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517章

作者:北城二千

朱由检倒是很想知道,他眼下有多大的本钱。

“根据锦衣卫北镇抚司的估计,唐藩大概积攒了六十余万两,淮藩四十余万,吉藩五十余万,还有宁藩……”

王承恩把北镇抚司的汇报一一说出,而朱由检听后饶有兴致:“算上我之前准允唐藩借贷的五十万两银子,算下来,这朱聿键倒是为他父亲积攒了不下百万两,有点意思……”

朱由检没想到朱聿键能在短短三年积攒这么多银子,不过这些银子,最终都将落入大明的手中。

“朱硕熿已经出发了吗?”

“已经出发了,正在第二批下西洋的船队中,他与沁阳王朱器圩带着三百王府护卫,两千男丁赶往就藩。”王承恩回应:“另外,他还和户部商量好了,等他就藩成功后,再移工匠、男丁三万前往唐国,并且他向五军都督府租借了一营兵马。”

“他攒了不少银子,可惜都给泌阳王朱器圩花了,唐世子朱器墭确实倒霉,幸亏他有五个好儿子。”

说到最后,王承恩都不免对朱器墭的遭遇唏嘘。

朱由检倒是没什么感觉,毕竟如果不是他,朱器墭都活不到现在。

“凭着这五个儿子,他倒是能享一享晚福了。”

朱由检把朱笔放在了笔架上,最后一本奏疏也被他处理结束。

倒是这个时候,杨媛爱和杨如是走到了殿门口,而朱由检看见她们二人后,便抬手示意她们进来。

二人走进来后,熟练的作揖,并一前一后开口道:“殿下,王府的布置已经差不多了,眼下得和您说一下流程了。”

“殿下自己大婚也不曾上心,倒是个忙人。”

杨媛爱轻声细语的交代,杨如是倒是很有李清照那股性格,话中带刺,却又带着提醒关心。

若是遇到的是急性子的人,恐怕得被杨如是呛死,好在朱由检心胸豁达,不在意她这小女人作态,只是笑道:“功课别落下,我倒是指望你成为一个女诗人,给我大明这天启盛世再添一笔佳话。”

“殿下还是先大婚,生几个小子吧。”杨如是一边说,一边上前把朱由检处理好的奏疏抱到旁边,最后回头呛道:“福藩那个老福王临就藩前,还小声说我们齐王府人丁凋零。”

“您得多生几个世子,气气那大胖子。”

“哈哈哈哈哈……”听到杨如是把朱常洵比作胖子,朱由检开怀大笑,同时起身点了点头:“你家殿下会努力的……”

第434章 齐王冠礼

“铛……铛……铛……”

当晨钟响起,白雪与朝霞共现,鞭炮与人声齐响。

经过多次修葺的北京城各处坊市的牌匾,也都挂上了象征喜庆的红色绣带。

今日是天启十年十月三十日,齐王大婚。

作为大明天子的亲弟弟,也是唯一的弟弟,加上他五军大都督、骁骑上将军等多重身份,皇帝给予他最大的恩宠便是“大婚规制拔一级”,也就是按照皇帝大婚的规制来走。

由于上次北伐,朱由检错过了朱由校的婚礼,因此他也错过了皇帝的大婚。

只是朱由校不仅让朱由检重新拥有了一次“皇帝大婚”的观赏机会,并且还把主角变成了他。

“齐王殿下的大婚真是热闹啊……”

明时坊顾府后院,当顾秉谦听着响彻京城的鞭炮声,他将口中漱口的茶水吐出,略微感叹了一句。

与他同样感叹的,还有毕自严、袁可立、施凤来、冯铨等人。

“宝珠,这是你让人弄得?”

内廷坤宁宫,当睡梦里的朱由校被鞭炮声惊醒,他勐地起床,随后听着鞭炮声愣了愣。

他下意识询问了自己的枕边人,而张嫣则是被朱由校弄醒,起身趴在他肩头,含着笑意:“虽说五叔叔不愿意花内帑的银子,但些许鞭炮银钱,五叔叔应该也不会计较。”

“倒是万岁您醒的迟了些,别忘了您今日还得在太庙前为五叔叔行冠礼呢。”

“对对对,倒是忘了这事了!”朱由校被张嫣提醒,当即掀开被褥,旁边负责伺候的四位宫女见状开始为朱由校洗漱,并穿戴起了冕服。

张嫣起床后,亦是同样被人伺候穿戴上了凤冠霞帔,红罗长裙。

他们在忙,而作为大婚的主人,朱由检显得更忙。

当齐王府正门大开,所出现的,是面白如玉,英姿挺拔的朱由检。

他头戴乌纱折上巾,身着盘领、窄袖,身上红色衮龙袍前后及两肩绣有五爪金盘龙纹样,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而腰间玉带,脚下皮靴。

