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55章

作者:北城二千

“楚王是先王死后才生下的孩子,内部宗藩仇视,更不可能出头。”

“辽王、代王、周王、唐王、沉王、韩王等二十几位藩王都会避嫌。”

“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福王、瑞王、惠王、桂王等四位皇叔。”

说到这里、朱由检倍觉头疼的事情就是,这四位皇叔里,有三位都在京城居住,还没有就藩。

至于为什么、主要是万历对瑞王、惠王、桂王三人喜爱一般,独宠福王朱常洵。

这三位皇叔,在朱常洛驾崩的时候,正在天寿山为万历皇帝守陵,处理入葬事宜。

结果朱常洛头七的那七天,三人是最后赶回来的。

他们在历史上,统一在朱由校死前,才被分出去就藩,估计是朱由校害怕他们三个留在京城会威胁到崇祯的统治,才做出的决定。

不过眼下朱由检并不害怕他们,而是在想他们三个人会不会因为李康妃的死而惊慌。

“万岁、瑞王、惠王、桂王前来求见。”

正当朱由检头疼的时候,果然、王承恩小心翼翼走到了勖勤宫门口,隔空作揖,对朱由校说出了三位亲王的来临。

朱由校和朱由检闻言,对视了一眼,随后才道:“请三位皇叔进来吧。”

“奴婢领谕……”闻言,王承恩退下,随后便见到了三位身穿常服,年纪在二十多岁的人走进了殿内。

他们对朱由校行礼道:“臣瑞王朱常浩!”

“臣惠王朱常润!”

“臣、桂王朱常瀛!”

“参拜万岁、万岁圣躬安……”

“三位叔叔请起。”见三王行礼,朱由校和朱由检起身,将他们三位扶起。

三王中年纪最大的瑞王朱常浩不过二十九岁,惠王朱常润二十六,桂王朱常瀛二十三。

总之三人的年纪在明朝亲王中已经不小了,按理来说早就该去就藩了。

不过朱常洛为了对抗福王,因此把所有弟弟都留在了京城。

好不容易朱常洛登基,结果还没有让三人就藩,就因为吃红丸而死。

作为人子、人臣,他们应该要为了万历皇帝在京城守孝三年才对,但眼下李康妃的死让他们都有些惊慌了。

尤其是在郑皇贵妃派出的宫女通知下,三人在昨夜便商量好今日一起进宫。

只是他们没想到、朱由检居然会在今天回来。

至于朱由检、他则是看着他们三人,猜想他们想要说什么。

年纪最大的瑞王朱常浩、并没有因为朱由校的亲昵称呼,而忘记自己的大侄子已经是皇帝的事实,他对朱由校行礼道:“万岁、臣等三人,是听闻了昨日康妃娘娘病逝,因此特来吊唁的。”

“臣等亦是如此……”惠王和桂王纷纷行礼,而之所以为什么来,殿中五人心里跟明镜一样。

朱由校先安抚三人坐下,随后和朱由检坐上了主位的左右两个位置。

三位亲王看着朱由校,又看了看最近搞事情的朱由检,心道这两个侄子很不简单。

先不说朱由校让朝廷恢复了运转,并且经常在文华殿处理奏疏的勤政美名。

单单朱由检这小子在昌平练兵的事情,就已经在京城传的沸沸扬扬了。

如果不是杨涟在昌平监督朱由检,恐怕朱由检已经被百官弹劾千百遍了。

因此面对这两兄弟,作为叔叔的三王不敢小觑,而朱由校也在气氛差不多的时候回应道:“康妃娘娘是哀伤过度而病逝的,皇八妹已经托付给庄妃娘娘了。”

“若是三位叔叔想要吊唁、可以前往几延殿,皇五妹正在守灵。”

朱由校的回答落落大方,没有什么遮掩,并告诉了李康妃的尸体所在。

如果是中毒而死,那么必然不敢大张旗鼓的在几延殿叫人守灵。

毕竟中毒而死很容易就能看出来。

三王见到朱由校这么回答,并且没有一丝露怯的模样,心中顿时拿不准主意了。

他们前来、是手下的王府左长史窜动他们前来的,一是为了确定李康妃的死因,二是……

“万岁……”瑞王朱常浩作揖道:“我等三人前来,除了吊唁康妃娘娘,还有一事就是想问问,我三人何时可以就藩?”

