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518章

作者:北城二千

入太庙前的道路上,有石狮石龙和石质凋塑的文臣武将,好似拱卫太庙一般。

朱由检不是第一次来这里了,而杨如是见到这一幕,也转身对朱由检行礼:“殿下,冠礼得您自己走进去了,陛下已经在等着为你及冠了。”

“好。”

杨如是轻声细语的交代,朱由检应了一声便翻身下马,从一名玉女手中接过一枚玉圭,随后向着太庙走去。

这种具有仪式,并且还是为自己个人而举行的仪式礼制,朱由检有些享受其中。

他走进太庙门口,映入眼帘的除了宽阔的广场,便是站在道路两旁的一千多名大汉将军。

抬头往上,站在太庙门口的是身着冕服的朱由校,他站在黄色华盖伞下,冕旒挡住了他的容貌,让人看不清。

在他的旁边,顾秉谦和袁可立分别站在两边,两人身着朝服,端着金冠和玉印。

他们三人站在太庙第二层平台,而第一层平台是准备着“采衣”的王安、魏忠贤。

大体看了一下情况,朱由检便一步步的走向五人。

在他行走的同时,石道两边的大汉将军对他行着注目礼,一直盯着他的身影。

直到朱由检走到太庙台阶下,他们都没有挪开视线,而是在朱由检上了一层台阶,来到第一层平台,他们才收回了目光。

“臣弟朱由检,参拜陛下,恭请圣安……”

“朕安!”

朱由检按照礼制行了跪拜礼,这一幕倒是看得顾秉谦和袁可立心里啧啧称奇。

他们如果没记错,自朱由检扶持皇帝即位以来,似乎就只跪过两次。

一次是先帝葬礼,一次是祭告太庙。

如今他们见到了第三次,怕是日后回想起来,也会觉得唏嘘。

一个是“名皇帝”,一个是“立皇帝”。

一个只有名,一个只有权,两者走了十一年,居然还没有闹翻,这也算得上大明般的“二王共和”了。

想到这里,袁可立和顾秉谦不自觉地隐晦看了一眼朱由校的背影,心里感叹“好运气”。

在他们感叹之余,王安和魏忠贤上前为朱由检更衣。

他们将朱由检的衮龙服换下,然后换上了未行冠礼之前的采衣。

这种衣服以缁布为衣,而饰以锦边,锦一般用朱红色。

换好了衣服后,他们将朱由检的鞋子脱下,换上了采履。

“皇五弟由检上前,初加……”

朱由校看着朱由检穿上采衣采履,心里不知道为什么,有些说不出的感慨。

朱由检走上三步台阶,王安和魏忠贤为其“初加”幅巾、深衣、大带、纳履。

“再加……”

朱由校再次开口,朱由检再上三步台阶,而王安和王承恩为其“再加”帽子、襕衫、革带、系鞋。

“三加……”

朱由校继续,王安和魏忠贤也继续为朱由检三加幞头、公服、革带、纳靴。

这时,朱由检距离第二层平台和朱由校三人,便只有一步台阶的距离了。

不过即便如此,由于两兄弟身材不同,实际上朱由检是和朱由校平视的。

“揖礼……”

朱由校距离朱由检一步之遥,看着一步步走流程的朱由检,他清唱一声。

朱由检闻声,当即正规揖礼,以左手压右手,并将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

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再放下。

这是正规的揖礼,而在这之后,朱由校又清唱道:“拜礼……”

他开口,朱由检也正规的行起了拜礼。

他先是直立,随后举手加额,如揖礼般鞠躬九十度,然后再度直身,这叫鞠躬……

结束后,他双手再次齐眉,然后双膝同时着地,缓缓下拜,手掌着地,额头贴手掌上,这叫拜……

拜完之后,他再度直起上身,同时手随之齐眉,这叫兴……

“平身……”

当三礼行完,朱由校清唱平身。

平身时,朱由检两手齐眉,起身,直立后才将双手放下。

接下来,就到了给朱由检取表字的时候了。

这个过程,朱由校当年没有经历过,因为除了开国之君,以及成年冠礼前没有被立皇储的皇子,其他情况下,未成年前就被立为储君的太子是没有表字的,其目的也是为了避讳。

朱由校并没有表字,但朱由检只是亲王,他是需要表字的。

在先民姓氏文化中,表“字”是冠礼中很重要的仪式程序之一。

姓、名、字、号,是汉民族文化中完整的姓名结构,先民中许多历史名人都有神采飞扬的“字”与“号”。

至于表字具体的起法,主要重在激励人生,重在鞭策与鼓励之情。

取字者,在传统冠礼的设计中,多被赋予了德高望重的主宾。

不过在眼下的大明,除了朱由校外,再无一人有资格给朱由检取表字。

朱由检对此心知肚明,他也很好奇自家哥哥会给自己取个什么表字。

历史上的天启给崇祯取的表字是“德约”,希望崇祯成为有德而俭约的人,但眼下时局变化,朱由检也不知道自己的表字会不会发生变化……

“弟弟的表字,便不取了吧。”

朱由校忽地开口,不仅让朱由检愣了愣,便是袁可立和顾秉谦、王安等人都看向了他。

避讳者尊,不取表字也是避讳的一种表现。

也就是说,在朱由校看来,朱由检是和他一样需要避讳的存在。

“臣弟领命……”

朱由检没有多说什么,而是毕恭毕敬的作揖应下。

紧接着,朱由校上前一步,将朱由检的帽子纷纷取去,然后拿起金冠为其及冠。

当及冠结束,朱由校才转身对着太庙作揖唱声道:“初加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

“再加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

“三加曰: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老无疆,受天之庆。”

