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葫芦村人
之前想不起当年见过哪些大佬,也不好去找大腿。
眼前如此粗的大腿,自然得抱紧了!
任老在国内导弹跟火箭事业的建树,仅次于钱老。
两弹一星元勋之一。
航天四老之一。
“你把学校跟三机部下属单位合作的技术项目给大家做一下介绍吧……”
寒暄后,任老直接让谢威介绍情况。
谢威本想找借口推辞,见李瑞不停地给自己使眼色,再想到之前李瑞给说任老主动点名让自己汇报工作。
此刻谢威顿时明白,自己又被李瑞这老家伙给卖了。
想到这关系到1200万经费,还有可以提前着手预研载人航天工程相关技术,谢威也懒得跟李瑞去计较。
大方地走到了前面。
“跟三机部的合作是学校充分考虑到技术储备跟基础等方面……”
之前已经有过介绍,谢威一丝停顿都没有。
面对任老这样的航天泰斗,也没有了刚到学校时那种担心自己被拆穿的担忧。
在成为一帮未来大佬的班长后,谢威才逐渐意识到,自己脑海里的那些研究方向,比这年头绝大部分天才的天赋还强。
几个项目,谢威都做了详细介绍,并且把各个项目跟航天所需的基础技术关联了起来。
这次,他没有藏着掖着。
任老在航天的地位,如果有他的支持,提前对一些项目进行预研跟基础配套,后续搞起来就没那么困难。
“校企办的众多项目,也是为学校军用技术研发配套的基础研究项目?”
谢威汇报得差不多时,任老才开口问他。
“对!如果全靠等着上级立项、部里拨款,发展起来太慢。有了项目,才能清楚哪些配套跟不上……计算机属于核心……”
这时候,李瑞主动站了出来,向众人接着介绍:
“……以目前国内技术储备跟工业配套,直接启动载人航天工程不现实。火箭推力依然达不到,控制技术、远程通讯技术等等也都无法满足……学校有自主立项政策,可以提前进行预研跟准备工作……”
“根据学校的研究讨论,先从基础的控制技术、原材料、通讯技术等方面着手……”
李瑞的话,让考察团的几人都不停点头。
部里怕学校直接上马搞项目,把所有资源砸进去。
李瑞的性格太让人放心不下。
“计算机技术确实是核心,之前你们校长向部里介绍,你们在计算机上取得了突破?”
任老没有问李瑞。
李瑞满嘴跑火车的性子,他是知道的。
直接问谢威。
“是的。学校电子跟计算机专业联手设计了一款8位通用芯片,准备以此为基础,开发计算机相关产品,以此促进相关技术发展……计算机不只是用于科研,也能用于辅助设计、制造等。”
谢威向众人介绍了计算机的前景。
都是专家,尤其是火箭相关的,自然清楚计算机对于火箭跟导弹的重要性。
“李瑞说限制集成电路制造的关键也取得了突破。”
“……”
谢威看向李瑞,后者仿佛什么都没发生,端起白色的瓷茶杯喝茶。
“之前在14厂,通过覃副总了解到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的现状。虽然光刻技术还处于半自动,没法跟国际比,也没落后太多。限制集成电路质量的主要在于硅晶圆的纯度、尺寸;光刻过程产生的废品率是最高的,主要在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不纯,使得蚀刻过程精度较低……”
去了14厂,通过副总覃秋华,谢威对国内集成电路基础有了更直观的认知。
“如果学校提供给14厂的材料没问题,很快生产质量就能提升上去?”
“覃副总说如果在光刻过程精度能控制,合格率能提升到20%以上。”
谢威直接把覃秋华说的合格率砍了一半。
即使20%,比起不到2%的合格率,也是非常了不起的提升。
谢威就怕最后达不到预期。
换成面对其他领导,谢威可能会夸大。
眼前是任老啊!
会议持续到晚上十点过,大部分时间都是学校相关人员介绍,考察团的飞快记笔记。
谢威本想等会议结束跟任老聊聊,混个眼熟。
奈何他跟学校领导还要继续开会,谢威只能返回宿舍。
刚到宿舍,就看到一名四十左右的老师在宿舍。
“谢威同学,你好,我是动力室的方鹏举。”
“方主任,您好!”
没见过,却听梁红斌跟吴浩文等人提起过。
眼前这位可是学校动力实验室主任。
“是这样,今天我老师到动力室,让我来跟你聊聊我的一些想法。”
方鹏举没有因为自己跟对方身份、年龄差距而觉得伤面子,直接把来意说了。
“啊?”
任老的学生!
