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837章

作者:北城二千

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没有错,相比较一开始不听话而吃了苦头的吉国和淮国,唐国的发展一直迅猛。

“今年能迁移到多少人口?”

朱聿键放下了窗帘,下首的朱琳源也回应道:“全年大概能达到六万七千人左右。”

“这已经算多的了,今年许多昆仑洲的诸藩都在五万人左右。”

“我们能得到那么多移民,应该是国朝看在我唐国昆仑第一藩的情况下应允的。”

朱琳源讲出了利未亚诸藩移民的一个现实情况。

尽管大明每年拥有八百多万的新生人口,但在移民问题上,朱慈燃却在一直收紧的过程中。

昆仑洲有八个藩国,每年涌入的移民都被控制在五十万以内,这让八个藩国很憋屈。

本来他们需要面对的就是数量高达数千万的昆仑奴,现在移民还被限制了,任谁都觉得憋屈。

“这人口从天启三十五年开始就被限制着,眼下我们每年就新增这么点人口,想向内陆推进,速度也快不起来。”

“不在内陆建设城镇,开垦耕地,那大军就很难深入围剿昆仑奴。”

“爹,监国对我们的限制未免太多了……”

朱琳源发泄着自己的不满,而听完他的话,朱聿键却十分冷静。

“我们被限制,那印度厮当呢……”

“也一样!”朱琳源皱眉说出自己所知的印度诸藩情况:“印度厮当有大小二百多个藩国,自从天启三十五年当地的移民人口突破八百万后,国朝也对其限制了起来。”

“按照我们的消息,今年印度厮当诸藩的迁移人口应该不会超过八十万。”

“八十万……”听到这个数字,朱聿键轻笑:“二百多个藩国,分八十万移民,这个监国还真的是……”

他没有把话说完,但从他的表情不难看出,他对朱慈燃这样的手段十分轻蔑。

作为一个未来的皇帝,朱慈燃害怕诸藩过强可以理解,但即便他不限制,诸藩每年也迁移不了多少人口。

以大明每年八百多万新生儿,并且还在随着时间不断提升的情况来说。

即便诸藩每年要迁移四百万人口,大明的损失也很有限,毕竟以大明的产能增长速度并无法跟上人口增长情况。

诸藩迁移人口也不仅仅迁移青壮年,而是整户迁移,其中有老有弱。

可以说,即便迁移走四百万人,其中最少也有一百万是老年人,这对大明来说是减轻负担。

不过,朱慈燃并不这么想。

“加上齐国,估计我们那么多藩国每年的移民都没有二百万吧?”

“应该没有。”

朱聿键这个时候很想知道朱由检的想法,他不免在想朱由检有没有后悔当年没有做皇帝。

在他想到这里的时候,行动中的马车也停了下来,这代表他们到了目的地。

朱琳源自觉地起身,为朱聿键打开了车门,车门口的护卫拉开了马车门口的收缩台阶。

朱琳源扶着朱聿键下了马车,而出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一面高大的水泥城墙。

这是洛都外城城墙,而这里也是朱聿键打量民间情况的地方之一。

他可没有朱由检的身手和自信,人越老就越惜命,站在城头远远地打量百姓们的生活,已经是朱聿键能与时俱进的办法之一了。

朱聿键走上了三丈高的外城城头,在城门楼处摆放着一个加长版的望远镜。

他站在望远镜面前,随后使用他打量起了城中的百姓。

在他眼里,这个曾经只有一个破败小镇的沼泽地,眼下已经成为了一座周长十余里的都城。

坚硬的水泥路和土木建筑让这个地方有了几分中原的味道,而街上身着各式明装汉服的百姓并不算多,各自做着各自的活计。

因为人口不足,因此洛都外城只有近三分之一的地方有建筑,剩下三分之二的地方是农田。

朱聿键可以用手中的望远镜看到不远处的农田,并看着百姓在农田里弓着腰拔草。

在他看着这些的时候,旁边的朱琳源也开口说道:“齐国的粮食运来之后,国内的粮食在未来两年内,应该能保持在每斤四文的价格。”

“另外齐王也在书信中说了,齐国很快就能出口牲畜,让我们不用担心。”

