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873章

作者:北城二千

当然,其中最让武狩帝觉得艰难的,还是门头沟的军备院被朱简焕所占据。

军备院里面有什么,武狩帝比谁都清楚,一旦朱简焕想办法打开了军备院的密库,那大明社稷便真的岌岌可危了。

幸亏此时双方还未开始正式交战,因此大明还有准备的时间。

不过这样的局势,随着时间推移开始不断变得明朗。

八月末,武狩帝调集西军、北军及海军屯兵海上及陆地,依然支持武狩帝的尚有一百三十八营,合计四十二万兵马,但其中有十二万兵马驻守西陲,不能轻动。

以局势来看,大明的优势还是异常明显的,而且叛军之中大量士兵不愿意被裹挟成为叛军,每日叛逃归正的士兵不在少数。

如果继续这样僵持下去,朱简焕迟早会变成孤家寡人,似乎武狩帝没有必要着急。

不过为了防止朱简焕打开军备院,武狩帝还是毅然决然的下令海军登陆天津、秦国公李守弼率军北上收复门头沟。

现在朱简焕之所以没有投降,原因就在于门头沟,所以只要拿下门头沟,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九月初九,武狩帝发布檄文,让叛军士兵放下武器投降,此前不明所以而不小心支持太子的将领如果愿意投降,那也可以既往不咎,但朱简焕也同样发布檄文,继续散播武狩帝被吴王挟持的消息。