任老让他来跟自己聊他的想法?
谢威整个人再一次麻了。
第105章 小国的战略威慑力,提前准备好等榜一大哥上门
很快,谢威就回过神来。
任何事情遇多了,也就见怪不怪了。
原本不断震惊,是对时代了解太少。
只能在电视新闻见到、万人敬仰的大佬,一个个活生生出现在眼前,换成谁,短时间都不会太适应。
谢威现在已经逐渐适应了。
“主要想跟你聊聊关于射程在300公里甚至500公里以上的超远程火箭炮。”
“!!!”
饶是有心理准备,谢威也被方鹏举说出的内容冲击到了。
射程300公里,甚至500公里!
超远程火箭炮。
难不成,对方真正想搞的这种基础射程,再带2700公里以上误差的那种火箭炮?
“方主任,咱还是换个地方说吧。”
宿舍不适合谈这。
不知道为什么任老会让方鹏举找自己谈超远程火箭炮,或许任老认识的那个“谢威”曾经也提出过相关想法。
可谢威不能忽视。
到学校后,谢威没有搞过任何跟火箭炮相关的技术,也没提过相关话题。
唯一的解释就是曾经的谢威。
“好。”
两人很快就到了方鹏举办公室。
“我大学是炮兵工程相关专业,了解到喀秋莎后我就在想,如果能拥有300到500公里甚至以上射程的火箭炮,在敌人集结时进行远程覆盖式的饱和打击……”
饶是已经知道,谢威在听了对方详细想法后,依然半天回不过神来。
超远程火箭炮不是几十年后一步步搞起来的?
在几十年后,世界只有两种火箭炮:中国火箭炮,其他火箭炮。
国内超远程火箭炮发展到丧心病狂的程度:射程300公里,误差2700公里甚至更多。
精度方面比大多数国家的战术导弹还高,可以控制在10米范围。
价格却比导弹便宜不知道多少。
可用于精确打击。
也适合远程洗地。
“从这想法提出来后,我就被无数人认为是疯子……”
说到最后,方鹏举一脸苦涩的笑容。
在五十年代战术导弹尚未发展起来时,就提出这种想法的,绝对是疯子!
时代的疯子!
“这种射程其实很尴尬。根据我的了解,火箭炮最大的威力在于短时间提供凶猛火力,对目标区域进行饱和式覆盖打击……陆战部队师级单位进攻纵深大约在30公里……”
谢威故意留下了破绽。
一战时期,师级部队进攻纵深为2~4公里。
二战时期,进攻纵深扩大到12~18公里。
经过几十年发展,到了现在,全世界师级部队的进攻纵深达到了30~60公里。
部队在战场上的进攻纵深,是由支援火炮射程、部队机动装备等决定的。
等进入21世纪初期,技术飞快发展,大量战术导弹跟性能更先进的武装直升机投入现役,合成旅开始取代传统陆军编制。
师级部队进攻纵深就已经扩大大了70~120公里,任务纵深提升到700公里,战略纵深更是超过1000公里……
相对造价高昂的导弹,火箭炮在精度提升、战斗部爆炸范围更广后,才开始有市场。
方鹏举提前了半个世纪想要搞这么远射程的火箭炮。
技术储备不足。
配套跟不上。
甚至部队的发展都达不到。
合成部队尚未出现,集团军的进攻纵深也用不上如此远射程的火箭炮啊。
“目前是这样。随着技术发展,高科技装备不断投入战争,未来战争势态肯定会发生巨大变化的……导弹成本太高,没法从远程覆盖敌人炮兵阵地。”
方鹏举反驳着谢威。
谢威能联想到部队需求跟自己讨论火箭炮的用途,让方鹏举很是意外。
没有因为谢威年轻就轻视他,而是有理有据地辩解。
“方主任,您的想法没错。您可能忽视了一个关键问题:在未来战场上,还会是单纯的陆军跟陆军交锋吗?”
“不会!我研究过,抗美援朝时战争势态跟二战就有些不一样了。靠近海边,甚至海陆空三军联合作战,不过海空军跟炮兵部队一样,是用于战斗支援的……”
方鹏举摇头。
一脸疑惑地看着谢威,不知道谢威想表达什么。
“如果,我是说如果!战机发展到一定程度,地面雷达无法探测到。您觉得这种状况下战争还怎么打?还有,假如交战一方可以释放铺天盖地的无人机……”
“不可能吧!”
方鹏举瞬间瞪大了眼睛。
雷达无法探测到的战机?
上一篇:拼爹系男神!
下一篇:我的超能力不是催眠,是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