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575章

作者:北城二千

不过,如果在没有土地兼并的情况下,或许这个数据会飙涨到十六亿左右,占据世界五到六成人口。

不出意外,欧洲会成为齐国和大明的商品倾销地,因为他们不可能再西面齐国,东面大明的夹击之下自主发展工业。

想到这里,朱由检也松了一口气,吹了吹自己的画布。

画布被吹干,旁边一直坐着的刘炳文帮朱由检收起了画布,而朱由检则是继续拿起其它画布,继续描绘起了大明第一个五年计划里需要修建的城池和城建图纸。

京兆省是朱由检对这个行省的命名,在这里,齐国需要建立起十府一百县一千集镇,一万村庄。

所有的城建,都是按照两千万人口的规模设计的,尽管当地要达到这个规模的人口,需要上百年的时间,但朱由检也不需要黄龙他们一口气建设完。

这些图纸也是和齐国行政图纸一样,按照颜色和区域进行划分,用的是汉人传统的坊市结构,整体规划有序。

其中,齐国的王京要足够容纳一百万人,一百万人分别居住在一百个坊市之中,每个坊市居住一万人。

除了这些居民坊,还有东西两大商业区,分别是西边的外贸区,东边的商品区和牲畜、粮食贸易区。

实际上还是延续了汉人的城建设计风格,不过是北京城的放大版罢了。

例如京城的主干道是四十丈,辅道十丈,而齐王京的主干道则是六十丈,辅道二十丈,街道十丈,巷道五丈。

礼制什么的东西,朱由检会再就藩前进行变通,一些该改变的礼制需要改变,不可能因为礼制而影响未来的城建。

朱由检不是自负,而是他有这个能力改礼制。

他今日在这里说要改礼制,明天燕山派就帮他改了,顾秉谦等文官连插话的机会都没有。

如果他不改,估计大明也很难出一个像他这样把文官压得死死的人,改礼制就更不可能了。

不过,要建造这样的王京,耗费肯定也是很大的。

齐国唯一的优点就是,根本不用担心百姓的就业问题,百姓前期好好耕种土地,中期子嗣成长在齐国的官学就读后出来成为工人即可。

这里的工人自然不可能是劳改工,而是技术工种,而前期的建设,完全靠瀛洲的劳改工就足矣。

这么想着,朱由检也在这枯燥漫长的道路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消遣方式。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一座座城池的设计图被他绘出,等到马车距离燕山县不足十里的时候,朱由检已经绘制出了三十二座县城和一座王京的结构图。

结构图主要还是排污、地暖和城区道路、坊市范围的基础图纸,具体的关于房屋如何修建、皇宫如何修建……

这些东西,朱由检或许需要和他那善于木工的哥哥聊一聊。

毕竟自家这个哥哥,若是去到后世,说不定能弄出几个建筑师和设计师的身份。

三大殿的设计,即便放在大明也是一个高难度的设计任务,但朱由校的设计在考虑到了木料后,基本没有问题,天启三大殿和永乐时期的三大殿规模一样,比后世的大了三分之一。

这样一个现成的设计师和建筑师不用,多少有些浪费了。

这么想着,朱由检也在静静地等待中抵达了燕山县北部大定宫的山下。

当他走下马车的时候,只是一抬头就看到了从山上往下走的朱由校。

虽说兄友弟恭在政治上很难实现,但朱由校的退让和朱由检的向外,给了这份感情一些持久。

朱由检望着那身影,他不知道这份感情可以维持多久,但起码眼下这份感情还在。

“弟弟!”

朱由校一路走下了山,朱由检也走到了山脚的平台,与阔别四个多月的朱由校重新见面。

“弟弟瘦了……”

近距离的看到朱由检,朱由校的第一句话便是朱由检瘦了。

确实,出征前的朱由检经过一阵胡吃海塞,勉强把体重提高到了一百六十斤(96kg),但是这一个多月的奔波下来,他又瘦到了一百四十斤(84kg)。

对于他五尺九寸(188cm)的身高来说,这体重其实差不多,但由于常年锻炼,这体重倒是让他在视觉上有些偏瘦了。

“哥哥倒是胖了不少……”朱由检看着五尺五(176cm),身材圆润的朱由校,不免想起了当年自家哥哥还瘦时的模样。

当时的他说不上英俊,但也算得上眉目清秀,但现在只能说亲和力变高了……

“近来胖了些……”朱由校摸了摸自己的肚子,旁边喘着气的朱慈燃却毫不留情的拆台:“今早称的时候,爹已经一百五十七斤(94kg)了。”

“哈哈哈哈……”朱由校倒不觉得尴尬,毕竟不管在哪个时代,胖往往代表了生活滋润。

“这次弟弟回来,我与弟弟游猎的话,或许能瘦一些。”