同一天,东海海军炮击天津港,秦国公李守弼率湖广、河南等上直六万兵马北伐。

西军都督岳濬率军进攻天竺四省,北军都督孙廷均领北军六万向山西、四川进攻。

南军都督罗辅与其子罗昀分别守卫天竺、长江、湘江防线,东军都督张炳忠率军防守漠北、陕西、北直隶防线。

同时,朱简焕命人不断在军备密库爆破墙体,试图从中取出大明历代先帝库存的先进武器。

诸藩眼看战事开打,印度厮当的秦、周、蜀、晋、赵等大藩纷纷上奏,请出兵策应北军与西军,但武狩帝担心诸藩会趁机在天竺四省培植自己的力量,因此不予批准。

九月初十,北军都督孙廷均率军入川,攻下剑门关,绵阳及成都、重庆一带的守军见状立即投降。

同时,由于西军都督岳濬之父为前任南军都督岳钟琪,因此天竺四省之兵大多不抵抗式投降,但很快被防守在西线的罗昀镇压。

九月十五,李守弼率装甲卡车突入门头沟,但被门头沟左右山上的炮群击退。

九月十七,东军都督张炳忠抽调东北兵马尽数入北直隶,李守弼被击退至保定。

海军由于没有足够的装甲卡车,因此无法向北京进攻。

九月二十五,齐王朱伯沐向西安发送电报,希望让齐国下场,及时收复门头沟,但武狩帝不允。

得知武狩帝不允齐国参战的消息,首辅李子任连番上疏请求武狩帝批准齐国出兵,吴王朱简炡亦上疏赞同。

然而遭遇长子背叛的武狩帝此刻已经听不进去任何劝告,执意要凭借大明自己的力量来平叛。

时间进入十月,双方各自的力量严重不足,大明尚可以以“平叛”的名义募兵,但叛军却已经开始靠高额军饷来进行征兵。

西军与北军在中原的装甲车、火炮严重不足,而上直又有三分之一参与反叛,因此战线一直僵持在居庸关、保定、天津、固安、太原一带。

除此之外,伴随着东军都督张炳忠率领大规模装甲卡车出现在河套平原,北军只能依托长城与陕北高原被动防守。

西南的岳濬虽然率军突入印度厮当,但南军副都督罗昀却与他在恒河交界处僵持,一时间难分胜负,双方都让认为自己是正义之师。

腊月,经过三个多月的扩军,明军扩军至九十二万,叛军扩军至八十三万,各地军械局之中的军械被双方挥霍殆尽,大明历代先帝积攒的数亿两积蓄也被挥霍大半。

武狩十二年正月初五,叛军打开军备院密库,大量未曾见过的军械和存放其中的资料及生产线被搬运出。

得知军备院密库被打开,武狩帝下令不惜一切代价夺回北京。

二月初五,明军北线战场发动“华北战役”,二十四万明军在秦国公李守弼的指挥下向北京进攻,叛军上直都督李黄来指挥十五万叛军防守。

起先明军数次向房山、固安、通州等地发起攻击,叛军节节败退,北京第一道防线被突破。

二月十二,朱简焕紧急调张炳忠及其麾下十二万叛军从河套回援北京。

二月十七日,明军夺回门头沟,然而里面的诸多学士及所有物资均被朱简焕运往沈阳军械局。

三月初一,朱简焕在张炳忠的建议下决定放弃北京地区,撤回沈阳,以战略纵深换取时间。

四月十五,明军取得华北战役的胜利,收复北直隶除山海关外全境,并剿灭盘踞在山东的四万叛军。

远在西安的武狩帝得到消息,当即高兴的嘉赏参战诸多将领,全军将士每人犒赏五十明两。

五月初二,北军都督孙廷均收复四川、湖广、贵州三省,并向两广及云南进攻。

罗辅眼看局势不妙,当即带领广州、昆明两大军械局的诸多军械撤往麓川,布置重兵在粤北、云南等地与孙廷均僵持。

期间,南军内部起义不断,但均被罗辅父子派兵镇压。

七月,在简单的休整了三个月后,武狩帝决定发动“东北战役”,决心收复东北,并同时发动“平南战役”,誓要在一年内平定叛军。

这样的气魄让诸藩与欧洲诸国皆震,毕竟在眼下这个时代,想要一口气发动两场数十万人的战役,还真的没有几个国家能做到。

八月初二,西军都督岳濬率军攻破南军的恒河防线,同时北军孙廷均也攻破粤北防线,艰难光复两广。

八月初十,海军登陆交趾,地形狭窄的交趾难以防御舰炮,加上交趾南军心怀大明,因此在海军登陆之初便全省投降。

至八月十五,南方叛军仅有云南、麓川两省之地,军队不足二十万人。

武狩帝闻捷报大喜,复孙家爵位,册封孙廷均为代国公,同时册封岳濬为蜀国公。

同时间,秦国公李守弼率三十万明军向东北发起进攻,张炳忠则是因为明军掌握制海权而选择放弃沿海城镇,将战役的重点放在了辽阳、沈阳。

因此,当东北战役开始后不久,辽沈保卫战便正式打响。

三十万明军直扑拥有二十三万人防守的辽沈地区,双方都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

此战从同年八月打到腊月,明军许多士兵因为东北的严寒而伤亡退役,大量百姓死于战火之中,因此这一战又被称为“辽沈绞肉机”。

至武狩十三年三月,明军才堪堪攻陷辽阳,向沈阳发起包围。

此时,北伐明军仅有二十三万,而北方叛军仅存十五万人,其中九万为新卒。

四月初二,沈阳保卫战打响。

在战前,明军军中上至将领、下至民夫,似乎都认为平叛即将结束。

然而,当四月初二正午明军发动攻势的时候,三十辆装备沉重装甲,有着长长炮管的怪物出现在了众人眼前。

紧随其后的,是十余架从北方飞来黑色大鸟。

当黑色大鸟飞至明军上空,并投下一枚枚黑色炸弹时,橘红色的火光在战场上绽放……

第698章 后记(十九)平叛援明。

“拨乱反正!拨乱反正!”

“娘地,这群叛军还真把自己当正统了啊!”

五月,山海关城外,当城头插着“朙”字旗的明军对着关内明军谩骂的时候,山海关外的明军也望着山海关头飘扬的“朙”字旗谩骂。

自从四月明军辽沈战役失败,大明的攻势便受挫,由于铁路被摧毁,补给无法跟上,李守弼只能撤回山海关内休整,而叛军重新占领辽西走廊和山海关。

同时间,朱简焕一直在不断向全国各地发电报,讲述吴王朱简炡挟持武狩帝的经过,散布流言,并宣称李守弼等人着急进攻的原因就是害怕挟持武狩帝的事情败露。

朱简焕本不得民心,但大明没有废太子的先例,加上他如此信誓旦旦。

一时间不仅仅是诸藩,就连海外监察使司及行省都怀疑起了武狩帝到底是不是被吴王挟持,因此不敢对西安方面提供物资,只有陆地上已经派官员前往西安确定消息的行省敢于提供物资。

武狩帝到底有没有被挟持,成为了内战的关键点,在仅有电报的这个时代,大部分人获知消息的来源都只来自《大明报》和朝廷的电报。

现在叛军辖区内的《大明报》报道武狩帝被挟持,明军辖区内的《大明报》则是太子反叛,两方电报也互相扯皮。

诸藩最先信任西安,因此想要下场帮助平叛,结果居然被西安方面拒绝。

如果说这有先例,那倒还好说,但就连齐国都遭遇拒绝,这就让诸藩不得不怀疑了。

西安这样的举动,就连齐王朱伯沐都不禁开始怀疑武狩帝是不是真的被挟持了。

诸藩向齐藩发送电报,询问是否出兵,齐王朱伯沐也举棋不定。

在眼下的大明,叛军认为自己在拯救被挟持的武狩帝,明军则是认为自己在平叛,双方都把对方当成了叛军,两方就这样一直僵持在山海关和漠南、麓川等地区。

这样的情况,直到五月初一,齐国派楚丘郡王朱仲枢前往西安城,并于六月初二抵达西安城,确定了武狩帝正在主持平叛后才得到了结果。

确定武狩帝没有被挟持后,齐藩开始致电诸藩,传达了武狩帝没有被挟持的消息,同时在大明境内发行《齐国报》,以空投报纸的方式在麓川、云南一带释放消息。

在齐国空军的帮助下,麓川、云南一带的叛军这才了解了事情经过,南军士兵大部分投降岳濬,罗辅父子饮弹自尽。

尽管南方在齐国的帮助下反正,但东北一带的叛军还不知晓事情经过,加上朱简焕、张炳忠等人的洗脑,诸军都认为武狩帝被挟持,只有与太子参与了包围紫禁城的叛军知道事情真相。

