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我考上了哈工大 第100章

作者:葫芦村人

  “204雷达电路进行集成,从而小型化;研究新的材料,以此提升发射机、接收机功率……以先进数据处理器提升信号处理速度……”

  “……”

  魏国松透露的项目计划跟研究方向,让朱主任一时间愣神了。

  “怎么?”

  “你们知道这些难度有多大?把雷达的信号传输电路整合成集成电路,需要多少经费,多少时间,考虑过吗?尤其数据处理芯片,国内无法提供,通过特别渠道也无法搞到,那种先进的芯片属于绝对禁运的。”

  专业的人,瞬间就指出了魏国松哥透露的计划中困难所在。

  小型化,不只涉及到信号传输通道的电路整合,更需要更先进的材料、工艺,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等等。

  “老朱啊,我得不提醒你,学校跟研究所是不同的。研究所的产品,从立项开始就为了给某些型号配套,或有着明确要求、性能指标进行研发。学校需要的是技术研发过程中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的经验……”

  魏国松地提醒朱主任。

  在非必要情况下,学校的研究只负责各方面具体技术的研发,而不需要技术总成。

  李瑞警告过学校选拔出来的所有人:项目开始之前,就必须告诉合作方,以某些现有技术作为基础,但是不能完全按照现有基础去搞。

  学校需要的,其实相当预研!

  事情关系到项目主导权。

  “一直没有告诉你们,学校也在考虑,如何能协调研究所跟学校所需。国际上,探测距离超过70公里、数据处理能力更强的雷达已经开始装备……要是继续以对204的改进为主,搞整机,还不如不合作。”

  魏国松的话让朱主任明白:对方嫌弃204雷达太落后!

  “学校预计的探测距离?”

  朱主任问道。

  “探测距离60公里,跟踪距离在48公里以上……可以同时跟踪8个以上目标,并且在40公里的距离可以同时锁定/攻击4个以上目标……”

  “吸~”

  朱主任目瞪口呆地看着魏国松。

  他没问对方是如何提出如此高的性能指标,人家都说了,不搞整机!

  “这只是方向,跟研究所不同,团队无需在什么时候必须搞到什么程度。”

  魏国松安慰着朱主任。

  “学长,目前204雷达虽然没有定型,确实已经落后了。所里考虑的方向,性能没有学校高,但是不影响双方的合作。”

  朱主任沉思了片刻,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必须合作!

  魏国松的神情瞬间轻松不少。

  “学长,能透露一下,用于数据处理的高性能芯片问题怎么解决吗?”

  “放心,很快你就知道了。”

  魏国松笑着说道,“如果你们愿意,可以先在学校安顿下来,明天咱们就可以展开讨论,结合几方的技术跟看法,先从比较简单的分项目开始。”

  “时间还早,现在就可以,晚上再搬到宿舍里去。”

  朱主任早就急不可耐了。

  “还是先让同志们安顿,我还得准备一些资料。争取晚上展开讨论吧。”

  “行吧……”

  ······

  “这是?”

  当看到林强拿出来的战机模型后,包括宋主任在内,所有的611技术骨干都愣了。

  不同于单座双发、两侧进气、大后掠角薄上单翼、大后掠角三角中下单翼近距离耦合、一对腹鳍气动布局的歼-9,眼前模型虽然采用差不多布局,可外形区别非常明显。

  中距耦合鸭翼,兼顾涡升力和配平、俯仰方面的控制。

  细长外形设计加鸭翼,可兼顾高速机动跟低速所需高配平升力系数。

  三角翼后缘略微前掠,让升力中心相对靠前,比歼-9更有利提高机动性,虽然这种布局会牺牲部分最大速度。

  眼前模型的外形设计,不只是鸭翼产生涡流提高升力,也可以让整个机体结构受力分布更均匀。连俯仰控制、偏航操纵都得到了兼顾。

  “一款新的气动外形。学校所有关于战机技术项目,都围绕眼前这个模型来的。模型已经进行了初步的风洞实验……”

  林强很满意众人的震惊。

  601所当初只是看到模型,就派出了副所长带队前来学校。

  专业人员,更清楚这个模型展现出来的东西。

  以谢柔提供的模型为基础,学校让金工车间按照比例放大进行风洞实验。

  按理,谢威是接触不到歼-9气动外形设计的。

  他自然不敢说这款战机模型是以歼-9气动外型为基础改进的。

  要没有611对歼-9长达十多年的研究,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十爷,二十爷,甚至是小甜甜歼-50。

  在谢威眼中,瞎搞的李瑞,在601因为模型而来,就让风洞实验室开始对这模型进行风洞实验。

  接连几天都没接触到项目团队跟技术基础,宋主任越来越怀疑学校没有项目,准备打道回府了。

  被抽调到战机技术项目中,负责气动项目的林强,得到风洞实验数据、了解谢威思路后,整理了相关资料,才出现在611众人面前。

  一出手,就是王炸!

  “学校准备搞新的战机项目?”

  宋主任目光中带着怀疑。

  一款先进战机的难度有多大,搞了几十年战机工作的他自然清楚。

  论战机设计经验、理论水平,哈工大根本就没法跟611比。

  何况,要想实现眼前模型,得多少经费?

