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我考上了哈工大 第120章

作者:葫芦村人

  想要干什么,作为局外人的徐昌帅很清楚。

  不等谢威开口,徐昌帅又笑着说道:“谢厂长给身边的人说一切都是你安排好的,他只是按照你的计划执行。”

  “……”

  谢威哭笑不得。

  老头自己腹黑,把锅推给儿子。

  有这样坑儿子的爹么?

  不过,这对谢威也不会造成什么影响。

  “厂里电饭煲小批量试制的质量没问题,性能跟设计没有出入,使用寿命需要继续测试……工艺已经按照要求进行了标准化。不过,谢厂长不愿意把聚四氟乙烯的生产放到蓉城……”

  徐昌帅见谢威对红光厂跟其他厂的商战没兴趣,立即转移了话题。

  “四平联合化工厂被我们看上的生产车间处于亏损状态,在没有明确政策情况下,他们负责人并不支持学校提出的承包方案。”

  谢威为难地说道。

  学校实验室的制备,无法满足大规模生产的原材料供应。

  不只是聚四氟乙烯,还有过氟烷基化物以及AES、香精的生产,都需要掌握在校企办手里。

  “谢厂长希望学校能在年后先提供厂里一批,按照目前的产能,前期每个月两吨就足够。电饭煲生产计划稳定后,红光厂会放弃锑锅跟高压锅市场。”

  徐昌帅是专门回学校的找谢威解决用于涂层材料的聚四氟乙烯供应。

  年后还得回蓉城。

  “年前会有解决方案。要是没有,就只能校企办投资搞厂。校长去了四平联合化,希望会有结果。”

  “芯片搞出来了吗?”

  徐昌帅问谢威,“以前金工车间生产的都是简单机械产品,能搞成自动化相关,技术实力可以提升很多。”

  当初谢威没少给徐昌帅画饼。

  徐昌帅一心想要把金工车间的设备改造成各种自动化设备。

  “还没呢!于主任亲自去了沪市。前段时间刚传回消息,需要跟沪市仪表局以及厂里交接完才能启动生产,你还是先在蓉城帮着把电饭煲大规模生产工艺搞好再考虑其他吧。”

  谢威内心尴尬,表面却装出淡然。

  他清楚徐昌帅并不想待在蓉城。

  虽然哈城冬天气温比蓉城低了很多,相比蓉城冬天需要靠着一身正气御寒,哈城有暖气的室内,冬天最寒冷的时节能穿着短袖啃冰棒。

  提到芯片,谢威就无奈了。

  于国峰去14厂二十多天了。

  因为上级命令,沪市仪表局把14厂交给了学校。

  这段时间,于国峰等不及校企办的人过去交接,自己跟沪市仪表局、14厂相关领导交接。

  学校几个等着芯片的项目,都在不停地催谢威。

  谢威也没有办法。

  晚上,谢威去杜国旺家看谢柔时,正在做饭的王征问谢威:“吴涛带着两个人跟20万现金,真没问题?”

  “当初我爹提着10万现金从蓉城过来,身边就谢柔呢!”

  谢威根本不担心。

  火车上,乘坐卧铺的吴涛跟另外两个同事一起,学着当初谢建国用旅行包装10万现金往沪市送钱,直接带着了20万现金去14厂。

  钱不到,14厂没法开始生产。

  “我就纳闷了,即使需要咱们给14厂发工资,也不用这么急啊!上个月的工资不应该由沪市仪表局发么?”

  王征一边切菜,一边抱怨。

  14厂的关系已经转移到哈工大,校企办代为管理。

  仪表局除了留下少量原材料,中高层管理人员都按照谢威的要求调走。

  “这样不错了。至少,他们没有把未结清的货款跟欠账留给咱们。”

  沪市无线电14厂只有700多人,一百多号技术研发跟管理人员。

  全厂每月工资不到5万块。

  厂里在78年初才引进GK-3型半自动接触式光刻机,还没创造多少效益,厂子就被上级划给哈工大。

  换成谁,都不会乐意。

  沪市仪表局只是通过少发一个月工资来表达不满,也没有其他动作。

  “道理是这个道理,想起来心中就不舒服。”

  “自己投资没有上千万建不成14厂的规模。有这钱,熟练的技术工人跟技术研发团队呢?对我们来说,厂子划拨给我们,直接就生产,除非扩大规模,短期也不需要技术升级。”

  谢威远比王征看得开。

  别看14厂生产质量不咋样,沪市一直都重视基础投资。

  在轻工业跟高科技领域,沪市一直都是国内最强的地区。

  GK-3型半自动接触式光刻机,中科院刚研制出来,就给无线电14厂配备上,能说明很多东西。

  “以后校企办要发展,从其他单位收购的单位不会少,基础好的单位肯定需要更多钱。基础不好的单位,即使免费拿到手,不花钱么?不仅需要投资升级技术生产线,从技术研发团队到生产工人,所有的一切统统都得从头来!”

