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第118章

作者:野生的冰糖葫芦

  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某间办公室内,几个员工趁午休时聚在一起闲聊着。

  “听说苜禾农牧又和岛国那边签下了大单啊,26万吨的牧草产品。”

  “嘶!苜禾农牧也要起飞了啊,这年营收是不是也要破10亿了?”

  “今年破10亿有点悬,但明年是肯定没问题的。”

  围过来的人越来越多,也越聊越上头。

  “我的个乖乖,今年集团业绩大爆发啊!先是丰凯农机,随后是天禾种业,现在又是苜禾农牧。”

  “听说丰凯农机那边加班老厉害了,今年的产能都排满了。”

  “主要还是伊朗老表太给力,直接给了2500台,价值2.5亿元的订单,今年年底能生产完都够呛。”

  “哈哈,还有非洲老表,就猎豹拖拉机那质量,谁看了不迷糊。”

  “老夫我掐指一算,今年嘉禾集团营收直奔30亿元去了。”

  “关键利润还高啊,我估摸着国内农业上市企业的利润总额都没嘉禾高。”

  “公司咋不上市呢?”

  ……

  路要一步步走,饭要一口口吃。

  苜禾农牧营收想要保持大幅增长,首先就要确保能拿下酪农协会的26万吨订单。

  郭阳认为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首先就是苜禾得保证有足够产量且品质合格的牧草。

  五原的20万亩盐碱地项目是去年底才改良出来的,土壤大部分是生土。

  同时滴灌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需要时间来完善,还有最重要的厂房和加工设备。

  尤其是熏蒸消毒罐等技术设施设备。

  以苜禾1号的特性,只要生产管理过程中不出现差错,品质应该不存在问题。

  唯独在加工方面,很可能会因为时间仓促,技术不达标,而达不到出口岛国的标准。

  “老余,赶紧找老向调人过来,加工包装方面的事你亲自跟,清消设备的事直接联系余洪海。”

  “余总恐怕又要抱怨连天了。”余小川应道。

  “嘿,你们是本家,有什么问题自己协商,或者是联系其它企业。”

  郭阳也清楚丰凯农机近半年一直是超负荷运转。

  农机产能也一边在扩容,同时建设新基地,但投产还需要时间。

  董承规是五原的项目负责人,了解了酪农协会对出口产品的要求后,忍不住嘟囔。

  “岛国是不是故意为难苜禾,这要求也太苛刻了,不仅规格尺寸严,牧草居然也要熏蒸消毒。”

  论对国际苜蓿市场的了解,余小川是苜禾最专业的,他耐心解释着。

  “岛国对美利坚、加拿大牧草产品进口审查也很严,除了常规的消毒外,还涉及转基因审查。

  岛国近两年疯牛病频发,早就风声鹤唳了。

  受疯牛病影响,岛国饲养业开始拒绝生物蛋白饲料,牛、羊、鸡都开始添加高蛋白苜蓿草饲料。

  同时,由于美利坚苜蓿草化学成分日益复杂,不少岛国牧户对美牧草不大满意,希望从华夏进口质优价廉的产品。

  现在岛国对从华夏进口苜蓿只有一个问题:信用问题。”

  “相比而言,南韩要求要低一些,但近两年也爆发了口蹄疫和禽流感。

  我国的饲草在南韩入境时,被开包检查比例超过50%,甚至有数批货物被退回。”

  众人都细细的品味着,余小川的这番言论一般人可不知道。

  郭阳说:“想赚小鬼子的钱,自然得按人家的要求来。”

  “牧草生产时要严把质量关,不要掺假,不要忘记了,前年岛国拒绝进口华夏稻草的教训。”

  “对国内也是同样的标准。”

  “质量方面老余你专业些,暂时伱也跟一下。”

  余小川苦瓜着脸,早知道就不显摆了,这下好了,又多了件事。

  郭阳继续安排着工作:“老董,生产种植方面就靠你了,夏季温度高,容易发生病虫草害,注意巡查。”

  “好,这茬收获时可能遇到雨季,要不要提前或延后收割,产量和品质可能会有影响。”

  郭阳想了下,“错开吧,尽量提前,保证品质,牺牲了产量总体来看也是得大于失。”

  五原的草场毕竟才刚起步,技术和管理力量上都要薄弱些,郭阳自然得多交待几句。

  随后他又电话和老向联系,强调收割后的苜蓿也要跟上管理措施,确保第二茬牧草的产量和品质。

  事情交待完,董承规忙着去安排生产工作任务。

  余小川想走时,却被郭阳留了下来。

  “调查国内劣质奶粉的事,有安排下去没?”

