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855章

作者:北城二千

消息传到前线时,已经是乾圣十八年正月十七了,此时陈王朱和坻,蓟王朱和、布政使熊赐履、总兵戚牧四人率文臣武将两千余人,兵马九千余人登陆苏伊士地区。

正月二十,陈王朱和坻率六百王府文臣入驻开罗,将其更名为陈邑,设为陈国国都。

正月二十二,熊赐履在苏伊士地区建“中东府城”,暂设中东县。

正月二十五日,海军都督施琅与奥斯曼使臣马扎尔谈判不欢而散,原因在于奥斯曼想要拿回叙里亚及巴勒斯坦地区。

然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没有武力的国家,往往是没有资格在谈判桌上讨价还价的。

正月二十六日,明军全面出击,仅仅只用了十天时间,便将战线向北推移了二百里。

得知前线全面溃败的消息,默罕默德四世总算是认清了现实。

二月初一,马扎尔在巴格达与施琅签订了《巴格达和约》,奥斯曼帝国承认被明军所占地区是大明疆土,双方停战。

二月初五,永王朱慈焴将国都迁往巴格达,并将巴格达更名为永邑,曾经的永邑则是被更名为南邑。

此战被后世称为大明第五次西征,它的意义在于让永国获得了大片耕地面积,从而经济独立,减轻了皇家内帑的负担。

除此之外,陈国、蓟国和中东监察使司的设立也让大明对北昆仑地区有了一定的影响,而中东监察使司所开掘的运河也被后世誉为世界十大奇迹之一。

消息传回北京时,已经是三月十五了,此时的蓟王朱和也带着六百王府官员入驻了大马士革,并将大马士革更名为蓟阳。

似乎是觉得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从这一日起的皇帝朱慈燃开始多病,身体日渐消瘦。

不过尽管如此,朱慈燃还是顶着一口气,带着太子朱和垠,太孙朱怡铉等人前往了天寿山祭拜历代先帝。

这期间,朱慈燃在埋葬自己父亲及叔父的世陵、齐王陵呆了整整一个下午,黄昏前才带人返回京城。

回到京城后,朱慈燃的身体状况开始恶化,饶是太医院群医纷纷上场,也不过为他延续了几个月的寿命罢了。

十月十二日戌时,朱慈燃召来朱和垠和朱怡铉。

此时的他已经油尽灯枯,说话间声音虚弱,身形骨瘦如柴。

望着跪在地上的朱和垠和朱怡铉,朱慈燃望着养心殿内的窗户,久久不语。

不多时,殿外传来了脚步声,已经头发花白的内阁首辅颜胤绍、次辅孙可望、阁臣李定国三人入殿。

见三人到来,朱慈燃指着朱和垠,虚弱开口道:“朕年少时游历天下,未闻天下万物有不死者。”

“死为天地之理,物之自然,朕今居大位一十有九年矣,赖国朝历代先皇庇佑,今天下方内安宁,四海难有兵革。”

“今天年已到,其奚哀念之有?令到出临,无禁百姓取妇、嫁女、祠祀、饮酒、食肉。”

说罢,朱慈燃又看向朱和垠父子,紧接着艰难看向颜胤绍三人:“太子秉性仁慈,居心孝友,为先皇、王叔所钟爱,不日当即皇帝位,望尔三人忠心辅佐。”

“万岁……”听到朱慈燃的话,颜胤绍三人心情沉重,而其中与朱慈燃关系最好的李定国更是忍不住老泪纵横。

瞧见他这模样,朱慈燃艰难抬了抬手,李定国见状连忙上前跪下,握住了他那骨瘦如柴的手。

“大哥莫哭……”朱慈燃艰难挤出一个微笑,随后似乎觉得有些难受,不由的紧闭双眼,眉头紧皱。

如此持续了片刻,他眉宇间突然释然,嘴角挂起一抹笑意。

“万岁!”瞧见朱慈燃的模样,颜胤绍及殿内所有人纷纷跪下哭嚎,但朱慈燃却缓缓睁开了眼睛。

他看向殿内的窗户,众人随之看去,却并未看到什么。

就在他们疑惑时,朱慈燃紧了紧李定国的手,释然笑道:“我看到父亲和叔父了……”

第682章 后记(三)永昌新政。

“铛……铛铛……”

乾圣十九年十月十二日戌时六刻三分,被世人称为一代雄主的乾圣皇帝朱慈燃崩于乾清宫,享年六十五岁。

在他的执政下的十九年间,大明虽然经历了几场较大的自然灾害,但朝野上下的整体情况是趋于平稳的。

他亦制定了很多保障工人的措施,虽然这些措施往往只存在于表面,具体并没有落实到实处,但这仍使大明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劳工立法的国家。