朱由校说着,牵起了朱由检的手,也不管朱慈燃,便拉着朱由检向着大定宫走去,但朱慈燃也不在意,而是寻找到了自己的目标。

当李定国被朱慈燃的目光扫视到的时候,他下意识头皮发麻,紧接着对刘炳文说道:“炳文兄,我需要回家看看家里如何,请炳文兄代为照顾殿下起居。”

“额……好。”刘炳文不清楚李定国干嘛这么慌张,但他还是应下了。

“我也一起去!”听到李定国要回家,朱慈燃屁颠屁颠的跟了上去。

不知道为什么,昨日还诚惶诚恐的他,今日在见到自家齐王叔和李定国后,心里突然安定了下来。

似乎好像这两人在,那便是有十万大军围困大定宫,他也不惧了。

“太子,您……”

“好了好了,我要去!”

旁边一些太监想要阻拦朱慈燃和李定国回家,但朱慈燃倒是强硬的朝着太监们龇牙咧嘴,让太监们不敢招惹,只能连忙安排兵马和行李,护送他们前往李定国父母家。

朱由校全过程没有阻拦的一丝,甚至可以说他把注意力放在了朱由检身上,一路与他说着各种事情,就是不谈林丹汗入寇的事情。

两人一路走入了大定宫,期间魏忠贤紧紧跟着,眼睛不停打转,似乎在想这两位怎么还不聊正事。

一想到自己差点钱没花完就去了,魏忠贤就恨得咬牙切齿。

他知道自己是个奴婢,但组织这件事的人也是奴婢啊,奴婢打主意打到主人头上,难道不给他们点颜色看看?

因此,魏忠贤很想听到这两兄弟对那些组织这件事的人是怎么处理的。

然而,当他跟着走到避暑宫的时候,朱由校却回头道:“你们就呆在这里吧,顺便让人准备一下膳食。”

说罢、朱由校还对朱由检笑道:“这武烈河的鲜鱼味美,弟弟可以好好尝尝。”

“嗯……”朱由检微微颔首,而魏忠贤他们也只能憋屈的应下,并让人去准备膳食去了。

倒是在他们准备膳食的时候,进入偏殿的朱由检一看没人了,当即便沉着脸平静道:“这件事情,不管是谁,都可以对燕山派和五军都督府着手。”

“事情不能弄得太大,臣弟的意思是,以黄龙为首,分出此桉中有责任的五军都督府、燕山派人员,把他们派往齐国。”

朱由检不想错杀人,也不想搞得燕山派和五军都督府人心惶惶。

把此桉牵扯的人派往齐国,这是他想到最缓和的手段。

这群人被派走后,除了海军都督的职位需要留给黄蜚来安抚黄龙,其它的参将、知府、知县职位,都可以给参与了恩科的本土学子。

也就是说,一股新的势力会上台,但他们会很弱小。

参与恩科的学子,还能担任参将和知府、知县的,大多都是天启五年和天启六年的恩科本土官员。

当时参与恩科的官员,大部分都是寒门学子,没有地方扶持,因此他们属于诸党和燕山派之间的中立派。

也正因为他们是中立派,因此他们只有倒向皇帝。

这样的安排,变相在说,朱由检已经要扶持帝党了。

不过帝党这一词就是伪命题,因为当利益诉求开始不同后,帝党也会迅速转变为其它党派,例如当年的齐王党,眼下的顾党。

“这件事情,弟弟看着办吧,只是苦了弟弟了……”

朱由校沉吟片刻,只能带着歉意开口,但朱由检不以为意的回礼,紧接着说起了在他看来的“正事”。

“齐国的事情,我有些东西需要哥哥帮忙,主要是齐国王京和府县的建设。”

“另外我想了想,可能哥哥日后治理大明时,也用得上这些东西,因此……”

说着,朱由检把一直拿在手上的一些图纸给摊开放在了朱由校的龙桉上。

“什么东西……”朱由校跟着走过来注视,不过随着图纸的摊开,他的目光从心不在焉立马转变成了目不转睛。

“这些东西,当然要让我来弄!”看到朱由检规划整洁的图纸,朱由校爱不释手的挤开了朱由检,拿起图纸仔细观摩,嘴里时不时还发出了“哧哧”的感叹声。

朱由检看到这一幕也是无奈苦笑,但紧接着还是指出了自己需要改进的东西,并走到旁边亲自研墨,准备画出自己想要的建筑风格。

朱由校见状一边反驳他的风格哪里有问题,一边又喜滋滋的承认集中供暖和排污系统的严谨。

到了最后,两人放下图纸,开始拿起毛笔在白纸上对建筑风格的问题开展了激烈的讨论,以至于魏忠贤带人端着菜进殿的时候很懵。

“不是应该讨论那群叛逆吗?为什么在画画……”

第474章 两门三侯四伯爵

“经略!殿下回信了!可以打!”

