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 第1030章

作者:瑞根

  “怎么,还当爷虚言诳骗你们姐妹不成?”冯紫英反问:“不想跟我返京,难道就想留在南京?大观园里边也还有你们姐妹两原来住的蔷薇院呢,回去之后故地重游,肯定会别有一番滋味呢。”

  “不是,妾身是在想,若是这般回去,该如何面对诸位姐姐。”这也是李玟李琦姐妹最为担心的。

  她们和甄氏姐妹不一样,有一个堂姐李纨在贾家,又在大观园住过,和宝钗、黛玉、迎春、宝琴、妙玉、岫烟她们都是素识,关系甚好,以前也是相见甚欢,怎么突兀地就要成为姐妹了?

  而且还是以这样一种方式,总感觉像是夺了人家夫君。

  二女都是书香人家出身女子,面浅皮薄,那一日也是考虑到家族存亡,无奈之下才会那般,现在说到要跟着回京成为大观园群美中的一员了,就有些忐忑畏怯了。

  “怎么就不能面对了?”冯紫英颇感好笑,“我之前娶了沈宜修,纳了二尤,后来不也娶了宝钗宝琴姐妹,纳了迎春,再娶了黛玉妙玉姐妹,纳了岫烟?日后可能还要纳探春和惜春以及湘云为妾,现在纳了你们姐妹,哪里有什么不妥么?”

  冯紫英说得理直气壮,倒是让李玟心中安稳许多,忍不住问道:“相公什么时候纳探春姐姐和惜春妹妹?还有史家姐姐?!”

  她和李琦在贾家住着的时候也就隐约听说可能探春要嫁给冯紫英为妾,只不过那个时候贾家已经有些风雨飘摇了,这等事情好像就被搁下了。

  而且现在贾政贾赦贾敬也都沦为罪囚,所以觉得可能性不大了。

  至于说史湘云因为和孙绍祖的订亲沦为犯妇,甚至被发配,据说后来和孙家解除了婚约,现在冯紫英骤然提起要纳史湘云为妾,倒是让李玟十分惊讶。

  “此番回去也差不多了。”冯紫英泰然自若,“政世叔的罪已经被赦免了,不过就是削职为民,三妹妹也年龄不小了,我回去之后也会尽快纳她为妾,我也早就和她承诺过的,至于惜春妹妹,她和沈宜修交好,年龄也一样差不多了,我也和她说起过,她也愿意,现在就等贾敬的事儿朝廷给一个说法,我就纳她过门,至于湘云么,我在西安时也就承诺过,等到史家和孙家的事情解决,就迎她过门,……”

  这么一说,李玟心中也就坦然许多,只是也多了几分酸意,“不知道相公在外边还有多少好姐妹?三姐姐和四妹妹小妹倒是知晓,但没想到云姐姐也已经和相公有了白首之约,……”

  “哎,云丫头当时发配陕西,我若是不给她一些念想,只怕她也没法坚持下去,只怕早就寻了短见。”冯紫英爱怜地抬手托起李玟的姣靥,“如你们姐妹,我若是不纳你们为妾,你们这等身份日后如何自处?”

  冯紫英简单两句话就让李玟心中酸意尽去,反倒是觉得自己心胸太狭隘,还没进冯家,就开始拈酸吃醋,委实不该,有些不好意思地把脸贴在冯紫英胸膛,“妾身只是担心和妹妹一起进了冯家,不知道该如何与姐妹们相处,……”

  冯紫英心中也在想,有什么不好相处,你姐姐李纨以寡妇之身和自己私通偷情,不也一样和宝钗、黛玉她们同样相处?

  但这等话也只是在心中一掠而过,冯紫英柔声道:“无须想太多,宝钗黛玉她们一直盼着能在大观园里办一个诗社,还觉得姐妹里能吟诗作赋的人太少,你们姐妹去,不正好可以填补空缺?”

