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9章

作者:北城二千

“神机营每营五千人,步兵3600人全配火器,炮兵400人,共四千人,装备火铳3600,盏口将军160位,全军四个营,一共一万六千人。”

“之后再神机营中增设五千营,是为火铳骑兵,全营五千人,配火铳五千,军马一万五。”

“神机营加五千营,一共两万一千人。”

“最后的三千营,在改为神枢营后,营制几经变更,废除中军、左右哨、左右掖名称,设战兵营、车兵营、守兵营三处,执事营一处。”

“神枢营设左右副将各1,练勇参将、参将、游击将军、佐击将军各两位,分领十个营,总兵力包括备兵约七万人。”

“三大营合计是十五万一千人,是保护京城及其周边京畿一带的人马。”

说到这里、朱由检不由在内心吐槽,估摸着这十五万一千人,连一万能野战的人马都没有。

要不然崇祯二年皇太极从喜峰口进中原的时候,早就被三大营收拾了。

“好……”听到朱由检居然能将三大营的编制说的这么清楚,朱由校先喝了声彩,随后对魏进忠道:“你看看、那兵部和京营戎政的人,都不如我这十岁弟弟了解京营,难怪只知道索响,不知道编制。”

“万岁说的是,五殿下确实聪慧,而且比百官都要知兵。”魏进忠点头哈腰,献媚的夸赞着朱由检。

他的小心思很简单,朱由检一眼就能看出来,无非就是想借着客氏和自己,在朱由校手下坐稳位置罢了。

朱由检需要这家伙在日后帮自己背黑锅,自然不会反驳他,而是继续对朱由校道:“皇兄、上直二十六卫还说吗?”

“说!当然要说了。”朱由校兴致勃勃,他在历史上本来就对边事极感在意,并且好纵马,可以看出他对于军事上的东西很有兴趣。

“那臣弟继续了。”见朱由校这么说,朱由检继续道:“亲军上直二十六卫,分别是:金吾前卫、金吾后卫、金吾左卫、金吾右卫的金吾四卫,他们负责守卫皇城北面。”

“其次是羽林前卫、羽林左卫、羽林右卫的羽林三卫,负责守卫皇城东面。”

“再往下便是府军卫、以及府军左卫、府军右卫、府军前卫、府军后卫,它们负责掌守皇城南边、以及巡警京城各门。”

“之后的虎贲左卫负责宫城巡查。”

“锦衣卫则是掌侍卫、仪杖、缉捕、刑狱,权力最大。”

“旗手卫掌旗帜和军鼓,权力最小。”

“之后的燕山左卫、燕山右卫、燕山前卫,以及大兴左卫、济阳卫、济州卫都是负责京城四周一些重要城池的守卫。”

“通州卫则是负责掌守通州,顺带巡查通州粮仓。”

“剩下的、便是御马监的腾骧左卫、腾骧右卫,武骧左卫、武骧右卫。”

“各卫各五千六百人,总计十四万五千六百人。”

“如果再加上负责京城治安、火禁及其疏通渠道,打扫街道等事情五城兵马司的两万八千人。”

“那么北直隶一地,驻守兵马是三十二万四千六百人。”

第17章 皇五弟知兵

朱由检说完了北直隶的兵马编制和职能,让乾清宫内所有人都愣了愣。

因为就连他们,都没有想到、北直隶居然有这么多兵马拱卫。

突然间、他们就觉得自己十分安全了,并且他们看向朱由检的眼神,也慢慢的佩服了起来。

只是他们不知道,这么多兵马职能、都是朱由检在穿越过来这一个月给搞明白的。

三十二万四千六百人,这是北直隶治安和军队编制的数目。

尽管这三十多万人里,连三万能打的人都弄不出来,但并不妨碍数目上十分唬人。

按理来说、哪怕这三十多万人里,只要有十分之一能打的军队,那么再加上蓟辽和宣府的兵马,皇太极就算冲进长城,也要被收拾的死。

可结果是,这三十多万人里,还真的连三万能打的军队都没有。

想到这里、朱由检不由的有些觉得无语。

这三十多万人,虽然不能打,但是不妨碍他们拿军饷。

在京的官兵统一每年五两六钱银子,算下来就是每年开支181万7760两。

拿这么多银子,结果就能打打防守战,甚至连防守都做不好,真是……

朱由检一时间不知道该骂什么,只能看向了朱由校,而朱由校则是呆愣着。

不止是诸多宦官,就连他这个新皇帝,也没想到自己所居住的北直隶,居然有这么多兵马拱卫。

一时间他不由觉得,辽东的努尔哈赤不过是皮藓之患,只要大明认真,很快就可以将他平定。

十六岁的少年人,想法就是这么简单,只是不知道、如果他看到自己手下三十多万在京兵马的模样后,还能不能这么高兴……

“好!”朱由校回过神了,为朱由检喝彩道:“弟弟果然如进忠说的一样,十分知兵。”

“既然如此,那羽林三卫,待国丧之后,我就叫兵部调去昌平,帮弟弟一起为皇考修皇陵。”

“谢哥哥!”听到这话,朱由检脸上立马洋溢了笑容。

朱由校看到后,也笑着拍了拍他的手,随后才反应过来时间不早了,于是问道:“用膳了没有?”

