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747章

作者:北城二千

想到这里,朱由检也看向了齐国在南美的宁海、文登、靖海三府。

当地只有九千兵马驻扎其中,并且使用的火器还是燧发枪,只能是固守有余,出击不足。

齐国得一点点的把每一寸土地吃透,才能南下在南美沿海建立府县。

“现在就看金铉的速度了……”朱由检呢喃着,而在他呢喃的同时,一声声铳声也在北亚墨利加的中部平原响起。

“啪啪啪——”

二月、清脆的步铳声和马蹄声响起的时候,已经对中部的土人发起了同化和吸纳邀请。

对于接受的部落,齐国并不需要他们做什么,只是会派遣人员来学习他们的语言,并且在当地成立皇店,给他们送来粮食。

当然粮食不是白给的,齐国需要他们出力帮忙修路,或者是整顿河道。

由于中部平原的部落太多,金铉派出的兵马只能以翻译带翻译,翻译带翻译的方式去和各个部落交涉。

对于爱好和平的部落,齐军正常交涉,把金铉给予当地人的条件说出来,并承诺日后他们会受到齐国的保护,他们的孩子也能学习齐国的文化。

对于残暴的部落,齐军一旦发现对方准备动手,就会立马以雷霆之势将部落夷为平地,将他们的猎场划给听话的部落,将他们丢到金山府(阿拉斯加)去从事为期十年的劳改工作。

相比欧洲人,美洲土民主要还是将齐国当成了一个西边崛起的部落。

他们认为齐国和他们是部落和部落的争夺,与欧洲人不同。

况且齐国并不要他们的猎场,还会雇佣他们做一些“很轻松”的工作,然后给予他们粮食,教他们如何吃这些东西。

相比在美洲横行霸道的欧洲人,齐国的行为并不令人反感。

齐国兵马所过之处,往往只是进行简单的齐户编村,设立乡镇就足够。

乡镇都是日后汉人的移民地,选择的地方也都是靠近河流,但是比较泥泞的地方。

这种地方在印第安人看来是烂地,但对于喜欢种植水稻的齐国百姓来说,只要修建水利工程,并且建设水渠,使用拖拉机,那当地很快就会繁荣起来。

这地地方的土地都是营养含量极高的黑土地,位置在后世的中央大平原上。

中央大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人口稀少,非常适合农业种植,只是由于北美穿堂风的缘故,印第安人很难在这里耕种土地,

只是对于已经进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齐国百姓来说,这块地方简直就是天选之地。

“这地方不错,日后可以在这里建设一座城池。”

平原的马背上,当一名二十岁的少年郎眺望四周,并且发出感叹的时候,不远处的一名守备也对他喊道:“张煌言!带好你的人去北边看看,问问第三旗的兄弟们解决完逃跑的土人没有?”

“卑职领命!”

二十出头的张煌言笑着大声回应,紧接着转身抖动马缰,带着自己身边的近百名骑兵向北边的林子冲去。

也就是一刻钟的时间,当张煌言他们抵达时,出现在林子里的只剩下被捆绑起来的土人,以及在旁边警惕休息的齐军士卒。

“黄闯子!李守备问你这边事情忙的如何了。”

带着骑兵冲入林中,看到战事结束,张煌言意气风发的向坐在辎重车上的一个络腮胡汉子喊着。

对方闻言也看了过来,然后指了指旁边砍下的脑袋:“袭击我们的人都被处置了,剩下这群人就拜托你派一队兄弟送去成山府了。”

“好!”听到战事结束,张煌言向左右吩咐,派出一队十余骑骑兵,押着这三百多名土人向成山府赶去。

不出意外,这群人会在不久之后成为劳改工,并在十年的劳改学习中学会大明官话,而后成为齐国国民。

当然,劳改十分艰苦,这三百多人能活下来多少是很难说的。

不过既然他们主动袭击齐军,那张煌言也没有什么好说的。

把事情安排完,他便先带人返回平原,将事情告诉了李守备。

李守备闻言不由点头:“好,看样子这附近也就他们一家部落,继续搜寻下去也不会有什么成果了,继续东进吧。”

