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第22章

作者:野生的冰糖葫芦

  一是为了减少渠系渗漏,以避免土壤次生盐碱的形成;

  二是为了保障后期的合理灌溉,能够合理安排灌水次数、灌水量,实行薄灌、浅灌,避免大水漫灌、串灌,而且尽量用含盐低的河水或深井水灌溉。

  生产和工程道路、水利工程是郭阳向省政府提出的硬性配套政策条件。

  在激烈的交锋中,郭阳甚至提出了如果陇省提供不了道路和水利配套设施,他就重新去找能提供的省份。

  甚至他又提出需要陇省政府配套一定的滴灌设施。

  无奈,陇省政府只得答应了郭阳提出的道路和水利设施要求。

  除此之外,因为盐碱荒地本就无人问津,想要完全开发更是不知道要投入多少资金。

  所以在承包价格上,陇省政府也给出了极大的让步,盐碱荒地50元每亩,盐碱耕地根据盐碱化程度价格100-200元每亩不等。

  而经过简单的核算,陇省政府光是前期的修路便需要投入将近6000万元,加上后续的水利设施费用。

  这笔回报率极低的基础建设资金至少得投入一个多亿。

  所以说啊,农业难搞。

  感觉什么都还没做,但钱已经花出去了不少。

  ……

  陇省,九泉。

  郭阳第一次见到了好奇已久的向天山。

  两鬓斑白,被晒的漆黑的脸庞,脸上的皱纹却依旧清晰可见。

  有多黑呢?

  用一句流传已久的话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

  “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烧炭的,一问是农技站的。”

  做农业的一线工作人员就没有不黑的。

  尤其是六七月的太阳,晒一天就得黑一圈。

  “向总,这次还得麻烦你和我去实地勘察一番了。”郭阳诚恳的说道。

  看到向天山的第一眼,他就觉得这是个踏实做事的人。

  “郭总,说好的技术服务费可不能赖账了啊。”

  “但我真不建议你在金塔和民勤种紫花苜蓿,你应该去金昌或者陇东的庆阳和会宁等地区,那里才是适合种植牧草的地方。”

  郭阳笑了笑,因为金塔县紧挨着九泉,他便以技术服务的目的邀请向天山来做技术指导。

  但实际目的,两人却心照不宣。

第32章 不咸的待客水

  郭阳是专程来九泉找向天山的,只不过是从金达县过来的。

  省里的会议上,郭阳将承包土地的点位放在了盐碱地面积最大的金塔和珉勤两县。

  但其实郭阳更倾向于金塔县。

  这里靠近九泉,天然的地理优势让九泉成为全球公认的种子生产黄金地带。

  其蔬菜和花卉育种制种更是在全世界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许多跨国种企也都陆续在这里布局。

  所以,综合考虑自然能量的获取和‘苜禾1号’的制种扩繁以及未来种子公司的发展,金塔县都要更为合适。

  会议结束后,郭阳便带着张伟以及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周博士团队三人前往金塔县进行考察。

  在经过九泉时,他让张伟和周博士等人先行前往金塔。

  而他则是单独留下来,联系上了向天山,邀请其见面谈谈到苜禾农业公司任职的事。

  只不过向天山口口声称自己在辉煌种业干得好好的,但在郭阳许诺以高薪聘请时,他犹豫了。

  同意可以先和郭阳去看看地,然后再做打算,但郭阳得支付他这几天的技术服务费。

  听着向天山也劝解他不要在金达县承包盐碱地,郭阳笑着解释道:

  “向总啊,我知道金昌、庆阳等地区的自然条件更适合种植紫花苜蓿。”

  “但我的目的主要是改良盐碱地,种牧草是次要的。”

  向天山黝黑的脸上充满了不解,但想了想,他还是说道:“金塔的盐碱耕地也确实多,价格也便宜,如果经营得当,后期还是能看到盈利的希望的。”

  “向总,我的计划是承包无人耕种的盐碱荒滩,而不是老百姓手里的耕地。”

  向天山不可置信的看着郭阳,他有点后悔上了郭阳的车。

  “为什么?盐碱荒滩的代价太大,改良荒滩的成本种多少年的牧草也收不回来。”

  “向总,我手里有一个刚审定不久的紫花苜蓿种子‘苜禾1号’,是一个极其耐盐碱的牧草品种,也许在中度和重度盐碱地上也能实现有效存活。”

  “苜禾1号?”

  向天山依然很怀疑。

  盐碱地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面临的综合性难题,即使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盐生植物资源种质库。

  但能在中度以上盐碱地能正常生长的植物还真没有。

  郭阳说道:“怎么样?有没有兴趣?也许我们可以靠种子改变这个时代。”

  向天山依然无动于衷,道:“我只对钱感兴趣。”

  汽车行驶在颠簸的道路上,让郭阳得时刻留意着路况。

  但他还是豪气的说道:“工资你说个数,要多少你才能从辉煌种业跳槽来苜禾公司。”

  京城人社局的人此前给他大概介绍了一下向天山的经历。

  前半生一直都在沿海某省的农技中心从事盐碱地研究改良工作,中年时混上了单位的领导层。

  但几年后,却因为挪用了项目资金而进去了三年。

  因此,他早就知道向天山是一个贪财之人。

  但从今天的接触来看,他不仅贪财,还真的很缺钱。

  向天山听到郭阳让他自己开工资,黝黑的眉角不自主的跳了跳。

  仔细思索着该如何回答。

  但这时他却感觉到了什么,连忙说道:“郭总,靠边停下车。”

  “怎么了?怎么了?”

