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第34章

作者:野生的冰糖葫芦

  陇省每亩苜蓿种子的产量在15-120斤之间,辉煌的100斤亩产确实算高的了。

  当然,在气候、灌溉、施肥、授粉、杂草、收获时间等各种田间管理都到位的条件下,最高产也能达到亩产160斤以上。

  与之对应的,也可能颗粒无收。

  吴峰无可奈何的解释着,“这不天天和向大师呆在一起,耳濡目染也学会了不少。”

  向大师?这个称呼不错,郭阳有心记了下来。

  其实郭阳更好奇吴峰是怎么从开大车的司机,摇身一变,成了种业公司的总经理。

  但现在不是聊这个的时候。

  “35万斤种子,苜禾全要了,这折扣是不是得打狠点。”

  “优惠肯定会有,但苜禾20万亩地,要的种子肯定不少,周边除了辉煌,也很难找到其它大的厂商……”

  郭阳毫不客气的打断道。

  “吴总,陇省作为国内紫花苜蓿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每年年产苜蓿种子600百万斤以上,除了满足本省需求外,每年可还是有接近200百万斤种子销往其它兄弟省份。”

  “苜禾可并不缺种源……”

  “那些都是小种植户,需要经销商挨家挨户去收购,成本也便宜不了。”

  “其实,有需要的话,辉煌也可以去收购农户们的种子……”

  随后,辉煌出身大地集团总部的财务经理也加入了采购谈判。

  最终,经过友好磋商,在吴峰板着个苦瓜脸的情况下,双方签订了初步的采购协议。

  总共50万斤机械精选后的紫花苜蓿种子,8.5元每斤,合同价格425万元。

  等辉煌完成种子的清选加工后,就可以随时交货。

  郭阳走后。

  吴峰的脸色转阴为晴,狠狠的松了口气,和财务经理慢条斯理的沏起了茶来。

  对辉煌来说,最难的槛算是过去了啊!

  苜蓿作为畜牧产业链的上游,效益产出周期长,风险较大。

  同时,在和棉花、甜菜、玉米、小麦等粮经作物的比较中,种植户收益差,加之种养分离,产业链下游的收益和种植户无关。

  导致苜蓿在实际生产中往往得不到重视。

  近几年,更是有大面积的苜蓿被翻耕改种经济作物。

  相关产业链上的企业都过得水深火热。

  而要想改变这一切,最好的方法是管理部门改变传统观念,真正做到立草为业!

  把苜蓿作为一项产业来抓!

  只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却又不给马儿吃草,那产业哪能发展得好。

  苜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头扎进了畜牧业的围栏里。

  “吴总,苜禾给了50万斤种子订单,差的那15万斤真要去找农户收啊?”

  “嘿嘿,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我可不会去干,我们此前不是和一些种子生产的专业户、专业村有过合作吗?”

  “高,实在是高!”

  对于郭阳来说,他并不在意一时的得失,砍价只是习惯索然。

  在向天山的浸染下,他也知晓了苜蓿产业并不像最初他想的那么美好。

  管理部门目前只会喊口号,就像小说故事里设置悬念一样,偶尔也给个三瓜两枣挑逗着你,让伱欲罢不能。

  但真正的措施却一直没制定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产业链上的企业联合起来,互相扶持,将蛋糕做大做强,才能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拼杀出一条血路来。

  所以,他才会计划将订单给到辉煌种业和绿洲草业。

  因为无论他们怎么操作这100万斤种子订单,资金都会在产业链内部消化。

  而这么做的原因,无非苜禾想做产业的领头羊!

  也非他莫属!

  ……

  郭阳回到公司后,打开了种子商店。

  看到又重新积累到26点的自然能量。

  不由想到,余洪海也快到了吧!

第52章 怨声载道

  余洪海快到了,意味着购买的芬特930和克拉斯全套青贮机械也要到了。

  想到二十万亩盐碱地改良还有接近四万亩硬骨头没啃下来,郭阳也有点着急。

  以老向为首的苜禾工程管理团队和施工队的人每天都在工地上吵架,闹得不可开交。

  电话隔三差五的打到他这里来,除了诉苦就是抱怨。

  让他也感到心烦!

  急也确实急,今天已经是8月14,离定下的验收时间9月上旬最多还有二十五六天。

  深翻晒垡后,还有旋耕、洗盐排盐、覆沙等等工序等着。

  看着种子商店好不容易积攒出的26点自然能量,郭阳愣神发呆了会儿。

  良久,郭阳才做出了决定。

  梭哈!

  必须梭哈

  把所有自然能量都用在农机改造上!

