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抽取技能 第938章

作者:太极手

  “没发现狗仔跟踪。”

  于是,杜笙开着莉迪亚的法拉利,载着她直奔别墅。

  路上,经过奥尔森姐妹家门口,没什么烟火气息。

  杜笙随口问了句:

  “她们迁家了?”

  莉迪亚似笑非笑看他一眼:

  “没,全家去纽约度假了。”

  杜笙没再多问,因为刚下车,穿着薄纱长裙的阿曼达就已经款款迎了出来。

  ………

  这天晚上,剧组和索尼在炒作《通缉令》男女主角的同时,也拉开了口碑营销的大幕。

  烂番茄网站第一时间解禁评分,新鲜度高达88.9%。

  与此同时,mtc(Metacritic)也公布了影片的媒体综合评分:

  80.1分!

  通常来说,试映后迅速公开各项评分和评论数据的电影,往往表现不会太差。

  相反,那些等到全美上映才解禁评分的片子,反而更容易成为烂片。

  好莱坞在这方面玩得炉火纯青,控评手段层出不穷。

  于是,各种关于《通缉令》的好评,如潮水般涌现在传统纸质媒体和互联网上。

  《好莱坞周刊》用大号加粗标题发布了一篇软文:

  “《通缉令》,今年最棒的特效动作片之一!”

  在网上,类似的宣传文章也铺天盖地:

  “《通缉令》是杜笙最佳打斗之作!”

  《洛杉矶新闻》专栏作家格林达撰文称赞该片:

  “我认为,《通缉令》树立了特效+动作美学的新标杆,

  杜笙的表现一如既往出色,成功演绎出角色从无助、沉默到爆发的极限……”

  与此同时,斯嘉丽也频频登上各大节目。

  她与主持人相拥的照片背景,正是《通缉令》的海报。

  为了增加曝光率,杜笙同样参加了北美好几场路演活动,

  并且时不时被狗仔拍到与泰勒、布莱克逛街,进一步提升影片的关注度。

  在北美这边,电影上映前男女主演的每一次亮相,每一分曝光,都有可能转化为实际的票房数字。

  英雄与三角恋等词眼,在北美市场尤其具有吸引力。

  ………

第728章 火上浇油

  四月中下旬。

  北美院线联盟公布的数据显示,《通缉令》将在3360家影院开画!

  足见影院方对这部影片的票房前景充满信心。

  不仅如此,杜氏门徒、笙fan们也纷纷行动起来,号召粉丝们第一时间去影院支持这部电影。

  斯嘉丽目前位列好莱坞女星人气前十,她的号召力同样为票房加分不少。

  就连老戏骨摩根·弗里曼也在中老年观众群体中拥有一定的影响力。

  以好莱坞成熟的预案推测,一部电影在上映前这段时间的表现,基本就能预示成败。

  而《通缉令》收获的,全是市场的积极反馈。

  说起来,这部片的宣传早在三月份就开始预热了。

  那时候杜笙刚凭借两部电影入围奥斯卡,还拿下了最佳小金人奖,热度正高。

  索尼顺势推出花絮宣传攻势,迅速吸引了大众目光。

  到了四月,宣传更是全面升级。

  等杜笙一到北美,接下来的时间可以说是铺天盖地的广告轰炸。

  报纸、电视、网络、地铁站、公交站,线上线下齐上阵,哪儿都能看到《通缉令》的身影。

  截至目前为止,宣传费用已经烧出去一千多万美元,预计整轮下来得花掉两三千万。

  这也没办法,商业大片想要大卖,前期造势必须猛。

  像小罗伯特·唐尼主演的《十二宫》,也是一样砸了不少钱做宣传。

  尤其在竞争激烈的档期里,你不打广告别人就打,

  谁先抢到观众眼球,谁就能占得先机,形成“人从众”效应。

  对《通缉令》来说,这笔钱花得值。

  电影本身标签多多:惊悚冒险、警匪动作、俊男靓女、子弹特效、合家欢……

  几乎涵盖了所有吸引观众的元素。

  目标就是尽可能拉拢不同类型的观众群体。

  而宣传重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电影特效,子弹拐弯那叫一个炸裂,视觉冲击力十足;

  二是杜笙的动作打戏。

  毕竟随着两部奥斯卡影片的热播,以及‘杜氏门徒’舆论,人气一直居高不下。

  趁着这股华夏功夫热潮,他的打斗镜头成了最吸睛的卖点之一。

  温哥华,一家三口坐在沙发上看着电视,突然插播了一段《通缉令》的预告片。

  两个七八岁的小孩眼睛都亮了,盯着画面中子弹拐弯、命运织布机这些炫酷设定,兴奋地喊:

  “太帅了!妈妈我们一定要去看!”

