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647章

作者:北城二千

【再往南而去四十里,至阳地关,此地尚有溪水,然河中之鱼一空,饥民满山遍野寻不到吃的,便只有寻觅野菜野草】

【数以千人寻着野菜野草,边采边吃,双手和嘴唇被染绿了也毫无知觉,不幸吃到毒草的饥民,只能在众目睽睽之下,躺在地上翻来覆去。】

【沿边官府虽布置了惠民药局的看病摊子,然而此等大旱,便是连野草都稀疏,何况药材?十数名吃了毒草的饥民被活活痛死】

【二月甲申,我往汾水东边而去,行至福山时,福水干涸,连野草都也长不起来,焦黄的草叶散在地上,像一摊摊尖硬的鱼刺。】

【二月……】

看了数百字,朱由检终于将朱慈燃的游记看完,只是看完后,他并没有下令让人运粮前往平阳府赈灾。

想要赈灾很容易,但这个口子一开,山西的百姓又不愿意离开了。

山西的旱情还有八年才能结束,如果朱由检不能狠下心来把他们赶往关外,那大明就还需要养他们八年。

以山西水浇田和水田的规模,只有将山西人口迁移到仅有四百万人的规模时,他才能下令皇店,让皇店不计成本的给山西运粮来平抑粮价。

山西苦,但其它地方也苦。

如果眼下不计成本的给山西运粮,那山西百姓倒是吃饱了,但其它省的百姓就得饿肚子。

朱由检已经在尽量让他们活着了,他们不愿意迁移,朱由检也没有办法。

或许只有在真正要被饿死的时候,他们才会放下那所谓的乡土情怀,前往有饭吃的关外。

“唉……”

朱由检深深叹了一口气,眉宇间有些自责地同时,他也不免对帮他整理奏疏的曹化淳询问道:“我这样做,是不是对山西百姓太过苛刻?”

“这……”曹化淳面露惊讶,他不明白自家殿下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因此不免作揖回答道:“即便殿下您想调粮食,但国朝也无粮可调,更无银可用。”

“历朝历代,凡事遭遇三载以上旱情之地,从未听闻还能保全六成以上百姓的事情。”

“山西之地大旱几近九载,然至今因饥饿而毙者不过十万人。”

“这样的天灾,殿下已经做到了最好的安排和处置,便是民间的山西百姓,也未曾有人说过殿下半点不是,殿下无须自责。”

曹化淳的话可以说是说出了这个时代大部分人的想法和观点。

在他们看来、饥荒饿死人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以这个时代的生产力,别说饥荒九年,就是饥荒一年都能饿死许多人。

类似山西这种不是一省大旱,就是半省大旱,并且连续就是九年的旱情,放在哪朝哪代,不饿死个百万人都算奇怪的。

倒是到了天启朝,全赖火车、轮船和海外粮食的输入,山西遭遇大旱九年,因为饥饿而死的百姓连十万人都没有。

更别提,这饿死的十万人里,大部分还都是不愿意迁移,宁愿饿死也要死在家乡的顽民了。

在曹化淳看来,自家殿下能保全八百多万山西百姓,那已经是了不得的恩德了。

比起八百多万山西百姓,死去的这十万人根本不算什么。

“或许你说的对吧……”

面对曹化淳的话,朱由检略有沉默。

他总想尽可能多的救活更多的人,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可是时代放在这,即便他已经努力的攀爬科技树,但提高生产力这种事情,不是单单爬科技树就能一下子提高的。

治国,需要的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耐心。

只有付出心力,一年又一年的耕耘,国家才能慢慢的强大。

大明的体量太大,疆域太大,许许多多的政策即便颁布,也需要数年之后才能见到成效。

不说别的,单单眼下的一个人口问题,便耗费了大明九年的时间,却依旧没有查个清楚。

面对这样的大明,朱由检只能一步步的来,因此面对这样的山西,他的政策也依旧不能改。

“告诉马懋才和户部,平阳府百姓的情况,朝廷已经知道了,然国朝已经无粮、无银可调。”

“平阳府六十余万百姓若是真的无粮可吃,那可依照‘移民实边’的国策,迁往东海省安置,发放粮票。”

“是……”

朱由检开口,曹化淳回应,就这样,平阳府的事情依旧没有变化,那些执拗要留下的百姓,朱由检管不了他们。

他不是没给这些人活路,是这些人自己不给自己活路……

奏疏很快批发下去,同时大明朝的变化也在一点点的展现。

随着这些年来大量灾民的涌入,关外的漠东、东海、北山三省变化不可谓不大。

就从耕地来说,经过天启十年、天启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这五年的“移民实边,灾民北迁”等政策,六百多万人口涌入了关外三省。