  “那宝琛姐和宝毓也会进冯家么?”李玟突然想起什么,抬首问道。

  “宝琛怕是不行,她是嫁过人的,我纳你们几个已经承受了颇大的压力,朝廷那边还不知道会给我什么处分呢,若是再纳出嫁妇人,只怕御史就真的要闹腾起来了,宝毓倒是可以,……”

  冯紫英沉吟着道:“此事我也会和宝琛说明白,但估计她也早有考虑,我倒是觉得以宝琛的性子,她也未必就觉得进我冯府就最好,兴许她更愿意留在外边儿呢。”

  李玟若有所思,实际上这几日里她也隐约感觉到甄宝琛似乎并没考虑要进冯府,而是在积极着手做一些其他准备,让她颇为不解,现在听到冯紫英这么一说,也就明白大概了。

第五百零九章 不甘雌伏,野心点亮

  甄宝琛的确在做一些准备。

  实际上她早就清楚自己不可能给冯紫英做妾。

  冯紫英作为朝廷三品重臣,那李氏双姝为妾没问题,纳甄宝毓为妾也没问题,因为她们未曾嫁人。

  冯紫英纳她们为妾,也就是触犯朝廷律法,朝廷不满给予惩处而已,但如果纳已婚妇人为妾,那就是挑战了朝廷和士林的尊严了,这会极大地损害冯紫英在朝廷官员和士林中的声誉。

  前者冯紫英可以以其他方式圆转,但后者却是抹不掉的。

  这种情形下甄宝琛自然明白自己不能嫁入冯家。

  可自己不嫁入冯家,却又和冯紫英有了夫妻之实,而且自己虽然先为丁家妇,居然还无比羞人是保持了处子身,冯紫英才是自己第一个男人。

  这种古怪诡异的情形让甄宝琛都觉得难以言喻,难以启齿。

  更让人惊讶的是冯紫英居然和宝旒的关系非同一般。

  虽然自己问及宝旒的情形时冯紫英一脸尴尬语焉不详,只说日后见了宝旒便知道了,不肯明言,但是作为女人的敏锐直觉,甄宝琛觉得只怕宝旒和自己也一样,和冯紫英有过夫妻之事了。

  但冯紫英断然否认自己趁人之危,甄宝琛也不认为冯紫英会是那种人,至于说他们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还真的只能等到回京之后见了宝旒才知道了。

  不过冯紫英也试探性地问起了自己的打算,还是让甄宝琛内心颇为高兴和安慰,起码这个男人不是占了自己身子就不认账那种人。

  虽说自己当初更多的是为了甄家,但是若这个男人真的把自己当成了纯粹的交易物,自己肯定还是会很失落的。

  冯紫英很随意地提及了王熙凤现在的情形。

  对王熙凤,甄宝琛还是有些了解和佩服的。

  某种意义上,这个女人的身份、处境都和自己相似。

  和离的妇人,甚至还带着一个孩子。

  出身的王家也是被打倒的老四大家之一,只不过因为王子腾的果断归顺带免了被灭族,而曾经嫁的贾家一样也是老四大家之一,现在处于急速跌落的状态中。

  王熙凤和离之后离开荣国府,孑然一身,甚至还不像自己可以回甄家,她是连王家都不愿意回,或者说王家也不太欢迎她,就这么带着几个下人去了天津卫。

  可短短几年间,王熙凤却完成了从落毛凤凰到涅槃重生的跨越,在天津卫混得风生水起,一介妇人一跃成为北地最有名的商人之一,不但自己开设了水泥工坊,而且把持着北地水泥销往山东和运河沿线将近三成以上的份额,这一点便是她在徽州都曾经有所耳闻。

  丁家虽然是以茶叶为主,但是同样也兼做其他生意,也不是没想过经营售卖水泥。

  北地水泥源源不断通过运河和海运销往江南,但主要还是在沿海、运河和长江沿岸,像徽州这种地方暂时还很少有水泥这种新商品进来,但也已经有人尝试过用水泥建屋,也成为一种富贵人家的标志了。

  水泥现在在江南这边供不应求,一直是属于一种卖方市场,江南很多商人也意图获得这种货物的专营权,但是山陕商人把持着水泥的生产和销售,王熙凤大概算是一个特例。

  很多人都在猜测王熙凤一介妇人何德何能可以自办水泥工坊,还占据了山东运河沿岸主要市场,甚至开始将水泥卖入南直地区,进军徐州和淮安一线,揣摩其背后肯定有人。

  有说是王家为其后盾,也有称贾家仍然对其支持,但也都是外乡人或者不明底细的人胡乱猜测。

  真正的有心人已经通过山陕商人那边了解到了这是冯紫英专门点名让王熙凤与山陕商人合作在天津卫开办的水泥工坊,而且是由王熙凤居于主导地位。

  实际上久而久之,这都瞒不过人,以王家和贾家的情形,何德何能支持得起一介妇人插足这样被山陕商人牢牢垄断的新兴暴利产业?