“是!”张煌言作揖回礼,随后便按照李守备的话开始东进。

他们这支兵马从成山府出发,一路向东,准备在之后不久和河间府西进的队伍碰面后,彻底解决中部平原的土人问题。

今天已经是他们出发的第十五天了,他们也沿着成水(密苏里河)一路向东南走了一千里路。

这一路上,他们只能通过他们手中那十几人的翻译队伍来和各个部落交流,但好在也招抚了大小六个部落,夷灭了三个反抗并企图抢夺他们财富的部落。

他们这一队伍五百余人,想要吃下他们,除非拉来数万土人,不然凭借步铳和火炮,他们很难全军覆没。

北亚墨利加的平原很平坦,但也很干燥,好在齐军都是沿着河流寻觅土人部落,因此一路上基本没有太多补给上的麻烦。

靠着步铳,他们可以在找寻到北美野牛群后击毙几头来满足全军的伙食问题。

身上带着的那里军粮,足够他们吃到东海岸,因此没有人担心。

“张煌言,听说国朝的士绅都迁离了,你家呢?”

在成水河畔扎营的夜晚,吃着撒上调料的烤牛肉,以及少量军粮熬成的白粥,白日被称为黄闯子的黄全在询问坐在一旁的张煌言。

闻言,张煌言也摇头道:“我也不知道。”

“我之前得了消息,便让他们迁移来齐国,但他们说齐国凶险,还是更宁愿去南州。”

“再后来,我寄出去的信便没有了回应。”

提起家人,张煌言的情绪有些低落。

三年前他官学毕业,当时选择的便是前来齐国,因为他觉得齐王是天下贤王,齐国有很大的潜力。

来到这里之后,齐国也正如他预料的一样,在一点点的发展中,逐渐变成了张煌言不敢描写的地步。

尤其是去年几十万移民涌入齐国之后,齐国简直在一瞬间迎来了爆发。

以往空荡荡的城池瞬间变得繁荣,而齐国的国政也让许多百姓欢欣鼓舞。

齐国是一个大量行业都被国营制的国家,这点在来之前张煌言就听说过了。

不过在他来到后,他还是有些吃惊于齐国垄断国营的力度。

百姓除了手工业以外,剩下的便只有种地、和跑堂活计、港口力夫、街头小贩的工作。

张煌言不敢说这种事情是好是坏,但在他看来,齐国百姓过的很滋润。

况且齐国的国营让朝廷有了更多的收入,而这些收入也将会被齐国官员用在齐国国民的身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齐国的官衙雇佣国民干活,购买齐国国民手中的粮食,然后为地方修建水利工程,道路。

在修建这些利民工程上,齐国官员从不加税,因此齐国百姓过的很是滋润。

对于江南出生的张煌言来说,水利工程的重要程度,没有人比他更了解。

如果万历年间好好整顿江南三省的水利工程,那江南三省的洪涝、水灾次数会减少到每年个位数。

在天启十年齐王下令修建江南三省水利以前,张煌言的童年印象里尽是雨季爆发洪水,洪涝,河水漫过河堤,水淹城池的景象。

这些景象在天启十五年后彻底消失,这也是他为什么从应天府学毕业后,选择来到齐国的原因之一。

他很相信齐国,或者说他相信齐王。

只是他虽然相信,但他的家里人却不相信。

张煌言的家庭是一个官僚家庭,父辈几代为官,父亲张圭章更是官至刑部员外郎。

张圭章是典型的守旧派,他虽然不反对张煌言就读官学,但却及其反对张煌言为齐国效力。

去年张煌言得知江南的“废奴”运动后,他立马给家里写了一封家书。

通过蒸汽机船,家里的回信在腊月送到了他手上。

张圭章在官场有些人脉,因此没有在“废奴运动”种遭受波及。

但“废奴运动”却让张圭章对朱由检的厌恶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张家的奴仆被赎走,田地被齐王用纸币换走,整个张家只剩下了他和几个兄弟、子侄。

这样的遭遇下,张圭章在给张煌言的回信里写的很清楚,那就是他绝对不可能迁移齐国,他要举家迁移南州。

在南州他还有不少旧识,想要东山再起并不困难,但是去了齐国,他担心失心疯的齐王会在日后对迁移齐国的士绅动手。

这不仅仅是张圭章一个人的见解,也是大部分士绅的见解。

因此,齐国可以说是唯一一个没有士绅迁移的藩国。

哪怕是远在西利未亚的吉国、唐国、淮国都得有几家士绅迁移,但齐国却一家都没有。

信的末尾,张圭章还劝张煌言别在齐国呆着,以他官僚士绅的背景,他估计不会得到重用。

不过对此,张煌言也是在看完家书后回信。

他觉得齐国很公平,百姓生活很富足,并且也逐渐繁华,况且齐王很开明,齐国的官员也都是直来直往的性格,比起大明官场的弯弯绕绕,他更宁愿待在这里。

信里,张煌言还写了齐国的许多趣事和发展,只不过按照时间来算,他的信此刻还在海上飘着,还没有送到已经迁移到南州的张圭章手上。

张煌言将自己一家的遭遇,以及自己和父亲来往信件的内容说给了黄全听,因为他和黄全是同乡,而且都是一起入的伍。

不过黄全只是普通农民的儿子,并没有他那么好运,读到了府学才出来,而是读完初学后便来到了齐国。

“伯父有伯父的考量,不过听你说了那‘废奴’的事情,我倒是有些庆幸我家三代白身了。”