虽然大婚被提成了皇帝大婚的规格,但朱由检还是得遵守一些《大明会典》的礼制。

好在明朝的亲王、世子、郡王、都是可以穿衮龙袍,用五爪龙作为补服图桉,只是区别有所不同。

如亲王身前身后五爪正龙各一团,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郡王身前身后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龙头正面对前即为正龙。

两者的区别不大,甚至皇帝的衮龙袍和他们的区别也不大。

唯一的区别在于,皇帝着金龙袍,亲王郡王着红色衮龙袍,而三者身上的衮龙袍章数不同。

“恭贺殿下!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王府大门打开,出现在朱由检眼前的是从齐王府站到百王坊城门口的骁骑卫骑兵。

他们骑在马上,像是排练了多次的齐声高唱。

“殿下……”

王承恩牵着一匹白色的汗血宝马走到了台阶下,阳光射在马匹身上,闪闪发光,让所有骑兵都忍不住咽了咽口水。

“可以出发了吗?”

朱由检走出府内,在台阶上环顾四周,对骁骑卫将士微微颌首表示感谢,随后低头向王承恩询问。

“还不行,得等礼部的官员去宗庙和天坛、地坛分别祭祀,告慰天地才行。”

椅子放在背后的声音刚刚响起,不等朱由检回头,杨如是略带抱怨的声音便响起了。

等朱由检回头,果然看见了身着红色曳撒,背后跟着两个小宫女的杨如是。

他穿着红色曳撒,下身绿色马面裙,梳着高高的发髻,而她背后的两个小宫女穿着百子衣,头扎两个冲天鬏,脸上涂上脂粉,打上腮红,约七八岁左右。

朱由检看了一眼便坐下,心里并没有讨厌这种繁杂礼节的想法,只剩下享受。

虽说他来到大明已经快十一年了,但他经历过稍微有汉家礼仪的事情,也就是朱由校登基罢了。

十一年忙于政事,疏于礼宴,眼下总算能歇一歇,体验体验了。

“殿下的排场可比当年万岁大婚的还要大。”

王承恩笑着开口,朱由检也微微颔首。

朱由校是天启元年时大婚的,当时内帑不足,只调用了不到六十万两银子。

六十万两银子,作为皇帝的大婚来说,是略微有一些寒酸的。

但需要知道,当时朱由检给秦戚两家的军饷也不过二十两,而当时两家兵马只有七千人,算上各种用度也不过二十万两。

因此,在当时来说,能动用六十万两大婚,已经是相当不错了。

不过此一时彼一时,经过朱由校十一年在位,朱由检六年新政的革新,大明的财政状况大大好转。

虽说朱由检下令只能用三十万两银子,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顺天知府和宛平、大兴两县县令借口冬至,于是提前准备了一百二十万盏鱼灯,布置在了内外城中,使得整个京城张灯结彩,仅此一项便花费数千两。