  当时丁德居和丁德义两兄弟就谈到过说便是朝中寻常重臣都未必能有这么大的能耐,因为山陕商人在北地在朝廷中的势力和影响力很大,不会因为你某位尚书或者侍郎打个招呼就把如此丰厚一块利益拱手让出。

  能让山陕商人低头的,要么就是内阁阁老这一类的大人物,要么就是他们认为极为关键对他们不可或缺或者必须要讨好的人物。

  所以很快目标就圈定了冯紫英,哪怕那个时候冯紫英还算不上是重臣,而只是顺天府丞。

  但谁都知道冯紫英与山陕商人的关系非比寻常。

  他在担任永平府担任同知时,一力推动了山陕商人在永平府的大规模投资建设,从开铁矿、石炭采掘,到冶铁、制铁,再到水泥产业,乃至于开港海贸,永平府从默默无闻的一个寻常小府州,一跃成为北直隶仅次于顺天府的经济大府,力压河间、保定、真定这些人口土地大府,其工商税收更是数倍于这些大府。

  而同样因此而得益的山陕商人也是在数十年来与江南商人争锋的过程中始终被压住一头,这一回终于扳回了一局而扬眉吐气。

  在冯紫英担任顺天府丞后,冯紫英又推动了山陕商人继续在采矿、石炭、水泥和冶铁制铁产业继续扩张势头上开始进军军工产业,几乎包揽了整个大周的火器制造和火药生产,也让顺天府的经济实力更上一层楼。

  这又成为了山陕商人引以为傲的一大亮点,谁都知道军工产业对于朝廷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可以说当下除了内阁诸公,谁能对山陕商人指手画脚而山陕商人俯首帖耳的,唯冯紫英耳,甚至内阁诸公中有些人都未必能做到。

  只有冯紫英指示山陕商人,才能让山陕商人与王熙凤“合作”,换了别人,根本不可能。

  至于说王熙凤和冯紫英之间的关系,虽然内里梳理似乎也颇为复杂。

  比如王熙凤前夫贾琏是冯紫英密友,进而贾琏也在冯紫英影响力极大的海通银庄谋得了扬州号的大掌柜职位,又比如王熙凤表妹薛宝钗嫁给了冯紫英,是冯紫英二房正妻。

  但这些因素能让冯紫英开这个“金口”给王熙凤一条发财大道,似乎都觉得有些牵强。

  所以后来便有消息灵通人士称王熙凤实际上是冯紫英外室,甚至给冯紫英生了一个儿子,当然这个消息还在很小范围内才知晓,不过甄家却在其列。

  正因为如此,甄宝琛才觉得也许自己不入冯府,而可以像王熙凤那样无惧人言,活得潇洒自在。

  她也知道王熙凤并非像外界有些人想象的那样只是坐享其成,当一个傀儡,恰恰相反,王熙凤运筹帷幄,手底下一干男人都在她的调配下干得风生水起,而且不断拓展市场。

  从最初的只有天津卫和周边几县,不断扩张,渐渐把整个河间府的水泥市场拿下,然后再沿着运河渗透入山东,山东的市场基本上是王熙凤手下人一个一个去谈下来,一个一个去巩固的。

  这都让甄宝琛极为眼红,也大为心动。

  王熙凤能做到的,她甄宝琛如何做不到?甄家本来就有许多生意,自己自小就见识过,她自认为自己比王熙凤更强,而且江南市场更是远比北地更大,只要选准了合适的营生,她相信自己可以做得更好。

  她自小就颇为独立,只不过十四岁嫁人的时候还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当这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重新垂青在自己身上时,她觉得也许就是上苍对自己的垂怜眷顾。

  她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活一回,当然在这个世道里,她也知道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男人支持自己,现在这一切要素都具备了。

  当然,她也不一定非要去从事和王熙凤一样的行业,水泥营生的确很诱人,但如果要去和王熙凤竞争则没有必要了。

  不过若是冯紫英有意让她在南京这边从事水泥产业,她也觉得并无不可,一切要看冯紫英的意见,但无论哪一行,她都有兴趣接受挑战。

  通过这一段时间对冯紫英的了解,以及冯紫英和自己的谈话,甄宝琛越发觉得冯紫英这个人深不可测。

  这个人似乎做每一件事情都胸有成竹,看起来有些事情似乎很凶险或者毫无把握,但是只要落到他手上,总会很快就梳理清楚脉络,并拿出解决方案。

  在他为官的经历中是如此,和他合作从事的营生亦是如此,甚至跟随他的部下和与他关系密切的同学无不受益于此,正是这一点才让甄宝琛对冯紫英越发充满了好奇。

  有的人说这个男人是天才,有的人说他生得一双慧眼,但甄宝琛都觉得不完全准确,这个男人有着其他这个年龄阶段男人少有的城府和远见卓识,而且极善用人,他手下那几个幕僚的水准都让略微见识过的甄宝琛叹为观止。