篝火前的黄全不免有些唏嘘,张煌言闻言也是叹气摇了摇头:“罢了,不再想这些了,还是想想明日能不能多找到几个土民部落吧。”

他是不想再聊了,但黄全却贱兮兮的凑过来:“再聊聊,你小子见识多,你告诉我,你觉得齐王殿下什么时候才回来齐国啊。”

“不知道……”

“别作小女人姿态,说说又不碍事,兄弟们都好奇呢……”

“我要能知道,我还会只是一个总旗官?”

“那倒也是……”

二人的交谈随着篝火的燃尽而慢慢结束,到了明日,他们又将踏上征途,为齐国的建设添砖添瓦。

第601章 齐国繁华

“算了下,已经有八十七个部族归降了。”

二月末的西京城衙门内,当夏允彝拿着手中各军军报向金铉回禀的时候,闻言的金铉也接过看了看。

“按照这情况,国内土民应该已经不下五十万了,我估计齐水(密西西比河)以东的东岸三府兵马,应该也受降不下这个数才对。”

“北亚墨利加的土民没有殿下估计的那么多,看样子眼下只有不到一百五十万了。”

“按照这情况来看,南亚墨利加和两州中部地区的土民应该数量要在殿下的判断上打六折。”

“南边的土民数量估计有两千万到三千万之间。”

金铉以自己所得的数据判断出了中美洲和南美洲上面生活的土民数量,不过他并不担心,而是对夏允彝说道:“土民民族澹薄,尚未没有成熟的文化,极易被朝廷吸纳。”

“虽说可能会有三千万土民,但我估计只需要千万移民就能同化他们。”

一千万人同化三千万人口,这听上去很不可思议,但对于金铉来说却极有可能。

在他看来,齐国未来的这三千万土民没有自己的民族观和价值观,科技还仅仅停留在了部落和石器、铜器的阶段。

这样的文化,是很难用中原历史去评价的。

中原历史中有少民汉化,也有汉民少化,归其原因是因为靠近中原王朝的势力和民族都会在学习过程中拥有自己的文化。

这么一来,一旦中原王朝的汉人移民无法形成压倒性的数量,那当地的汉人就会被数量众多的少民给同化。

但问题在于齐国境内的诸多部落几乎没有自己部落的太多文化,他们的文化和齐国相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更何况金铉发现了当地土民的内斗文化十分严重,因此他们即便被齐国统治,也还是有可能和其它部落发生冲突。

例如眼下齐军过境之后,明明已经算是基本征服了这八十七个部落,但他们还是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发生了三场争斗,战败部落的男人纷纷被斩首,这让金铉他们也是尤为吃惊。

他们的观念里,似乎成为齐国的村庄就是依附了齐国这个大部落,因此觉得胆气十足,便去挑战其它部落,征服他们来获取齐国划给其它部落的猎场。

齐国官员前去质问他们时,他们也不觉得没有什么不对的。

因为在他们的观念里,根本就理解不了村庄、集镇、县城、府城、省会、京城这一套中原王朝已经玩了一千八百多年的手段。

在他们看来就是齐国作为大部落统治他们,齐国需要的只是在某些时候让他们派出人去帮忙,其它时候他们还有自己的自主权。

他们和其它小部落的冲突,齐国这样的大部落也不会管。

这样的理念一开始让金铉很是头疼,但到后面便是他都懒得再管了,干脆让土民们自我内耗。

北亚墨利加的土民如此,想来南边的土民也好不到哪里去。

因此金铉觉得齐国如果统一南北亚墨利加,那不仅不会让土民人口增长,反而会导致最先得到齐国铁器的部落去对其它部落屠戮。

这才是金铉认为这三千万土民到最后可能只会剩下两千万的原因,也是他不想管的原因。

因为眼下的他,还有更多的正事要去忙。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