学校的历史了解得如此清楚,也让孟坤对他的看法提升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