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792章

作者:北城二千

“你退下吧。”朱慈燃摆了摆手,孙可望见状也作揖躬身:“下官告退……”说罢,他毕恭毕敬退出了春和宫。

在他退出之余,站在角落的李永贞走上前来,小声开口道:“殿下,这孙可望对齐王殿下不敬,人又桀骜,恐难管控,不如……”

“无妨!”朱慈燃抬手意识李永贞闭嘴,同时看着春和宫的大门自信道:“他们这群人大多已经进入而立之年,而我不过弱冠,何须惧怕他们桀骜?”

“越是桀骜,越好控制……”朱慈燃透过窗缝看向了刚刚走出春和宫的孙可望,眼里透露着自信。

也在朱慈燃看着孙可望离开时,一名太监走进了春和宫,对着朱慈燃作揖道:“殿下,孙阁老求见。”

“宣!”朱慈燃低头处理奏疏,同时回应了太监。太监见状回礼,随后返回门口,将在门口等着的孙承宗传唤了进来。

眼下的孙承宗已经七十九岁,再翻一年便是八十岁,因此走起路来自然有些摇晃。

李永贞见状令人抬上去了椅子,朱慈燃也抬手开口:“孙阁老不必躬身行礼了,说事便是。”

“下官领旨……”孙承宗小声应着,随后坐下道:“下官此次前来,是为了向殿下递交辞疏,乞请告老还乡的。”

“此外,河中设省一事也该说道说道。”孙承宗说着,也将藏在袖中的两本奏疏拿了出来。

这两本奏疏,一本是辞疏,一本是奏疏。在李永贞接过后,孙承宗作揖解释道:“齐王殿下说过要拿下坎大哈才能结束战争,因此河中设为五府之地较好。”孙承宗说着的同时,朱慈燃也接过了他的辞疏和奏本。

他简单看了看,随后点了点头:“阁老知道我不擅虚礼,况且阁老确实年事已高,因此辞疏这件事情,我便先批红了。”

“不过父皇那边会不会同意,我便不得而知了。”

“至于河中的事情,我需要和齐王叔商议一下,这件事情不是那么容易决定的……”

“哔哔——”当朱慈燃呢喃回应孙承宗的时候,远在万里之外的河中战场也来到了收尾前的最后一个环节。

刺耳的哨声被吹响,无边无际的戈壁沙漠像黄色的大海,太阳照在上面,万点光亮闪耀。

在这种环境下,任何一点绿色都会被无限放大,而眼下被放大的,便是一座面朝戈壁黄沙,背靠宽阔绿洲的城池。

希瓦城,作为希瓦汗国的王庭,此刻的它正被不足一万人围困着。从天空俯瞰,希瓦城外是乌压压的人群,但他们并不是明军,而且装备简陋的希瓦人。

他们骑在马背上,背后是依靠的是规模庞足以容纳十万人的希瓦城。城头上,一名名希瓦守军连成排,准备好了各种守城器械。

希瓦人,毫无疑问他们是河中地区仅次于土库曼人的野蛮人。他们劫掠过布哈拉、哈萨克,也侵扰过萨菲波斯,还在莫卧儿和萨菲波斯的战争中,经常以雇佣兵的身份出现在战场上。

只不过时过境迁,曾经骁勇善战的希瓦人,此刻却成为了依靠城墙的胆怯之徒,而他们面对的,是仅有不到万人规模的明军骑兵。

在烈日的烘烤下,明军骑兵矗立在希瓦城东部的戈壁草原上。随着风沙吹来,一股升腾的热浪拍打在人脸上,叫人连呼吸都觉得困难。

只不过,这样的苦头并不能打消明军的战意。隐藏在面甲下的双目透露着嗜血,谁都想立马动手,将希瓦城捣灭的同时,将希瓦人的首级筑成京观点数,多拿一些赏银回家,让家里过一个好年。

是的,过年……尽管距离过年还有四个月的时间,但是对于西征的明军将士来说,从河中回家却需要两到四个月的不等时长。

因此,他们迫切的希望能荡平河中地区,而眼下,他们面前的这座城池,便是吹响西征大军回家的第一声号角。

“火炮就位!”

“定射装填,方向辰时七刻五分钟。”

“定射装填完毕!”听着耳边回荡的炮手声音,李定国放下了手中的千里镜,随口说道:“预射,十二轮!”

“预设十二轮,预备……放!”

