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791章

作者:北城二千

“这这这……这……齐王殿下怎么会突然不监国了?”

“是啊!齐王殿下怎么不监国了?”

“难不成是被贪官排挤了?”

“不会吧……”

“齐王殿下为什么不监国啊!”

农民们七嘴八舌的追问朱由检,有的人甚至有些眼眶泛红,看的朱由检不知道怎么回答。

他早就卸任监国五年时间了,不曾想叙州横江镇的百姓居然不知道这个消息。

“唉……我说这日子怎么一天不如一天,原来齐王殿下都已经不是监国了……”

“小点声!”

一个农民忍不住抱怨,下一秒被旁边那人踢了一脚,提醒了一下。

显然在他们看来,朱由检虽然平易近人,但毕竟是衙门的人。

这种话被衙门的人听到,虽然不至于处罚,但万一朱由检小心眼就不好了。

因此被踢了一脚后,那人并未生气,反而尴尬的朝朱由检赔笑。

对于他们的态度,朱由检自己都很好奇,他明明一直在为自家哥。

哥、自家大侄子做宣传,分功劳,为什么百姓总是更青睐他?

“放心,我也是这么想的,不过我倒是很好奇。”

“明明万岁和太子殿下为百姓做的事情也很多,为何你们都更青睐齐王殿下呢?”

朱由检问出自己好奇的问题,他到现在都不知道自己的宣传“失败”在哪里。

“这……”农民们四下看了看,一时间说不出什么。

倒是那五旬的大胆老农则是大嗓门地说道:“还能因为什么,齐王监国前,我们都是在陕北地里刨食的农民,每日一家七八口人也就两三斤陈米可吃。”

“不怕你笑话,我家当时三个娃娃都没有衣服,其中一个还是女娃娃,每日只能在家里,用被子裹着身体,只有等我和我弟弟回家的时候,他们才有一件衣服穿,可以轮换着出去玩。”

“齐王监国后,套虏被灭了,北方太平不说,陕西赋税也被免了,我家那三个娃娃这才穿上了衣服。”

“后来陕西旱情,我们没东西吃了,只能跟着造反,结果齐王殿下不追究我们的责任,还把我们迁移到了这块地方,给每户发了二十亩田地。”

“我们的好日子,那是齐王殿下给的,你说万岁和殿下,他们怎么关心我们,老头子没看出来,反正除了今年的蠲免,平常没得到什么好处。”

“对!”听到老农的话,其它人也跟着附和了起来。

也正是因为他们的解释,朱由检这才知道,他们居然是当年陕西民变的起义农民,这倒也难怪他们会记得自己的好了。

想到这里,朱由检也不知道怎么对他们说,气氛一时间有些凝固。

倒是有的农民见他见识高超,反过头来问他:“大人,您既然是官,那齐王殿下不做监国之后,他干嘛去了啊?”

“齐王殿下就藩了吗?”

“是啊,齐王殿下在哪?”

“大人,您和我们说说,我们保证不和其它人说……”

“您是好官,您就告诉我们吧!”

一时间,农民们七嘴八舌的说着,朱由检见状,只能扯谎道:“殿下和万岁眼下正在成都巡视,接下来应该是昆明。”

“那就是要经过咱们这了?!”听到朱由检的话,四周农民都眼冒精光,十分激动。

朱由检见状只能摆手道:“也有可能不停这里,直接前往昆明去了。”

“那最少也离我们比较近啊。”农民们自我安慰着,朱由检瞧他们那模样,忍不住偷笑。

也在他笑的时候,一名身穿布衣的青年人走到了陆文昭旁边,在陆文昭耳边低语几句。

陆文昭听后,也走上前在朱由检耳边小声道:“大人,火车燃料都备好了,可以出发了。”

“嗯……”朱由检点了点头,随即转头对老农们无奈道:“既然你们这么说,那你们就等等看,能不能等到吧。”

“我眼下也得前往乌蒙了,日后若是还有机会再见,定会去诸位家讨些酒水喝。”

说着,朱由检作揖行礼,老农们见状被吓得纷纷回礼。

等他们起身时,朱由检已经带着陆文昭离开了田埂,走到了乡道上。

一些农民瞧见他走了,也开始聊起了自己的事情,唯有那名大胆的五旬老农揉了揉眼睛,看着朱由检的背影,似乎想到了什么。

只是那个念头出现后,老农笑着摇了摇头:“应该不会,齐王殿下哪里有这么年轻……”

老农笑完便转身准备收拾自己的农具回家,不过就在这个时候,他人的呼唤声却传。

到了耳边。

“阿爷!阿爷!我放课了!我们可以回家了!”

