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704章

作者:北城二千

“他们算不得虎,地方少民也算不得狼,只不过是稳固疆域罢了。”朱由检轻描淡写的说着,同时喝了一杯茶。

由于时间到了午后,秋老虎有些发威,因此朱由检也开口道:“差不多就回城吧,京城周围的秋收情况问题不大,不必担心了。”

他看了眼窗外,毕自严等人也点了点头。

说到底,这个时代的河北还有许多大湖大泽,尤其是以周长二百里,接纳了河北西来水道上游来水,并且连通了上下游的数十个州县的三角淀最为出名。

除了三角淀,白洋淀和五宫淀也是极为出名,河北之地的河网并不比南方少。

之所以这些大湖大泽会消失,和后世增长的人口是有直接关系的。羥。

哪怕清末民初,河北之地都有三千万人口,到了后世更是高达一亿。

反观眼下的大明,虽然少了燕山县,但即便如此,河北平原上依旧只有不到六百八十万人口。

这四到十几倍的差距,所代表的就是明代河北百姓人均水资源和后世河北人均水资源的差距。

如果后世河北人均一年只有三吨水,那大明北直隶的百姓就有五十几吨。

哪怕这些水用在农业上,以大明河北之地的耕地情况,也是无法消耗那么多水的。

因此大湖大泽自然比比皆是,尤其是当朱由检还在持续不断的降低北直隶人口时,当地的大湖大泽面积不仅没有因为旱情而缩小,反而扩大了。

不过朱由检也不会让北直隶的百姓降低到太多,五百万算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数量。羥。

五百万人里,只要有三百万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就行,那样北直隶就能满足人均十亩耕地的奢望。

朱由检要移民实边,但这并不代表他要逆城镇化,他不可能把全部的大明人都拉去种地。

城镇化是一定的,农业化也是一定的。

农民稠密的地方,要么让农民进城,提供就业岗位给他们,要么就是迁移,给他们足够的土地富裕起来。

大明没有一亿六千万工人所能承受的市场,也没有一亿六千万农民所能富裕起来的土地,但是他可以让一部分人成为工人,一部分人继续做农民。

马车在回程的路上,朱由检脑中也闪过许多信息。

一个简单的城镇人口就能说明大明的城镇化。羥。

尽管眼下江南士绅官员都在抵挡大明的人口普查,抵挡大明的《黄册》,但大体的城镇人口他们是无法隐藏的。

就算他们想要隐藏,那也得问问百姓愿不愿意。

在官学普及的情况下,地方孩童想要读官学,就需要全家登记户籍,然后才有读书的资格。

除非江南的士绅佃户能满足数百、上千万孩童的读书问题,不然人口普查是他们怎么都抵挡不住的。

大明一亿六千八百多万人,居住在县城的人口就多达一千八百多万人,而集镇人口则是多达九百多万人。

两者加在一起就是两千七百多万,这也代表大明的城镇化率是16%左右。

这是放眼整个大明,但如果放眼局部一省,比如北直隶这样的省份,那城镇化率会更高。羥。

眼下北直隶六百八十多万人,居住在县城的人口就多达二百二十多万,集镇人口八十多万。

三百万人口聚集城镇,从事农业生产的只有不到三十万人,算上农村的三百八十万人口,也就是四百一十万,城镇化率接近40%。

这个比例是较为健康的,如果每个省都能达到这种程度,大明就可以称为半工业化国家了。

哪怕以现在的耕地面积,如果大明仅有六成人口从事农业生产,那也能做到农民人均十亩耕地。

想要农民富起来,开垦耕地是肯定要做的,移民也是要做的,但推进城镇化也是必须要做的。

朱由检的思路放开了不少,保留城镇人口,迁移农村人口来集体致富,尽管这个想法不一定能实现,但总归要尝试一下。

在他这么想着的时候,马车也已经抵达了京城北部的安定门。羥。

随着他们三人回京,此刻正在东宫处理奏疏的朱慈燃也在苦了吧唧的处理奏疏。

一份份奏疏在他面前放下,然后被处理,紧接着被下发。

这一过程中,张修、刘顺两人一直参与,反倒是本该和朱慈燃亲近的李永贞被晾在了一旁。

看这架势,李永贞也似乎明白了自家殿下不喜欢太监干政,因此他只能在旁边做一些端茶递水的后勤工作。

【钦天监上奏:是月,每晨暮天色赤黄。占曰“日空主兵”,识者忧之。】

“废话!能不主兵吗?北面岭北都打下来了,你在这里放什么屁!”