“碰碰碰——”二百门燕山五斤炮勐烈的响声在希瓦城前的半戈壁半草原上响起。

伴随着火炮作响,一门门铁火炮打出的铁炮弹开始轰击在希瓦城头,城下。

一时间,整个希瓦城内外的希瓦大军乱作一团,而面对这种局面,希瓦人并没有办法组织反击,这一切只因为他们现在是一个没有大汗的国家。

自从天启二年,希瓦王子尹尔巴尔斯发动叛乱,希瓦大汗被废,并被挖掉双目开始,希瓦汗国就没有了大汗,并且从此开始长时期的王族内讧,以及陷入了乌兹别克人与土库曼人之间的激烈斗争。

也正因为如此,林丹汗才没有和希瓦、土库曼人交手的机会,不然在拥有大汗的情况下,希瓦汗国的乌兹别克人肯定会去林丹汗的地盘上劫掠。

明军恰好是抓住了希瓦汗国群龙无首的这个时间,因此才能连续不断的击败他们,直到将他们逼退到希瓦城下。

他们的联盟过于脆弱,一旦遭遇硬仗就会自乱阵脚,无法组织有效反击,现在也是一样。

虽然他们之中有少部分人意识到必须突破明军骑兵在外围的包围线,并试图发起冲锋。

但是,那只有一两个人并排,看起来十分脆弱的包围线却在他们冲锋的道路上,成为了一堵坚不可摧的钢铁城墙。

“砰砰砰——”无时无刻都在响起的枪声让人胆寒,伴随着枪声响起,许多试图突围的希瓦人纷纷连人带马的栽倒。

二百步的距离,哪怕是骑兵也需要十数秒,而这十数秒,他们将遭遇包围线上近千人的抬枪射击,连续三次……

“唏律律!”

“砰砰砰——”

“突围!”

“真主保佑!”

“冲不过去!”

“真主阿啦!”

“真主强大!”

“额……”刹那间,战马嘶鸣声,枪炮作响声,叫喊突围声,倒地声连续不断,络绎不绝。

分属十几个部落的三万骑兵,按照各个部落头人的只会,从各个方向突围,但他们无一成功,尽数倒在了希瓦城下的戈壁、草原上。

半个时辰过去,当明军的枪声停止,刚才还雄赳赳、气昂昂的三万希瓦骑兵已经殒命,战场上除了成片的尸体,便只剩下了哀嚎的伤兵,以及部分错过,四下走动的马匹。

战争的逆转发生的太快,以至于城内的一万希瓦守军来不及做出反应,城外军队便已经全军覆没。

尹尔巴尔斯看着城外的这一幕,他精神恍惚,不敢相信明军的火器如此犀利,战力如此彪悍。

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明军打扫战场,将一个个希瓦伤兵击毙,同时回收城下的铁炮弹。

半个时辰后,明军回复了力气,再度向希瓦城发动了炮击。

“碰碰碰——”火炮声再度响起,希瓦城内十几万军民已经陷入了绝望。

与此同时,城外的朱慈焴也策马从外围来到了李定国身边,手里呈上咯一份军情:“总兵,南边的李总兵已经收复河中南部城池,五日后将出发收复南虏所掌控的坎大哈。”

“曹总兵派来军报,令我部十日内攻陷希瓦,围剿河中南部的希瓦、土库曼贼寇后,酌情支援李总兵。”

“由于军区调整,拿下坎大哈后,单于四营和陕西四营的兵马会换防河中、岭北,西征十二营兵马休假三个月。”

“好!”听到可以休假,盘踞在李定国身边的许多参将、守备纷纷拍手叫好,脸上的喜色是怎么也掩盖不住的。

不过相比较他们的高兴,此刻的李定国却皱着眉头,拿着一支步枪摆弄着。

在诸将高兴的时候,他拿着步枪说道:“国朝的步枪虽然犀利,但在风沙大的地方却容易出现卡壳的情况。”

“当年北伐时,这种情况就出现过,只是没我们在河中时的情况那么严重,频繁。”

“这个问题得让军备院的人重视,改进才行。”李定国说着,而朱慈焴也道:“卡壳还算好的,听说岭北那边一到十月,步枪就会被冻住,根本装不了子弹,打不出去。”

“唯一比较适应战场的是西军和南军,但是南边潮气多,步枪必须经常保养,不然就会生锈。”朱慈焴将自己知道的说了出来,但最后也爽朗笑道:“即便有这些诸多缺点,但凭着步枪的射速和威力,还是能为国朝打下疆域,守下疆域的。”

“不能掉以轻心……”李定国摇了摇头,紧接着抬头看向那正在饱受火炮摧残的希瓦城。

“拿下这里,我也就能回京了……”李定国神情有些动容,不知是想到了什么。

旁边的朱慈焴见状,当即便知道他是想起了远在中原的朱由检。和李定国相处那么久,朱慈焴也很不舍李定国。

他清楚李定国如果留在大明,那将是大明在未来二三十年的柱石。可是,李定国心不在大明,这是他无法改变的。

况且,这种现象不仅仅出现在李定国身上,事实是普遍出现在五军都督府的各军军中。

但凡入伍十年以上者,基本都青睐齐王大于青睐国朝。这种现象,尤其到了黄龙等三位昔日都督迁移齐国后愈发严重。

他们三人愿意迁移,这说明齐国没有众人想的那么差。加上《大明报》曾经用一个篇幅介绍了诸藩情况,并且着重介绍了齐国呢情况,这让许多将领更动摇了起来。

唯一能让他们犹豫的,或许就是齐国太过太平了,这让将领们失去了建功立业的机会。

只是,朱慈焴也知道,大明已经打了二十几年的仗,是时候该休息休息了。

如果两国都不打仗,那除了新生代的将领不会青睐齐国以外,恐怕许多老将领都会选择前往齐国。

“唉……”长叹一口气,朱慈焴也不再言语,只是与诸将一同,看着一枚枚铁炮弹打在希瓦城头。

第633章 河中收复

“大明万胜!”