这些人口里,大半是以辽东百姓为主,其次才是山西灾民,而后是北直隶灾民,继而才是铁路修通后的河南、山东灾民。

这些灾民不是一下子在同一年迁移的,而是一批一批人,一年又一年的迁移。

他们有的人抵达关外已经五年之久,有的才刚刚一年。

与人口迁入成正比的,是经过百姓不断开垦出的耕地。

这其中,身处冰天雪地里的北山行省尽管只有四十万人,但人均耕地数量最多,全省耕地达到了一百六十七万亩,人均四亩,亩产粮五斗。

其次是东海省,人口三百四十余万,耕地九百二十七万亩,接近人均三亩。

至于最后的漠东省,根据黄册记载,也到达了三百万人口,七百二十三万亩耕地,基本接近人均两半亩。

虽说人均不切实际,但从当地的耕地来说,随着一批又一批的移民安稳下来,不断开垦,各省的粮食自给率也在不断提高。

小冰河期下,关外的粮食减产三到四成不等,但最起码没有遭遇大旱,还有得吃。

哪怕不算辽东,三省人口也达到了六百八十余万,耕地面积也达到了一千八百一十七万亩。

虽说纬度不同,寒冷程度不同,但关外三省的粮食亩产也基本保持在五斗到一石左右的程度,基本可以产出一千四百万石左右的粮食,达到四成左右的自给率。

关外三省能自给自足四成,那剩下的便只剩下了不到两千万石的缺口。

至天启十五年三月末,辽东人口在春耕前降低到了六百七十万,耕地规模却保持在了三千四百多万亩左右。

辽东虽然苦寒,但用上化肥后,当地亩产还是能保持在最低七斗,最高一石一斗的情况。

从去年的情况来看,今年的辽东应该能保证本省粮食的自给自足,同时向外输出约六十万石米麦。

看似不多,但这是东北四省这么多年以来第一次、也是第一个能自给自足的省份。

铁路的修通和海路轮船的使用,让朱由检对大旱不再是那么焦虑。

尤其是时间进入四月夏季后,山东、北直隶等地,以及山西大同、太原两府迎来了几场及时雨,让许多已经变为旱田的水浇田纷纷焕发新生。

这决定了拥有一亿一千万亩耕地的山东、北直隶两省在保障两省人口口粮的情况下,能对外输出近一亿石米麦。

北直隶、山东两地衙门的报喜,让朱由检得以安稳的睡了个好觉,而当五月瀛洲将齐国、瀛洲两地情况送回大明的时候,朱由检的心情就更不错了。

“至今岁四月,瀛洲移民约二百六十二万,瀛洲本民约一千一百六十余万,劳改工数为一百九十一万。”

“经臣勘察,瀛洲合该有水田四百三十七万余亩,水浇田二千三百四十余万亩,旱田七百九十余万亩。”

“今岁秋后,瀛洲产米麦粮约三千万石,产番薯、马铃薯粮约五千七百余万石。”

“截留本粮后,可向辽东输送七百万石。”

京城郊外的乡道上,当王承恩念出杨文岳所写的奏疏内容时,旁边的朱由检带着朱慈烺乘骑马匹走在乡道上,观看那一望无垠的稻田。

京城种稻的先例很早就有了,万历年间许多官员都希望能在北方种植水稻,并有许多人担保,水田一旦种上水稻,北直隶粮产可以增产六成。

然而这件事情最后却无疾而终。

这其中原因不是水稻无法种植,也不是种植过后,北直隶的粮食无法增产,而是因为简单的赋税问题。

北方的勋贵、宦官和士绅们担心北直隶种植水稻后粮产增加,继而导致朝廷对北直隶的赋税增加,因此一直反对南方官员的主见。

本来这是一件好事,但却因为牵扯了北方勋贵、士绅、宦官的利益而失败。

当时的大明已经处于全球气温的下滑期,如果抓住这个机会,恐怕后来也不至于只能靠四川和湖广。

虽说眼下北方旱情尚在,并且小冰河期寒冷导致粮食减产三成左右,但河北之地大批量种植水稻后,水稻的亩产依旧能保持在一石四五斗的产量。

和后世仅占有不到2%的水田不同,由于人口稀少,用水量不如后世,因此晚明河北之地的四千万亩田地中,水田数量达到了两千三百多万亩,占据了河北耕地的六成左右,剩下的也大多都是水浇地。

在水田尽数种上了水稻后,北直隶的粮食总产提高了三成左右。

在保证本省人口口粮的情况下,北直隶可以在不遇到灾情的局面下,稳定对外输出约一千五百多万石粮食。

因此,走在这硕果累累的稻田边,朱由检心里是很高兴的,而他的高兴,也就带动了怀里的朱慈烺。

朱慈烺拿着一个拨浪鼓摇着,朱由检也不觉得吵闹。

“算上北直隶、山东和瀛洲的粮食,供应关外三省和山西、陕西渡过今年应该不成问题。”

“四川和河南的粮食,今年就先保障他们自己省内的灾民吧。”

“湖广的粮食,麓川的粮食照旧输送江南,至于交趾和旧港的粮食,能用轮船运往太仓的,有多少买多少,尽数运往太仓。”