  搏一把,看能不能几天内把这四万亩的硬骨头给啃下来。

  即使没成功,也没留下遗憾。

  而且自然能量是持续性积累,随着土壤不断地修复,可以不间断的获取。

  想通了后,郭阳从种子商店里找出了在汉诺威收集的德国雷肯公司的巨型液压翻转犁资料。

  雷肯是一家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的德国耕整地农业公司,主要产品有液压翻转犁、动力驱动耙、联合整地机、播种机等。

  是世界上最顶级的农机具配套公司。

  而郭阳选择的这款巨型翻转犁犁身采用12+8结构,前后梁共挂载了30个犁铧,整体长度超过15米,总重超过8吨,最大耕作宽幅达到10米!

  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半挂式翻转犁,犁身液压系统可输出达25吨的翻转力!

  随后郭阳又将尘封已久的芬特930拖拉机也一同放进了解析选项里。

  “叮,是否消耗自然能量解析雷肯液压翻转犁和芬特930拖拉机,本次解析预计消耗自然能量12-16点自然能量。”

  “是。”

  “叮,解析中……”

  “叮,消耗自然能量16点,技术资料+2,机械碎片+2。”

  看到自然能量消耗了16点,机械碎片+2,郭阳顿时有点紧张了。

  上次解析康斯凯尔和rotoveyer两台捡石机时,只消耗了10点自然能量,没想到这次提升了这么多。

  自然能量很有可能不够用啊!

  要想将农机的潜能最大化,机械碎片改造和自然能量改造都得对农机用上。

  两台套拖拉机+液压翻转犁的组合就得需要4块机械碎片。

  所以至少还得解析1台套的拖拉机+翻转犁的组合,还得保证出机械碎片,这就又是16点。

  再迭加自然能量改造农机的消耗,每台预计2点,2台套就是8点。

  这就是40点自然能量啊。

  关键是郭阳现在没有雷肯巨型翻转犁的实物机械啊!

  因此只能另辟蹊径,借助自然能量自行迭加犁铧,而且数量还不能少,按郭阳的计划犁铧数量至少要比雷肯公司的多。

  照这种情况,迭加的犁铧至少也得预留15点以上的自然能量。

  这就是55点!

  我的天!

  估算了下,郭阳顿时就愣住了。

  还差29点的自然能量,缺口这么大!

  根据他的推算,改造捡石机后到今天也就三四天时间,积累了19点能量。

  等余洪海带着农机到了,改造也得耽误两天时间,也能积攒10点左右的自然能量。

  实在不行,还可以拖一两天,怎么也能凑够吧。

  但解析液压翻转犁和芬特930消耗的自然能量超出了他的预料,再加上计算有有点点偏差……

  唉!

  老向啊老向,我这也是迫不得已,没办法,谁叫我数学是体育老师交的呢。

  拨通了向天山的电话。

  “向大师,项目上的工作计划稍微调整下,先集中人力、物力、机械突击一下洗盐排盐以及覆沙的进度。”

  “已经覆沙的也加紧旋耕拌匀,有条件这两天也可以上点有机肥。”

  “挖机深翻晒垡的进度可以稍微缓一缓,先把剩余未动工的那部分的表面积盐层先刮除了。”

  “速度一定要快,要快!该加班加班!该发钱就发钱!”

  “至于深翻晒垡,交给我吧。”

  刮除表面积盐层、洗盐排盐和覆沙是降低盐碱度的最有效措施,也是郭阳能想到的提高自然能量获取速度的唯一办法。

  至于改良多少亩地获得1点自然能量,郭阳一时还真算不出来,体育老师也不懂高数。

  老板一句话,员工跑断腿。

  向天山无奈的按照郭阳的指示给施工单位下达了最新指令。

  九泉隆恩和金塔强盛躲在众人身后,暗自埋怨吐槽。

  陇省农垦好悬没当场开喷。

  而被农业部拉进来的疆省农垦,负责人候怀杰直接就怼起了甲方。

  “老向,你还敢要点碧莲吗?你看看把我们哥几个逼成啥样了。”

  “进度为什么跟不上?还不是怪这地,硬邦邦的,就算改出来又有什么用?种伍佰年都收不回成本,送给老子都不要!”

  “让我们加班,我们哪天没加班?老子挖机都干废了好几台了,驾驶员更是快要造反了。”

  “现在又要调整,TMD,成天想一出是一出的,拿我们当猴耍啊。”

  老向心里虽然有点生气,但还是面色平静的听着,也没有把锅往老板身上甩,那并没有多大意义。

  遇上这么个天马行空的老板,他不接着还有谁能接着?

  关键是候怀杰只骂了他,没敢骂老板。

  唉!自己选的嘛。

  而且如果施工方想顺利拿钱,肯定还是得按照苜禾的指示做。

  等候怀杰发泄了一会儿,其他施工单位才上前拉着他。

  “向总,剩余的这三万多亩硬骨头是不是今年就不急着种了?”

  “不种就早点说嘛,有点眼力的工程人都看得出来,两个月想把20万亩重度盐碱地改出来,根本就不现实。”

  候怀杰又跟着嚷嚷道:“爱种不种!该给的加班费、奖金激励,那是一点也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