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出四合院 第126章

作者:七五三幺

  在家休息了一天后,张和平开始打猎、钓鱼,为家里存点肉干,顺便走动一下关系。

  这两年,他在港岛过年,首都这边的人都没太在意了。

  3月3号,张和平与贺子江上火车前,母亲马秀珍在站台上,小声跟张和平说了一件事,奶奶谢二妹在去年12月24号走了。

  ……

第212章 明升暗降

  “无组织!无纪律!这样的人不开除,还留着干嘛?”

  “值此防治疟疾的关键时期,人命关天的时刻,景城领导都冲在第一线,就他一个科员特殊,还休假探亲,一点大局观都没有!”

  “他按程序,请假了!”

  “请假?谁批的假?是不是收礼办事了?干脆连他的上级一起查办!”

  “上梁不正下梁歪,有些人就是靠送礼,才爬上来的。”

  “别把自己说得多高尚,就你们那点破心思,傻子都看出来了,装什么装!”

  “什么叫装?我们这是讨论纪律问题!”

  “少特么废话!他是首都来的,稿件多次上报,同学都是高干子弟,就问你敢动他吗?”

  “好了,不要吵了!刀副主任,你是什么看法?”

  “知青!都是比我们有文化的年轻人,做事有激情有干劲,敢与恶势力做斗争。我们应当多鼓励他们,哪怕他们在工作中有所错漏,也应该引导教育,而不是制造矛盾,升级矛盾。”

  “嗯!刀副主任这话说的好!大家换个思路,重新讨论一下。”

  ……

  奶奶谢二妹的死,只是让张和平回忆起了几个画面,就被他强行禅定,排除了脑海中的杂念。

  “你准备什么时候离开版纳?”火车开动没多久,贺子江就对身旁的张和平问了一句。

  张和平看着对面座位上三个低头害羞的女知青,随口说道:“我随时都可以离开,只是在等你们。”

  “你能不能把我带走?”

  “走?你想去哪?外面哪有兵团农场好?”张和平看向贺子江,“你要是信我,就安心在兵团农场待几年,耐心等待转机。”

  “伱会不会等我?”

  “老贺,你又不是美女,我等你干什么?”

  ……

  3月10号,张和平下了云都开到版纳的大客车,与心思复杂的贺子江分开,回到了热闹异常的版纳人民医院。

  张和平之前还在奇怪,云都到版纳怎么增加了十几班客车,知青不用大卡车送了吗?

  除去春节探亲假,平时哪有那么多人坐客车来往云都与版纳。

  等张和平看到医院门口拉的“欢迎魔都慰问团”的横幅后,张和平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做给外人看的。

  希望这些人走后,还能留下一趟班车每天跑云都和版纳,这样他就方便进出版纳了。

  只是,他刚走进医院,心情就不好了。

  他的竹楼宿舍被占了!

  他之前明确说过,他的这栋竹楼不让外人住。

  现在,原本属于他的竹楼不仅被撬了锁,他放在屋内的衣服、被褥等物也不见了,屋里全是别人的东西!

  说得难听点,他这屋被人彻彻底底的搜查过!

  在这敏感时期,这是非常严重的事!

  所以,张和平的第一反应是,有人想搞他!

  对此,张和平将步枪迅速组装好,毫不迟疑的朝天空开了一枪,以示他的愤怒。

  听到枪响,附近的人都诧异看了过来。

  门诊楼、砖瓦老宿舍都被拆了,那边正在修大楼,已经修到四层。

  竹楼宿舍旁边多了一栋三层楼房,二、三楼的楼道外晾着衣服,像是住宿楼。

  但它的一楼有病人进出,还挂着几个科室牌。

  有人跑向食堂那边新修的一栋三层楼房,张和平扫了一眼旁边的一楼门诊室,没有认识的人出来看热闹,遂扛了枪,朝食堂那边的新楼走去。

  那栋新楼应该是办公楼,张和平看到会计刀美娟从一楼左边办公室走出,然后向他小跑过来。

  “张主任……不,应该叫张院长了!”刀美娟跑过来,先给张和平戴了一个高帽,然后小声说起了医院的人事变动。

  钟院长调到思茅人民医院当副院长,并把陈医生带了过去。

  思茅人民医院的姜副院长调到版纳人民医院当院长,主持疟疾防治。

  岩巴老傣医选择去了离家近的机械厂职工医院,刀玉珠她们四个护士升护士长,老朱升食堂主任,刀美娟升任财务室主任。

  至于张和平……提了1级工资,调到南腊镇卫生院当院长!

  说好听点,他是升官了,到艰苦的地方锻炼几年,未来大有可期!

  说难听点,就是发配边境小镇,明升暗降!

  这明显是在报复他,怪他捅破了盖子,把疟疾这事闹大了!

  “谁把我的宿舍让给别人住的?我的东西是谁搜走的?”

  张和平正在气头上,有一股不管三七二十一,干他娘的冲动!

  特么的,敢搜老子的屋!

  刀美娟似乎感受到了张和平语气中夹杂的怒火,小心翼翼地说道:“你的东西,是玉珠帮你收拾的,放在玉珠的宿舍里。”

  眼见张和平的神情有所松动,刀美娟暗暗松了一口气,真怕这小子把新院长的骨头拆了。

  她可是听说,国营红旗农场在3月1号改名一师四团后,之前瞒报疟疾的农场领导,全被下放到营部下面的连队下面的排,开荒劳动去了。

  “你可别犯浑!”刀美娟小声说道:“咱们的竹楼宿舍,被新院长安排给魔都的一群医生在住。”

  玛德!