  再加上冯紫英自己本身的人格魅力,也难怪人家做事无往不利。

第五百一十章 收益总结,生财有道

  就在甄宝琛思考自己未来,并且牢牢绑定了自己今后和冯紫英时,冯紫英也在考虑自己的下一步。

  准确的说,在和顾秉谦、柴恪就陆续展开的江南人事调整达成一致意见之后,冯紫英知道自己江南之行就已经进入倒计时了。

  当然,肯定还有一些棘手的难题,比如西北军和老爹的去向安排,孙承宗和柴恪都觉得棘手,冯紫英同样头疼,但始终要有一个结果。

  对收缴财货钱银的清点也陆陆续续完成,收获大大超出预期。

  仅仅是唐家一家加上倭寇巢穴所获的包括黄金在内的现银加银票就超过了三百万二十万两,如果加上基本上可以盘算出来屋宅、铺面和田庄以及各种生意的资产,这一部分超过四百万两,即便是要通过发卖打一个比较大的折扣,但三百万两应该是可以卖到的,其中单单是太和银庄那一部分股份就可以卖到八十万两。

  也就是说在不计那些诸如珠宝、翠玉、首饰、古玩、字画、香料等不太好变现的物件情况下,唐家及其勾结的倭寇资产就超过了六百万两,这和当初预计唐家总资产在二百万两银子左右相差太大。

  甄家的资产亦是不差,现银、黄金、银票,大概价值在八十五万银子左右,宅邸、铺子和田庄这些容易变现的资产,稍微请人评估一下就能拿出一个大概数目,八十万两银子左右,剩下一笔最值钱的资产——太和银庄股份,大概价值一百二十万两,这三样加起来大概在二百九十万两银子左右,加上其生意资产如果变现的话,也能变卖到一百万左右,也就是说甄家上缴朝廷的资产大概在四百万两左右。

  单单是这两家的资产就足以完成户部当初所希冀达到的目标了,所以这样一份成果不但让顾秉谦趾高气扬,也同样让户部那边欣喜若狂。

  丁家那边的资产查抄不太顺利,主要是祁门的茶山现在还处于改造和投入阶段,虽然规模巨大,但是如果现在就要变现的话,就会大打折扣,大概也就是一百万银子上下。

  加上丁家在歙县这边的各种产业和查抄出来的现银首饰珠宝古玩等,顶多还能凑出八十万两,两边全部加起来也不到二百万两。

  这样一笔收入就和当初觉得丁家可能和唐家差不多的想法大相径庭。

  周家的情况和丁家差不多,都觉得既然是新四大家排行第二,后来风头正盛被推到第一,但是拿下查处之后,其资产主要是船行和沿长江的一些铺面和田地,总资产也不过一百多万,而且还需要变卖,家中查抄出来的现银等物并不多,算下来总资产甚至连两百万都不到,委实让人觉得惊讶,这可能和其船行多达上百艘的船只不太好变卖,或者说卖不出一个好价钱有很大关系。

  胡、陶两家的情况反而要比周家强,胡家查抄之后盘算下来资产超过了三百万,而陶家资产也超过了二百五十万。

  这样算下来金陵新四大家加上唐家丁家,除开一些暂时不太好估测价值和变现的珠宝首饰古玩字画类的东西,总计所获大概接近两千万两了。

  当然这是一个比较乐观的预计,这些庞大一批资产要发卖,就算是冯紫英当初也预计到了这一点,专门联系了一些江南商人来准备接盘,但是谁曾想资产规模远远超出当初的想象,生意资产还好一些,但像宅邸、铺面这一类极其压钱且不好转让的死物,就不太好卖出好价钱了。

  但无论如何,一千八百万两算是一个很保守的数目了。

  这还没有计算诸如宁国府谭家、广德州陈家、镇江府连家这些地方豪强的最后查抄结果,也没有计算这些豪强家族所牵扯的官员涉及到行贿需要追缴的钱银资产。

  这也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收益,只是得花大量精力去梳理和查缴。

  这一块的任务已经算是超额又超额的完成了,哪怕实际变现还需要一些时间,但是实打实黄金白银和银票也得有四百万两。

  这第一批的黄金白银已经存入太和银庄金陵号,然后加上其他银票,合计四百万两,正式汇入户部账户,户部若是需要,即可在太和银庄京师号即取即用。

  太和银庄的股份是最值钱的,这家银庄的地位更有点儿像是当时南京伪朝的“中央银行”,当然也只能算是一个微缩版的,即便如此其地位也不可小觑。

  无数之前无法入股这家银庄的山陕和江南商人都翘首企盼等待着接手甄、唐、丁三家的股份。

  原本预测甄家股份在一百二十万两银子左右,但是估计会溢价到一百五十万两,而唐家价值八十万的股份也会溢价到一百一十万两,丁家的股份大概价值四十万左右,但也能已加到五十多万两。