“诶~”听到熟悉的声音,句偻身子收拾农具的老农身形一顿,几乎下意识转身看向了农田坡上的乡道。

乡道上,朱由检三人和一名背着背包的放课孩童错身而过,孩童招着手跑向老农,不过他从朱由检身边跑过的时候降低了速度,带着几分疑惑看向朱由检。

等朱由检走远后,他站在原地看着朱由检的背影,挠了挠头发。

老农收拾好了东西,顺着台阶走上了乡道,瞧着挠头发的孙儿笑道:“怎地?读书读傻了?抓脑袋作甚?”

“不是……阿爷。”孩童指着已经彻底走远,甚至几乎消失在视线中的朱由检等人背影说道:“那个长得很好看的那个人,他长得好像学堂里挂着的一个人……”

“学堂里挂着的人?”老农没反应过来。

“嗯!就是和皇帝一起挂着的那个人!”孩童指着已经彻底消失的朱由检等人,大声的对老农说着。

这时,不管是老农还是其它提着农具走上乡道的农民纷纷愣住,他们顺着孩童所指的方向看去,却早已经看不到什么了。

他们能看到的,只有道路尽头那落日的余晖,以及似乎并不存在,又似乎存在的背影……

瞧着那抹看不到的背影,老农愣住了,接着好似喃喃自语般开口:“孙儿,你说你们教习说齐王殿下今年几岁来着……”

“好像是三十二三岁……”

第632章 世代更迭

“三申五令不得收取杂项,地方衙门怎么还在收?!”

“如果不是齐王叔问出来,锦衣卫是不是永远查不出来?!”

“到底是查不出来,还是同流合污,你们自己比我更清楚!”八月中旬的东宫之中,朱慈燃拿着由四川发来的奏疏,一步步地质问着新任锦衣卫南镇抚司指挥同知陆元高。

正饱受秋老虎折磨的东宫,此刻气温骤降,似乎连宫殿都能感受到其主人心中的愤怒,更别提四周的宫女太监了。

所有人咋舌不下,生怕发出一点声音,惹得这位大明王朝第三执权者的不快。

只是相比较他们,被质问的陆元高丝毫不惧,直接作揖道:“殿下,锦衣卫之中关系十分复杂,虽说南镇抚司有八万锦衣卫,但许多锦衣卫早已被腐蚀。”

“在下官看来,南镇抚司不是没有消息,而是下面的人根本不报上来。”

“想要杜绝他们欺上瞒下的行为,下官认为最直接痛快的还是自查!”

“自查?你是说监察司?”坐在椅子上的朱慈燃脸色平静,但他的气质却给人一种不怒自威的感觉。

“并非监察司,但也包含监察司!”陆元高坦然作揖:“锦衣卫之中的监察司官员,稍微清廉一些的,早早被调到了齐国。”

“现在监察司虽然有两万人,但其中的蝇头苟利并不少,因此下官认为,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重组监察司,然后陆续将南镇抚司,北镇抚司分别重组。”

“趁着眼下崔应元、李若链致仕,卢剑星、陆文昭、陆显、陆修等人前往齐国,眼下正重组锦衣卫的好时机!”陆元高毫不避讳地说着自己的想法,甚至说出了要重组锦衣卫,把他父亲一路拉扯上来的许多老臣一脚踹掉的话。

这样的话让朱慈燃眯了眯眼,但他很快有了自己的决断:“这件事情,交给你去办,不过我现在要你做的,是先把叙州府的官员抓起来论罪。”

“只要违反《大明律》,不用商议是否流放,直接斩首!三族流放!”

“是!”陆元高作揖应下,并在见到朱慈燃没有吩咐后,毕恭毕敬的躬身,缓步退出了春和宫中。

只是在他退出春和宫的时候,宫外的孙可望也刚好走了进来。二人四目相对,相顾作揖,随后错身,各自离去。

陆元高去做自己的事情去了,孙可望则是拿着一本文册走进了春和宫。

“殿下千岁……”孙可望进宫之后先行行礼,紧接着双手呈上文册:“殿下,这是去岁七月到今岁七月的新增田亩数。”宫中太监闻言上前接过,转身呈给了朱慈燃。

在朱慈燃观看的时候,孙可望解释道:“去岁七月国朝田亩十亿四千二百三十七万余亩,至今岁七月已经达到十亿七千二百七十二万余亩,新增三千零三十四万四千与亩。”

“其中,机械开垦一千三百余万亩,牲畜开垦一千四百余万亩,人力开垦三百余万亩。”