  魔都医生是来支援版纳的,张和平不是疯狗,自然不会对他们做什么。

  但是,版纳人民医院是他向报社投稿,借势招来各方人力、物力搞起来的。

  现在,外人不仅想摘他的桃子,还想把他发配去边境小镇,哼……

  “去把我的账单拿出来,我要去找新院长算账!”

  “最近几个月,我们陆续收到了不少捐款。你的账是1251块3毛,以及跟李医生换的115斤全国粮票,钟院长在离开前,就把这些钱票结算给玉珠了。”

  刀美娟说完,看着一脸阴沉盯着办公楼的张和平,小声说道:“钟院长离开前,特意嘱咐我和玉珠劝你,你是有大前途的人,没必要跟那群人对着干。”

  看着对面三楼上的人,张和平有些憋闷!

  这特么的是他要对着干吗?

  明明是那帮王八蛋,看到他们医院出名了,得到各方面支援了,就跑来摘桃子了!

  医院之前只有一栋两层红砖楼、一排平房的时候,怎么没见到他们的人影?

  三楼走廊上,那个被人簇拥在前面的灰色中山装眼镜中年男,应该就是新院长。

  他俯视张和平的姿态,让张和平很不爽。

  下一秒,张和平抬枪朝三楼扣动了扳机!

  pia!

  pia!

  ……

  四声枪响后,张和平打光了枪里的子弹,转身去了住院楼。

  被吓得捂住双耳,偏头歪站在一旁的刀美娟,心惊胆颤地转头看向办公楼。

  办公楼二、三楼的走廊上没了看热闹的人,只有一阵阵尖叫声从水泥护栏后响起。

  然后……三楼碎了4个走廊路灯。

  刀玉珠的单身宿舍,在竹楼宿舍旁边那栋新楼的301,张和平从她那里拿到了任命书和钱票等物后,就骑车去了她家,找她爸要了一张名单。

  是夜,景城多了几个脑卒中患者。

  次日一早,张和平坐着一辆212,带着两辆卡车,前往一百多公里外的南腊镇……

第213章 我的地盘

  别问张和平的报复心为什么那么强!

  只需要知道,景城下辖两个镇,西海镇离城40公里,南腊镇离城120公里。

  另外,南腊镇离边境线,只有20多公里。

  ……

  昨天下午,张和平找到刀副主任,只问了对方一句话,“景城农场之前那个主任和保卫科长中风后,醒来没有?”

  张和平这话有威胁的意味,更夹杂着一股无法发泄的怒意。

  狗东西,竟敢影响老子当赤脚医生去港岛的计划!

  刀副主任自然记得景城农场的前主任,若不是那个人突然中风昏迷,刀副主任还没法掌控景城农场,更别说升职调入城里了。

  所以,听到张和平重提旧事,刀副主任试探性的解释了一下张和平被调去南腊镇的缘由……

  1970年3月5日,周四,晴。

  载着张和平的212,带着两辆卡车离开了援老的战备公路,开出去没多远,就停在了南腊镇外。

  路太窄,进不去了!

  张和平跟刀主任的212司机陈师傅下了车,留卡车司机原地等候。

  随后,张和平去医院交接,司机陈师傅去找南腊镇赵主任,然后在镇上唯一的一家国营饭店集合。

  南腊镇卫生院,现有一个院长,等会就要跟车离开;一个妇科女医生白云,然后就没了!

  张和平跟这个一脸笑容的前院长简单交接了一下,叫来35岁的白医生一起对了一下账,就算交接完成了。

  接着,叫上他俩一起去国营饭店,顺便把两个卡车司机叫了过去。

  这个南腊小镇小得很,1个供销社,大小跟首都西边那个前山村的村供销社有得一拼,可惜没有7.62子弹卖。

  1个招待所、1个国营饭店,以及二十几间茅草房,没了!

  这个国营饭店的菜……一言难尽!

  张和平请众人吃了一碗辣乎乎的米线后,就谈妥了南腊镇卫生院的新院址,战备公路与进镇土路的西北夹角处荒地,

  南腊镇的赵主任很豪气地说,那块地想用多少用多少。

  话说,南腊镇人不多、钱不多,就荒地多!

  饭后稍微坐了一下,张和平就让卡车司机把水泥、河沙、碎石、红砖先卸到了路旁荒地,然后就让他们开车回去了。

  长得跟个老农民似的赵主任,邀请张和平去住招待所,张和平嫌弃那个低矮的木板房,就没有去。

  只是让妇科女医生白云,拿着张和平写给她的稿子,去了一趟镇广播室,说一下镇卫生院搬迁到战备公路边,大量收购竹子、木料修房子的事。

  而张和平自己,从自行车旁的一堆工具中,捡起一把锄头,就去处理西北夹角的那块荒地了。

  他准备把卫生院大门对着公路,取坐北朝南之意。

  公路与进镇土路那个夹角处修一个简易公厕,沼气池用红砖、水泥修。

  其他水泥、河沙、碎石,全用来打地基,修小路、排水沟。

  赵主任离开没多久,就带着二十多个拿着锄头的男女过来帮忙了。

  又过了一会,又有几十个男女老少拖着一根根竹子过来。

  他们没收张和平的钱,搞得张和平在今后的日子里,也没好意思收他们的5分钱门诊费。

  眼见天黑了,张和平用普通话、傣语喊了两嗓子,让大家回去吃饭,他可没有那么多粮票请大家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