  哈工大能支撑得起?

  “确切地说,是准备搞战机相关先进技术分项目。比如这款鸭翼加大三角翼、加了翼身融合的气动布局,可以在发动机动力不足的情况下,提供更大升力。而我们气动项目就需要解决如何实现的问题……”

  林强向众人介绍着具体项目情况。

  歼-9的气动布局经过了多年研究、对比才最终确定的。

  采用鸭翼,同样是因为发动机推力不足,加上上级要求达到2.6马赫的最高速度。

  眼前这个放弃了更高速度,转而寻求高空速度跟中低空机动性能,他们如何能不清楚?

  “火控雷达需要至少60公里的探测距离,601跟你们搞雷达的同志需要参与进去。”

  “涡扇发动机推重比8以上。学校金属材料研究室目前在镍基、钴基高温合金方面有一点技术突破,这些高温合金可以让燃烧室承受更高温度……”

  “控制系统的方向是四余度电传操纵。目前技术储备不足,人员没足够的经验,先搞模拟信号电传技术积累经验……”

  在林强的介绍下,611众人连反驳的欲望都没有。

  不仅留下了,整个团队也根据原本的科室,被分到学校的项目组重组。

  之前怀疑学校没有项目。

  现在气动模型不仅拿出来了,都开始吹风洞有数据了。

  更让611无法离开的是:林强拿出来的模型符合611所对歼-9提高中低空机动性能的想法。

  601所的人来后,611的人已经跟学校、607的人进一步完善了各项技术的研发准备工作,使得所有项都找不到疑点:研究方向明确,基础技术一项项罗列出来了。

  如何质疑?

  所有技术也是歼-8大改所需,在了解项目情况后,601也不再犹豫,同样把人员分散学校各个细分项目中。

  “这样不是挺好?你来找我干啥?”

  谢威从袁振越口中知道601的人到了后,没有争夺主导权,把人员跟学校、611的人分散整合,也没发生扯皮事件,不需要他再去忽悠就已经投入到前期准备工作中了,更是心情愉快。

  省事儿了。

  “校长让你去他办公室一趟。”

  “不是都没我啥事了?还去他办公室干什么?我这忙着呢。”

  “410厂的人也来了,校长脑袋都大了。”

  袁振越也没隐瞒,把410黎明发动机厂派出了二十多名技术骨干到学校,要求参与到学校战机动力系统开发项目中,结果搞得李校长脑袋大了。

  所有的单位加起来,学校完全能以此为基础,独立搞战机啊。

  “完整的战机研发团队,不是他想的么?”

  谢威来了兴趣。

  不是因为李瑞被意外到学校要求参加项目的涡扇-6发动机团队搞得头大而感兴趣,而是现在整个学校集中了601、611所这两家国内战机设计经验最丰富、实力最强单位的技术骨干;同时,有着国内最先进的雷达团队、发动机团队……

  十爷的爹,八爷的爹联手搞整体设计。

  脉冲多普勒雷达的顶级专家朱克昕跟607所的雷达技术骨干、国内涡扇发动机经验最丰富的410的骨干团队。

  如此超豪华的团队在哈工大被聚集在一起……

  或许,现在就可以提前着手歼-10设计研发工作?

  这个想法刚浮现在脑海,谢威急忙摇头,把这想法甩出去。

  他明白为什么李瑞头大了!

  缺钱!

  一款新型战机,需要集中全国力量,都搞了几十年。

  哈工大只是学校啊!

  每年经费全部砸进去都不行。

  “谢班长,你这是?”

  看着谢威摇头,袁振越急忙问道,“校长在等着你,要不先去去再回来接着忙?”

  “走吧,去看看。”

  谢威很好奇,校长老头是不是真的动了要搞完整战机型号的念头,如果他现在要搞,还是得趁早跟他划清界限,保持距离。

  “410的人来了,愿意提供涡扇-6全套技术……”

  谢威刚进门,愁眉不展的李瑞就开口了。

  “跟我没关系吧?”

  果然。

  老头就是为了钱才发愁的。

  “谁说跟你没关系?”

  李瑞瞪了谢威一眼,见他要找借口推辞,板着脸说道:“所有团队把相关的基础难题都罗列出来了,目前,所有项目都有一个共同的关键难题:芯片!所以,你的芯片什么时候能解决?”

  啊?

  李瑞的话,让谢威因为意外而愣了。

  不是因为钱?

第99章 改革开放前夜,谢威比资本家还资本家!

  李瑞找自己不是为了钱。

  却比谈钱更让谢威难以接受。

  之前老家伙一直打那70万芯片专用款,这会儿却问自己什么时候搞出芯片。

  闹呢!

  哪怕现在就可以搞出来,谢威也觉得需要让李瑞清楚:平时不重视,需要了就跑来催,那是没用的。尤其是涉及到经费问题。

  “我咋知道啥时候能搞出来?之前您一直打算把资金挪到其他项目呢!”

  眉头一挑,谢威丝毫不隐藏自己的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