京城很繁华,但毕竟不是他们的封地,一旦乱来必然要被言官弹劾,没有人愿意被人一辈子看管。

这是明代中后期亲王在确定无望皇位后,都默认的一个事实。

不过他们的话刚刚说出来,朱由校还没有开口,朱由检就抢先开口道:“三位皇叔的藩地,皇考之前曾经交代过,各地局势紊乱,难不保会有动荡。”

“皇考爱惜三位皇叔,因此想等局势平稳后再为三位皇叔就藩,然而……”

之后的话朱由检没有再说,但朱常浩三人明白,之后朱常洛就死了,哪里有什么时间来平稳局势。

不过他们更好奇,朱由检口中的局势不稳是什么意思……

第95章 扶弟魔

“敢问先皇口中的不稳是指……”

桂王朱常瀛小心翼翼的开口,而朱由校也是好奇自己弟弟说的局势不稳是什么。

至于朱由检、他不可能把奢崇明会造反的事情说出来,只能对朱常瀛三人道:“眼下、辽东建虏步步紧逼,不出意外的话,来年便会发动对辽战事。”

“这……”惠王朱常润刚想说与他们关系不大,但想了想还是没能说出口。

但下一秒朱由检又道:“平定辽东之后,朝廷才有余银为三位叔叔修建王府,随后就藩。”

朱由检这句话、就让三人喜出望外了。

一般来说、亲王的王府都是有封地的地方官府负责的,但眼下辽事艰难,加派饷银压在百姓和地方头上,官员们都十分厌恶为藩王修建王府。

如果朱由检这么说、就代表王府的事情就不用他们愁了。

至于所谓的建虏,在他们看来、也不过是杨应龙之流,不过七八年就能平定下去罢了。

他们的想法、实际上也是代表了明朝各阶级士大夫和百姓的看法。

虽然经历了萨尔浒之战,但是除了辽东的辽人以外,大明两京十三省的百姓都没有把建虏放在心上。

三王纷纷对朱由校两人作揖道:“既然如此,那么臣等便提前拜谢万岁了。”

“呵呵、三位叔叔不用客气,未就藩的日子,就在京城继续休养吧,每年一万石的俸禄会折换成银子正常发放的。”

朱由校摆手,而站在门口的王承恩也在三王走出后,送他们出了勖勤宫。

“弟弟为什么不让三王提前就藩?”

当三王被送出宫,朱由校忽的看向了旁边的朱由检。

“哥哥难道就想吗?”朱由检反问,随后兄弟二人相顾一笑。

朱由校坦然道:“我大明眼下宗藩已经成为了一个问题。”

“皇考估计也是看出了这个问题,所以才没有在登基之后安排三位叔叔就藩。”

“不过即便自我等开始停止外派藩王,但天下的三十位藩王还会延续下去。”

“虽然朝廷已经定额俸禄一百五十万两,但藩王的子孙却会无尽的繁衍。”

朱由校的话,已经算是站在这个时代前沿的眼光了,不仅仅是他,便是万历和泰昌也重视到了宗藩的问题。

因此从最开始定额一百五十万两,再到后面陆续放开朱氏皇族子弟的科举、明朝已经在改变了。

不过这样的改变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还是因为那三十位已经就藩藩王的不可逆。

朱元璋、朱棣没有定下爵位世袭递减的制度,因此导致了除非藩王无子,也没有外藩世袭,不然藩号永远都是存在的。

类似秦王、晋王,很多王爷实际上都经历过藩王无子,但却从旁系继承了藩王王位。

大明发展到眼下,宗族子弟接近十万,按照最低的奉国中尉两百石俸禄来算,每年最少要发两千万石粮食,才能养活他们。

但是万历卖了一个乖,就是直接定额一百五十万两,不管以后多出多少宗藩子弟,反正每年只有一百五十万两,怎么分全由藩王和宗藩子弟讨论。

这么一来、朱氏子弟们就倒大霉了。

由此开始了明朝宗藩子弟没有俸禄领,甚至过的还不如乞丐的悲惨时期。

这个时期延续到了现在,已经接近三十年了。

由于是宗藩子弟,养济院不接收他们,他们只能成为了藩王的佃户,更有甚者直接成为了明代唯一的强制乞丐。

不能做生意、只能参加应试这一条路子。

朱由检对于这一切十分明了,更是知道,各地的亲王和郡王过得十分滋润、往下的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还能有口饭吃。