  “我在销售部找了两个做事沉稳的小伙,他们在暗中调查这事儿。”

  “嗯,注意安全,有需要的话可以找瞿阳,天禾的销售网络更广一些。”

  “那更好。”

  等余小川走后,郭阳也带着司机老宋去项目上转了一圈。

  六月的五原天气燥热了起来。

  小麦和苜蓿的生长也进入了旺盛期,像一张绿色的地毯,铺满了农田。

  但郭阳却发现了不少问题。

  比如有农户的牛羊跑进了苜禾的草地里,或践踏,或啃食,也有部分地块有缺水的现象。

  现场也没有发现管理人员。

  与之相比,惠民合作社的天麦1号示范田里,几个年过六旬的老农却在麦田里守望着。

  五原分公司的生产管理还有所欠缺,现场人员的自由程度高,很多时候都要依靠员工的自觉。

  晚上,郭阳和五原团队在一起聚餐,勉励了众人一番。

  结束后借着酒意向董承规提了些要求。

  酒店歇息了一夜后,郭阳没有再去乌拉特草原,而是坐飞机回了九泉。

  飞机要到嘉峪关机场时,能俯瞰到祁连山的轮廓,整个山脉非常的长,在山顶上还能看到终年的积雪。

  来接郭阳的是谢时杰,郭阳一见面就仍不住调侃。

  “在甘南打老鼠过瘾不?”

  谢时杰嘿嘿的直笑,两人一边聊一边走出机场。

  “每天拿着弓箭灭鼠还是挺解压的,我在的捕鼠队,每天能捕一两千只,有个叫侯锦川的灭鼠队员,一天能捕上百只鼠,基本上箭无虚发。”

  “有那么厉害?怎么捕的?”

  “地下鼠的视觉都已经弱化,靠的是嗅觉和触觉,它们习惯用土丘将洞口堵住。

  我们就将洞口打开,在上面支上弓箭。害鼠感觉土丘被打开后,就会跑到洞口封堵土丘,只要一触动弓箭,一般的害鼠都难以逃脱。”

  郭阳也不得不感到佩服,“劳动人民的智慧还真是无穷尽,老师还在那边吗?”

  谢时杰沉重的说道:“还在,甘南的鼠害太严重了,至少还得一月的时间才能控制下来。

  成群的鼹鼠对行人熟视无睹,公然啃噬草叶,挖洞翻土压埋草场,有的老鼠洞都打到牧民家门口去了。”

  “草被啃没了,有个牧民家不到10天就死了50多头牛羊。”

  郭阳问:“嘉禾捐助的物资都到位了吧?”

  “全到了。”

  两人上了车,郭阳在副驾驶位置上看到了几份报纸,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牧草吐绿,玉米铺金——嘉禾集团迎来业绩爆发。”

  “草垛垛就是钱摞摞--金塔打造全国最大草业基地,年加工苜蓿草块20万吨,苜蓿草种2000万斤。”

  “苜禾牌紫花苜蓿畅销海内外,与岛国签下巨额订单。”

  郭阳看了看,全是陇省本地的报道,除了提苜禾农牧外,也着重描写了天玉1号。

  尤其是在带动发展方面,称赞嘉禾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也带动了加工、仓储物流等产业的发展。

  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网络上有关于嘉禾的报道没?”郭阳问道。

  “有叻,从你上了新闻报道后,搜狐、新浪这些网站上时不时就有关于嘉禾的文章。”

  “但网友最关心的还是西北啥时候能吃上海鲜。”

  郭阳笑道:“我说的那是水产,可不是海鲜。”

  “网友可不认。”

  谢时杰一边开车,一边观察着老板的一举一动。

  “老板,我觉着该给你配个生活秘书了。”

  “生活秘书?”

  郭阳不禁愕然,差点就想歪了。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合格的秘书万里挑一?

  谢时杰理所当然的说道,

  “是啊,现在你经常全国跑来跑去,老宋开车提包这些可以,其它的可就差点意思了。”

  郭阳想想也是,刚想让安排招聘,结果瞿阳的电话又打了过来。

  语气火急火燎的,

  “老板,XH社下属的国际先驱导报最新发表了一篇文章,矛头直指天玉1号!”

  “嗯?说了什么?”

  “天玉1号是转基因!”

  郭阳眉头皱了起来,莫名的,他就想到了当初和徐小雪一起来采访的赖敏君。

  但赖敏君不是华夏科学报的吗?

  当初采访的也是苜禾1号,怎么XH会发表关于天玉1号的文章,郭阳思绪纷飞。

  “在九泉吗,我马上就到公司。”

  “在。”

  谢时杰也没了交谈的兴趣,一路风驰电掣。

  国内的舆论环境一直视转基因为洪水猛兽,天玉1号莫名被牵扯进去,事情有点麻烦。

第156章 谁动了它们的基因

  京城,中关村。

  华夏科学报1959年由郭老创立,是国内科学界顶尖的媒体。

  赖敏君刚走进办公室,就迎上了主编荣楷那几欲喷火的眼神。

  荣楷将一份报纸甩到了赖敏君的脸上,“谁让你把文章给XH社的?”

  赖敏君小心的接住报纸,瞟了眼,自己耗费心血写的稿件果然发在了上面。

  “社里不愿意发,我就往外投稿了。”

  荣凯狠狠地瞪了眼,“你有根据吗?你凭什么说天玉1号是转基因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