朱由检骑在马背上对王承恩吩咐,而他怀里的朱慈烺听到他说话后,也会很乖巧的停下手里的拨浪鼓。

“奴婢领命……”王承恩在马背上应下,不过他还是提醒了朱由检一句:“殿下,金融司的库存金银只剩下不到三千万两了,国朝的天启通宝发行量也达到了八百多亿枚,总量约两亿七千余万两。”

“李侍郎询问,今岁是否还要继续发行……”

“除了遭遇的灾区,其它地方有物价上涨的情况吗?”朱由检反问起了王承恩,王承恩也下意识按照锦衣卫和户部的回答而回答:“有一些,但基本都是因为灾区抢粮而导致的上涨。”

“那就继续发行。”朱由检摸了摸怀里朱慈烺的脑袋,朱慈烺抬头看了一眼自家父亲。

远处北风绵绵吹来,吹得稻田起起伏伏,带着一些稻香味涌向了他们。

闻着这一股稻香味,尽管知道明年开始会很难,但随着轮船的不断下水,朱由检反而能保持着乐观的心态。

他摸着朱慈烺的头安慰道:“等爹忙完这两年,就抽出时间陪你去南边玩,看看蓝色的大海。”

朱慈烺闻言,眼睛立马眯成了一条缝:“嗯!”

第528章 为兄消瘦

“近来北直隶的物价,因赈济山西、陕西而上涨约两成,民间颇有怨声,认为是朝廷发行的天启通宝所导致的物价上涨。”

“殿下……这货币的发行,是否需要停一停……”

七月的承运殿内,当朱由检正因为天气燥热而略微烦躁的时候,李长庚的话,和他递上来的奏疏,则让他略微有些不高兴。

殿内,李长庚坐在椅子上,等待着朱由检的开口,而朱由检则是拿着手中关于物价的奏疏在皱眉。

【至六月三十,北直隶米价每石六百文,水鸡十五文,鱼虾十七文,鹅值钱二百余文,鸡五十余文,猪肉每斤值钱三十余文,食盐二十文,麸糠每石二百文,香油……】

这一本关于物价的奏疏,让朱由检能更直观地感受到旱情带来的变化。

他没有记错的话,天启元年他在燕山练兵时,每石米也不过五百五十文,水鸡和鱼虾更是六七文,猪肉每斤二十一二文,麸糠也不过百五十文一石。

这么算起来,关于肉的物价基本都上涨了三成到五成,尤其是便宜的鱼虾更是上涨到了十七文。

当年他可是用鱼虾来给腾骧四卫充作肉食的,就现在这价格,要是拿鱼虾给明军充作肉食,那非得把大明朝吃垮了不可。

“渔价怎么这么高了?”朱由检放下了奏疏,心里清楚沿海百姓靠的就是吃鱼,如果渔价贵了,他们就只能吃继续吃米了。

“南北运粮耗费极大,许多船只都被征调去运粮,不然根本不足以让各省米价维持在眼下的价格。”

“皇店的渔船合计三万八千余艘,吨位超过五百吨的都被征调了,只有不到一万三千艘在海上打渔。”

“加上近年来冬季变长,渔民在冬季时只能往深海而去,渔价自然降不下来。”

“按照户部的统计,国朝内外渔家几近二十万家,大部分居于江南、两广、交趾、旧港,只有不到三成属北直隶和辽东、瀛洲。”

“瀛洲渔价便宜,但辽东和北直隶渔价却十分昂贵。”

“若是……”

“好了。”朱由检打断了李长庚的话,他只需要大概知道为什么渔价飙涨就可以了。

渔价飙涨他并不奇怪,毕竟按照历史走向,如果没有朱由检大力发展海贸和渔业,那崇祯年间北直隶的渔价可是能达到二十余文一斤鱼的程度。

眼下渔价虽然涨了,但总归来说是因为其它肉价太贵导致。

如果真的是百姓连鱼虾都吃不起,那米价涨幅不会才有这么一点。

“山西的移民情况如何了?”朱由检询问起了山西移民的事情,不过不是问李长庚,而是问角落里的王承恩。

“开年以来迁移平阳府、泽州、沁州、潞安府等地百姓三十余万人,按照今年入夏以来,山西南部滴雨未下的情况,估计下半年还能迁走二十万人。”

王承恩翻找了一下迁移司的奏疏,找到后回应起了朱由检,而朱由检也微微颌首:“也就是说,眼下山西的人口数只有不到五百万了?”

“回殿下,确实如此……”王承恩作揖回礼,朱由检也看向李长庚:“山西的物价有降下来的情况吗?”

“回殿下,比起去岁,约下降一到两成,主要还是因为大同、太原和辽州、汾州降了雨,田里有了粮食,百姓人心安定所至。”

李长庚回答着朱由检的询问,并进一步对各省物价做了一个汇总:“陕西、河西、四川三省的物价,眼下全靠麓川、山东、湖广等地的铁路转运物资来维持,和去岁没有什么变化。”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