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8章

作者:北城二千

表面上,言官们说的是漕运两岸百万民夫需要漕运讨生活。

实际上、这里面可以贪污的银子,是每年数以百万计了。

崇祯时期就有一个沈廷扬主张走海运,前期也为北方省下了几十万两,不过那是崇祯已经把官员杀怕的情况下。

并且就算如此,沈廷扬还是遭遇到了天津卫、山东等地的官员威胁。

朱由检知道这事情怎么做,但是他却不能自已做,而且他也没有信得过的官员去做。

沈廷扬眼下不过是一个还在家中苦读的学子,朱由检也没有办法让他去做这件事。

他不可能看着朱由校贴钱去做这件事情,户部让朱由校犒赏,实际上就是赶紧还欠饷。

但是这欠饷发下去容易,能不能到九边士卒手上就难说了。

因此朱由检想了想后、才开口道:“臣弟以为,发响以昭告天下和边防士卒,传递皇兄对他们的重视,这是应该的,并且不能少,只能多。”

“不过怎么发响、这是需要商讨的事情。”

“那辽东镇、在永乐年间不过驻守七八万人,眼下却驻辽兵九万,客军七万,辎重民夫十万,总计二十六万。”

“这些人马,人数虽多,战斗力却很差,而且很多士兵都是吃空饷,真正遇上战事的时候,就会遇到无兵可用的尴尬境地。”

“臣弟的建议是、兵在精不在多,加上辽人从军者,往往不到一月就会北逃,因此可调客军驻守,想必熊廷弼也是这么想的。”

“臣弟听闻、石柱土司秦良玉派遣了其兄秦邦屏、其弟秦民屏前往辽东支援,眼下已经行军至洛阳。”

“石柱土司的土兵,虽然人数只有三千,但是战力斐然,当催促他们前往辽东,驻扎沈阳。”

“如此、沈阳原先驻守的三万人马,可以裁撤老弱,只留五千人马,每年便可以省下三十万两。”

“省下的三十万两,完全可以拨十万两,以石柱土兵为客军,每一士卒每年二十两的军饷让其驻守沈阳。”

“另外再免去石柱需要缴纳的贡金,并免赋税三年。”

“如此一来、这举措能为朝廷省下最少十六万两的银子。”

“好!”朱由校好闻边军事宜,中午的时候被方从哲他们说着各种事情,吵得不耐烦搬到了乾清宫。

原因就是一群言官只知道争吵,却拿不出任何一个减少辽东军饷的方法。

却不想、这被朝中臣工吵得热火朝天的事情,居然这么简单就被自己的弟弟解决了。

由此、他看朱由检也不由更加顺眼了,心中更是问道:“弟弟说的这个方法不错,可还有其他的方法调换辽东镇的兵马?”

“自然是有的……”朱由检苦笑,他感觉他把这些事情说了之后,辽东当地的军门会恨自己入骨。

那二十六万辽东兵马,大半部分都是缺额,被辽东当地将领拿来赚钱的东西。

朱由检这一番话,立马让他们少赚了二十几万两,任谁都不会高兴。

但朱由检面对朱由校的话,还是继续说道:“兵部调遣支援辽东的兵马中,还有一支浙兵,是戚少保侄子戚金在听闻萨尔浒开战时,出山所训练的新军。”

“虽然是新军,但战力不弱于石柱土兵,人数更是有四千人。”

“他们善于防守,也善于进攻,如果能调往辽阳,那么完全可以将辽阳当地的两万兵马裁撤。”

“这两万兵马的军饷,可以为朝廷省下二十四万两。”

“哪怕浙兵一人二十两来算,加上将官、辎重,顶多十五万两支出,因此可以为朝廷省下九万两银子。”

第15章 千万两军饷的缺口

“还有呢?”

乾清宫内、朱由校被朱由检说的来了兴趣,抓住朱由检的手,坐到了旁边的椅子上,殿内的太监识趣的端来了两碗酸梅汤。

“还有……”朱由检苦笑道:“哥哥、弟弟只知道这么些了,再多,弟弟是真的说不出来了。”

“额……”朱由校微微一愣,紧接着又笑道:“也是、朝中百官都商量不出来的事情,弟弟不过十岁便能想的如此通透,想来这种事情也很难。”

“既然如此、那哥哥现在就下旨,先调石柱土兵和浙兵分别镇守辽沈,裁撤辽沈兵马。”

“不可!”听到这话、朱由检急了,连忙制止道:“哥哥不可、这事情若是想成,必须派缇骑日夜加紧,催促两支兵马急行军。”

