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葫芦村人
自己是败家子儿么?
终于,李瑞松手了。
谢威拿着批条,就快速离开了李瑞的办公室。
生怕李瑞反悔。
“唉!原本我还以为手里的钱能让我轻松个一年半载的,这才多久……”
看着谢威离去的背影,想着学校能动用的流动资金又减少了200万,李校长揉着太阳穴。
脑壳痛。
“你把批条交给我干什么?”
于国峰不解。
看着校长批的200万经费的条子疑惑地问谢威,“咱们系目前经费还充足啊。”
“计算器跟后续的计算机需要的,这两百万,不只是要支付液晶显示屏技术研发……”
“那你给化学系或是物理系啊!”
于国峰更是不理解。
对他来说,没钱谢威会解决。
现在突然给系里两百万,万一自己要把钱挪用到其他项目上呢?
电子工程系所需要研究的技术太多了。
“项目由计算机这边牵头的。于主任,我觉得咱们可以以目前的项目为基础,成立计算机研究所……”
谢威把自己的想法提出来。
学校并没有独立的计算机研究所,连各个系的划分都不是特别明确。
导致干的事情都是通过教授、领导们私人关系去沟通。
效率太过低下。
“人手本来就不够!”
“架子搭起来先,架子都没有搭起来,以后也不知道哪些地方缺人不是?有了计算机研究所,不管是软件还是硬件,或是相关的技术研发,都可以通过研究所来协调,而不是以个人来……”
于国峰认真地听着谢威的话,倒也不反对。
目前的这种方式所产生的弊端,他是清楚的。
“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直接通过计算机所走账,而不是院系之间像现在这样随意地分配资金。专款必须专门使用……”
“那还不是你自己开的头么!”
于国峰看着谢威,撇嘴不已。
不过,只是在心中说,而没有明确提出来。
从谢威进入学校,杜国旺以谢威的论文问校长要来了第一批经费,却因为技术难度大,配套不足,机电系的项目进度缓慢,谢威直接把经费挪用到化学系跟计算机项目上。
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只要是谢威参与的项目,就没有任何一个项目在经费上真正做到专款专用。
“行,你出个章程吧。”
“这事情我不行,得你们牵头。”
谢威摇头。
没有解释,于国峰很快就理解了他的意思。
不管怎么说,于国峰、梁红斌、康毅三个都是系主任级别的正牌教授,由谢威一个学生来牵头,并且负责,这计算机所可能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行,我们几人晚上商量一下。”
“最好是再把梁红玲老师也拉进来,计算机研究所不能没有数学。”
于国峰盯着谢威看了好一阵,让谢威尴尬不已。
自己内心真实想法被对方看清了!
“数学专业那边的师资班,你动了他们的人,怕是很多单位会找你拼命的。”
于国峰提醒谢威。
不就是为了人么!
随着各个项目的快速展开,对于人才需求越来越庞大。
而学校,抛开工农兵大学生不说,恢复高考后才招生两年,全校学生加起来也不过才1000人出头,而建筑系等,没法参与到这些项目中来。
谢威能打主义的就是学校师资班的人。
“学生在学校就参与到项目中,是为了让他们拥有更多经验,进入工作单位就能展开工作……”
谢威肯定不会承认,进了项目团队的人,肯定走不了的。
“至于毕业分配,那是学校招生就业办的事情,跟我们有什么关系?人分配到各个单位,肯定得先把手头的工作完成才能去报道。”
在学校待的时间久了,或许是因为哈城冬天太过寒冷的缘故,谢威的脸皮,也厚了不知道多少。
“计算机这边缺人,应该扩大招生规模。”
“你小子整天想啥呢!扩招的事情,咱们能干涉?”
于国峰瞪了谢威一眼。
他肯定不会透露,就因为谢威让学校项目多了不少,今年学校无线电、化学、电子工程、计算机、应用物理等专业,原本有招生的今年扩招,没有的专业也恢复了招生。
这是校长跑到部里以及教育部沟通的结果。
招生人数比上一年扩大了约50%,79级新生将会超过800人。
可目前看来,如此招生人数,根本就不够。
第140章 缺人?缺技术?高质量人才砸钱果然好用
“可以找相关单位借调人员啊!”