  这种超高的溢价也足以证明江南商人们的敏锐嗅觉和眼光,在看到海通银庄的巨额红利之后,太和银庄现在转入朝廷手中控制,虽然朝廷不会入股,但是只要打上朝廷烙印,起码太和银庄在江南的地位还是相当稳固的。

  而那一家并列的第三大股东余家同样也是通过各种关系频频示好冯紫英,希望能后接手一部分股份,以期能更进一步,不说捞到第一大股东,起码能混个第二大股东。

  太和银庄在江南这边的实力并不比海通银庄逊色多少,在南京这块地盘上甚至还要压海通银庄一头,在苏州和杭州与海通银庄相若,只有在扬州、宁波、泉州这些地方不及海通银庄。

  正因为如此,冯紫英也在考虑着将太和银庄这接近六成的股份究竟交给谁来。

  甄家大概占到了三成,唐家接近两成,丁家和余家分别接近一成,剩余三成股份就分别在十多个小股东手中了。

  给某一家是肯定不可行的,朝廷大概也不会允许,但考虑到太和银庄在江南的特殊地位,所以还是要以江南商人势力为主。

  比如洞庭商帮冯紫英打算给他们三成股份,龙游商人一成,安福商人一成,另外宁波商人也占一成,另外余家那边频频示好冯紫英也觉得可以给他半成,其余半成则交给山陕商人,也算是一个酬劳。

  太和银庄这一部分是可以马上变现的,各家都是捧着银子等着接手股份。

  也就是说这这三百余万两的太和银庄股份也可以视为现银,立即就能转入户部账户,这一点冯紫英也和户部来人进行了交涉。

  户部来人也算是熟人,右侍郎郭正域,官应震的乡党兼政治密友,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算是冯紫英的盟友。

  “紫英,还不够,我知道收获很大了,四百万两银票已经转回京师了,但你也知道光是这一趟出兵就花了二百万,实际上也就只结余了二百万,二百万对朝廷来说算什么?”郭正域也是狮子大开口,“这太和银庄股份发卖宜早不宜迟,依我的看法,谁给得多,给得快,这股份就给谁,现银马上存入户部账户,太和银庄在京师都开分号,那就存入海通银庄,赶紧的,余承先不是一直唠叨余家也还要增持么?拿银子来啊,光说不练,谁等他?”

  “美命兄,你这是棺材里伸手——死要钱啊,四百万两银票还没捂热呢,就交给您送去京师了,怎么这就急吼吼地要钱了?总的有个过程吧?卖急了,那自然就卖不了那么高的价格了,这个道理你比我懂啊。”冯紫英笑着解释:“更何况临行之前,叶方二相也说了,适当考虑江南这边民意,我这一下子交给山陕商人,他们立马就能捧着银子来,可就得得罪江南一大帮人了。”

  “得罪就得罪了,朝廷艰难,也没见他们捐输多一点儿,南京伪朝在的时候,他们一个个趋之若鹜,现在伪朝消失了,就来吆喝着想要分润了,天下哪有那么好的事儿?”郭正域对江南商人也是没多少好感,气哼哼地道。

  “各方面的关系也还得照顾着,何况江南商人出的银子可一样是白花花的,不能少分文。”冯紫英宽解了郭正域一句,“放心吧,五日内,这三百多万两银子先到一半,另外一半,十日内缴齐,否则就不能怪我们了。”

  “紫英,这可是你说的,我知道这帮江南商人和你关系也不浅,我就琢磨怎么山陕商人被你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怎么江南商人也是如此?我琢磨着明起若是入阁,这户部尚书就该你来了。”

  郭正域是真有些佩服冯紫英这方面的本事,这朝中能让山陕商人和江南商人都接受的官员还真找不出来两个,冯紫英却是其中之一,都说李三才北人出身,却颇得江南士人的认可,但是这只是在士人群体,而且北地士人也不太待见李三才,冯紫英资历太浅,在士林肯定没法和李三才比,但是在商人群体中的影响力,就算是方从哲黄汝良都比不上,这还真的是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