“先下旨调到昌平,暂时授予沈阳总兵和辽阳总兵的官职,但是不能直接说要他们裁军辽沈兵马。”

“为何?”朱由校微笑,显然是知道其中的门道,但还是想看朱由检说。

朱由检没办法,只能解释的通透道:“辽沈两镇五万兵马,若是眼下下诏,恐怕不出一月,就要全部逃入乡野,届时辽沈空虚,恐怕被老奴所占。”

“此事当闷声细做、不让外人所知。”

“必须先让这两部人马入驻辽沈,再宣布裁撤辽沈兵马,才能稳妥。”

“届时便是辽沈五万大军反叛,也能被轻易镇压。”

“你就这么自信?”朱由校不由侧目看了一眼朱由检。

毕竟他口中说的,是人数加起来不过七千人的南兵,可以镇压人数五万的辽东兵马。

“弟弟不是自信,是了解南兵和北兵的战力。”朱由检无奈的解释道:“我朝兵马、向来是一方强、一方弱。”

“早年北兵强,是因为北方的蒙古人不断叩边,加上女真乱边,因此常有大战,北兵也战力强大。”

“只是李如松战死后,北兵就一日不如一日了,那李如柏,如今朝野说他通贼,可他居家二十一年,不知辽镇兵马败坏。”

“萨尔浒一战、李如柏麾下的兵马早已不是当年李成梁留下的辽东铁骑了。”

“因此、南兵并非比北兵强大,只是南兵中的石柱土司兵,和戚金所训练的浙兵强大罢了。”

朱由检的话、并不是为李如柏翻案。

说白了、萨尔浒之战每个人都有责任,李如柏也有,但不应该全部责任都扣他脑门上。

他本来已经退休二十一年,都六十八岁的年纪了,兵部突然让他复起,本质上就代表了无人可用。

李如柏在李如松帐下不过一个先锋,治军不严。

兵部不给他练兵的时间,麾下兵马还是前任总兵留下的。

一个六十八岁的老将,麾下全是别人的兵马。

结果就是他带着一群乌合之众紧赶慢赶,刚刚遇到后金兵马,还没下令摆开阵型,自己的大阵就乱套,践踏死了自己一方上千人。

萨尔浒之战、必然是有人出卖情报,但这个人不一定是李如柏,可能是被收买的辽人,也可能是李如柏的妻妾,更有可能是朝鲜方面的人。

熊廷弼自己都曾说:“辽人投奴甚多,城中多有间客。”

总之一切的原因,都是因为太监高淮乱辽,导致辽人不信任明朝,而亲近蒙古和建奴的结果。

现在去想到底是谁出卖情报,倒不如想想怎么稳定辽东局势。

浙兵和白杆兵的实力,朱由检根本不用多想,只要朝廷下令,镇压辽沈两地的五万乌合之众,简直轻而易举。

在辽东、只要他们坚守城池不出,加上努尔哈赤眼下没有火炮,单靠这两座城池,就足够磨死后金上万人。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他的想法可以被朱由校实现。

因此他看向了朱由校,而朱由校也在沉思。

过了几秒他才开口道:“石柱土兵和浙兵的事情,我会让人去做的,倒是这九边军饷的事情,弟弟你还没有说清楚。”

“依你之见,九边应该发响几何?是应该直接发完今年积欠的军饷,还是等等?”

朱由校还是在担心钱的事情,而朱由检对此只能解释道:“依臣弟只见,可以按照每镇士兵先发二两银子来还欠饷。”

“九边兵马、辽东镇26万,蓟州镇8万6000人,宣府镇驻军兵力8万4000人,这三镇总共43万人。”

“大同镇驻军兵力7.6万余人,太原镇驻军兵力5.3万人,榆林镇驻军4.5万人,这三镇一共17.4万人。”

“之后固原镇驻军兵力近6万人,宁夏镇驻军兵力约2.5万人,甘肃镇驻军兵力约4万人,这三镇一共12.4万人。”

“因此,延边九镇一共72万9000人,按照每人二两银子,就是145万8000两银子。”

“这次发响之后,尚积欠147万9400两银子。”

“不过年关一过、又积欠1022万7400两银子了……”