在战争上,他三次出兵打击莫卧儿,两次向西进行西征,不仅扩大了汉人的生存空间,也让大明获得了世界三大黄金运河之一的昆仑运河(苏伊士运河)。

据后世学者研究,在他执政的十九年中,大明百姓人均拥有粮从八百二十斤提升到了一千二百四十斤,人均肉蛋奶数量从二十四斤提升到了三十五斤。

在齐国千人抽查中,乾圣元年出生的孩童在十八岁及冠后的身高,普遍要比天启三十年以前的人高上一到两寸(3.2~6.4cm)。

这些的种种情况都在表示,尽管这位乾圣皇帝并没有如他的叔父朱由检一样开创一个时代,但他依旧将大明王朝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当然,这些的种种,都只是后世的评语,而在这个时代,当乾圣皇帝驾崩的消息传开,许多百姓还是不免的有一些难过,只是他们的反应也能表现,在他们心里,乾圣皇帝是比不上天启皇帝和齐文王的。

乾圣十九年十月十九日,四十八岁的太子朱和垠即皇帝位,年号永昌。

同一日,乾圣皇帝下葬乾陵,庙号太宗、谥号孝成皇帝,全称“明太宗成皇帝”。

不知道当远处葬于长陵的朱棣看到朱慈燃的庙号,又会作何感想。

冬月二十日,诸藩先后入京吊唁,至腊月二十七,诸藩尽数入京,而永昌皇帝朱和垠也如自家皇祖父、父皇一样在太庙召开了诸藩朝会。

在朝会上,朱和垠隐晦表达了大明对人口迁移政策的放开。

不过这个口子也不是随意的放开,而是要根据各国国内的情况来适当宽松。

尽管如此,但诸藩前来吊唁皇帝的亲王、郡王和世子们还是十分高兴,高兴之余也连带着对新皇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相比较对于诸藩有些小家子气的天启、乾圣两位皇帝,眼下的永昌皇帝无疑更为大气。

虽然诸藩不知道永昌皇帝的底气来自何处,但他们也清楚,这位皇帝不太可能做出傻事。

他敢宽松移民政策,那自然是有着可以制裁诸藩的杀手锏。

因此,诸藩在感激之余,心里也不免升起了一丝畏惧和好奇。

只是在他们好奇之余,他们却因为国内的种种事情,不得不离开大明,返回自己的藩国。

在他们返回的路途中,伴随着一声声庆贺新年的钟声响起,乾圣二字彻底成为了过去,而他们迎来的是代表永昌皇帝年号的永昌元年(1690)。

新的一年,在正旦朝会上,永昌皇帝朱和垠向百官下达了自己在新年的第一份旨意。

考虑到地方大学的压力,朱和垠决定在每司治所所在,各自设立一所大学,两京增设一所。

在此之前,大明拥有大学的地方仅有南、北京,以及昆明、广州、旧港、成都、武昌、南昌、西安、沈阳八府所代表的八个行省。

旨意下达后,十所已经存在超过十年的大学被分配出七千余名教习,分别派往没有大学的二十五个省、司。

至于两京所分出的两所新大学,则是被称为北平大学和金陵大学。

这两所大学与曾经的十所大学被称为大明“十二大”,而剩余的二十五所大学则是被称为“小二五”。

大明中学毕业的学子,都以入学“十二大”为目标,其次则是进入“小二五”。

四月,皇帝再下新旨,免除小学、中学书本费。

五月初五,皇帝与内阁、六部、都察院、五军都督府平台对诏,对大明所存在的“贪腐”、“均田”、“三冗”等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此时的大明虽然经过天启、乾圣年间的多年严抓严打而吏治澄清,但许多官员年轻时尚且可以自制,年老后不免贪恋权位。

加之官员之间往往会形成姻亲而沆瀣一气,在选人选才上偏向于己方家族和姻亲家族子弟,因此导致朝廷行政效率低下,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各级官员缺乏进取心,“冗员”问题十分突出。

不仅仅是庙堂和地方衙门是这样,军中许多没有实力的人也被推上了军官将领的位置。

北昆仑之战中,尽管明军打得十分出彩,但那是仗着武器犀利。

如果仔细观摩军报,那就不难看出眼下明军的基层将领指挥问题严重,这也是李定国在战后提出的问题。

只是当时的朱慈燃已经病重,他虽然有心处理,身体却不再允许,因此才拖到了现在。

此外,从天启到永昌年间,大明的经济和耕地面积虽然不断地在增长,但相比较土地增长的速度,贪官污吏贪墨均田的速度却更快。

自上次清查隐田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十四年的时间,过去十四年里,大明的纸面耕地数量仅仅只增加了四亿亩,平均每年不到三千万亩。

反观从天启三十年到乾圣七年,大明耕地增加八亿亩,平均每年也接近三千万亩。

要知道,大明的拖拉机全面推广是直到乾圣五年才完成的,按常理来说,耕地开垦的数量应该要比之前多才对。

这样的数据,不得不让人怀疑底下的人到底在干什么。

如果均田落实不到位,那么以现在百姓生孩子的速度来看,一旦作为资产的土地不够养活一个家族,那农民逃亡就会开始出现。

农民一旦开始逃亡,那就代表阶级矛盾难以缓和,继而出现的就是农民起义。

能察觉到这种现象的人并不算少,早在乾圣十七年,当时的南直隶凤阳府泗水知县田文镜就曾经上疏,言:“凤阳百姓生育儿女众多,田亩均分甚少,若不早为提备,事未可知!”

