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试炼,开局水浒我选黄裳 第129章

作者:无双小学僧

  “多半,武功比传说中的还要高出一些。”

  苏墨心中微动,但也没有太过在意。

  就算童贯是大宗师,他依旧有取胜的把握。

  况且,童贯武功再高,也跟他现在无关。

  他现在是正儿八经来考试的,不是搞事的。

  “众考生入座!”

  又行了一连番礼仪,宋徽宗简单说了几句场面话,考生们开始落座。

  各自就位之后,余深大步走出,亲自诵读题目。

  殿试,仅考一道策问。

  洋洋洒洒数百字,听起来繁复异常。

  但,归根到底便是八个字,“当今富国强民之道!”

  但听懂了之后,大半考生都陷入了呆滞。

  还是那句话,在场考生基本上都是熟读经义,诗赋华美之辈。

  但真的论起国家大事……

  又懂个锤子。

  要是写论文,还能引经据典,用古人的观点回答。

  但,要扯到时政,就很僵硬。

  于是,大部分考生,已经计划摆烂了。

  “引经据典的话,确实也能写,但华而不实。运气不好的话,便进不了前三。”

  “若是……,又有些风险。”

  “罢了,风险便风险吧,看看宋徽宗的反应,也算一个因果。”

  瞬息间,苏墨心意已定,缓缓吐出一口长气,奋笔疾书。

  无需底稿,洋洋洒洒万余字,一气呵成.

第一百一十三章 这卷子吾等无法评价

  当然,能参加殿试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过五关斩六将的佼佼者。

  放到苏墨穿越前,都是随随便便保送清北的档次。

  即便摆烂,也是可以写出一篇锦绣文章的。

  于是,那些有梦想的士子,一边揣摩圣意,一边奋笔疾书。

  是的,揣摩圣意,在殿试中至关重要!

  毕竟,文章再好,也是给人看的。

  殿试里面,皇帝最大。

  要是写嗨了,得罪了皇帝的话……

  画面简直太美……

  有个著名的反例。

  庆历二年殿试,主考官评卷之后,共举王安石为第一。

  结果宋仁宗拿起卷子一看,王安石用了一个典故,叫“孺子其朋”。

  这个是当年周公辅佐周成王的典故。

  周公辅佐周成王时,周成王是个小孩,才十二岁。

  周公作为周成王的叔叔,就教导说:“孺子其朋,孺子其,其往”。

  意思是:孩子孩子,以后跟大臣们打交道,要诚心诚意地,把他们当朋友看。

  所以,这是长辈对孩子说的话。

  可是,宋仁宗当时已经三十多岁了,执掌皇权也十几年了,比王安石还大十几岁。

  他看到王安石文章这么用典,就很不爽。

  这一不爽,王安石的状元自然就没了。

  宋仁宗痛骂了一顿考官后,大笔一挥,将倒霉的王安石改排第四。

  无缘三鼎甲。

  至于王安石是无心之失,还是故意阴阳怪气,就众说纷纭了。

  苏墨感觉,以王安石的才学,未必会犯这种错误。

  多半,还是借机阴阳怪气口嗨嘲讽一下皇帝。

  嗯,很有文人的风骨。

  最后的结果是,宋仁宗一直看王安石不太顺眼,后面二十多年都算不上重用,更直接拒绝了王安石变法的提案。

  直到宋神宗当政,才启用王安石。

  这个反面例子,时刻提醒着一众后辈,不要跳!别作死!

  ****

  宋徽宗在大殿上走动了大半个时辰,将每个考生的样貌记下。

  又认真打量了几眼苏墨,默默走入后殿休息。

  蔡京等一众老臣如蒙大赦,纷纷紧随其后,步入后殿。

  他们年纪都不小,体力早已不及当年。

  虽然身为朝臣,有丰富的罚站经验,

  但,站了一个多小时,还是有些腰酸背痛腿抽筋。

  后殿起码有张椅子,舒服多了。

  又过了一个多时辰,陆陆续续有考生开始交卷。

  说起来,北宋开国的时候,关于交卷时间的骚操作还挺多的。

  赵匡胤毕竟是行伍出身,对于那些经史子集的东西还真不擅长,一到了殿试环节很就抓瞎。

  毕竟,能到了殿试这一步的,那文学水平也都差不了多少。

  于是,赵匡胤想了个办法,那就是比交卷速度。

  相同的题目,谁答的快,肯定谁的水平就更高,谁就是状元。

  于是,为了练习答题的速度,北宋士子都参加了“快速作文培训班”。

  原本弄了几次,还挺顺利。

  可是,到了开宝八年,出现一件挺糟糕的事情。

  王嗣宗和陈识同时答完,同时交卷。

  赵匡胤的文化,显然看不出谁的水平的更高。

  于是,老赵心生一计,说:“状元要能文能武,要不,你们打一架吧,谁赢了谁就是状元。”

  两个考生听傻眼了。

  但,没办法,皇帝说的就是金口玉言。

  打架的过程倒是不怎么激烈。

  王嗣宗小时候学过摔跤,找到机会给陈识来了个抱摔,把陈识摔得七晕八素的……

  于是,王嗣宗最终拿下了状元,载入史书。

  这也说明一个道理:艺多不压身!

  因为快,得状元!

  这个设定,对于很多人还是很有诱惑力的。

  很多人暴脾气就上来了,我文章写不好,还写不快么?

  于是,举国学子争当快男,学风极为诡异。

  恰在这时,宋太宗赵光义继位了……

  结果,套路又换了。

  赵光义在主持殿试的时候,果断宣布:科举时谁交卷最早,谁就滚蛋。

  理由是:交卷那么早,不是显得朕出题没水平么?

  一众考生都傻眼了,只好墨迹到黑灯瞎火。

  但,赵光义时期,殿试文章的水平,明星高于赵匡胤时代。

  这说明,慢工出细活,还是有道理的。

  还好,科举发展到现在,各方面都已经成熟了。

  殿试也是由那些考官先行评审,再转给皇帝终审。

  解决了部分皇帝没文化的弊端。

  交卷时间,也不需要那么卷了。

  差不多就行了。

  苏墨写完卷子,也用了两个时辰。

  大概一半考生,已经完成了文章。

  带着或轻松或期待的表情,交上试卷。

  苏墨简单看了看,发现没有什么错漏,便也交上卷子。

  又过了半个时辰,全部的考生都已交上试卷。

  虽然,殿试不太看中答卷时间。

  但,也没人敢让皇帝一直等他。

  片刻之后,宫女给一众考生端来饭菜,让众考生在殿内用膳,并休息等候结果。

  后殿,则开始了如火如荼的判卷工作。

  一众考官也是采取交叉评卷的机制。

  但,不需要糊名誊写的环节。

  毕竟,殿试不存在黜落。

  批改出来的结果,也并非最终结果。

  是要交给皇帝审核的。

  皇帝自然是公道的,不需要这些监督机制。

  就算不公道,也没办法……

  只要言之有据,点谁当状元,本身也是皇帝的权力。

  “禀圣上,试卷已批阅完毕。”

  夕阳西下,余深恭恭敬敬将批改的名次结果,连同试卷正本。

  一起,呈到了宋徽宗面前。

  “嗯,辛苦了,结果如何?”

  宋徽宗问道。

  “何焕、张九成、梁守亮为前三。”

  余深脸色神色有些凝重:“另还有一份试卷,我等才疏学浅,难以评价,还得陛下亲自定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