“按照农业司的预计,明岁七月国朝耕地能突破十一亿亩。”孙可望说完,也紧跟着继续说道:“此外,户籍司虽然还没有统计出最新的人口情况,但国朝人口在今岁七月,应该已经突破一亿九千五百万了。”

“户籍司预计,在不停止移民政策的情况下,国朝还需要两年,才能突破两亿人口。”

“如果停止移民政策,大概只需要一年……”

“移民不可停!”不待孙可望说完,坐在主位的朱慈燃便无情打断。

“旱情虽然减退,但国朝耕地能耕种的依旧不足九亿亩,所耕种的粮食、瓜果蔬菜,依旧不足够国朝百姓所需,价格居高不下。”

“人口增长太快,对眼下的国朝不是好事。”

“再者,断了移民政策,岂不是逼着诸藩胡化?”

“海外诸藩二百三十七国,国民仅有六百八十余万,土民却有七千余万。”

“国朝一旦断绝移民,海外诸藩日后必然仇视国朝,对国朝体系得不偿失。”

“日后再有敢言中……”朱慈燃说着,突然眯了眯眼睛,看着孙可望质问道:“你又是什么意思?”朱慈燃很清楚,孙可望清楚自己的性格,因此聪明点来说,即便户籍司说了迁移的事情,孙可望也不应该转达。

他既然转达,那肯定有自己的想法。朱慈燃虽然专断独行,但对孙可望这个东宫班底的中流砥柱还是比较上心的。

他得搞清楚,孙可望到底是什么意思。

“殿下……”孙可望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作揖,再开口:“短期来看,下官与殿下的想法一致。”

“但是从长期来说,移民政策必须严格控制,尤其是对齐国。”

“……”朱慈燃沉默不语,孙可望却继续说道:“齐国的移民可以多,但不能一直多。”

“下官打探到了齐国当地的土民情况和疆域情况。”

“齐国南北数万里,东西万里,其境内只有土人不过两千万,却有不下于国朝的面积,并且有堪比国朝的金银煤矿。”

“国朝每年迁移齐国的人口不下五十万,长此以往下去,只需要十几年的时间,齐国就可以同化土民,铁板一块。”

“况且,齐国的工业实力一直都有国朝的三分之一甚至还多。”

“眼下齐王尚在,这还不影响什么,但若是将来齐藩不尊王化,那便是宗周之楚也。”孙可望大胆发言,但等来的不是朱慈燃的点头认可,而且皱眉:“古往今来,汉家内斗不断,诸多原因正是因为看的太远,想得太多。”

“诚如你所言,齐国日后强大,有可能威胁到国朝。”

“但我问你,这个所谓的以后是多久?”朱慈燃说完,不待孙可望回答便说道:“叔父告诉过我,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我大明比起诸藩,强大的底蕴是什么?”

“不是疆域,也不是耕地多寡,而是那近两亿的人口,近亿的识字人口。”

“眼下诸藩虽有近八千万国土民,但懂文识字的有多少?不足十分之一罢了。”

“他们的底子如此薄,如何能威胁到国朝?”

“便是齐国有齐王叔又如何?移民政策不改,齐国就能追上大明?”

“不会的!”朱慈燃很有自信,他前倾着身子,压迫力十足:“国朝即便每年外迁二百万人口,每年也能新增三百余万人。”

“百年之后,即便齐国人口破亿,大明的人口却已经早已突破五亿了。”

“不管是政治还是战争,都需要有足够的底气支撑,而人口就是国朝对诸藩的底气。”

“更何况,齐国与国朝最近之处是极北之地,还隔着数百里冰洋。”

“真的要担心,也应该担心人口近亿的印度厮当,担心一下那里会不会冒出一个可以威胁国朝的一统国家!”朱慈燃靠向了椅子上,这让孙可望压力骤减。

“我近来学到一个新词,那就是齐王叔所说的贸易战。”

“贸易战在春秋时期就有,而在我看来,齐国和国朝只有可能爆发贸易战,而不可能出现大规模战事。”

“哪怕二十年后,国朝的轮船数量突破万艘,能调动出征齐国的军队也不会超过十万,更别齐国自己了。”

“二十年后,国朝十万军队不一定能灭齐,齐更不可能派出十万军队来国朝作战。”

“只要战事不爆发,那国朝和齐国就是相辅相成的。”

“可望,我不希望你染上那些腐儒的臭毛病……”朱慈燃深深看了一眼孙可望,孙可望闻言也假装羞愧的低头作揖。

在他心中,还是觉得应该在朱由检就藩之后制裁齐国,避免齐国成为大明的心腹大患。

不过,朱慈燃既然都这么说,他也不可能不给面子,只能面上羞愧,心里高傲。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