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神雕剧组,出演甄志丙 第286章

作者:十月红日

  他无比怀念片场那嘈杂却自由的环境。

  这里,简直是另一种形式的片场,而他成了被完美“导演”的道具。

  就在林宇在影棚里被当成顶级时尚芭比反复摆弄时,戛纳的阳光正慷慨地洒在著名的克鲁瓦塞特滨海大道上。

  刘一菲、舒畅、高媛媛、刘师师,以及充当“财政大臣”兼“拎包苦力”的刘小丽,正享受着难得的悠闲时光。

  没有红毯的压力,没有奖项的紧张,只有阳光、海风、琳琅满目的奢侈品店和刷爆林导卡的愉悦(划掉,是合理消费)。

  “一菲!快看这个包!新款的限量色!”舒畅指着一家顶级皮具店的橱窗,眼睛发亮。

  “媛媛姐,这条丝巾和你气质好配!”刘师师像只快乐的小鸟,在色彩缤纷的橱窗前穿梭。

  高媛媛优雅地试戴着墨镜,嘴角噙着满足的笑意。刘小丽则一脸宠溺地看着女儿们,手里已经多了几个印着显赫Logo的购物袋。

  她们本身就是一道行走的风景线。

  顶级的美貌,加上新晋戛纳影后(刘一菲)、柏林影后(舒畅)、百花影后(高媛媛)以及备受瞩目的新星(刘师师)的光环,让她们瞬间成为狗仔镜头追逐的焦点。

  快门声在她们身后此起彼伏,各种长焦镜头贪婪地捕捉着她们或优雅、或娇俏、或慵懒的瞬间。

  这些照片,几乎在她们进入下一家店的同时,就登上了欧洲各大娱乐网站的首页。

  “刘一菲携姐妹团戛纳悠闲血拼,影后风采迷人!”

  “《寄生虫》四美私服秀!谁才是戛纳街头最靓风景?”

  “独家!高媛媛墨镜造型气场全开,女王范儿十足!”

  标题一个比一个浮夸。

  她们在香榭丽舍(误,是克鲁瓦塞特大道)的每一步,都成了时尚媒体解读的素材。

  与此同时,遥远的东方,一场由林宇引发的娱乐核爆,其冲击波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在持续扩散、升级!

  国内各大主流报纸的头版头条,如同被统一刷上了一层“林宇金”:

  《南方日报》:【华语电影历史性突破!林宇戛纳横扫四奖登顶世界之巅!】

  (配图:林宇高举双金棕榈特写,背景是燃烧的国旗特效)

  《金陵晚报》:【金棕榈之夜!林宇<寄生虫>狂揽编剧影后导演影片四大奖!】

  (配图:四大奖杯并列合成图)

  《娱乐信报》:【封神!23岁林宇成就欧洲三大导演满贯+金棕榈!旷世传奇诞生!】

  (配图:林宇柏林银熊、威尼斯金狮、戛纳双棕榈全家福)

第252章 全球分成模式

  门户网站的娱乐版更是彻底沦陷,首页首屏被各种“爆”、“惊”、“史无前例”的标题屠版,点进去不是视频卡成PPT就是评论区崩溃。

  热搜榜前十,林宇相关词条独占其八!服务器技术员在机房一边啃面包一边骂娘,黑眼圈浓得像熊猫。

  各大电视台的娱乐新闻频道,主持人用激动到破音的声音,配合着精心剪辑的戛纳获奖集锦(红毯压轴、影后落泪、导演大满贯、金棕榈加冕),进行着24小时轮番轰炸。

  “观众朋友们!您现在收看的是林宇导演戛纳封神特别报导!”

  “四座大奖!史无前例的横扫!林宇导演用实力向世界宣告了华语电影的崛起!”

  “从柏林到威尼斯,再到今天的戛纳!林宇导演完成了欧洲三大电影节最佳导演大满贯的史诗级成就!加冕金棕榈最佳影片!他是当之无愧的华语电影新领军人物!是照亮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灯塔!”

  “我们有理由相信!属于华语电影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

  赞美如同汹涌的潮水,几乎要将林宇推上神坛。然而,有阳光的地方必有阴影,有赞美的地方也从不缺杂音。

  在那些刚刚恢复脆弱连接的论坛和贴吧角落,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如同角落里滋生的霉菌,顽强地冒了出来:

  用户[奥斯卡才是真神]:呵呵,吹得再高有什么用?欧洲三大奖?那都是老欧洲自嗨的艺术奖!有本事去拿奥斯卡啊!那才是全球商业和艺术的最高殿堂!现在好莱坞大片都杀进国内了,我倒要看看林宇下部片子怎么跟人家真神打架!坐等被吊打![抠鼻]

  用户[国内奖都没拿全]:就是!金鸡百花华表,国内三大奖大满贯都没凑齐呢,吹什么国际地位?先把家里的奖杯柜填满再说吧!欧洲佬的审美,能代表我们中国人?[狗头保命]

  用户[捧杀预警]:理性讨论,林宇确实牛,但这捧得也太高了。才二十五岁,就封神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小心捧得越高摔得越惨。奥斯卡?那水太深,不是光有才华就行的。坐等现实毒打。[吃瓜]