  妈妈也被吸引住了,看到主角是那个拿过奥斯卡的东方帅哥,又被他一套行云流水的功夫打得移不开眼,忍不住问老公:

  “这电影好像不错?你觉得呢?”

  爸爸还在回味刚才伊万咔性感出场的画面,一边点头一边搓手:

  “哇哦,这女人走路都带节奏,剧情听起来也很刺激,首播我们就去!”

  ……

  “嘿,科思特,杜大师的新电影快上映了,要不要一起看?”

  “当然啊!我可是杜氏门徒,我觉得他比杰克陈还能打!”

  “我还是更喜欢杰克陈,不过杜大师确实利害。

  这次好像是个类似《史密斯夫妇》那种冒险故事吧?希望别又是老套路。”

  “我看预告片里的特效挺牛,应该不会让人失望。”

  ……

  “艾莉,这周末陪我去看《通缉令》呗?”

  “《通缉令》?听着像是什么恐怖片,名字有点吓人诶。”

  “你竟然不知道?这是杜笙的新作!”

  “抱歉啦,最近都在复习考试。

  杜笙?是不是之前打赢了泰森的那个亚洲帅哥?

  我还挺喜欢他的,擂台打斗很炸裂。”

  “没错!笙哥就是质量保障,从拳坛、音乐到电影,他就没有让人失望过。”

  “行,正好考完试有段假期,那就陪你去看看。”

  ……

  整个北美街头巷尾,关于这部电影的讨论越来越多。

  影院门口的海报一张张贴起,预告片一遍遍播放,社交媒体上的热搜不断刷屏。

  《通缉令》还没上映,这把火就已经开始席卷。

  离《通缉令》上映的日子越来越近,杜笙倒是不慌不忙。

  他随手翻了翻手边的报纸。

  最近北美电影市场热闹得很,最受关注的两部大片分别是刚上映的《蜘蛛侠3》和同期即将上映的《十二宫》。

  《蜘蛛侠3》上周末刚一上映就炸了场,北美票房已经冲到1.26亿美元,海外市场也陆续开画,成绩亮眼。

  据预测,全球票房有望突破8亿,妥妥的大爆款。

  而且这电影明年还极有可能横扫各大奖项,商业口碑双丰收,简直是赢麻了!

  至于《十二宫》,则是小罗伯特·唐尼出狱后的复出之作。

  这位曾经的“毐王”在监狱里闭关悟道,如今巅峰人气不再。

  片方为了低调起见,并没有把唐尼当主打来宣传,走的是“真实案件+悬疑推理”的路线。

  杜笙对自家这部《通缉令》还是挺有信心的。

  特效比前世更精良,档期也调到了国际节假日,怎么着也不能输给原版那3.亿美元的全球成绩吧?

  虽然要说超过《蜘蛛侠3》那种接近9亿的怪物级别票房有点难,

  但跟《十二宫》拼一拼、掰个手腕,还是有戏的!

  说到票房,就不能不提及灯塔国的电影评级制度。

  《通缉令》这次拿到的是PG-13级,也就是建议13岁以下儿童在家长陪同下观看。

  当然,这是“建议”,不是“强制”,所以小朋友照样可以买票进电影院。

  再往下还有更低的级别:G级适合所有人看,比如《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PG-13是目前最主流的分级之一,很多大热影片都集中在这个级别。

  比如《泰坦尼克号》《加勒比海盗》《侏罗纪公园》,包括《哈利波特》系列的几部也是。

  这类电影可能带点吓人的镜头、少量血腥或者脏话,但整体还能接受。

  而《通缉令》里那些紧张刺激的“通缉追捕”场面,确实有点吓人。

  尤其是小孩子可能会做噩梦,所以被划进PG-13也很合理。

  当然,这已经是杜笙刻意改变的结果。

  否则按照前世,妥妥的R级。

  这是G级进阶版,限制级,17岁以下必须家长陪同才能看。

  明显是一道分水岭。

  很多电影都会想尽办法争取不上R级。

  因为一旦上了这个等级,就意味着学生群体基本进不了影院,直接影响票房。

  比如《蜘蛛侠3》原本也可以推迟到暑期档,但它本身已经是R级,根本没法挤进那个中小学生扎堆的黄金时段,只能提前上线。

  不过现在看来,它照样火得不行,预计能冲进年度票房前五。

  说起来,托比·马奎尔确实是当下好莱坞最顶的超级明星之一。

  谁能想到后来他还真跑去拉斯维加斯当扑克手,结果输得裤衩都不剩呢?

  4月底这个时间段,向来是各大电影争抢的香饽饽,今年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