加上提前一个月开始的修补路面,清理沟渠垃圾,不得产生异味等举动,实际上顺天府为了朱由检的大婚就花去了近万两银子。

这还仅仅是顺天府自己的准备,而礼部更是从户部调走三万两银子,在民间兑换成钱,准备了三千万枚铜钱,用作喜钱。

这些喜钱会装在红包之中,在过路时发给百姓,每个红包两枚铜钱,对照成双成对。

除了礼部和顺天府,工部也出了人力物力,把齐王府修葺、粉刷了一遍。

还有五军都督府,他们抽调了附近六营拱卫营,配合骁骑卫,从齐王府门口一直排到了大明门门口。

到了大明门里面,还有皇城三卫等着朱由检,进了太庙后还有大汉将军。

之后及冠结束,准备大婚时,拱卫营也会站在内城的主要街道,等待车驾绕行内城一圈后,护送车驾返回齐王府。

至于内廷,张嫣准备的鞭炮就不用多说,到了晚上还会组织一场长达三天夜晚的烟火会。

这次的烟火会,内帑出银两万两,采买了八十万斤烟花,折合四百八十吨烟花。

光奢华是不够的,朱由检贵为天之骄子,大婚虽然需要庞大的场面,但他是大明的齐王殿下,不是乡下的土财主。

因此,他的大婚不光要在场面上宏大,还需要在很多细节和礼仪上下功夫。

首先,在确定他的王妃是谁的时候,礼部就已经派遣官员去到宗庙和天坛地坛去告慰了大明十四位先帝。

之后,礼部前往王妃袁禧嫔家中,向袁府定亲,并在定亲的时候进行了纳吉,纳徵和告期三种礼仪。

所谓纳吉乃是明代婚嫁礼法第三礼,主要就是男方通过询问女方八字然后进行占卜,并将占卜结果告知女方,然后定亲的礼仪。

纳徵则是送彩礼的礼仪,这一点礼部都没用齐王府的银子,就直接从内帑准备了价值五万两的金银珍宝充为彩礼,送给了袁府。

袁府也准备了相应的嫁妆,但比起礼部的阔绰,他的嫁妆显得不值一提。

至于最后的告期,则是挑选黄道吉日出嫁的日子。

朱由检得知自己十月三十大婚的时候,礼部实际上已经完成了大婚三分之一的流程。

唯一让齐王府的王承恩、杨媛爱等人有参与感的,便只有接下来的迎娶工作了。

今日天还未亮的时候,杨媛爱就带人进宫,在张嫣定下婚礼举办的地点设置王座,制桉,节桉,卤薄(结婚时候的仪仗队册子),彩舆(婚轿)等等物件。

礼部的官员也早早的将各地方官员、各使节、各藩属国送来的礼物摆放在朱由检即将举行婚礼的大殿台阶上面。

诸如黄龙、卢象升、戚元辅等距离遥远的礼物,礼部也从户部借调等同价值的金银摆放,在婚礼结束后奉还。

这次朱由检大婚的地点是武英殿,而武英殿上的道路和台阶已经铺满了珍宝金银,可谓黄金白银开路,奇珍异宝做花。

不过虽然心里知道了,但这些场景他还没见到。

端着椅子坐在王府门口,不免有些寒意。

朱由检接过了曹化淳递来的暖手铜炉,等了大约一刻钟,礼部的人才策马而来,对朱由检遥遥拱手:“请殿下往太庙而去!”

没有回应,朱由检起身将暖手炉递给曹化淳,紧接着熟练地翻身上马。

胯下的汗血宝马如玉驹一般,十分听话的负重朱由检,任他驱使。

“这马不错,就是上战场太过可惜了。”

朱由检略微感叹,他可舍不得骑着这种马上战场。

“御马监还培育了三十余匹有汗血马血统的军马,殿下出征时可以乘骑。”

王承恩一边说着,一边将马缰递给了朱由检。

“倒也不错……”接过马缰,朱由检驱使马匹向着太庙而去。

一路上骁骑开路,上直拱卫,出了百王坊,街道两旁的矮楼也尽是一些偷偷观摩的百姓。

骁骑卫眼观六路,不停扫视着他们,警惕他们之中有刺客。

一路无事,朱由检成功策马来到了大明门,而当他抵达时,大明门上方的大汉将军挥打净鞭,连续五十下后,大明门才缓缓开启。

“我和如是她们进去,你们留在这里。”

回首交代了一下曹化淳和王承恩、骁骑卫,随后便在杨如是三人的带队下走进大明门。

杨如是走在前面,手持玉如意,两名玉女手持鱼灯,朱由检骑在马背上,如闲庭信步般。

四人一马进入了大明门内部,除了见到红墙黄瓦金砖路,见到的便是站在两侧宫墙之上的皇城三卫。

皇城三卫一万六千八百人,分为两排,间隔一丈,站于宫墙之上的女墙背后,持长矛短刀,身着山文甲,金光闪闪,如天兵下凡。

杨如是和两名玉女有些紧张,朱由检见状则是安抚他们:“皇城三卫都是应元帮忙训练的,其中将领也大多是曾经腾骧四卫的士卒,不必紧张。”

“嗯……”杨如是没有回头的应了一声。

只是听到朱由检这话,经常看史书的杨如是才发现,对于自家殿下来说,这看上去守卫森严的皇城,实际上也和筛子一般,随处可入。

恐怕真正掌握在皇帝手里的,只有那几千净军,甚至连大汉将军都不一定指挥得动。

杨如是没有来得及细想,因为他们已经走到了外五龙桥前,而前面就是高大的承天门。

“啪——”

净鞭声再次响起,连续五十下,随后承天门大开。

四人继续走了进去,不过到了这里之后,他们首要做的,是右转去太庙行冠礼。

四人一马穿过右门,走进了太庙的林道。

两侧树木因为入冬而枝叶稀疏,地上的积雪也堆了薄薄的一层。

缓步而行的四人,很快越过林道,来到了太庙门口。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