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第221章

作者:野生的冰糖葫芦

  等向天山去休息后,张伟拿着酒杯,站起了身,走到了郭阳的身旁,开口道:“老板,感谢你这几年的照顾。”

  郭阳疑惑的抬头,“怎么突然搞这么煽情?”

  犹豫了片刻,张伟还是扭捏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老板,我想自己出去干一份事业。”

  很突然。

  郭阳呆愣了片刻,开头道:“怎么回事?收入问题?公司的在职分红计划也已经出来了啊!”

  张伟将举着的酒杯放在腰间,“老板对我很好,工资收入也很高,家里人也以我为自豪。”

  “但父母年纪越来越大,这些年还老是生病,常年在外奔波,很难照顾到他们。”

  “这些年跟着老板,学了很多东西,也涨了很多见识,就想自己去创业试试。”

  郭阳也冷静了下来,一边思考,一边开口问道:“做什么呢?还是农机?”

  张伟说道:“大概率是吧,想成立个农机专业合作社,搞社会化服务。”

  郭阳记得张伟的老家是川省德阳的,成都平原的边上,也是粮食生产基地。

  看着片片琥珀色的碳火在夜幕中跳跃,琢磨了会儿,郭阳才开口说道:“需不需要投资?”

  张伟错愕的看着他,“我攒了点钱,再贷点款,应该能把场子撑起来了。”

  郭阳也没再多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抉择,嘉禾也不是最初的草台班子,离了谁都能转起来。

  “天禾也有在川省建水稻制种基地的计划,如果合适,可以联系瞿阳,看有没有机会合作。”

  说完,郭阳将酒杯举起,和张伟碰了下,两人一饮而尽。

  郭阳说道:“我觉得你可以在老家承包几百亩地种水稻,成规模,有农机,有补贴,每年搞点钱还是不成问题。”

  张伟想了想,说:“兴许真行,我们那地势平,种地的收入又赶不上打工,愿意把地包出来的人不少。”

  郭阳笑道:“那就大胆的干吧,钱不够就找我,刚好天禾培育了新稻种,要不就从你开始?”

  “那当然好。”

  张伟心里很高兴,同时也略微有点失落。高兴的是老板还愿意给他出主意,失落则是因为老板没有过多挽留。

  两人又交流了一阵。

  张伟也不是马上要走,川省这个季节已经在插秧了,要承包地得等八九月份。

  东和农机这边也有些工作需要张伟完成交接。

  意外的是,张伟告诉郭阳,向天山可能也有创业的想法。

  郭阳一时有点懵。

  接连两位原始团队成员想要自立门户,是他平时管理不够人情味吗?

  第二天。

  郭阳找向天山确认了这一点。

  向天山看中了项目申报这个赛道,近些年,国家经济发展的越来越快。

  对各行各业的补贴类目越来越多,农业、工业、医药、电子等等,各行各业都有很多的补贴。

  但这一行却缺乏专业的人才。

  申请项目补贴是需要写很多材料的,而且要熟悉政府部门的工作流程。

  向天山曾经在体制内工作了几十年,写材料是一把好手,同时也有一定的人脉关系。

  对农业项目又熟。

  只是简单一沟通,郭阳就知道向天山选择的创业方向绝对是深思熟虑的,而且大概率会成功。

  这一行的赛道很窄,但需求却又是实打实的。

  只是农业项目,这年代各地就有中低产田改造、增减挂钩、农业基地认证等项目;

  未来又有高标准农田、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大项目,再加上其它行业的一些补贴。

  至少十几二十年内,这都是一个赚钱的行业领域。

  唯一和张伟不同的是,因为目前的一些政策还不太明晰,向天山决定等两年退休了再创业。

  并且还主动邀请郭阳个人入股,用他的话来说,以后嘉禾就是其最大的客户。

  郭阳自无不可。

  同时也想到了集团总部此前也设立了个项目专员的岗位,负责滨海盐碱地改良,属于苜禾1号种子的辅助岗位,也不知现在弄得怎么样了。

  青禾之行让郭阳感慨良多。

  阿魏戈壁的改变给他带来了大量自然能量,但也迎来了些麻烦。

  人员上又需要调整。

  一夜无眠。

  ——

  戈壁上的天空极为广阔,汽车在戈壁滩上渺小的奔驰,身后尘土荡天。

  有时很久,也碰不到一辆车。

  “任我是三千年的成长……”

  电话铃声响起。

  是薛礼强打过来的。

  “喂,薛总,什么事?”

  薛礼强焦急的声音传了过来,“郭总,你在哪儿呢?昨天黑省针对今年的国产大豆形势开了会,形势很严峻,找郭总救急来了。”

  郭阳挑了挑眉,国产大豆形势不是一直很严峻吗?

  “我在阿勒泰,这会儿在去北屯的路上,发生什么事了?”

  薛礼强说:“进口大豆价格又降了,现在每斤不到1元,国内加工企业和豆农都被打蒙了。”

  “你确定是1元?”