“不过父亲,眼下我唐吉淮三国境内有四成以上的粮食、化肥、布匹、糖类都来自齐国。”

“如果什么时候齐国突然中断了贸易,那我们恐怕会成为春秋时期的宋……”

朱琳源想说出自己的担忧,但朱聿键却打断道:“齐王命还长着,不用担心这些。”

“比起这些,我更担心的是国朝那边。”

“比起齐王,国朝那边终归是小气了一些,不仅机械不给予出口,连军械出口也拒绝了。”

朱聿键参军使用过步枪,自然知道燧发枪和步枪的差距。

他虽然有意制造,但唐国的冶铁技术根本达不到生产步枪的水平,因此研究了十几年还是毫无头绪。

“机械和军械,这才是诸藩敢投鼠忌器的存在。”

朱聿键挪开了自己的目光,似乎对城内百姓的生活很满意。

他转头看向了朱琳源,看似心不在焉,但朱琳源却感觉到了自家父亲的认真。

“想想办法,从齐国和国朝手里拿到大学的所有教材。”

“唐国……必须要有自己的军备院……”

朱聿键说完,不等朱琳源开口,远处便传来了急促的脚步声。

一名手持黄色奏本的官员疾步赶来,在走到朱聿键面前的时候躬身作揖,同时递上奏本,语气带有几分着急:“殿下,东边传来消息,西军都督府都督秦民屏于十月初十寿终正寝……”

“……”听到这句话,朱琳源和四周的将领纷纷心里一紧。

作为唐王的朱聿键则是不自觉抽搐了一下眼角,片刻之后才转身看向城内百姓,想了些事情后才沉吟道:“让东边的人密切关注……”

“是!”

第667章 番外篇(十六) 侄不忍叔。

天启四十年十月初十,大明西军都督、武隆侯秦民屏寿终正寝,享年八十二岁。

秦民屏的病逝,宣告了秦家第一代人的全数陨落。

曾经参与援辽的将领,目前仅有南军都督戚元弼尚在人世。

对此,皇帝朱由校对秦民屏追谥号武毅,并追封秦家秦邦翰为忠国公。

消息传开后不久,诸藩便观望起了大明。

谁都知道,秦戚马三家是朱由校能坐稳皇位的基石。

如今一代除了戚元弼全部陨落,而戚元弼也已经六十有八,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要离去。

这种局面下,朱慈燃怎么安排秦马两家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不过,朱慈燃虽然比较高傲,但对于秦马戚三家他还是比较尊重的。

因此,在消息传开后不久,他便下令旨册封马祥麟为新任西军都督。

只是马祥麟如今也已经六十有四,而秦家第二代和马家第三代又没有什么大才,所以一旦马祥麟离去,那西军都督的职位恐怕要换人担任了。

相比较秦马两家,戚家唯一值得庆幸的就是培养出了一个戚武隆。

戚武隆与李定国被五军都督府誉为北李南戚,但这含义不是说戚武隆能比得上李定国,而是戚武隆和李定国是朱慈燃在南北军中的两大支持者。

北军和南军、上直,这三支军队是朱慈燃控制最好的三支军队。

相比较之下,西军和东军、海军就比较欠缺。

为了避免马祥麟死后,西军内部不安,朱慈燃于冬月十二下令旨,令安南总兵,黔国公沐天波兼任西军都督府都督同知。

沐天波能力一般,但眼下朱慈燃也只能矮个子拔高个子了。

不仅如此,为了避免已经七十六岁的东军都督贺世贤出现情况,朱慈燃将南州总兵吴三桂调回中原,任东军都督府都督同知。

至此,已经五十二岁的吴三桂终于返回了中原。

得知这个消息,身处大洋彼岸的朱由检并没有说什么,只是一笑。

不过,当时间进入腊月,大明再次传来了不好的消息。

冬月三十,大理府太和县府学院长杨涟寿终正寝,享年八十八岁。

消息传来时,朱由检正在前往北方金山府(阿拉斯加)的路上。

是以起居注官记载“王默然不语,是夜辗转未眠,随立淄博郡王世子位,着世子派内帑银千两支送”。

时间一点点流逝,很快跨到了天启四十一年。

这一年中,大明人口成功达到两亿八千万,耕地突破十五亿亩。

在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中,皇帝朱由校难得出宫,与监国太子朱慈燃及内阁诸臣在南苑见到了军备院送来的内燃机三轮车和蒸汽机三轮车。