“臣弟来之前吃过了,要是哥哥饿了,哥哥可以先吃,天色也不早了,臣弟就先回勖勤宫了。”朱由检连忙从椅子上站了起来。

朱由校见状,倒也没有留他,而是笑着起身,对他安抚道:“明日是皇考国丧的开始,卯时六刻、记得不要迟到。”

“臣弟知道了,那哥哥先忙,弟弟先退下了……”朱由检鞠躬作辑,然后慢慢退出了宫殿。

“进忠、你送一下皇五弟。”朱由校招呼了一声魏进忠,魏进忠也连忙跟在朱由检的身后,带着两名内宦送他出宫。

朱由校就这样看着几人离开,眼底那对弟弟亲善的笑意慢慢消退,到最后,他则是低头看着自己手中的奏疏,想了想后还是决定先搁置一下。

他还没有搞清楚内承运库到底还有多少银子,发不发放还需要内承运库的清点送到他手上才能拍板。

也在他想着怎么处理边事的时候,朱由检已经在魏进忠的陪伴下走出了乾清宫。

陆文昭见朱由检出来,立马就迎了上去,而朱由检则是笑道:“陆文昭、这是魏进忠,你们日后可以多多亲近,毕竟你在锦衣卫,说不得日后魏进忠也会掌印东厂,你们同事到时候会少许多麻烦。”

朱由检这话说出,陆文昭连忙对魏进忠作辑,而魏进忠心里更是高兴的紧。

他眼下不过是一个清水衙门惜薪司的掌印太监罢了,东厂太监对于他来说可以说是高不可攀。

朱由检这话,变相说明他会支持魏进忠做东厂太监,但前提就要看他能不能爬上去了。

“多谢五殿下提携……”魏进忠对朱由检露着笑脸,不断陪笑。

朱由检则是微微笑着开口道:“虽然东厂太监可以,但听闻你毕竟没有读过书,怕是入不了司礼监。”

“若是有些时间,闲暇时去去内书堂识字,听说你记性不错,想来也不会很难。”

“多谢五殿下提点,奴婢会去内书堂学习的。”魏进忠被朱由检画的大饼乐的合不拢嘴,殊不知就算没有朱由检开口,他以后也会成为司礼监掌印太监,还是唯一一个没读过书的司礼监掌印。

“好了、我们走吧。”说着、朱由检在陆文昭的搀扶下上了象辂。

魏进忠一路赔笑,直到象辂走了几十步后,他才停下,目送朱由检和陆文昭离开。

等朱由检和陆文昭离开,他也收起了笑容,整个脸变得十分阴冷。

他身后乾清宫门的一个小太监快步上前,对着魏进忠行礼道:“公公,内廷咱们已经摸清楚了,眼下就是王安护着李康妃,您看咱们要不要……”

小太监说到模棱两可的时候突然低下了声音,而魏进忠而是懒洋洋道:“不着急、国丧还没有过去,我要是对那老家伙下手,恐怕会惹得万岁不舒服。”

“先等等、容那老家伙再嚣张几天。”

“那御马监呢?”小太监虚心问道:“御马监被万岁赐给了五殿下宫中的王承恩,没有御马监的四卫一营,咱们手里底子有些薄啊。”

“御马监就别想了。”魏进忠微微皱眉,随后转身向着乾清宫走去,小太监紧随其后。

走了几步,魏进忠才开口道:“御马监咱们动不得,但刚才五殿下说上直二十六卫的时候,倒是给了咱家一下想法。”

“御马监的四卫一营动不得,咱家还不能在上直二十六卫里插根钉子?”

“公公高明!”小太监连忙拍马屁,可紧接着犹豫道:“但上直二十六卫,都是各个勋贵和文臣的人,咱们怕是插不进去手啊……”

“有什么插不进去的。”魏进忠冷笑道:“金吾四卫和羽林三卫、府军五卫咱家插不进去手,燕山三卫和其他卫又在京外,咱家只能在旗手卫和虎贲左卫插手了。”

小太监闻言,连忙述说局势道:“剩下一个虎贲左卫的指挥使是英国公张维贤的人,张维贤会让步吗?”