齐国空军试图进入东北,但均被叛军的天启式重机枪所阻。

限于技术不成熟,老式的侦察机和轰炸机无法逾越重机枪弹幕。

消息传回国内后,齐王朱伯沐决定对三军换装,将咸嘉式军备更换为武狩式军备。

同一时间,武狩帝也认清现实,请调齐军参战……

“哔哔——”

“上船后以小队为单位进入房间好好休息,这次路程预计十二天,十二天后我们抵达九州府。”

“检查好自己手中的枪支,及时退弹!”

八月,齐国西京港口上人山人海。

不过,此刻在这里聚集的并不是商船,而是一名名整装待发的齐国士兵。

此刻的他们已然严阵以待,表情凝重的开始登上一艘艘钢铁运输船。

所有的士兵装备绍庆式驳壳手枪,头戴灰绿色的圆形钢盔,身上穿着齐国新式野战服。

每一套野战服都无比崭新,显然是刚刚发放没多久的。

这套野战服继承了齐文王时期的军事风格设计,外观上稳重严谨,其中上衣采用了封顶式设计,领子的位置呈现黑色,并带有白色的勾边,肩膀两侧可放置军衔配件,胸前带有“皇明齐国远征军”的标志。

此外,在上衣的胸部两侧和腹部两侧还分别带有两个口袋,可供士兵们装备一些小物品。

下身的野战裤也是延续了这种设计风格,而腰间则是外戴的收腰腰带,脚下则是重量轻、坚固耐磨深的武狩式野战靴。

该靴采用硬牛皮制作而成,连接处采用了铆钉和胶水,有一定的防水作用,其内部还加入保暖内衬,可以耐寒和增加舒适度,且适应各种作战环境。

这样的一身,便是齐国士兵的作战服饰和短兵。

此刻他们身上并没有太多的武器,因为除了手枪以外的其它武器和装备需要在抵达大明旅顺府之前才会给他们,而那个时候也代表他们即将参战。

眼下,四十万明军正在长城、山海关防线固守,而齐国成为了他们唯一求援的藩国。

七月初五,齐王向全国下动员令,十万国防军被召集到西京城开始换装,同时齐国十大军校的六万余名学子应召入伍。

八月初一,经过一个月的换装和简单训练,十万齐国远征军开始出发,如今已经是出发的第七天,也是最后一天。

十万齐军将在瀛洲九州府休整半个月,随后一鼓作气乘船登陆辽南。

这是齐国国防军自永昌年间开始,第一次上战场,因此许多人都十分紧张……

“这武狩帝到底是不是被挟持了啊?”

“都派我们下场了,这消息肯定是假消息。”

“管那么多干嘛,咱们打谁,谁就是叛军!”

“要我说,一开始就让我们上场,这叛乱早就结束了,拖到现在打不过才拉我们上战场,呵……”

“那又有什么办法?咱们是藩国,天生的国朝耗材。”

“好了好了,都别说了。”

最后一艘运兵船上,当士兵们七嘴八舌的抱怨起大明时,一名士兵摇了摇头起身走出船室,随后走上甲板,在甲板上深深吸了一口气。

此刻运兵船已经驶出西京湾,来到了东大明洋上。

望着远处的碧海蓝天,感受着运兵船的乘风破浪,这士兵将头上的帽子拿了下来。

帽子下露出的,是经过修剪的长发,不过此刻它们被扎在脑后,只有薄薄的一小层。

齐国士兵入伍就要把头发打薄,尽管可以扎起发髻,但始终和民间百姓的发髻比不了。

不过,想要打薄发髻在这个时代是不被允许的,除了各国士兵,便只有勋贵、朝臣才有这个资格。

“怎么了?唉声叹气的?”

一道声音响起,青年士兵连忙回头看去。

来人的军衔是银条三杠,官职是参将,也就是最后三艘运兵船上所有士兵的头。

如果是普通士兵看到这人,恐怕现在已经冷汗直冒了。

然而青年士兵见到这人却笑了笑,露出几分苦味:“十三叔……”

“嗯……”听到这话,参将靠在了护栏上,眺望远处大海,旁边的青年则是叹气道:

“我真是搞不懂,国朝的事情,诸藩都没掺和,我们掺和什么?”

“虽说叛军得到了军备院的生产线,但这才几个月时间,国朝只要下决心,也不是打不过,干嘛让我们下场?宗长是怎么想的?”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