  “是,孟山都去年推出了农达2代转基因大豆种子,产量提高到了每亩450~480斤。”

  薛礼强叹了叹气,“沿海大豆加工企业都有外资参股的身影,进口大豆话语权旁落,没人用国产大豆了。”

  “按现在的初步统计,黑省今年的大豆种植面积不足2500万亩,近乎腰斩。”

  郭阳沉吟了片刻,“九三集团也在沿海建厂了?”

  “是。”

  郭阳问:“我能做什么?”

  薛礼强急不可耐的说道:“种子,天豆1号的种子,要想保住今年的大豆种植面积,只能靠天豆1号。”

  “行,我这边会跟进。”

  结束了通话,郭阳感觉到了事情的棘手,九三粮油慌了。

  在巨大的成本面前,这个历来以民族品牌自傲的企业,也不得不在沿海设立分公司。

  加工进口的转基因大豆,以此来冲抵加工国产大豆带来的亏损。

  面对巨大的亏损,再爱国的企业家也只能低下高傲的头颅。

  然而,接下来的处境必然是:受制于人。

  思考了小会儿,郭阳给严群去了电话,“在海南加代制种的大豆种子什么时候收获?”

  严群说:“这一季的还有10来天,现在还是鲜荚。”

  通常,海南从10月到次年5月,能扩繁两季。

  “产量有多少?”

  “3000多万斤。”

  郭阳算了算,大约400万亩的种植面积,依然是杯水车薪。

  “海南的制种基地面积扩张,现在谈得怎么样了?”

  严群回答道:“海南冬天是蔬菜供应的旺季,老百姓普遍不舍得把地租出来,短时间内想扩大只能租那些撂荒地。”

  “撂荒地水电路都不方便,改造好后还可能面临农民反悔不出租的窘境,地租也会水涨船高……”

  郭阳思索着其中的利弊,“租金能涨多少,涨了后还有没有利润?”

  严群说:“租金能从500元涨到1000元,甚至1500元,用来制种肯定有利润,但没有内陆划算。”

  “海南冬天温度适合玉米、大豆、棉花、水稻扩繁亲本,但应该是家里工作的一个补充,不应作为主导来做,能不到海南制种和扩繁亲本,就尽量不要到海南制种。

  那边工作人员反应,海南鼠多、虫多、病害重,制种成本高,而且产量变幅大,很难控制……”

  天禾内部的意见,一直是不赞成到海南制种,因为加代繁殖最大的作用是育种。

  而天禾的种子都是成熟的种子,只需要在海南扩繁亲本就行了,基地面积不宜太大。

  但大豆如今局面紧迫,以及天禾还有棉花、水稻等一系列的种子都需要扩繁。

  海南制种基地不得不重视起来了。

  郭阳对严群说道:“你安排一下家里的工作,我明晚回九泉,后天一起到海南。”

  …

  郭阳闭目假寐,手很自然的就拿起了放在一旁的玉米棒子。

  汽车继续安静的行驶了六十公里。

  郭阳和罗修才从阿尔泰机场抵达了此行的目的地,隶属于183团的向阳湖。

  向阳湖,这是一片宁静的水域,湖面与胡杨、红柳、芦苇相拥。

  完全是最原始的状态。

  在郭阳面前的湖面上,还停留着一辆老旧的渔船,这是183团准备的。

  带着心事,郭阳和183团的领导人姚锡年钓起了鱼。

  姚锡年不会玩路亚,看郭阳熟练的站在渔船上抛竿收竿,鱼钩上挂着的还是仿生鱼饵。

  好奇的问道:“这样能钓着鱼吗?”

  郭阳的路亚渔具还是九泉那渔具店老头,在沿海参展的时候带回来的,宁小婧取了之后就给发往了阿勒泰。

  郭阳一边慢慢的收着线,一边笑道:“放心吧,肯定能上鱼的。”

  又等了一会儿,游艇已经来到了宽广的湖面,罗修和姚锡年因为不会玩抛竿,又一直没上鱼,早已放弃了。

  两人都看着郭阳仍在孜孜不倦的收着线,突然,郭阳感觉到一个蒙口,手中的收线速度猛的加快。

  “来了。”

  鱼的劲很大,不过郭阳的这套装备是专门为钓大型狗鱼准备的。

  溜了一会儿鱼之后,郭阳就瞧见了鱼身。

  “哇…不小啊。”

  姚锡年和罗修也露出了诧异的眼神,没想到还真能上鱼。

  “卧艹,这条太大了。”

  鱼渐渐地被拉到了船边,罗修自觉的就拿起了抄网。

  郭阳叮嘱道:“小心点抄,这鱼要是跑了,刘关张都要散伙。”

  罗修抿了抿嘴,小心的将鱼抄进了网里,郭阳也凑了过去,脸上露出了兴奋的神色。

  ND!这辈子第一次来向阳湖就实现了米级狗鱼的梦想。

  看来这次投资是少不了。

  正当这时,鱼突然在网里蹦了起来,险些跑掉,罗修只好顺势将抄网放进水里。

  姚锡年跟着紧张的念叨着,“小心点,小心点,这么大的狗鱼可太稀罕了。”

  罗修又将抄网提到了船上,抄网不是很长。

  郭阳连忙说:“不要放下来,就这样提着,放下来容易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