“嗯?”魏忠贤拖了长音,瞥了一眼小太监:“这东西可由不得他让不让步,只要万岁开金口,虎贲左卫咱家是手到擒来。”

“但这东西不能由咱们宦官掌握,你想个法,去宫外找找,看看有没有想要寻个差事,没有背景的人。”

“是……”听到魏进忠这话,小太监连忙颔首,表示知道该怎么做了。

至于魏进忠,他则是看向了乾清宫,嘴里不由的发出了得意的笑声……

第18章 国丧

“铛——铛——铛——”

清晨、天际便刚刚灰蒙蒙的发亮,京城的钟鼓楼就开始了作响。

钟鼓之声、让京城百万百姓都知道了,这是国丧的开始。

一时间,尽管所有百姓都不敢说什么,但心里还是止不住的嘀咕。

尤其是一些做花柳生意和肉食生意的人,更是愁眉苦脸。

偌大的京城、在钟声响起的时候,百官们纷纷前往了皇城。

明朝的国丧、在皇帝去世的第二天,京城上班的官员要统一穿戴素服,乌纱帽,黑角带,赶赴内府去听候宣读遗诏。

这还不算完,各个部门的官员还要在自己的官署里面进行斋宿,还要前往几筵殿,在殿中存放去世皇帝灵位的灵堂面前上哭一段时间。

这样的流程,需要持续三天。

由于朱由检的插手,移宫案没有发生,李康妃已经被变相软禁了起来,而东林党也没有因为移宫案而声名大噪。

朝中的势力还算是平衡,内廷在魏进忠、王安、客氏三人的制衡下,还算的安稳。

一大早的、朱由检就披麻戴孝,舍弃了华贵的象辂,徒步走到了几筵殿。

由于朱常洛只有两个儿子活下来,加上朱由校是皇帝,不可能哭丧一整天,因此哭丧的任务,就落到了朱由检的身上。

按照流程,朱由校和内阁等大臣,只需要哭丧半个时辰就可以离开,前往文华殿处理政务去了。

倒是朱由检,不出意外的话、他需要在接下来的三天时间里,寸步不移的居住在几筵殿。

知道了流程的他,属实心里一万个不愿意。

但没有办法,该做的还是得做,他就这样在几个太监和锦衣卫的簇拥下,来到了几筵殿外的广场上。

“呜呜呜……”

“先皇啊……”

“先皇啊……”

还没等朱由检进入几筵殿,就听到了鬼哭狼嚎的哭丧声。

他转头看去、却是一群熟悉的人从宫门走来,一路撒白纸,一路哭嚎。

“这是干嘛?”朱由检对于明朝皇帝死后的流程还真的不太懂,当初万历死的那几天,他也是浑浑噩噩的,现在倒是有心思问别人了。

见他询问、一个二十出头的太监连忙解释道:“殿下、按照礼制、先皇驾崩之后,皇后妃嫔需要摘下首饰华服,从西华门开始哭丧,一直进入几筵殿灵堂。”

“由于先皇只有殿下和万岁,万岁又要处理政务,几筵殿需要有人接待百官,所以殿下和万岁就不用了参加这流程了。”

“这样啊……”听到旁边的太监解释,朱由检看了他一眼。

只见这个太监眉目清秀,看起来十分养眼,而他的名字、则是后世大名鼎鼎的曹化淳!

对、就是那个曹公公。

只不过这是历史上的曹公公,而非武侠小说里面的曹公公。

历史上、曹化淳家境寒微,受“近君养亲”风气的影响,于十二三岁左右入宫。

因为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在内书堂受到良好的教育,诗文书画,样样精通,深受司礼太监王安赏识,并倚为亲信。

之后他被王安派往勖勤宫,陪伴侍奉朱由检。

天启初年,太监魏忠贤得宠弄权,害死王安,曹化淳受牵连被逐出北京,发配到留都南京待罪。

1627年朱由检继皇帝位,次年改元崇祯,曹化淳随即被召还,委以重任,平反冤案。

因办事得力,他深得崇祯皇帝的信任和倚重。

明朝灭亡时顺天府杨博,宛平杨时茂等分别上疏参告曹化淳“开门迎贼,贼入城,挺身侍从,今清入都,又复侍从,此卖国乱臣,虽万斩不足服万民心。”

然而当年曹化淳已经归养老家六年了,可以说被诬陷的十分冤枉。

朱由检因为手底下没有人可以用,就叫王安把曹化淳提前送给了自己。

没曾想这家伙和历史上记载的差不多,还真的天资聪慧。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