“礼成——”旁边的袁可立和顾秉谦纷纷唱礼回应,如此,朱由检的冠礼算是结束了。

冠礼结束,朱由校去了几分庄重,转过身来时,王安和魏忠贤已经开始为朱由检重新穿上婚服。

“弟弟现在可以去接你的那六妃了……”

他带着笑意开口,眼角有一丝如释重负的释怀。

“臣弟……告退。”朱由检看着他数秒,随后才作揖回礼,转身离去。

比起之前帽子里只有巾带,眼下他的翼善冠里多了一个金冠。

那沉甸甸的金冠似乎无时不刻都在提醒着朱由检,这个世界的他,已经成年了。

尽管他在未成年前,就已经做了许多的事情,但真到了成年的时候,他还是有些感叹。

年轻,这就是他最大的本钱,也是他有自信解决五军都督府与皇权矛盾的原因。

目前有实力威胁皇权的,只有五大都督,而这其中便是最年轻的孙应元,也已经三十七岁了。

比起他们,只有二十岁的朱由检无疑让人绝望。

甚至可以说,只要朱由检在执政十年,类似戚金、秦邦屏、秦良玉等人都会离去。

如果他执政三十年,便是黄龙、孙应元这种当下最年轻的都督,也不一定能存活。

可三十年后,他才多少?

五十岁,年过半百,若是有心,依旧可以横绝万里。

想到这里,走出太庙的朱由检停顿了脚步,转身看向了那满是兵丁的太庙广场。

“时间还长,有我在,大明乱不起来……”

第435章 齐王大婚

冠礼已然结束,等待朱由检的,便是接下来的大婚了……

相比普通百姓的人情冷暖,普通热闹,朱由检面对的大婚显得十分不一样。

在他骑马与杨如是等人来到武英殿前的时候,见到的是在三龙桥道路两侧的文武官员,他们人人穿戴朝服,在见到朱由检的同时纷纷行礼。

在三龙桥前,孙承宗拿着红缎,表示他是这次负责迎娶的工作正使。

“请殿下稍等,副使已经去迎接正妃了……”

孙承宗的话里,只提及到了正妃袁禧嫔,没有提及其它五妃,其中缘由,全因其它五妃地位不够。

不出意外,除了正妃能来到这武英殿,其余五妃都会在齐王府会厅等待最后的二次拜堂。

朱由检对此没有什么想法,而是微微颔首,表示回应了孙承宗,紧接着低头看向了杨如是。

杨如是明白朱由检的意思,因此解释道:“殿下只是拔一级规制,因此不能全按陛下的大婚走,如眼下,正常来说正、副使需要先向陛下叩拜四次,然后拿上制案,节案,从大殿中门出,彩礼紧随其后。”

“之后,传制官需要告诉正、副使迎接的工作,唱声‘兹选某官某女为皇后,命卿等持节行纳采问名礼’。”

“往后便是正、副使举着制案和节案从奉天门出发,到了奉天门的时候,还需要把制案和节案放到迎娶皇后的彩舆中,然后褪去朝服,乘马而行,带着鼓乐部队从大明门出发,一直奔赴迎娶的官员家去。”

“之后还有,但基本都和这次大婚大差不差。”

“宫里今日单独派副使前往袁府迎接王妃,大概在殿下行冠礼的时候,他们就已经抵达袁府,奉上彩礼。”

“算了算时间,应该差不多……”

杨如是的话没有说完,因为那前往迎亲的音乐已经响起,显然队伍已经走进了西华门。

朱由检在马背上安静的等了一会,便听见音乐声越来越大,直到不远处西华门大门打开。

一群红男绿女穿着华服,吹奏各种乐器进入宫中。

在那队伍之中,还能见到用马车拉运的钟鼓车,上面的乐师在不断敲钟击鼓。

数千斤的编钟使用四匹马的马车拉动,而那马匹高大健壮,朱由检十分熟悉。

那本该是官场之中的夏尔马,但眼下却被用作了大婚拉钟的挽马。

朱由检没有追究,他清楚这四匹马应该是王承恩让人带来京城,暂时使用过后便会归还官场。

他回过神来,便见到一辆“翠辂”在数百迎亲队伍的簇拥下缓缓驶进武英殿三龙桥前。

当翠辂停好,杨如是便带着两名玉女转身对朱由检作揖:“殿下可以去迎接王妃了……”

“嗯……”

朱由检闻言,翻身下马,在杨如是三人的身后走到翠辂面前。

这时杨如是用手里的玉如意轻轻敲了三下车门,而车门也随之被人打开。

两名女婢先下了马车,随后朱由检便见到了头戴凤冠,身着大袖衣,衣上加霞帔,内里红罗长裙的袁禧嫔,也就是他法统上的正妃。

“倒是有几分西域的风格……”

毕竟是饱经后世化妆美颜洗礼的朱由检,他对于袁禧嫔的长相十分满意,但并没有其他人那样失态。

袁禧嫔长得勾人,这个他早就知道了,如果长得不够勾人,像崇祯那种一心扑在国事上的人,也不会还在潜邸的时候,就把人家给办了。

崇祯都如此,更别提他人了,把握不住是常态。

“没有红盖头,果然大明瞧不上南宋……”

朱由检伸出手,扶着袁禧嫔下翠辂,同时看了一眼将容貌显露在众人面前的袁禧嫔。

红盖头这种事情,是南北朝才出现的,唐朝时期一度厌恶这种“胡风”,以至于它一度消失,直到南宋又突然出现。

大明立国后,朱元璋仿唐制,自然也没有红盖头这说法。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