谢威一点压力都没有就说出了这话。
借调,是最好的方式。
“拉倒吧,咱们学校就因为这个,名声都开始臭了……”
“……”
谢威愕然。
学校好像没有向多少单位借调人员啊。
“你提出来后,学校教职员工增加了大约300人,你觉得这些人从哪里来的?”
“……”
谢威惊得直接瞪大了眼睛。
李瑞干的!
不用想,就觉得是校长老头搞的事儿。
自己给老头踹开了一扇窗,老头就直接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十年时间没有高考,中间好些年没有恢复招生,后面的工农兵学员基础水平差,招生规模也不大,全国任何单位都缺人。
可以说各单位的人才陷入了青黄不接。
原本借调,只是上级单位在搞一些重点项目攻关人手不足时,直接找下级单位借调。
虽然借调后基本上人就不会再还回去,毕竟都是一个系统。
可谢威给李校长提供的思路,直接避开了这一切。
为了恢复学校航空航天系,谢威当时提出借着几个项目从611、612等单位借调人员共同开发……
这年头,任何单位,谁有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发展更快。
人才,是科研的保证。
有了成果,就能问上级要更多项目,更多经费。
良性循环。
“难怪老头子一直闹着缺钱!”
没项目,怎么去借人?
“你知道就行了。反正现在……唉~”
说到这里,于国峰叹了口气,并没有继续说下去。
谢威也没有再问。
他怕老头子到时候把自己抛出去吸引火力。
仅仅一个冬天,哈城寒冷的气温所冻出来的脸皮,依然不够厚的。
“先搞液晶显示屏?”
晚上,谢威到了杜国旺家。
王征依然在杜国旺家做饭,只有一点肉。
谢威发现,从谢柔走了后,老杜家的伙食直接降低了好几个档次。
不过比起学校食堂要钱要饭票的,这里可以敞开肚皮吃,他自然也不会去抱怨饭菜档次降低。
给杜国旺说了,得先把精力投入到计算器项目上。
“也应该的。PLC跟CNC其实都需要液晶显示器,原本以为770厂跟774厂有,根本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
“哦?”
杜国旺的话让谢威意外。
于国峰不是说770、774都没有回消息,还准备让自己去。
自己准备让吴涛或是王征去呢。
“那边有技术,实验室条件下生产,质量不稳定,技术也差。如果我们需要定制的,先得支付那边研发费用。进度是无法保证的……”
“……”
难怪于国峰跟康毅等人都愿意自己去研究。
“你也别想着如同14厂那样把任何一家厂收到校企办手里。两家厂规模都大,干部职工都超过了5000人……”
谢威不由咋舌。
如此庞大的工厂,科研能力应该不差啊。
“技术研发的实力不算差,之前都是根据上级计划进行研究、生产……国内电子产品,从电子管向着晶体管转型,也没有多长时间。”
杜国旺说道。
想到无电线项目那边搞出来的收音机,谢威不由灵机一动,“有没有可能找这两家厂代工生产?”
规模越大,生产成本越低。
如果这两家厂愿意给校企办代工,完全可以尽快就把收音机推向市场,而且以低价快速占领市场。
“可能性是有的,要看他们领导怎么考虑。”
杜国旺没有把话说死。
谢威其实也清楚,目前这年代,国营大型工厂无论是干部还是职工,都是骄傲的。
绝大部分并不会愿意沦为代工厂。
要不然,也不会从八十年代开始,就有那么多工厂倒闭。
“后面再说这吧。”
杜国旺的潜台词谢威明白了,他也清楚,想要让那些大型国营工厂给不知名的小公司代工产品,很难让人接受。
“对了,于主任他们准备成立计算机所,我提议计算机所也需要增加一些数学方面的人才……”
“你准备利用梁红玲来打数学专业师资班的主意?”
上一篇:拼爹系男神!
下一篇:我的超能力不是催眠,是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