  用户[宇林军-巡洋舰]:回复@奥斯卡才是真神酸鸡跳脚现场!奥斯卡是目标,但欧洲三大满贯+金棕榈是实打实的成就!你主子有吗?还吊打?林导的片子还没上呢你就唱衰?跪久了站不起来了是吧?[打脸]

  用户[电影爱好者]:楼上别吵了。林宇的成就是划时代的,毋庸置疑。但奥斯卡确实是另一个维度的挑战,涉及到更复杂的文化输出、工业体系和话语权问题。期待林导的下一步,但也理解不同的声音。

  这些唱反调的言论,虽然很快被汹涌的赞美和宇林军的反击淹没,但它们像一根根细小的刺,扎在狂欢的泡沫上,预示着未来更激烈的战场和更高的山峰。

  奥斯卡,那座矗立在太平洋彼岸的、金光闪闪又深不可测的圣杯,已然成为了下一个无法回避的、充满挑战与诱惑的终极目标。

  而在戛纳的影棚里,刚刚结束《Vogue Paris》封面拍摄、被“光影女巫”艾米莉宣布“完美得如同文艺复兴雕塑”的林宇,疲惫地卸下厚重的妆容和“凯撒”的面具。

  他接过助理递来的手机,屏幕上正好推送了一条标题:

  《国内网友喊话林宇:欧洲称王不算啥,有本事拿奥斯卡!》

  林宇看着标题,又抬头看了看镜子里那个眼底带着血丝、被顶级造型师打理得无懈可击却难掩疲惫的自己。

  嘴角缓缓勾起一抹极淡的、带着玩味和一丝凛冽锋芒的弧度。

  “奥斯卡?”他低声自语,指尖无意识地拂过放在旁边、在影棚灯光下依旧熠熠生辉的双金棕榈奖杯冰凉的表面。

  “好啊。那就……试试看。”

  林宇在欧洲顶级媒体矩阵里“受难”的第四天。

  戛纳蔚蓝海岸酒店顶层的总统套房,气氛却比《Vogue》影棚的镁光灯还要灼热十倍。

  这里不再有“光影女巫”艾米莉挑剔的目光,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张或精明、或焦虑、或强作镇定的面孔。

  空气中弥漫着顶级雪茄、昂贵古龙水、以及一种名为“资本饥渴”的浓烈气息。

  椭圆形的红木会议长桌旁,坐满了足以撼动全球电影发行版图的巨头代表:

  左边,是好莱坞六大中的三家代表:派拉蒙的副总裁理查德,西装革履,金丝眼镜反射着冷光。

  华纳兄弟国际发行部的女强人艾米莉亚,红唇紧抿,指尖不耐烦地敲击着平板边缘。

  环球影业的亚洲区总裁田中一郎,脸上挂着程式化的微笑,眼底却精光闪烁。

  右边,是欧陆豪强:法国高蒙公司CEO让-皮埃尔,花白胡子激动地翘着。

  德国康斯坦丁影业联合创始人克劳斯,如同沉默的普鲁士战车。

  英国Working Title的创始人蒂姆,带着英伦特有的矜持与势在必得。

  对面,则是亚洲巨鳄:岛国东宝映画专务中村,微微欠身,礼数周全下是锋利的商业嗅觉。

  半岛CJ娱乐代表金理事,年轻气盛,眼神灼热。

  以及来自香港安乐影片的江志强先生,这位华语影坛的老江湖,此刻看向林宇和李扬的目光,带着一丝复杂的了然与惊叹。

  这些平日里跺跺脚就能让某个区域电影市场抖三抖的大佬们,此刻却如同等待皇帝召见的诸侯,目光齐刷刷聚焦在长桌尽头。

  那个穿着简单白衬衫、袖子随意挽到手肘、正慢条斯理喝着咖啡的年轻人,林宇。

  以及,林宇旁边那位画风截然不同的男人李扬。

  李扬今天特意换上了一件骚包的亮紫色丝绒西装,头发用发胶抹得油光锃亮,恨不得每根发丝都写着“老子有钱”。

  他大马金刀地靠在真皮椅背上,一只脚甚至嚣张地翘到了旁边的空椅子上。

  手里居然还抓着一把酒店提供的、印着酒店Logo的葵花籽,正旁若无人地“咔吧、咔吧”嗑着。

  瓜子皮精准地吐进脚边一个镶金边的骨瓷烟灰缸里。

  这极具挑衅意味的做派,让几位习惯了被捧着的片商代表眉头紧锁。

  派拉蒙的理查德清了清嗓子,率先打破沉默,带着好莱坞式的自信笑容:

  “林导,李导,祝贺《寄生虫》取得的辉煌成就!我们派拉蒙对这部杰作充满敬意。鉴于影片的艺术价值和目前的热度,我们愿意出价,三千万美金,买断北美地区的全版权(包括院线、流媒体、电视、衍生品等)。”他报出一个在普通艺术片看来已是天价的数字。