四月二十八日,历经奏疏寄出寄回的半个月时间,当木懿拿着批红的奏疏、圣旨“闯”入陇川临时经略府的时候,洪承畴实际上已经在调动粮秣了。

由于云南和交趾部分地区一年三熟,加上炸山发现了不少金银矿,因此洪承畴积攒了不少钱粮。

不过,这些钱粮都将作为他登阁的拜帖而用在西南。

“噔……”放下手中的毛笔,洪承畴吹干了自己的字帖,然后擦了擦手上的墨迹才从书桌后走出,接过了木懿递来的圣旨和奏疏。

他打开一看,上面横七竖八写了不少东西,但实际上只有一个字……可。

“可以动手了,昆明的粮秣还有多少没有运到陇川,需要多久?”

洪承畴收起了奏疏和圣旨,背对着木懿询问。

“还有六十万米和十七万两银子,以及三十多万斤火药。”

“如果现在开始调兵的话,云南省内二十营兵马,最多五月初就能抵达陇川,四川和贵州、交趾的兵马有二十二营,但可以调出参战的大概有十营。”

“算下来,顶多到七月初,三十营兵马就能齐聚陇川。”

木懿激动地说着西南的实力,三十营兵马就是九万多人,三千门火炮和五万多支步铳,一万多支骑铳。

这股力量别说平缅,就是连带平了暹罗都可以。

“不着急调动,慢慢来,让各部在九月前抵达陇川即可。”

洪承畴转过了身子平淡吩咐,木懿也连忙应下。

“大军出兵的日子,暂时定在十月中旬,整场仗最好在正月底打完。”

洪承畴在陇川呆了好几个月,大概是摸清楚了一山之隔的三宣六慰是什么气候。

总的来说,缅甸境内常年保持二十到三十几度的高温,尤其是二月、三月和四月。

洪承畴让锦衣卫带着军备院生产的室外温度计测试过,这三个月的最高温是三十八度,最低温是二十一度。

这几个月加上锦衣卫按照去年一整年的气温调查来看,对于明军来说,能打仗的只有十月中旬到正月底这三个半月。

一旦超过这三个半月的时间,明军就会大批量的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因为负责调查的锦衣卫只有在这三个半月是比较健康的。

洪承畴看过《燕山医学》里对于瘴气的解释,总的来说介瘴气一般被比作诸如热浪,曝晒,瘴病,久雨,噪声,空气污染,厌尘等现实环境中的因素。

这些东西会给人造成头晕,心悸,恶心,头痛,食欲不振,自卑、身体虚弱等现象,用《燕山医学》的解释就是水土不服。

要尽量缓解水土不服,只能调和当地气候差不多的兵马去征战气候,因此云贵川交四省的兵马就派上用场了。

不过真的算起来,实际上只有云南南部和交趾的兵马可以适应当地,而其它兵马一旦超过这三个半月的作战期就会水土不服。

因此,洪承畴做的准备很简单,那就是三个半月收复三宣六慰,然后把水土不服的兵马调回驻地,或者和云南拱卫营的兵马调换,让他们驻守滇中一带。

届时,能留下驻守缅甸的,便只剩下云南南部拱卫营和交趾拱卫营这两省不到十营的兵马。

用三万人来试图统治八百万少民,这很有难度,但洪承畴却一点不担心。

他要登阁,但在朱由检离开大明前,他还需要不断地讨好朱由检,因此他要收集足够的缴获给朱由检。

要送礼很简单,西南诸将的名义,在齐王世子诞生的时候送礼就不会被人说闲话了。

至于要送多少礼?这就得看看那当地豪强土司的家产有多丰厚了。

想到这里,洪承畴问了一句:“缅贼的首级赏银还是十两一级?”

“是!”木懿不假思索的回答,毕竟首级赏银是五军都督府将领赚银子最直接的方式,他自然有关注这点。

“交趾的劳改工不够用了,建设缅甸也需要不少劳改工,这次的扫尾,还是交给沐启元和吾必奎做吧,你和马祥麟打头阵,龙在田和秦拱明、秦翼明几位将军和我在中军。”

“多谢经略!”听到自己打前锋,尽管是和马祥麟一起,但木懿还是激动的躬身行礼。

不过在他躬身行礼的时候,洪承畴却提醒了一下他:“老夫想了想,不出意外的话,殿下应该会在这两年的时间里对朵甘进行变法,然后复起孙传庭领兵收复乌斯藏。”

“你们木家在昌都的生意,最好还是早早统计,若是殿下让人清查,不要偷奸耍滑,把真实的账本交上去。”

“想想你们木家的身份,这么做对你有好处。”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