  汽车停在乡村道路旁,郭阳焦急的问道。

  却见向天山快速的下车,到路边对着胡杨树撒起尿来。

  脑海中顿时充满了问号,“一点也憋不住吗?”

  半个小时后,金塔县。

  郭阳和张伟、周博士等人汇合。

  周博士全名周文扬,只是大家都习惯了称呼他周博士。

  除了他外,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还给他派来了两个助手:章小川和刘赞,都是两个大小伙。

  但他们只是来探路的,等了解了基本情况后,其余的勘探和测量团队才会到来。

  给向天山简单的介绍了翻后,两辆车六个人便直奔已在地图上选好的点位而去。

  县政府摸不准他们什么时候到,得趁这个时间先去把地看了再说。

  万一情况不妙也好及时脱身。

  ……

  两辆汽车行驶路过各乡村夹片的荒滩,偶尔还能看到荒滩上零星的分布着植物。

  向天山来陇省工作已有几年,看到众人好奇。

  便介绍说道:“那些都是一些耐盐碱的盐生植物,有碱蓬、花花柴、白刺、盐爪爪、芦草等。”

  “看起来长得还不错噢,这地也还行嘛。”郭阳笑着说道。

  周博士等人仍不住白了眼郭阳,就这大多数都是白花花的土地也能说不错。

  你这目标到底是定的有多低啊。

  向天山不太乐观的说道:“这些都是旱盐土和草甸盐土,土壤各层普遍含有可溶性有害盐类,一般的植物都活不了,普通的紫花苜蓿可能连苗都长不出来。”

  周博士、章小川、刘赞三人也是面色凝重,正想劝郭阳放弃时。

  但他们却看到了郭阳一脸满意的打量着这片荒滩。

  一时之间,如鲠在喉。

  沿着乡村道路继续行驶,两辆汽车进入了这附近荒滩的唯一的村落里。

  道路是坑坑洼洼的土路,车子轻轻驶过便扬起漫天的灰尘。

  撂荒的土地,满是比人还高的荒草。土墙石砖,柴门木窗,目光所及,皆是贫穷和落后。

  从地图上看这里属于天星镇双桥村,离这里最近的元坝村有十几里路远。根据他们的测算,两个村子的荒滩和耕地加起来差不多刚好有20万亩。

  荒凉偏僻的村子突然驶入了两辆汽车,引起了村里很多人的围观。

  郭阳下了车,向围观的人群问道:“伱们村委会在哪里?”

  人群中,有个干瘦的老大爷,嘴里叼着烟卷,出声说道:“我们这儿没有村委会。”

  “那你们村长住哪里?我找下你们村长。”

  老大爷吧唧一口,吐出浓浓的烟雾,道:“你找村长啥事?你们是来干什么的?”

  “大爷,我们是来这边考察盐碱地的,准备到这里投资承包盐碱地。”

  “包地?”人群中顿时炸开了锅,纷纷攘攘着。

  老大爷更是从家里搬出了几条长凳,招呼着众人坐下等等,随后又让围观的人去通知村长马上过来。

  在原地等了一会儿,村长没等来,反倒是老大爷和家人端了几碗水出来。

  “这大热天的,都来喝点水。”

  老大爷热情的招呼着,怕众人不喝,又特意补充了句。

  “我刚从井里打出来的‘待客水’,不咸。”

  郭阳笑着接过碗,六七月的天确实热的够呛。

  只是水一入嘴时,他便忍不住吐了出来。

  这是不咸的待客水?那我以前喝的是啥?

第33章 水

  老大爷送来的水又苦又涩,实在是和‘不咸’搭不上干系。

  但水刚吐出来,郭阳就端着还剩的大半碗水愣住了。

  给他送水的老大爷和他老伴也呆立在原地,热情洋溢的笑容已经消失,惴惴不安的手似乎也无处安放。

  其家里还有个六七岁大的小男孩更是瞪大了浑圆的眼睛,直愣愣的看着郭阳。

  来围观的双桥村村民人群中也传来稀稀拉拉的哄笑声。

  但更多的是明白人,脸上的担心和责怪神色怎么也掩藏不住。

  他们这个穷旮沓能有老板愿意来,可让人稀奇得紧,如果因此得罪了来包地的老板们,那这老汉一家可就成双桥村的罪人了。

  也就在这时,人群从后面分开,嬉笑声也迅速停止。

  身材单薄,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背心,满头白发,佝偻着背却又威望十足的村长走了出来。

  “都散了吧,该回家回家,该去地里干活就去干活,最近又好久都没下雨了,地里的麦子都旱着呢。”

  话落,围观的村民中一些汉子不舍的离开,留着的妇女们虽然也都往各家走去,但目光仍时不时的看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