  “嗤……”李扬发出一声毫不掩饰的嗤笑,眼皮都没抬,继续专注地嗑他的瓜子。

  “咔吧”。

  那声音在寂静的会议室里格外刺耳。

  华纳的艾米莉亚立刻接上,语气更强势。

  “林导,我们是带着诚意来的。三千五百万美金!买断全球除亚洲外的所有版权!这个价格,足以体现我们对您和这部影片的最高认可!”她特意强调了“全球除亚洲”,试图分化。

  李扬终于停下了嗑瓜子的动作,慢悠悠地拍了拍手上的碎屑,抬起眼皮,扫视了一圈在座的片商大佬,嘴角咧开一个带着痞气的笑容:

  “各位老大,大清早的……还没睡醒呢?”他一口地道的京片子,语气轻松得像在菜市场砍价。

  “买断?三千万?三千五百万?还美金?啧……”他咂咂嘴,摇了摇头,仿佛听到了什么天大的笑话。

  “您几位是拿我们林导当刚出道的小白菜呢?还是拿这新鲜出炉、还烫手的双金棕榈当义乌批发的镀金工艺品了?”

  他猛地站起身,双手撑在红木桌面上,身体前倾,目光如同探照灯般扫过每一张脸,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赌徒开盅前的狂热。

  “时代变了!睁开眼看看窗外!看看这铺天盖地的新闻!看看林导现在是什么咖位?欧洲三大导演大满贯!戛纳金棕榈双料得主!《Vogue》封面!BBC专访!法国二台黄金档直播!他的名字就是流量!就是票房!就是行走的印钞机!”

  “买断?一锤子买卖?打发叫花子呢?!”他唾沫星子都快喷到对面田中的脸上了。

  “我们要谈的,是永久!全球!票房!分成!”

  “永久分成”四个字如同炸弹,在会议室里轰然炸开!

  片商代表们脸色瞬间变得精彩纷呈。

  有人皱眉,有人摇头,有人低声交头接耳。

  这完全打破了他们固有的、稳赚不赔的买断模式,将巨大的风险也绑在了他们身上。

  “李导,这太激进了!”高蒙的让-皮埃尔激动地挥舞着手臂。

  “永久分成?你知道全球发行的宣发成本有多高吗?风险有多大吗?万一票房……”

  “万一票房扑街?”李扬打断他,嘿嘿一笑,露出一口白牙。

  “那我们认栽!分文不取!但要是爆了呢?像《泰坦尼克号》那样爆了呢?”他眼神灼灼。

  “你们赚的,可就不止那三瓜两枣的买断费了!是源源不断的金子!是躺着都能数钱的下半辈子!”

  他如同最蛊惑人心的魔鬼,描绘着票房大爆后分成的金山银海。

  片商们眼中闪过一丝贪婪,但更多的是犹豫和风险评估的挣扎。

  谈判陷入了僵局。

  会议室内气氛凝重,空调似乎都失去了作用。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从上午磨到中午,又从中午耗到傍晚。

  侍者送来的精美午餐原封不动地摆在旁边的小餐桌上,渐渐失去了温度。

  几位片商代表饿得前胸贴后背,肚子咕咕叫的声音此起彼伏。

  德国人克劳斯甚至忍不住偷偷撕了一小块装饰用的餐巾面包,塞进嘴里。

  就在僵持不下、气氛降至冰点时,一直沉默品着咖啡的林宇,轻轻放下了杯子。

  杯底与瓷碟碰撞,发出清脆的一声“叮”。

  这声音不大,却像有魔力般,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林宇抬起头,目光平静地扫过在座每一位饥肠辘辘、精神紧绷的片商代表,嘴角勾起一抹极淡的、洞察一切的弧度。

  他开口了,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奇异的穿透力和不容置疑的掌控感,用的是流利的英语:

  “各位,让我们换个角度思考问题。”

  他站起身,走到会议室巨大的落地窗前,窗外是戛纳迷人的海湾夜景,灯火璀璨如星河。

  “《寄生虫》是什么?”他自问自答。

  “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是一个现象。一个刚刚在戛纳,被全世界最顶级的电影人,用四座金灿灿的奖杯盖章认证的现象级作品。”

  “它探讨的贫富、阶层、人性的扭曲与挣扎,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痛点。它精妙的叙事、震撼的影像、深入骨髓的表演,是超越语言和文化壁垒的艺术力量。”

  “现在,这个现象,这个艺术与话题的完美结合体,正握在我们手里。”林宇转过身,目光如炬。

  “而你们,各位尊敬的发行伙伴,拥有的是遍布全球的、成熟的发行网络,是无孔不入的宣发渠道,是让这个现象触达全世界每一个角落影院的钥匙。”

  “我们合作,不是在赌博。”林宇的声音带着一种神棍般的蛊惑力。

  “我们是在共同经营一个……全球性的‘韭菜园’(他用了英文‘Global Cash Crop Field’)!”

  “你们负责松土(市场铺垫)、播种(宣传造势)、浇水施肥(渠道投放),而我提供的,是最高产、最优质、被戛纳认证过的顶级‘韭菜种子’(《寄生虫》)!”

  “等到丰收的季节(上映后),我们按照投入和产出(票房),公平地收割属于我们的那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