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第149章

作者:野生的冰糖葫芦

  “是老板来了。”

  郭阳一下车就看到了谢时杰那黑乎乎的脸,调侃道:“快被晒成煤炭了,拍婚纱照你未婚妻都要嫌弃你!”

  “嘿嘿,已经拍了。”

  谢时杰笑道,也不介意,集团总部的办公环境虽然舒适,但在外更自由。

  也没人能管得到他。

  何况老板还承诺轮转了各业务板块后,有更好的职位等着他。

  寒暄了会儿。

  农大的规划团队负责人马瑞介绍起了戈壁的情况。

  “情况不太乐观,大部份都是冲积型堆积戈壁,为泥质和钙质所胶结,并夹有砂层,砾石堆积特别厚。”

  “一般都是几十米到几百米,最厚的能达到七八百米。”

  “开发的投入成本很高,经济价值也不高。”

  马瑞的脸上十分的不解,但农大和嘉禾合作时间长,马瑞也知道嘉禾的风格。

  难度越大,反而越感兴趣。

  “如果非要入手的话,可以考虑沙棘和酿酒葡萄。”

  马瑞示意郭阳往挖坑的地方靠近,指着露出的土层说道。

  “戈壁滩质地坚硬,从我们开挖的剖面图来看,土壤瘠薄,有机质少,渗漏严重。”

  “沙棘生命力强,适应性广,造林成本相对较低,成林快,其根系庞大,枝繁叶茂,保水防沙,生态效益突出,能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酿酒葡萄则是的经济效益更高,但还缺乏耐冻耐盐碱的葡萄砧木,目前农大的生命科学院有这方面的研究计划。”

  介绍了一阵,农大的规划团队都好奇的打量着郭阳,他们有的还是在校学生。

  对声名在外的郭阳很是好奇。

  但看了之后,他们只有一个感觉:平平无奇。

  郭阳笑道:“从栽培技术上来说,有没有困难?”

  “疆省有在戈壁上栽种沙棘的经验,但没有参考价值,目前我们有了初步的设想。

  针对土质坚硬,先采用机械开宽窄行的沟,确定行距4m适应以后机械采摘;

  布置滴灌,按沙棘株距每隔1.5米进行滴灌,待土质湿润后进行挖坑,不然挖不动;

  然后在春秋进行沙棘栽植,配置雌雄比例。”

  谢时杰也跟着说道:“按这种方式,就不需要换土或者少量换土,改造成本测算下来每亩降到了1250元,唯独对技术要求高一些。”

  “种草呢?”郭阳问道,按他的本意这片戈壁恢复成牧草会更好些。

  马瑞说道:“戈壁风大,必须得挖沟,播撒草种可能刚出苗就被石头给拍死了,等沙棘树长起来了,也能为其它植被提供庇护,到时播草种也不迟。”

  郭阳点点头,思索着,听他们这么一说,综合来看,种沙棘的确是最好的选择。

  而且他还从疆省生物沙漠研究所,以及青禾县的苗圃里收刮了大量的沙棘种植资源。

  突然,郭阳想起了刘廷恩带他收集到的另一种植物:埋没千年、远离污染的戈壁珍宝——戈宝红麻。

  同样能在砾石戈壁上生长,且其具有与别不同的天然绿色保健功效:清脂降压、解郁安神、延缓衰老。

  戈宝红麻一度濒临灭绝,但2002年,被誉为麻疯子的企业家刘起棠选择到疆省拯救剩下的123亩戈宝红麻。

  并联合大量科学家和两院院士培植试验地、建立研发基地。

  目前正在筹备明年组建公司,进行大规模的免耕法仿生种植。

  想到这,郭阳也有了思绪,反正戈壁面积那么大,多尝试些作物也是极好的。

  随后,一拨人又带郭阳去看了其它几种戈壁类型的点位,郭阳也算是做到了心中有数。

  郭阳也给这片戈壁命名为嘉禾戈壁。

  不过规划还要继续完善。

  郭阳尤其强调了要先选一块核心区域进行改良,将来可以建集团总部的那种。

  此外,就是各种植物的育苗圃的规划也要跟上,同样要优先建设。

  其它的就先放一放。

  因为郭阳暂时给这片戈壁每年的预算费用只有3000万。

  忙活到夕阳西下,晚霞挂满天空时,一行人才往回走,找地方干饭。

  郭阳随口向谢时杰问道:“水的问题协商过没?”

  谢时杰笑道:“现在讨赖河流域还没有统一的管理部门,农业用水还是归水利管,但水费经常难以收取,嘉禾用水的话审批肯定没问题。

  就是流域上游暂时还没有调蓄工程,全年来水不均,集中在7-9月份,来水少时经常容易发生水事纠纷。

  主要是农田依然在使用落后的大水漫灌,利用比较粗放。”

  郭阳讶异的看着谢时杰,调侃道:“可以呀,没白放伱出来,天天看你跑外勤,我还以为你去找媳妇谈情说爱去了呢。”

  谢时杰哼哼两声,“还有个信息,嘉峪关正在规划讨赖河两岸新市区,在70平方公里的裸露戈壁沙滩上再造一个新城,但先期工程应该是围绕讨赖河建设‘两湖一河’生态工程。”

  70平方公里,也就是10.5万亩地,还真是大手笔。

  “嘉峪关确实有钱,预计什么时候开始建设?”

  “估计08年左右开工。”

  “你提前三年就知道了?”