春和宫里,朱慈燃骂骂咧咧的处理奏疏声时不时传出。羥。

旁边的刘顺、张修等人已经习惯了自家殿下带着脏话处理奏疏的习惯,旁边的李永贞也根本不为所动。

朱慈燃处理奏疏,每天不骂满一百句话都算文明的。

当着他们的面,朱慈燃把大部分奏疏处理完,然后拿起了兵部的奏疏。

【九月,天下兵马司当采买冬衣五十六万四千三百二十七套,请发二十万两。】

“冬衣不应该在夏季就准备好吗?兵部兵马司的侍郎是蠢材吗?不知道夏天买棉花便宜吗?!”

朱慈燃骂骂咧咧的处理,用朱笔批复:

【俺虽是太子却也知夏季棉花便宜,尔等身为父母官岂能不知乎?】羥。

【再言关外九月天寒,尔等九月备冬衣,一月可足乎?】

【至明岁起,冬衣六月采买,九月前务必发完各地兵马司。】

朱慈燃把自称用上了俺,不过这倒也没有什么的,毕竟像他这么干的明朝皇帝并不在少数。

哪怕是后世存在感不强的明穆宗朱载坖,有时候也会对高拱回复说“有人欺负我”的这种话,吓得高老头连忙跑进宫里。

结果看了看后才发现是朱载坖和大臣拉扯时,大臣指甲太长,刮伤了他的手。

诸如朱元璋、朱棣就更不用说了,不管是书面还是口语,反正自称大部分都是以“俺”为主。

对于习惯了在村里溜达的朱慈燃来说,俺这个自称他很喜欢,总感觉很霸气,因此就用上了。羥。

孟承光说他不尊礼制的几条里,其中一条就是说他喜欢自称俺,而不是孤。

不过,朱慈燃才不管他们这些人,依旧我行我素。

批阅了兵部一本奏疏,朱慈燃把它放在一旁,继续拿起了一本兵部奏疏处理。

【旧港兵马使马士英上疏:八月旧港之地土民劫掠农民,臣与拱卫营联手平叛】

【朱慈燃:做得不错】

【南直隶兵马使张建言上疏:本旬南直隶抓捕盗贼七十二名】

【朱慈燃:做得不错】羥。

【山东兵马使阮大铖上疏:本旬抓偷盗果蔬小贼十二名】

【朱慈燃:问清楚是因饥饿,还是因其它,若是饥饿,酌情处理】

【江西兵马使孔颖上疏:万岁圣躬安】

【朱慈燃:俺爹他很好,没事就找点事做】

朱慈燃一口大白话回批,看得旁边的李永贞不由摇头。

虽然已经看了好几个月,但自家殿下这直白的回批,每次回看都不由牙疼。

“对了,李定国在燕然城怎么样了?”羥。

赶在申时(15点)之前,朱慈燃终于完成所有奏疏的批复工作,处理完的他第一时间询问起了李定国的事情。

“听闻做得不错,已经从代千户升为千户了。”李永贞笑着回答,朱慈燃也不免唉声叹气道:“他为什么去当将军呢?大明那么多将军,又不缺他一个,他来给我当东宫詹事多好……”

“这是齐王殿下和李定国自己的意思,殿下别太难受。”李永贞还想着安慰几句,但朱慈燃却大声道:“我怎么可能不难受?这么多奏疏,谁处理谁不难受?”

朱慈燃看着面前的奏疏,恨不得捶胸顿足来表达自己有多难受。

只是在他恨不得捶胸顿足的时候,就和他隔着几面墙,几百步的乾清宫内,朱由校正面对一大块木板,用凿子小心翼翼的凿削。羥。

他在制作南京皇宫的模型,以便他十月去到南京后定下各宫殿规模和规制。

至于他自己的那一百多本奏疏,早就在上午就被他处理完了,这一整个下午他都在玩木头,抽空还睡了一个午觉。

他在玩着木头,旁边坐着的张嫣则是兴致缺缺的看着他。

“罢了,就算是运动吧……”

想到王肯堂让朱由校多运动,张嫣只能叹了一口气,自我安慰。

“万岁!”