再往下的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可以说就是等死了。

偏偏这个群体的人数还是最大的,眼下宗室子弟十万人,这三个爵位的子弟最少就有九万人。

因此、如果能搞成世袭递减制度,那么宗室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但唯一的问题就是、要弄世袭递减制度,就必须得罪藩王。

为了避免藩王造反,只有保持强大的军事才能将世袭递减制度弄上正规。

可问题是、眼下大明朝连二十几万人的后金都解决不了,更别提解决宗藩问题了。

要是能解决宗藩问题,收税都能轻松收上来。

一切的一切,都源于中央集权能力的不足,而想要强化中央集权,就必须让天下见识到中央的实力。

所以朱由检在朱由校说完话后,便对朱由校道:“哥哥、燕山大营的七卫一营预计十日之后就能招募满员,这么一来、哥哥手下就有了四万多精锐人马。”

“我这次来京城、除了帮哥哥稳定那毒妇死后的局势,其次便是要和哥哥说这件事。”

说到这里、朱由检把他想裁撤密云、怀柔、昌平、通州一带卫所,营兵,换七卫一营上去驻守的事情详细的告诉了好皇兄。

尤其是把当初朱元璋、朱棣时期的卫所军屯粮食数据报了出来,并说出裁撤这三十四卫、十六所、三营之后所能节省的银钱。

节省军饷最少五十万两,增收一百五十万亩耕地,每亩收三成粮,一年便增加九十万石左右的粮食。

不过这样的举动,实际上等于变相把九边之一的蓟镇裁撤了三分之二,只留下了永平府和顺天府的蓟州、遵化。

但裁撤之后,不仅没有损失蓟辽的实力,反而增强了蓟辽的实力。

“你有把握吗?”

朱由校眼神阴晴不定,在衡量了半天后,勐地向朱由检询问了这个问题。

面对这个问题,朱由检点了点头:“最多两个月后,七卫一营就足够换边!”

“好!”听到这话、朱由校也点了点头道:“既然这样、接下来的事情你不用担心了,只要拿到中旨、直接派兵接管便可!”

朱由校十分了解、用御马监的四卫一营和羽林三卫替换蓟镇兵马,这种事情内阁一定不会同意。

所以他要做的很简单,那就是直接越过内阁,用中旨先斩后奏。

只要兵马安全换完,那就不存在蓟镇兵马,内阁也就无话可说。

这手段、曾经的明武宗朱厚照也用过类似的,不过他是直接叫京营和边军换防,而朱由校是要直接裁撤蓟镇兵马。

不仅如此、在裁撤的兵马中,还包括了上直二十六卫的通州卫、大兴卫和燕山三卫。

想到这里、朱由校补充了一句道:“弟弟的想法虽然不错、但是却遗漏了一点。”

“如弟弟之前说过的一样,上直二十六卫是我大明皇帝之依仗。”

“既然如此、便不能裁撤通州卫、大兴卫和燕山三卫,甚至连石匣营、镇鲁营、建昌营也不能裁撤。”

朱由校想的比朱由检更远,他虽然不懂军事,但却懂得万历皇帝教授他的政治手段。

裁撤编制很容易,但重新建立编制却很难。

保留下燕山三卫和通州卫、大兴卫的编制,这就代表朱由检手上又多了五卫三营的兵马。

加上七卫一营,总共就是十二卫四营,全部满员可有兵七万九千两百人。

朱由检听到了好皇兄的提点,也后知后觉道:“哥哥说得不错,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永平和蓟镇的兵马也应该要抓紧。”

“倒不如直接派人调任蓟辽总督,随后动用雷霆手段接管长城延边关隘城池、用七卫一营的兵马填充蓟镇?”

“好!”朱由检的话一说出来,朱由校顿时眼前一亮。

这么一来、除了裁撤的卫所,那么蓟镇就能保持八万六千兵马,而七卫一营能保持四万二千二百。

十二万八千二百战兵的编制只要满员,再想裁撤京营和上直二十六卫就简单了。

到时候完全可以按照朱由检计划中,将北直隶卫所裁撤的想法直接进行,整个北直隶都会在朱由校的牢牢掌控下。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