“大明万胜!”

天启二十二年八月二十七日,伴随着希瓦城外的喝彩声响起,希瓦城最终被攻陷。

至此,立国一百三十年的希瓦汗国宣告覆灭,李定国也当即下令驱逐希瓦城西南的土库曼人,同时围剿境内不投降的希瓦人。

九月初一,河中地区被设河中行省,并在其中设五府。

乌拉尔河以东,咸海以西,乌拉尔山脉以南,波斯以北为西海府。

未收复的坎大哈地区为西碛府,费尔干纳河谷为河中府,布哈拉等地为西沙府,剩下的地区为濛池府。

河中五府,虽然面积广袤,但由于土库曼、希瓦、布哈拉、哈萨克等游牧民族的无节制放牧,加上小冰河时期降水减少,戈壁沙漠化严重,因此能生活的地方并不多。

适合生存的地方,也不过寥寥二十余城,而眼下河中五府的人口甚至不足五十万人。

其中,这五十万人还有生活在坎大哈地区的二十几万莫卧儿人,以及二十几万流窜的土库曼、希瓦人。

这些人口都在南逃波斯或莫卧儿地区,河中之地正在以肉眼可见的情况,变得人口空虚。

在铁路未修抵此地的情况下,恐怕五府是名存实亡,河中五府只能沦为河中军镇。

对此,于九月十五才得到消息的朱由检也是仔细研究了一下河中的情况。

“呜呜——”

火车的汽笛声代表了朱由检他们还在旅途中,而眼下的他们,确实是刚从昆明府走出。

坐在火车上,朱由检在看河中的军报,朱由校则是在绘声绘色的说着昆明百姓的生活。

“这云南的百姓不过三百零六万,耕地却有一千八百余万亩,也难怪日子能这么好过。”

朱由校看着火车外那一片片的果田、花海,不由笑道:“若是火车速度再快一点,恐怕云南会是国朝的‘花园’,你说是不是?弟弟。”

朱由校高兴地回头看向朱由检,见他还拿着手中的河中军报,不由埋怨道:“弟弟这次在昆明都没有陪我逛逛,只派了文昭陪我,着实无趣。”

“嗯?”听得朱由校这么说,朱由检疑惑抬头,看着满脸埋怨的朱由校不禁问道:“可我听说,哥哥逛的很是高兴,乐不思蜀啊……”

“那不过是掩饰弟弟不在的难过罢了。”朱由校嘴硬开口,惹得朱由检哭笑不得:“如此说来,确实是我的不是了。”

“虽不能这么说,但弟弟自己都开口如此,那便只能如此了。”

朱由校也笑着打趣,兄弟二人四目相对,瞧见各自表情,纷纷哈哈大笑。

只是,笑完之后,朱由校还是说起了正事:“眼下,我们也走访了山、陕、甘、川、云五省……”

“走过这五省,我方知百姓不易。”

“这五省加上我走过的两京,河南,其富裕之地的农民也不过每户岁入二十五六两。”

“那些山陕贫苦之地的农民,岁入更是只有十二三两银子。”

“江南、西北、西南,这些地方平均每户七八口人,二十五六两供七八口人人用尚且捉襟见肘,何况十二三两呢?”

“我听山陕农户说,干旱最甚时,每户岁入甚至不过五六两。”

“唉……这天灾着实害人不浅啊。”

朱由校叹息了起来,却没有想过自己的问题,只是觉得天灾实在太无情了。

不过即便如此,这一路走来的情况,能让朱由校这种重驭民之术的皇帝都感叹百姓疾苦,也不枉朱由检走一遭。

“弟弟,你说驭民之术真的已经不适用了吗?”

朱由校忽的发问,但面对这个问题,朱由检却果断摇头:“驭民之术并非没用了,只是它需要改变了。”

“以往的驭民之术在于愚民、疲民,让百姓愚昧且疲于奔命。”

“日后的驭民之术,应该是让百姓服从正常的规矩,给予百姓小民尊严,而不是顽固的当成愚民。”

“古往今来,皇帝皆将百姓视为奴仆,更有甚者视百姓为牲畜。”

“如此对待,百姓富裕能吃饱时尚且无事,但百姓一旦遭遇困难,朝廷还依旧不加体恤,那就怪不得百姓起义了,王朝自然将被百姓推翻。”

“国朝曾经也是如此,这是千古未变过的。”

“然而自蒸汽机出现以来,国朝面对的将是千古未有之大变革,若是还不生变,那国朝只会遭遇报复。”

“文武百官尚且能承受这报复,但坐在位置上的那人便不一定了。”

“臣弟分封诸藩于海外,为的就是保护哥哥这一脉的未来子孙。”

“有诸藩在,无论王朝如何更迭,后继者始终不可能做得太过分,因此哥哥这一脉和海外诸藩的诸脉子孙都能保住性命。”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