这个花费了近三十年时间,吃了一百多万两研究费用的内燃机终于现世。

军备院工部侍郎宋应星根据齐王朱由检留下的原理,创制成功第一台往复活塞式、单缸、卧式、五马力的四冲程内燃机。

他将内燃机和大明最先进的蒸汽机放在了一辆三轮车上进行比赛,蒸汽机仍以煤炭作为燃料,而内燃机则是使用乙醇作为燃料。

比赛开始后,蒸汽机三轮车以每个时辰十四里的速度前进,而内燃机则是以每个时辰十里的速度前进。

看样子似乎蒸汽机会轻松取胜,但糟糕的是,蒸汽机需要每隔十五分钟就得停车向锅炉加煤,而内燃机三轮汽车虽然行驶的很慢,但却只需要填充一次燃料就足够。

因此,该场比赛最后却是以内燃机三轮汽车的胜利宣布结束。

尽管三轮汽车的时速很慢,甚至不如一个人行走的速度快,但却赢得了自行车爱好者,监国太子朱慈燃的喜爱。

虽然内燃机还无法应用于军事和民生,但在比赛结束后,皇帝朱由校还是向内燃机研究院投入了五十万两的研究费用,只因为这是朱由检每年都交代他要保持研究的存在。

此事过后不久,永王朱慈焴率护卫三千兵马,六万移民于天津港出发,就藩永国。

同月,齐王朱由检制《齐宗律》,对齐藩的郡王、郡主们制定了严苛的世袭规定。

其中,郡王郡主每年领内帑俸禄三千两,郡王郡主薨逝则子嗣降为县主。

县主每年领俸禄一千两,县主薨逝则子嗣降为中尉,中尉每年领俸禄五百两,中尉亡则爵除为国民,不再领俸禄。

《齐宗律》的消息一出,大明诸藩皆哗然。

在《齐宗律》未出现前,尽管诸藩都已经海外就藩,但诸藩依旧遵守着《皇明祖训》和《明会典》的世袭制度。

尽管同样是世袭降爵,但起码是按照朱元璋制定的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等五个等级进行。

结果到了朱由检这里,直接就是郡王、县主、中尉三个等级进行。

对于早生早育的这个时代来说,想要体验五代同堂并不是难事。

算上亲王本身,哪怕到了中尉也不过才是四代。

也就是说,许多亲王还活着的时候,他们的玄孙就已经被贬为国民了。

这样的结果,让许多喜欢效法齐国的藩王第一次没有效法,大明二百多个藩国里,仅有以唐国为首的十余个藩国选择效法……

“齐王叔这样做,烜哥儿他们没有什么反应?”

三月,当朱慈燃得到情报,他第一反应就是询问堵胤锡。

对此,已经成为大明吏部尚书的堵胤锡摇了摇头:“并未听闻诸位郡王有什么反应,想来是齐王殿下已经与诸位郡王提前说过此事了。”

“……”听得堵胤锡这么说,朱慈燃不由皱了皱眉。

他在思索,但这时脚步声从殿外传来。

不待他抬头,一道年轻的身影便走进了殿内,同时朝他作揖:“父亲,户部上奏,江南淮、扬、凤、徐、所属州县遭遇水灾,乞请免除今年夏的农业税。”

一句父亲,加上其二十出头的年龄道出了此人身份。

皇太孙朱和垠,作为皇帝朱由校的长孙,他很受朱由校喜欢。

不过,朱慈燃却对朱和垠并不满意,因为他认为朱和垠在有些时候过于“软弱”。

父亲总是喜欢像自己的孩子,对于不像自己的孩子,心里总归是喜欢不起来。

朱和垠虽然和朱慈燃长得有几分相似,但他的性格却和朱慈燃差别太大。

兴许是在恒河战场见到了战争的残酷,朱和垠并不认同朱慈燃对外征战的想法。

在他看来,大明需要的是休养生息,让各省的资源得到利用,把所有资源消化才对。

这样的主张,自然是讨不了朱慈燃喜欢的。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