同时,田文镜也在奏疏中说道:“地方官员因循不改,弊坏日甚,当更天下弊事。”

这份奏疏被乾圣皇帝朱慈燃留中,虽然没有处理,但也说明朱慈燃已经上心了。

如今,这份奏疏在朝会中被拿出,显然朱和垠是想把所有的矛盾都解决。

对此,颜胤绍、孙可望、李定国这三名阁臣分别献出了自己的建议。

对于他们的意见,朱和垠思虑过后便令其草拟章程,即日执行。

五月二十五日,三大阁臣对皇店、工厂、盐矿酒茶四课司提出要深察的办法,对军队军官进行考核,对官员、兵马司、衙役,地方衙门体系及地方均田政策进行查缺补漏的解决办法。

二十六日,皇帝朱批、内阁执行。

六月初二,内阁任命户部主事田文镜为都察院左都御史,携领三司官员巡抚地方。

初三,保守派官员联合上疏弹劾新政,朱和垠大怒,将跪于乾清门的三百余名官员驱逐出京,外放岭北为官。

见到皇帝手段如此,一些保守派官员纷纷开始骑墙观望了起来。

他们死死盯着田文镜的行动,但凡田文镜有丝毫不对的地方便立马上疏弹劾,然而得到的结果只有皇帝对弹劾奏疏的留中不发。

见皇帝如此支持自己,田文镜也底气十足的大查彻查。

仅六月一个月,田文镜就查出北直隶当地的皇店之中有空额一千四百二十七位,每年吃空饷一万七千二百余两。

这样的结果让朝野震动,须知这仅仅是一个地区衙门的现象,而这样的地区大明还有三十四个。

如果每个地区都能查出如此成绩,那田文镜仅转一圈下来,就能为大明节省几十万两。

得知情况的朱和垠不敢松懈,而是派出太子朱怡铉、阁臣李定国负责五军都督府将官考核,赐田文镜尚方宝剑,以代天子狩。

得到了助力的田文镜也没有闲着,而是迅速对北直隶地区的工厂、盐矿酒茶等衙门进行检查。

七月,经过田文镜一个月的努力,北直隶地区二百七十六家国营工厂被查出空额五千七百二十四位,空饷七万三千余两。

八月,田文镜又在北直隶的地方衙门通过考核,而清理出了七百多个占着位置不做事的子弟官员。

九月、十月、冬月……

田文镜以一季查一省的速度,由北向南,由关外向关内、向中南的速度京察而去。

一些皇店、工厂见状连忙补齐空额,子弟官员见状也连忙学习,以此来躲过这个“田阎王”。

只是他们的把戏瞒不了一个真心想要查案的人。

田文镜每到一地,就将与官员沾亲带故的人点出,派人去查他的消息。

如此一来,虽有些费时费力,但这些人过往的经历却能被田文镜一一道出。

本该上班的时间却在乡野游玩,仅凭这些,田文镜就能将管事官员扣下,随后询问工厂工人,继而将官员与占据空额的人一同送入刑部。

田文镜的行动让大明忙碌了起来,而大明一旦忙碌,那诸藩也即将得利。

从年初开始,伴随着大明迁移的政策宽松,因为国内压力和外部条件丰厚而想要迁移的人便源源不断地进行迁移。

据户部尚书王宕在岁末的奏疏中,从正月初一到同年腊月初一,迁移司一共处理了六十二万宗迁移事物,发放移民铁牌一百八十六万余块。

在王宕的估计中,这一年如果过去,那移民海外的人口恐怕接近二百万。

这其中,有近四分之一流入了齐国,四分之一流入了大明较为偏远的省、司,例如昆仑、河中、泰西、南州等地。

至于剩下的四分之二,基本都流入了诸藩之中,人数百万左右。

这人口看似不多,但足以让诸藩高兴许久。

只不过高兴之余,诸藩之中却是有人欢喜有人愁。

大明迁移出的百姓,大部分都是中学毕业的,有一定的技能在身上,这样的人口质量自然不用多说。

不仅是缺人的昆仑诸藩想要,就连人挤人的小西洋诸藩也垂涎欲滴。

经过乾圣、永昌两朝二十年的发展,眼下小西洋诸藩二百余国的国民人口数量两千一百四十二万,土民两千二百五十余万,耕地三亿亩左右。

看上去,似乎人均接近七亩,很是富足。

可是,这个时代并非每个国家都能像大明和齐国一样能大量使用各种化肥来增产。

自从印度厮当引进大明的粳米种植后,亩产便基本保持在三百至三百四十斤。

看样子似乎可以人人吃饱饭,但问题在于大明移民到达藩国后,印度厮当地区藩国给予的条件是均十亩耕地。

也就是说,以诸藩的土地来算,他们能维持的国民人口也只有仅仅三千万。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