这种关键时刻,魏忠贤一脸谄媚的走进了乾清宫的正厅,拿着一份手书走进来,双手呈上:羥。

“万岁,旧港、交趾等地已经开始采伐木料了,另外云南、贵州一带的金丝楠木林今年也栽下存活了五十几万棵金丝楠树苗。”

“嗯?这消息不错……”朱由校没有接过,只是瞥了一眼。

在云贵种金丝楠木树苗,这是朱由检在天启四年朱由校要修三大殿的时候建议的。

自然的金丝楠需要一百到一百五十年才能成材,但人工的只需要五六十年。

反正西南有百万劳改工,加上日后说不准皇宫修葺也需要金丝楠木,因此每年种植树苗也就成为了传统。

不过五六十年后的事情实在太久远,而且也不好说,所以朱由校不怎么上心。

至于旧港、交趾采伐木料的事情,朱由校听后倒是比较高兴。羥。

按照时间来看,他十月中旬抵达南京,然后观摩,规划,差不多十一月就可以开始拆除废墟,清扫场地,然后慢慢动工了。

为了在江南多玩一阵子,朱由校以“体恤民力!”

为由,只打算征募一千民夫,外加北京城随行南下的六百工匠。

这一千六百人想要修葺南京皇宫,没有个一年半载是不可能的。

一年半载,足够朱由校把江南玩腻了。

想到这里,他又低头处理起了自己的南京皇宫模型,浑然不顾东宫那边朱慈燃的死活……

第570章 古井无波

“阿……秋!”

九月中旬,在朱由检和朱由校稍微清闲的时候,远在漠北燕然城的城头上,李定国无法控制的打了一个喷嚏。

“快变天了吧……”

揉了揉有些发痒的鼻子,李定国继续眺望起了眼前的风景。

九月中旬的漠北已经进入了晚秋,气温也在零下五度到零上十度左右徘回。

燕然城在距离安北城以西二百里的地方,整个城池背靠大山,三面面临草原,风景秀丽。

城池的水源来自山上的几条河流,河流的流量不算很大,但汇聚之后也形成了一个周长十余里的湖泊,足够让李定国安排人在这里耕种一些田地。

耕种田地并不需要太多人,燕然城除了有一千多放牧的汉人牧民外,还有一千多流放来的罪犯。

虽说是罪犯,但他们大多只是犯了偷窃、寻衅滋事,聚众斗殴等罪刑。

对于牧民,李定国没有安排他们干什么,只是让他们在燕然城以东放牧,避免被西边的札萨克图部袭击。

不过对于流放的犯人,李定国就没有那么客气了。

在五月安北城运抵三千台拖拉机后,李定国的燕然城得到了五百台拖拉机。

利用这些拖拉机,李定国在原本燕然城那两千多亩耕地的基础上,历经三个半月,再度开垦出了两千亩耕地,并且眼下还在开垦。

所以在他眼前的景色,除了已经收割了的两千多亩麦田外,还有两千多亩已经被开垦育肥的土地,以及在湖边开垦的许多流放居民。

开垦出的田地,李定国承诺都交给他们,但他们要服从燕然城的管理,并且按时缴纳赋税。

有五百台拖拉机,按照眼下的速度,最少还能开垦一个月的时间,又能开垦出五六百亩土地。

不过这次开垦之后,冬季就要到来了,等到积雪融化,那已经是明年三月的事情了。

燕然城这里的纬度是五十度左右,和后世的呼伦贝尔差不多,但情况更加恶劣,一年只有七个月处于零上。

放在南方可以一年开垦二十亩的拖拉机,在燕然城这里一年最多十亩。

唯一的好处,或许就是这里的土地还算平整,利用各种地犁和地网过滤石头后,育肥几个月就能耕种。

以李定国从朱由检那里学来的各种气候、地理、人口、水源等知识来说,在他看来,燕然城顶多养百姓五万,再多的话,燕然城面前的这个小湖泊就要消失了。

不过,即便是五万百姓,在火车没有修通前,恐怕也需要很多年才能迁移过来。

因此,李定国倒也不担心人口问题,他比较担心的是粮食问题。

“今年燕然城收割了一千八百石麦子,两千石番薯。”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