  虽然王征比谢威年龄大,这段时间,只要有机会,谢威没少教育王征。

  搞得王征看着谢威比看着杜国旺还闹心。

  年后王征会去沪市无线电14厂负责全面工作,所以谢威一旦逮着机会就不停地给王征灌输各种市场竞争机制下的管理思路。

  学校已经放了寒假。

  跟以往不同,参加项目的学生全留在学校。

  除了不再上课,每天时间都花在项目所需的基础学习、设计研发工作上。

  谢威的出现,提前了不知道多少年让哈工大的优秀学生开始没有了寒暑假。

  直接让“考上哈工大就失踪”直接具象化。

  “谢威,你过年不回去?”

  王征不想听谢威说教,果断转移话题。

  “哪有时间回?整个实验班就只有没有参加项目的魏炳坤一个人回家了。”

  谢威苦笑着说道,“谢柔也不想回去。我给我爸拍了电报,看看他跟我妈有没有时间来这边过年。”

  “魏炳坤年后得转出实验班吧?”

  谢威不回去,王征并不意外。

  转而询问魏炳坤的情况。

  “对,他自己不愿意留在实验班,实验班没有他想要的。”

  “你真不打算出国?如果你想出去,学校会优先考虑……”

  王征提醒谢威。

  这次期中考试,不出意外地谢威依然第一,比第二名的莫灵羽高的分数没有刚入学时那么夸张了。

  期末考试难度没有入学时候那么大,而且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其他人的基础短板都补了起来。

  连原本只是擦着尾巴进入班上的姚鑫伟,在短短三个月疯狂的学习中,成绩也到了班上中等,各基础科的分数都在80以上。

  原来第三的魏炳坤,整天在醉心于各种活动组织,积极参与到学校团委工作中,成绩滑落到中间水平。

  从辅导员罗浩口中得知,年后的新学期,77级优秀学生会补充到实验班中。

  而魏炳坤主动找到了罗浩,希望转到其他专业班级。

  罗浩跟学校领导开会讨论后,直接向班级公布,不愿意留在实验班的可以申请转到其他普通专业班级。

  班上有好几名学生都会从实验班转出去。

  原因无他,实验班的学生一旦在后续接触到军用科技研发项目,自动失去出国留学机会。

  学校已经开始筛选第一批出国留学的本科学生了。

  “趁着假期,你可以好好考虑一下。”

  谢威看着王征,一脸鄙视。

  “李瑞那老头试探了我好几次,老杜他们也是逮着机会就试探我。王哥,你觉得你这试探有意思嘛?”

  “我可不是试探!说真的,我要不是外语不行,也想争取出国学习学习。国外比国内先进太多,学习了回来能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王征愣了一下。

  急忙解释自己不是试探谢威。

  可惜,他自己外语水平,仅限于能把英文字母认完。

  要是俄语,还有机会。

  “拉倒吧!你信不信我只要透露出国的意思,李瑞那老头会提着枪来找我?目前学校里只有我没选择的机会……不对,张敬研也没机会出去。”

  谢威撇嘴说道。

  “不至于,不至于……”

  王征尴尬地说道,差点把手指切到。

  看着他的动作,谢威默默地叹了口气:选择哈工大,终究是没选错的。

  跟其他学校不同,从刚开始外派人员留学,军工相关项目的学生被禁止出国。

  78年6月,总设计师在召见科技和教育领导人时说:“我们要加快科技进步的步伐,要向发达国家派遣大批留学生去学习。”

  外派留学生的提议,让不少领导提出了反对意见。

  总设计师力排众议:“不要怕留学生受外国影响或跑了。我们要相信我们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要相信他们对祖国有感情。”

  9月15日,全国几个重要城市举行了出国留学生公开选拔外语考试。

  14717人报名,实际参加考试12083人。

  3327人达到录取线,大致达到“今年派遣3000人”的指标。

  不过,由于时间来不及,全国从这3327人择优选拔50人,加上北大两名破格录取的数学副教授,首批由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各大高校在职学者组成的52名访问学者于12月26日踏上了飞往美国的飞机。

  从此,拉开了整个蓝星未来40年规模最大的出国留学大潮序幕。

  去年教育部《关于加大选派留学生数量的报告》中提出:78年至少选派3000名留学生,为明年工作做准备;至少选拔5000到6000人,大学生占60%~70%,以后逐年提高研究生和进修生的比例。

  第一批走出去后,剩下的,还会远么?

  如同恢复高考一样。

  哈工大作为全国重点大学,自然有选派留学生的指标。

  魏炳坤从知道消息后就一直在跟学校相关领导拉近关系,他很清楚实验班刚入学就开始参与到项目实验中,未来长达五年的学习时间,很大可能会参与到保密项目中。

  一旦碰了保密项目,没有丝毫出国的机会。

  为了出国,魏炳坤第一个主动提出离开实验班。

  按照国家标准,以谢威的外语水平,争取到出国名额的机会很大。

  可李瑞跟其他一心发展军用技术的校领导,能放谢威出去么?

  “王哥,其实,禁止实验班接触到保密项目的学生出国,是我向学校提出的……”

  “啊?”

  王征听到这话彻底愣住了。

  一不留神,锋利的菜刀切到了手指上。

  鲜血瞬间流出。

  他不可思议地看着谢威,万万没想到,谢威跟这有关系。

  ······

  沪市,无线电14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