说到这里、朱由检无奈苦笑,只因为他知道,这接近七十三万的人马里,只有不到二十万能打。

在防守长城之余,调动的极限就是十三万兵马,这也是松锦之战明军的家底。

哪怕裁撤了五万辽东镇的兵马,也最多是减少三十万两不到的军费支出罢了。

所以、在他报出这一长串的军饷后,朱由校的脸色立马就不好看了。

以明朝的财政来看,不过只有两千两百万石的米、麦,加上四百万两左右的杂项,几万两银子的商税,还有六百万两的内帑收入罢了。

不过、这其中养天下宗室的定额银两是一百五十万,地方还要截留三成,西陲、南边兵马还要支出六百万石的粮食。

这么一算下来,留给朱由校的,只有八百六十万石粮食,七百万两左右。

这样的财政收入,养九边七十三万兵马,上千万军饷,简直就跟做梦差不多。

所以明末从张居正死后开始,九边就经常欠饷了。

对此、朱由检能做的,只有对朱由校安慰道:“哥哥不必担心、弟弟过些日子去御马监巡视,会想办法用皇店和皇庄为哥哥赚些银子的。”

“噗嗤……”朱由校突然笑了出来,看着稚嫩的朱由检笑道:“御马监那十几万两银子,能起到什么用处?弟弟自己留着花吧。”

朱由校打趣着朱由检,可心里还是因为自己弟弟的话感觉十分温暖。

他不由握紧了朱由检的手,脸上笑的很是开心……

第16章 上直二十六卫

朱由校仿佛安慰小朋友的话,让朱由检有些无奈。

御马监能弄出多少银子,他心里也没有底。

但他需要的,是御马监手下的牧场、马场、皇店和皇庄。

只要有了这些东西,每年弄个几十万两那是轻轻松松,下面的太监有多贪,朱由检心里门清。

也就在他这么想着的时候,朱由校突然开口道:“不过、弟弟倒是对九边兵马熟悉的紧啊。”

他这话一说出来,朱由检心中一悚,连忙解释道:“一个月前,皇考让臣弟多看兵书,说是以后若是哥哥需要,可以帮哥哥出谋划策。”

“喔?”听朱由检这么说,朱由校笑道:“那你看了些什么?”

“就看了一些九边各镇的兵马,还有各地卫所兵马,以及北直隶的三大营兵马数目和上直二十六卫数目和职能。”朱由检解释道。

“你连上直二十六卫的数目和职能都看了?”朱由校有些吃惊。

别说他、便是魏进忠等人,都有些吃惊。

毕竟上直二十六卫,算是驻守皇城和北直隶重要地方的军队,职能复杂,都能搞懂很不容易。

别说一般人,就是兵部非这些部门的人,也不一定能说清楚这些卫的职能。

朱由校起了考校的心理,不等朱由检回答,就连忙问道:“那你说说,三大营和上直二十六卫的数目,还有对应的职能。”

“额……”朱由检顿了顿,接下来眼睛一转,仿佛小孩讨要赏赐般说道:“若是臣弟能回答出来,哥哥给我什么?”

“呵呵、你想要什么,我就给你什么。”对朱由检,朱由校十分没有架子,直接用我、甚至更亲昵的称呼回应。

朱由检倒是想好了要什么,直接回答道:“那如果御马监的四卫一营人数不够修皇陵,哥哥再给我调金吾四卫和羽林三卫的人去修皇陵。”

“额……这个……”朱由校有些迟疑了,只因为金吾四卫和羽林三卫是上直二十六卫中,负责在皇城巡逻的军队。

尽管他们没有什么战斗力,只能像是锦衣卫的大汉将军一样充面子,但七个卫可以说将近四万人了。

和御马监不同,上直二十六卫,在朱元璋、朱棣、朱高炽三人在位的时候,可以说只听从皇帝的指令。

但是从宣德年间开始,文官开始查手进入上直二十六卫。

到了眼下、上直二十六卫中,只有锦衣卫和御马监的四卫一营可以做到只听皇帝的命令。

名义上、尽管上直二十六卫还是听从皇帝的话,但实际上、他们更听从文官的话。

所以要从中一口气调走七个卫,就算是朱由校也不一定能直接点头,他只能商量道:“七个卫太多了,我给你调羽林三卫帮忙如何?”

“那也行!”朱由检点了点头,他心里也没指望朱由校能调给他七个卫。

能讨到三个卫来修皇陵,已经算是不错的了。

看着朱由检点头,朱由校也笑道:“既然如此,那我也不问你了,你就把三大营和上直二十六卫的职能给报出来就行。”

“好!”听到这话,朱由检整理了一下脑中的想法,过了一会儿便直接开口道:“三大营分别是五军营、神机营、三千营,但三千营于嘉靖二十九年被改名为神枢营。”

“五军营原是我大明三大营军之最,由各省选调出来的精锐骑兵、步兵组成的大军。”

“五军营每营一万两千人,分步卒五千六百人,骑兵三千人,辎重兵三千四百人,其中挽马两千匹,军马九千匹,营车一千辆,全军一共五个营,共六万人。”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