  “我媳妇给我说的,老板,我觉着你也可以考虑人生大事了,我媳妇他们单位还有好些温柔可人的妹子,可以给你介绍哦。”

  “你还没结婚。”

  “都一样,考虑不?”

  “女人只会影响我种地的速度。”

  谢时杰撇了撇嘴。

  晚上一行人找了家烤肉店,来几串红柳烤肉,整两瓶啤酒。

  “还是红柳烤肉串得劲,串大肉香,就该往沿海城市推广出去。”

  马瑞笑道:“那可别,你一推广,以后许多地方都要被砍成秃子,这玩意耐寒耐盐碱,又是防沙固沙的好帮手,但长得太慢了。”

  郭阳想着后世遍布全国的红柳烤肉,貌似也有道理。

  一边扒拉着烤肉,郭阳想着,红柳也可以种一片嘛,以后自给自足。

  也差不多该抽个时间闭关学习,以及培育新的种子了。

  育种家的人设也要维持下去。

  哪有时间想情情爱爱啊!

  与此同时。

  余小川也带着人,和赤峰来的考察团觥筹交错,举杯正酣。

  一位威猛雄壮的内蒙汉子拿着瓶大乌苏就冲余小川而来。

  “余总,赤峰可是地处黄金草原带,面积广阔……”

  ……

  岛国。

  两鬓斑白的巴恩斯,看着一摞摞苜蓿草捆不断的从仓库转运到货车上,脸上却看不到丝毫的喜悦。

  只因这草捆不是尼特罗公司的。

  自上次酪农协会的苜蓿订单减半了之后,尼特罗公司的其余岛国客户也在减少订单。

  没减少的,也在不断的进行讨价还价。

  底气硬了不少。

  这让巴恩斯想到了上次传回来的消息,华夏人的苜蓿!

  巴恩斯不信邪。

  为了种出优质苜蓿,他们往往需要选择最合适的土地,对土壤进行严格测试,选择优良的品种,合理施肥……

  一步一步,都有严格的要求。

  美利坚的牧草质量等级制度,甚至比本国的人种制度都还要更严苛。

  每年为了出口市场的丰厚利润,美利坚的苜蓿生产商都是优中选优,几千万吨苜蓿草产品只能选出两三百万吨用于出口。

  加工储藏技艺方法也是全球顶级,可以说各方面都做到了极限。

  华夏人的苜蓿怎么可能比美利坚的还好!

  可订单却是实实在在的在减少,为此,他来到了岛国,看到了来自华夏的苜蓿。

  他承认,从外观上看,华夏人的苜蓿草捆很完美,不仅没有草根、籽粒、土壤等,连杂草都很少见。

  岛国的一贯规矩,杂草含量多于5%就扣钱,想来华夏人都头疼。

  包装的帆布也有讲究。

  但让巴恩斯惊讶的却是苜蓿草捆的压缩密度,肉眼看上去就很紧实。

  他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断,华夏人的二次压缩技术比尼特罗公司强。

  要知道,二次压缩的程度不仅能减少运输成本,更能保证苜蓿水分不易流失、延长储藏时间、降低营养损失。

  华夏人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巴恩斯找到了酪农协会的岩田慎太郎,他需要了解客户的需求。

  “岩田先生,我承认华夏来的苜蓿产品是不错,但如果里是因为更优惠的价格才选择的华夏苜蓿,我想尼特罗公司也可以和你谈谈。”

  岩田意味深长的笑了笑,“不是价格的原因。”

  巴恩斯皱了皱眉,“那是因为转基因?尼特罗的产品可是通过了你们的审查的。”

  “也不是。”

  “那是为什么?”巴斯声音低沉的问道。

  “事实上华夏苜蓿出口到岛国的价格比美利坚更高。”

  巴恩斯仿佛见了鬼一般,目光灼灼的盯着岩田。

  “因为华夏的苜蓿品质比美利坚的还要更高,其蛋白质、氨基酸、纤维素等各项品质都要比你们的超优级牧草高上两三个点。”

  “不可能!”

  岩田看着有点失态的巴恩斯,还是笑着说道:“没什么不可能,这是事实,经过我们这段时间的饲喂实验,

  吃了华夏苜蓿的奶牛产奶量和乳蛋白率都有了提升,对其它畜禽也有改善,你可以去打听,这事已传开了。”

  巴恩斯向岩田要了份苜禾1号的营养成份检测单,上面的数字不断的刺激着他的眼球。

  美利坚有麻烦了!

  他想知道华夏人是怎么种出品质如此之高的苜蓿的。

第183章 育种前的准备

  了解了戈壁的情况后,郭阳也清楚培育新品种的事已经刻不容缓了。

  但在这之前,还有很多事情要先处理完。

  第二天在公司,郭阳一早就逮住了瞿阳,其未来一段时间的行程估计都在全国各地跑。

  “明年的制种基地你有什么建议没?金塔的苜蓿草场暂时还不能轮作。”

  “在五原建种子工厂?”瞿阳试探着说道。

  “不合适,河套地区终归还是粮食主产区,种草也有为了肥田的目的,生产种子自然条件不具备优势。”

  瞿阳想了会儿,“其实是现在的制种基地市场还不够乱。”

  郭阳疑惑的看着他,陇省有两大玉米制种基地,张掖和九泉,但九泉能用作玉米制种的地只有20万亩,张掖有上百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